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全人群管理专家共识(2023).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591726 上传时间:2025-09-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乙型肝炎全人群管理专家共识(20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乙型肝炎全人群管理专家共识(20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乙型肝炎全人群管理专家共识(20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乙型肝炎全人群管理专家共识(20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乙型肝炎全人群管理专家共识(20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乙型肝炎全人群管理专家共识(2023)摘要目前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者诊断率和治疗率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为实现乙型肝炎全人群治疗,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组织国内感染病和肝炎疾病领域相关专家,在充分复习国内外相关指南与文献的基础上,共同撰写乙型肝炎全人群管理专家共识(2023),以进一步扩大乙型肝炎社区筛查,规范抗病毒治疗适应群体,细化各类特殊人群乙型肝炎患者治疗,针对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未覆盖人群进行临床管理,从而达到乙型肝炎的扩大筛查、应治

2、尽治、全程管理及降本增效的目的。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抗病毒治疗;全人群;共识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报道,2019年全球约有3.16亿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感染者,82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所致肝硬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O或肝衰竭等相关疾病,在未干预情况下死亡人数在2035年将达到114万人,因此WHO呼吁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目标。我国是全球乙型肝炎负担最大的国家,据PoIariSObserva

3、toryCollaborators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HBV感染者达此同时一,根据WHo的指导原则,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划应该包括在出生后24h内给予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的首剂接种,并在特定时间点进行多次补充接种,以确保免疫力的形成和维持。而对于抗TBS阴性的成年人群,也建议接种乙肝疫苗。有研究显示,4。岁成人按0、1、6个月,或0、1、2个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均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胤。推荐意见1:建议未接种乙肝疫苗的普通人群进行HBV感染的筛查;对任何有HBV检测意愿的人进行检测;所有计划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均应接受筛查(Al)。主要筛查项目有HBSAg、抗TBs和抗-H

4、Bc(Bl)o2乙型肝炎全人群抗病毒治疗策略2.1 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对于儿童及青少年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是一种有效控制病情的策略M。婴幼儿和儿童及青少年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共同和主要目标是有效且持续地抑制HBV复制,从而降低疾病进展为肝硬化和HeC的风险。研究显示,免疫耐受期的患儿中,90%的肝组织存在一定程度的炎症活动和/或纤维化,其中重度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生率可达10.9%Mo数据表明,儿童HBV感染抗病毒治疗安全有效,7岁的患儿接受治疗后可显著提高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sAg清除率,此类患者在充分沟通和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也可考虑抗病毒治疗四阳。治

5、疗决策需要全面评估,包括组织学检Ag阳性CHB儿童可选择有限疗程的普通IFN或PegIFNa-2a治疗,也可选用ETV、TDF或TAF治疗,以实现临床治愈闻。此外,对于HBeAg阳性母亲或7月龄时抗-HBS低水平的儿童,应在2岁前及时加强免疫接种,不要等到其抗TBS阴转再加强免疫注射o推荐意见2:建议对HBSAg阳性,或者不确定是否携带HBV母亲所生儿童,于接种第3剂乙型肝炎疫苗后2个月时进行HBsAg和抗TffiS检测。若HBSAg阴性、抗-HBs10mIUmL,可按0、1、6个月免疫程序再接种3剂乙肝疫苗;若HBSAg阳性,为免疫失败,应定期监测(Al)o推荐意见3:对于乙型肝炎相关进展期

6、肝病或肝硬化患儿,无论年龄大小,均应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但须考虑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及耐药问题。21岁儿童可考虑普通IFNa治疗;22岁儿童可选用ETV或TDF治疗;25岁儿童可选用PegIFNa-2a;212岁儿童可选用TAF治疗(Al)o推荐意见4:对于HBVDNA阳性,ALT30U/L的男性患者和ALT19U/L的女性患者,建议抗病毒治疗(Al)o2.330岁以上成年人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中国3059岁的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27.7%。另一项研究表明,中国是HBV感染最多的国家,占全世界感染人口的1/3,大约有9OOO万人患有CHB,估计每年有30万人死于HBV相关疾病回。这些数据

