2024年传播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588555 上传时间:2025-09-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传播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4年传播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4年传播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4年传播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4年传播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传播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报告2021年,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构建步伐加快,国家通过顶层设计及专项治理引导传媒生态健康发展,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稳定增长,传媒产业迅速向数字内容服务迁移。同时,2021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国家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媒体不仅要从渠道、内容、技术上广泛融合,还要从组织形态、人才机制、经营模式上深度融合。行业的迅猛发展,势必带来行业人才需求的发展与变化,传播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要实现与行业的无缝对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前开展全面深入的调研必要且重要。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2、一)调研背景传播与策划专业开设于2003年,人才培养一方面聚焦于商业传播领域,一方面紧跟传媒产业发展和技术迭代革新的步伐,周期性地进行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向的调整升级。2019年,传播与策划专业转型融媒体方向列入“双高校”建设任务;2021年学校启动转设升本工作,传播与策划专业如何接续高职本科“全媒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也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1 .本专业人才培养服务面向专业近三年主要面向文化创意产业中现代传媒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公关广告公司、中小型企业品牌企划部、影视制作公司等企业以及县(区)级融媒体中心等机构培养从事内容创作与运营推广类工作的创意、策划、文案等岗位高素质高技能人

3、才。2 .本专业生源、就业与升学情况20212023年年均招收学生150余名,2023年达160人,录取分数均近三本线,生源质量相对较高。2021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超94%,近四年专业专升本的人数分别是10人、11人、22人,升学率近10虹3 .本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专业培养规格方面:传媒行业发展迅猛,学校肩负双高校建设任务同时启动转设升本的工作,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适时调整、优化培养目标与规格,既匹配行业与学校的发展需要,又能创新且彰显本专业的特色。另外,在一专多能全面型与精细分工专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均衡上,也有待随行业发展和学生学情的变化而优化相关目标与

4、策略。(2)实践教学方面:本专业一贯强调和重视实践教学,除常规性的仿真实训教学外,同时也创建了翼启传媒项目工作室,将校内外生产性项目或融入课程教学,或课外组建团队完成,但也因项目时间受限,学生边学边生产效率、质量相对较低,学生课外活动过多等原因,生产性实践的普适性有待拓宽。(3)师资建设方面:本专业专任教师大多从高校直接迈入学校,行业实践能力有限,目前正在推进每位专任教师开展为期半年的企业顶岗实践工作,已有70%专任教师完成顶岗,整体的实践教学能力与项目实践能力逐步提升。(二)调研目的1 .了解传媒产业整体发展概况,重点了解对应传播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的传媒内容运营与生产领域的新发展、新趋势和新

5、技术;2 .了解政府部门、媒体机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县(区)级融媒体中心、文化传播公司和传媒领域科技公司对传播与策划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传媒内容运营与生产相关的岗位职责、任职要求、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应的素质、知识、技能要求,考核评价标准与方式等;3 .跟踪调查20112023届年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了解其工作现状、专业成长反思以及对专业教学的意见与建议;4 .调查在校生的专业学习现状,了解其学情、职业规划及学习意愿等;5 .通过上述针对性的调查,全面了解传媒行业发展、人才市场需求及高职层次传播与策划专业学生学情特点,为科学制订2024级传播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标准、升级专业技

6、能考核题库提供现实依据。二、调研方法、对象和主要内容(一)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针对省、市、县区级融媒体新闻事业单位、新媒体产业、文化传播公司、新媒体公司,影视公司(特别是短视频公司)以及全国同类型高职院校、往届毕业生以及在校生等,采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电话调研、网络调研等调研方法,开展了全方位点线面结合的深度调研。具体如下:1 .通过百度、知网等网络文献检索、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等蓝皮书的查阅,了解传媒产业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2 .通过问卷调查,对24家涵盖了中央级、省级、市级、县(区)级四级融媒体机构及中小型文化传播公司等进行企业发展现状、岗

