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C电池工艺流程详解在光伏技术不断革新的浪潮中,BC电池凭借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BC电池,即背接触电池(BaCkContactCell),其基型为IBC电池(交叉指式背接触电池),与传统晶硅电池有着显著的区别。一、BC电池的独特结构与原理BC电池最大的特点在于将发射级、表面场和金属电极都设置在电池背面,且呈交叉指式分布。这种设计使得电池正表面无任何栅线遮挡,最大限度地利用入射光,减少光学损失,带来更多有效发电面积,进而拥有高转换效率,外观上也更加美观。严格意义上讲,BC电池并非一种单独的电池片种类,而是在结构上做优化的电池制作技术。无论是P型还是N型电池
2、都可以叠加BC电池技术,衍生出如PBC、TBC、HBC等新型电池片。二、BC电池工艺流程分步解析BC电池工艺(一)制绒制绒是BC电池工艺流程的起始步骤。其目的是在硅片表面构建绒面结构,以此增加光的吸收,减少光反射,为后续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奠定基础。对于单晶硅片,常用碱性溶液制绒,利用硅在碱性溶液中的各向异性腐蚀特性,形成金字塔结构的绒面;而多晶硅片则一般采用酸制绒工艺,酸液对硅片表面腐蚀后形成多孔状绒面结构。(二)扩散扩散步骤的核心是在硅片表面形成P-N结,这是太阳能电池实现光电转换的关键环节o通常采用高温扩散工艺,将磷源(如三氯氧磷)等杂质源在高温环境下扩散进入硅片,在硅片表面形成N型
3、层,与硅片本身的P型衬底共同构成P-N结。扩散过程中,温度、时间、气体流量等参数的精确控制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P-N结的性能。(三)刻蚀刻蚀主要是去除硅片边缘的PN结,防止出现边缘漏电现象,从而提升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一般采用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利用等离子体中的高能粒子对硅片边缘进行刻蚀,精准去除边缘的扩散层。(四)背面钝化背面钝化旨在减少背面的复合电流,提高电池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进而提升电池效率。常用的背面钝化技术包括热氧化钝化、氮化硅钝化、氧化铝钝化等。例如,通过原子层沉积(ALD)等方法在硅片背面沉积一层氧化铝薄膜,能够有效钝化硅片背面的缺陷和杂质o(五)正面钝化及减反射膜制备在电池正
4、面形成减反射膜,不仅能减少光的反射,还能对正面进行钝化,提升电池的表面质量和光电转换效率。通常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如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在硅片正面沉积一层氮化硅薄膜,这层薄膜兼具减反射膜和钝化层的双重功能。(六)金属化金属化步骤是在电池的正面和背面制作金属电极,实现电池与外部电路的连接,以收集和传输电流。一般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将银浆、铝浆等金属浆料印刷在电池的正面和背面,随后通过高温烧结使金属浆料与硅片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对于BC电池而言,背面金属化的精度要求更高,需要精确控制印刷的位置和形状,以保障电池的性能。(七)测试与分选完成上述工艺后,需要对制备好的电池进
5、行性能测试,并按照不同的性能指标进行分类。使用太阳能电池测试仪对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转换效率等性能参数进行测试。依据测试结果,将电池按照不同的性能等级进行分选,常见的分为A、B、C等不同等级。IBCTBCHBC1清洗制绒清洗制绒清洗制绒2磷扩散隧穿氧化层+n型非晶硅本征氢化非晶硅(正面)3镀掩膜掩膜减反射膜(正面)4激光开槽激光开槽本征氢化非晶硅(背面)5刻蚀硼掺杂非晶硅(p+)硼掺杂非晶硅(背面)p+6清洗掩膜刻蚀掩膜7双面减反+钝化双面减反+钝化激光开槽8激光开槽(类PERC)激光开槽(P/N分隔)刻蚀9金属化金属化磷掺杂非晶硅(背面)n+10透明导电膜(背面)11激光开槽
6、PN隔离)12金属化表:各BC技术工艺流程三、BC电池主流技术路线的工艺特点(一)IBC电池IBC电池是商业化晶体硅电池中工艺最复杂、结构设计难度最大的电池。其核心工艺在于制备PN结、钝化镀膜以及金属化栅线。IBC对基体材料要求较高,制备背部PN结需要图形化技术,需多次掩膜和光刻技术,对gap区域的精准度要求极高。止匕外,为提升少子寿命还需添加钝化结构,因此对镀膜工艺要求也很高,这使得整体生产成本较高。(二)TBC电池TBC电池由TOPCon与IBC技术结合而成,又名POLO-IBC电池。它兼具Topcon的隧穿氧化层技术和IBC背面排布电极的优势,钝化效果和开路电压显著提高,在实现更高电池
7、转换效率的同时具备经济性。但TBC技术难度更高,需要同时解决TOPCon和IBC的生产工艺问题,整体工艺更为复杂。其完整的生产流程除了包含沉积隧穿氧化层及P+多晶硅、沉积钝化膜等常规步骤外,还需要在硅片的背面印刷电极等。在TOPCOn生产工艺的基础上,TBC电池需要增加掩膜、激光开槽、PN区制备、刻蚀等背面电极的相关工艺,掩膜主要通过APCVD或PECVD来完成,PN区的制备主要由PECVD来完成,刻蚀主要采用传统的湿法设备,而开槽工艺则需要通过激光设备来完成。(三)HBC电池HBC电池由HJT和IBC技术结合而成,即异质结背接触电池。该电池正面没有电极遮挡,前表面钝化层采用氢化非晶硅,在背面
8、分别沉积N型和P型的非晶硅薄膜形成异质结HBC电池很好地融合了IBC电池和异质结电池的优势,充分利用了非晶硅优越的表面钝化性能,背面形成的异质结结构具有良好的钝化效果,能够同时取得更高的大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从而提升光电转换效率。不过,HBC电池需要同时解决IBC和HJT生产工艺的难点,IBC工艺对于基体材料和前表面钝化的要求较高,需要经过多次掩膜和光刻技术,同时gap区域需要非常精准。四、BC电池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应用(一)图形化和金属化将正面栅线全部转移到背面是BC电池技术的核心步骤之一。在背面沉积钝化膜、掺杂层、减反膜和金属电极时,其中FSF(FrontSurfaceField)和金属栅线
9、是最为关键的结构,直接影响电池片的转换效率和生产良率。电极对准相应极区对精度要求极高,这一步骤确保电池的正常工作。(二)激光应用激光技术在BC电池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用于激光刻蚀、激光开槽和激光开孔等,有助于提高生产精度和效率。例如在TBC电池生产中,激光开槽工艺用于实现PN区的分隔等关键步骤。(三)电镀应用随着图形化工艺的不断成熟,电镀技术有望成为丝网印刷的替代工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工艺复杂,人力、设备、材料成本高昂的BC电池而言,电镀铜在成本、工艺匹配上表现出巨大潜力。尽管BC电池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面临成本高、生产流程长、工艺难度大等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优化,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解决方案出现,推动BC电池技术在光伏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实现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