7、表明,年龄30岁的人群中,HBV感染和慢性HBV感染的风险较高。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对于血清HBVDNA阳性的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病症状、降低肝硬化和HCC的发生率。2022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发布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对于CHB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做了进一步扩大,强调HBVDNA检测灵敏度、ALT治疗阈值、年龄、家族史、不确定期,以及低病毒血症等问题,以帮助更多患者获益。HBVDNA阳性是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首要条件,要提高HBVDNA检测灵敏度,对基线或治疗后低病毒载量患者及时干预L我国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在接受ETV治疗78周的CHB患者中,低病毒

8、血症组较HBVDNA阴转组出现肝纤维化进展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侬L我国另一项真实世界研究表明,在72周的抗病毒治疗后,治疗组的HBVDNA清除率为4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降低CHB患者的ALT治疗阈值,同样有利于CHB患者治疗。我国的一项研究共纳入327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阴性CHB患者(ALT20U/L组(195例)相比,肝组织中出现G2、F2的比例升高;同时HBVDNA2OOOIU/mL组与2、F2的比例升高。因此,降低CHB患者的ALT治疗阈值,有利于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进而降低肝硬化和HCC的发生率o对于代偿期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生存率C阳。

9、这是因为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病毒载量,减轻病毒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从而改善肝功能,防止肝硬化和HCC的发生。一项系统评价表明,对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肝硬化进展和肝癌的发生率侬,在实践中,临床医师和指南也建议对其进行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指出,对于代偿期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无论其ALT和HBVDNA水平如何,都应进行抗病毒治疗田。因此,对于临床确诊为代偿期或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无论其ALT和HBVDNA水平及HBeAg阳性与否,均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以达到减轻病情、防止并发症的目的。推荐意见6:对于年龄30岁者,只要血清HBVDNA

10、阳性,无论ALT水平高低,均推荐抗病毒治疗,具体建议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Al)o对于临床确诊为代偿期或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无论其ALT和HBVDNA水平及HBeAg阳性与否,均建议抗病毒治疗)(Al)o2.4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策略2.4.1应答不佳及低病毒血症患者目前,一些患者在使用NAS治疗后仍然无法完全清除HBV,HBV处于低水平复制,可导致疾病进展,这意味着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匚颔。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提示,抗病毒治疗后低病毒血症与CHB肝纤维化进展、发生失代偿期肝硬化及HCC风险,以及长期生存率降低密切相关。因此,对于这些患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疾病进展侬其

11、中,在转换治疗方案时,要兼顾新方案的抗病毒治疗效果与长期用药安全性问题,选择有效与安全的“双优”治疗方案。部分研究显示TDF优于ETV,可进一步降低HCC发生率四。回顾性研究表明,对于TDF治疗失败的乙型肝炎患者,换用TAF可以提高治疗效果O推荐意见7:乙型肝炎患者经ETV、TDF或TAF治疗48周,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24周,若HBVDNA仍可检出(HBVDNA20IUmL),排除依从性和检测误差后,可调整NAS治疗(应用ETV者换用TDF或TAF,应用TDF或TAF者换用ETV,或两种药物联合使用)(Bl),如无IFN使用禁忌证,患者也可联合PegIFNa治疗(Bl)。2.4.2妊娠和

12、哺乳期人群在乙型肝炎妊娠患者中,抗病毒治疗对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改善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其中,TDF是妊娠期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可以有效抑制HBV的复制,从而降低病毒载量和减少肝脏炎症。与其他药物相比,TDF在妊娠期间使用的安全性更高。TDF是一种口服药物,便于患者使用,并且剂量可调整,具有更好的个性化治疗效果1匈。TDF可以降低孕妇的病毒载量,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oTAF相较于TDF具有更低的肾毒性。我国一项临床试验显示,TAF和TDF均能有效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但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和B2-微球蛋白水平在TDF治疗后显著升高,在TAF治疗后无显著变化,且TAF治疗组母乳

13、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更低,因此,TAF在肾安全性和母乳喂养方面优于TDFtm0针对妊娠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TAF可能是一个更安全的选择。与TDF相比,TAF可以提供相似的抗病毒效果,但其使用的剂量更低,从而显著降低了骨密度减少的风险因-1O此外,一项研究表明,TAF治疗可以在不影响骨代谢的情况下,提高骨密度组。因此,对于妊娠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使用TAF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推荐意见8:妊娠期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主要推荐使用TDF(Al),应用TDF治疗者,母乳喂养不是禁忌证(C2),具体建议可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如患者准备近期妊娠,或妊娠期间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时,在