7、位设置与全媒体人才需求调查;3 .通过访谈、实地考察、电话访谈等方式,调研了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及中小型文化传播公司等目标企业及用人单位15家,重点分析其内容生产类典型工作岗位与工作任务;4 .通过网络搜索、爬虫搜集、搜索引擎等方式,对智联招聘、前程无忧51job、Boss直聘等主流招聘APP,加上“广电独家”、“传媒招聘汇”、“媒哥媒体招聘”等主要微信公众号中涉及的融媒体、新媒体相关的内容运营与技术类岗位人才需求进行了全面检索,获得超过300个相关岗位的职责和能力要求样本;5 .通过网络搜索及电话访谈等方式,对64家开设融媒体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获得20余所高职院校的有效信息,了解了

8、其专业的设置情况;6 .通过问卷星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针对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能力要求,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评价与建议进行调查与分析;7 .通过问卷星发放在校生调查问卷,针对在校的两个年级学生进行认知基础、学习特性、学习需求及教学建议等进行调查与分析。(二)调研对象调研对象覆盖39家行业企业与用人单位、39家高职院校、150名20212023届本专业毕业生和228名2022、2023级在校生。序号调研单位类型与性质主营业务调研方式1红网新闻中心省级媒体新闻生产部门融媒服务问卷调查2红网视听中心省级媒体视频内容生产部门视频制作服务问卷调查3光明云媒(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

9、央级媒体直属机构融媒服务问卷调查4光明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中央级媒体直属机构融媒服务问卷调查(三)调研内容1 .传媒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市场对传媒内容策划与制作相关人才的需求状况;一是了解传媒体企业的发展、典型工作岗位任务及相关人才需求,二是了解其它行业对全媒体内容生产人才的需求与要求;2 .传播与策划专业对接传媒内容生产产业链、岗位链情况;3 .传播与策划专业设置的职业面向、就业岗位(群)、岗位(群)工作职责与任务、任职要求等;4 .传媒产业(链)、岗位(链)对高职层次传播与策划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职业任职资格以及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训教学条件建设要求;5 .全国融媒

10、体技术与运营专业设置情况,其它高职院校传播与策划专业、融媒体技术与运营专业培养面向与培养特色;6 .毕业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专业教学的反思与建议;7 .在校生的专业选择动机、学习愿景、学习行为、学习需求、教学建议等。三、调研结果分析(一)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分析8 .20212023年,传媒蓝皮书发布会指出,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转折点出现,进入优化调整阶段,整体承压前行;媒体深度融合出现重要突破;AlGC催生营销新生态,中国AlGC产业面临挑战等内容。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闻家广播电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开发表数据整理。广播电视广告、图书销售、

11、报刊行业市场收入总和不及网络视听相关领域市场收入总和。传统产业格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媒体数字化转型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国传媒产业进入以数据为基础、以科技为驱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发展常态。9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全媒体传播新格局初步形成,县级融媒体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目标。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016

12、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两年内,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局部区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几种基本模式的总体目标。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与移动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布局移动互联网阵地建设。2018年11月,中央改革办发布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指出调整优化媒体布局,推进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县级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提出

13、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2019年1月,中宣部、广电总部发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规范要求,对县级融媒体中心业务和省级技术平台作出明确的规范和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绘就媒体融合发展蓝图:推动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据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3)显示,主流媒体:在深度融合下的数字化转型。当下,媒体融合处于纵深发展的复杂阶段,主流媒体一方面持续加

14、强资源整合,央媒、省级媒体、地市级与县级媒体在媒介技术、媒体组织机构等层面加速融合步伐。主流媒体构建多平台传播矩阵,短视频渠道成为主流媒体提升网络传播力的重要赛道。在经营模式层面。主流媒体强化互联网思维,融合平台营销特点,开拓经营模式,强化“自我造血”能力。既将广告经营与版权运营相结合,又依托多渠道资源创新内容商业化模式。数字媒体:以用户为导向的视听化、细分化体系。数字平台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基础结构,而在平台之上所进行的信息生产、聚合、传播、连接、营销等等传播实践也均可纳入数字传媒产业版图。数字技术催生了更开放的内容生产机制、更丰富的媒介形态以及更数字化的媒体服务。当前,无论是社交媒体