14、充分沟通并知情同意后,可以使用TDF治疗(Bl);如妊娠合并肾功能不全,可考虑使用TAF治疗(B2)o2.4.3HBV相关疾病人群2.4.3.1HBV相关HCC人群在HBSAg阳性的HeC患者中,无论HBVDNA水平,建议立即使用ETV、TDF或TAF进行抗病毒治疗。因为在HBsAg阳性的HCC患者中,即使HBVD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仍有持续病毒复制和肝病进展的风险。而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病进展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E-o在HBsAg阴性、抗TBC阳性需要开展化疗/靶免治疗的患者中,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因为在这类患者中,潜伏感染的HBV会导致HBV复发和肝损害,甚至可能引起肝

15、功能衰竭和死亡。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地延缓肝病进展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E-1o推荐意见9:对于所有确诊HCC患者,应常规筛查HBSAg、抗TBS和抗-HBC(Al)oHBSAg阳性的HCC患者,无论HBVDNA水平,建议立即应用ETV、TDF或TAF进行抗病毒治疗(Al)0对于HBSAg阴性、抗-HBC阳性,需开展化疗/靶免治疗的患者,建议抗病毒治疗(A1)O2.4.3.2HBV相关肝衰竭人群HBV相关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和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高,若HBsAg阳性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抗HBV治疗可改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1iverfailure,ACLF)

16、的长期预后国瓯。一项临床研究显示,由于HBV自发激活导致的ACLF病例,使用TDF治疗可显著减少HBVDNA载量,改善肝功能评分(child-turcotte-pugh,CTP;modelend-stageliverdisease,MELD),并降低病死率。同时,2周内HBVDNA载量降低100倍也被证实是患者存活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抗病毒治疗对于CHB导致的ACLF具有重研究显示,HBsAg阳性患者的HBV再激活发生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患者,在HBSAg阳性患者中,HCC和非HCC患者的HBV再激活率高达0.5%和2.9%。而在进行抗病毒预防和未进行抗病毒预防的患者中,HBV再激活率分

17、别为0.4%和6.4%-oHBsAg和/或HBVDNA阳性者在开始化学治疗、靶向药物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前至少1周应用ETV、TDF或TAF等抗病毒药物治疗,这样可以有效地抑制HBV复制,减少肝炎恶化和肝功能损害的风险o推荐意见IL接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在治疗前均应常规筛查HBSAg、抗-HBC和/或HBVDNA(Al)。对于HBSAg和/或HBVDNA阳性者,在开始化学治疗、靶向药物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前至少1周应用ETV、TDF或TAF抗病毒治疗(Al)o对于HBSAg阴性、抗Tffic阳性患者,若使用B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或伴进展期肝纤维化/肝硬化,在开始化学

18、治疗、靶向药物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同时建议应用ETV、TDF或TAF抗病毒治疗(Bl)o2.4.4.2器官移植人群肝移植后存在HBV感染复发风险,且HBV感染复发与严重的肝损伤和肝硬化发展有关。HBV复发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病理损伤,包括轻度自限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暴发性肝炎和纤维化胆汁淤积性肝炎。ETVTDF和TAF等作为CHB的一线治疗药物,在预防肝移植后HBV感染复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侬&国因。毒治疗对于改善艾滋病进展、提高生存率和化疗耐受性具有重要作用。早期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therapy,ART)可以降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推荐意见13:类

19、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性疾病在确诊时,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在免疫抑制(如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靶向药物)治疗前,均应筛查HBSAg、抗-HBc和/或HBVDNA(Al)0根据筛查结果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具体建议可参照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人群。对于这类患者,无论是否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在患者充分知情和同意情况下,建议抗病毒治疗(Al)o2.4.4.4合并HCV和HIV感染人群HBV.HCV和HlV是常见的病毒感染,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合并感染HBV、HCV和HIV的个体在疾病进展、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在对HBSAg阳性者进行初次评估时,须检测

20、是否合并HCV与HIV感染,以便及早发现并采取合适的管理措施。多项临床研究表明,HBVHCV和HlV的合并感染会增加肝病的发展风险,并对抗病毒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对HCV与HIV感染者进行治疗前,同样需要检测HBSAg,以了解是否合并HBV感染,从而决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侬【。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早期启动ART可使合并HlV感染者在艾滋病进展、免疫功能恢复和生存率方面获益。无论CDlT淋巴细胞水平如何,只要没有抗HIV暂缓治疗的指征,早期启动ART可以降低HIV相关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0临床试验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I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s)中