15、视听媒体、信息聚合类媒体还是游戏、音频等文娱媒体在社交化、视频化、智能化以及内容精品化上有所尝试。10 “新闻+政务商务服务”模式已取代“内容+广告”的经典二元生产模式。MeH/f*Brt;:45J%HSSSJKS:79.17%调查显示,受访企业业务板块除新闻采集与制作(45.83%),媒体资讯再编辑(75%)等传统媒体业务外,也涉及商业策划与服务(79.17%),社区服务(67%),大数据服务(41.67%)等服务业务。在媒体融合进程中,“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已取代“内容+广告”的经典二元生产模式。各个媒体基于自身的路径和条件,在“新闻”“政务”,服务”等要素的配伍、成色方面各有千秋,各具

16、特色,除传统新闻内容生产外,有的在政务板块深耕,有的在商业市场开掘。新模式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面向新用户群体,尤其是年轻用户群体;引入自媒体等为更多样的用户提供内容和服务;打造移动端的自主可控平台,引入外部的市场化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和互联网运营人才,打造全媒体人才队伍;利用其长期形成的公信力、影响力和专业服务能力,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服务商,甚至不断深耕细分市场,实现全产业链服务。“内容为本”与“服务制胜”是媒体融合的逻辑基础,也是所有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件。11 商业传播领域,亦趋向于打造全媒体矩阵与传播格局。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促进下,商业传播也逐渐注重强调对多种传播渠道的整合运用,形成了“

17、两微一抖快红哗”的全渠道分发与占领,很多专业传媒公司拥有了一个中心,多个媒体平台的多个账号,形成企业传播的矩阵形态。同时,随着传媒技术的升级,新消费人群的更替,传媒产业也在不断向其他产业辐射融合。比如一些头部的新媒体公司也投资入股了一些新餐饮公司,产业的相互融合正在发生,形成了“头部”企业巨大,比如MCN机构,多种形态灵活的“腰部”“尾部”本地新媒体内容(广告)服务商。12 技术赋能内容生产,短视频与直播成为“主流”。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短视频和直播为主打的内容生态迎来爆发式增长。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调查问

18、卷显示,中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如短视频、网络直播用户出现新的增长趋势,其用户规模分别为8.73亿和6.17亿。短视频、直播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与电商、旅游等产业融合,传播场景持续扩展,已逐渐成为其他应用的基础功能,带动自身产业发展。短视频平台凭借不断开拓专业化和垂直化内容延长用户停留时间。生活记录类、知识讲解类、行业分析类、治愈解压类等视角更新、互动性更强、参与感更好的内容比例提升。13 “两微一抖一端一平台”成为主流移动社交新媒体及企业营销品牌展示的新载体。调查显示,融媒机构或企业在搭建全媒体矩阵时,抖音、今日头条等视频传播平台账号(91.67%),微信公众号(91.67%),微博(79

19、17%),网站(75%),移动客户端(70.83%),即“两微一抖一端一平台”成为首选。除期做一CMk25%fWWflr,41.67%R7S%WlHOBant79.17%塔面户鼻应刖序:7OPWb较好专业基础海职业经验多培养创新意识f黑沛多实践笔很好=京第虽化能力培养(加强运营思维藏图3.12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高频词培训办公软件使用能力:29.22%力口强实践能力:68.18%其他9.09%加强专业理论知识教学:29.22%培养创新策划能力:51.95%加强沟通协作能力:39.61%图3.13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学的建议调查显示,企业和毕业生都突出强调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还特别要求了“

20、内容+技术+运营”多能力的培养。四、结论和建议1 .强化价值引领,强化课程思政。要培养“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传媒人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为国为民情怀。2 .优化、升级专业结构,培养面向由单一的商业传播领域向融媒传播领域拓展,着力培养内容生产+技术操作+市场运营“一专多能”型的全媒体人才。3 .遵循传媒+科技+艺术大专业群理念,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无人机、5G等新兴技术和艺术设计相关内容。4 .短视频+直播成为内容“主流”,除增加专门的短视频创作、新媒体直播课程外,其余相关课程中要相应增加短视频内容模块或短视频创作项目。5 .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创意思维、互联网思维、融合思维的培养,加大项目实践的比重,全面引入生产性项目,优化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和跨领域融通能力的培养。6 .推进与光明云媒、字节跳动、长沙晚报等现有合作企业的深度融合,逐步开发系列工作手册式新型双元教材、开发系列在线课程和课程资源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文书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