21、HBVDNA在细胞和细胞悬液中显著增加,有助于隐匿性HBV感染患者的诊断。对于HBVDNA低于检测值下限但肝功能持续异常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诊断和评估,以找出导致肝功能异常的原因。这可能涉及排除其他肝病、药物毒性、酒精滥用和代谢紊乱等因素的可能性。因此,在排除其他因素后,应当采用最灵敏的检测试剂进行动态检测,设置检测下限为10IUmL,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这样的检测方法可以帮助确定HBV的持续感染程度,进一步评估病毒活动性的程度,从而指导后续治疗策略的制订。此外,另一种推荐的方法是采用TDF联合ETV进行诊断性治疗。TDF和ETV都是具有抑制HBV复制能力的药物,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进

22、一步抑制病毒的复制,评估治疗的效果,并帮助确定HBV是否是导致肝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推荐意见15:建议在排除其他因素后,采用最灵敏的检测试剂(检测下限为10IUmL)动态检测,或采用TDF联合ETV进行诊断性治疗,并进一步排查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Bl)O2.4.4.6合并肾功能异常/骨骼疾病或高危风险的人群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存在肾功能异常与骨密度下降可能侬,因此对于存在肾功能异常或高危风险(年龄250岁、糖尿病、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失代偿期肝硬化、肾脏病家族史、伴随使用肾毒性药物或接受实体器官移植等),和/或存在骨密度下降或高危风险(女性、年龄250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的患者,在启动抗

23、病毒治疗时应选择骨、肾安全性更高的TAF或ETV5结照&国0在两项设计类似的全球双盲、随机(2:1)及3期临床研究108研究:HBeAg阴性患者(n=425);110研究:HBeAg阳性患者(n=873)中,第96周时,TAF具有更好的肾脏和骨骼安全性的双优特质。在完成双盲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可接受开放标签的TAF治疗直至第8年。8年随访数据显示,持续TAF治疗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glomerularfiltrationrate,eGFR)中位数下降约5mLmin,与正常衰老的eGFR下降一致,B2-微球蛋白:尿肌酎值(B2-MG:Cr)保持相对稳定,且酸部、脊柱骨密度变化较

24、小,分别下降1.64L/min与0.64mLmino108110研究在中国人群中的5年随访数据显示出与全球研究一致性的结果o若患者在TDF治疗过程中出现肾功能异常或骨密度下降,或存在高危风险时,应考虑转换为TAF或ETV治疗5因。108/110研究8年随访数据显示-TDF转换为TAF接受开放标签治疗5年或6年,在维持较高病毒抑制率(HBeAg阴性患者中病毒抑制率达91%或98%,HBeAg阳性患者中病毒抑制率达96%或98%)的同时,中位eGFR水平、B2MG:Cr值以及股部、脊柱骨密度均得到改善。在另一项3期非劣效性转换临床试验中-,第48周从TDF转换为TAF的患者与继续TDF治疗的患者相

25、比,肾功能(相较基线中位变化分别为094mL/min比-2.74mLmin)和骨密度相较基线中位变化分别为0.66%比-0.51%(股关节);1.74%比-0.11%(脊柱)均有所改善。推荐意见16:对于初治患者,合并肾功能异常/骨骼疾病,或存在高危风险时,优先选用TAF或ETV,避免使用TDF(Al)。对于TDF经治患者,发生肾功能异常/骨骼疾病,或存在高危风险时,建议改用TAF或ETV(Al)o2.4.4.7合并代谢综合征人群CHB与代谢综合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联。研究表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中,HBV感染的概率更高。代谢综合征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这些病症可导致脂肪堆积

26、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等病理生理过程,进而增加了HBV感染的风险。肝脏在脂质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而肥胖和血脂异常会导致脂质在肝脏内的堆积,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oNAFLD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与HBV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疾病进展相关。研究发现,合并NAFLD的CHB患者更容易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高血糖是另一个与乙型肝炎感染相关的代谢综合征。高血糖患者在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方面存在异常,这可能导致对HBV的免疫应答受损,使得病毒更容易在体内复制和持续感染侬电。因此,对于CHB患者,筛查和管理代谢合并症是非常重要的,以减少疾病

27、的进展和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2022年澳大利亚HBV感染管理共识建议中推荐在CHB患者中筛查代谢综合征,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并在CHB患者中给予最佳管理。目前多项研究证实,代谢综合征是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基因型耐药、HCC.疾病进展、整体不良转归和死亡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侬国。因此认为在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中,若存在肝脏损伤高风险,且HBVDNA阳性,建议积极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17:应筛查代谢综合征,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并在CHB患者中给予最佳管理(Cl)o其中血脂的常规筛查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

28、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I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1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Al);筛查频次可参考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40岁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240岁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Cl)o对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若存在肝脏损伤高风险,且HBVDNA阳性者,建议积极抗病毒治疗(Cl)o3乙型肝炎全程随访管理策略针对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在基线及随访过程中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切。HBV

29、DNA水平是用来评估病毒复制水平和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通过定期检测HBVDNA水平,可以了解病毒活跃程度以及抗病毒治疗的效果;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等,可以反映肝脏炎症和损伤的程度,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腹部B超用于检查肝脏大小、结构、形态等情况;HBsAg水平用于评估病毒感染的状态和活动性。进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监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HBeAg、抗TBs及抗TBe等指标,对于HBeAg阳性的患者,监测HBeAg和抗TBe抗体的转换可以提示病毒复制水平和疾病进展的变化,用于评估病毒感染的状态和活

30、动性:通过I卜:侵入性的方法,如FibroScan或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如APRI、FIB-4等),可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指导治疗策略和判断预后。推荐意见18: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在基线及随访过程中定期监测相关指标,HBVDNA检测建议采用高灵敏检测方法。详见触(Al).监测人群物学标生化指毒和清指斥病学血学标血常规肝施则值测定m8?腹部超声肾功能骨密度甲状腺功能血糖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患者每612个月1次每612个月1次每612个月1次每6*12个月1次每6个月1次每6个月1次响能代药,检次水肾指有者测管损标用

31、影功件的齐12月1璘、能,件监小期指应能肾或谢物每6个测血平功标条可肾早伤建议对下列患者进行骨密度测定:(I)FRAX预测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10%的4049岁男性或240岁绝经前女用犷应NA药者每36个月1次每612个月1次每36个月1次每36个月1次天肝硬化者:每6个月1次:有肝硬化者:每3无肝硬化者:每6个月1次肝硬化者:每3性:(250岁男性:(3)绝经后女性;(4)具有脆性骨折史、高跌倒风险、使用糖皮旗激素等骨痂疏松危险因素的感染者。建议重监测人群物学标生化指毒和清指际病学血学标血常规肝脏WSL值测定甲后蛋白腹部超声肝功能骨密度甲状M功能血糖个月1次个月1次度骨量减少-2.5T

32、2.0)每广2年复检1次,骨密度正常考T(fi-1.0)或中轻度骨量减少者(-2.0VT值W-1.0可每6、7年复检1次。应用聚乙二酹干扰素。(PegIFN)者定每1稳后月次定每1稔后月次首月2周1稳M后每月1每6个月1次无肝硬化每6个月1次:有肝硬化每3个月1次肝硬化6:每6个月1次千肝硬化6:每3个月1次每3个月1次每3个月1次病治结抗毒疗束制3个月每月1次,之后每3个月1次,1年后每6个月1次天肝硬化者:每6个月1次:有肝硬化者:每3个月1次五肝硬化者:每6个月1次举肝硬化者:每3个月1次表2乙型肝炎患者随访监测建议注:“-”.无相关数据;NAs.核甘(酸)类似物;生物化学指标.丙氨

33、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病毒学和血清学标志物.HBVDNA定量、HBSAg、HBeAg、抗-HBe;肾功能指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尿白蛋白/肌酎比值、24h尿蛋白定量;肾小管早期损伤指标.B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等;FRAX.用于评估患者未来10年髓部及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前臂、酸部或肱骨近端)概率的骨折风险预测工具4展望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标志物或检测手段用以鉴别免疫耐受期与免疫激活期,以指导启动治疗的时机。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阻止或延缓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HCC,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以及抗病毒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不断提高,启动抗病毒治疗的标准将逐步简化(降低复杂性和异质性),治疗方案也将不断追求疗效与安全性兼具的双优特性,最终实现乙型肝炎的应治尽治。筛查后乙型肝炎患者管理平台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将提升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有效性,并将对我国乙型肝炎队列和真实世界研究产生重要价值,期待有更多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平台开发和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