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 年版测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595349 上传时间:2025-09-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 年版测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 年版测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 年版测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 年版测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 年版测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登革病毒共有()个血清型。A. 2B. 3C.4D.52 .我国本地传播登革病毒流行株血清型以()多见。A. DENV-I型B. DENV-2型C. DENV-3型D. DENV-I型、DENV-2型3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天。A. 17B. 114C. 314D. 5144,下列不是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的是()oA.白纹伊蚊B.按蚊C.埃及伊蚊D.其他伊蚊5.登革热病例在()对媒介伊蚊具有感染性。A.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1天B.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3天C.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D.发病后12天6 .I类地区包括浙

2、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oA.江苏B.云南C.河南D.湖北7 .对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应尽量全部采集样本进行()oA.病毒核酸分型检测B.基因组序列测定C.抗体检测D.抗原检测8.登革热媒介伊蚊应急监测中,核心区每天开展监测,媒介伊蚊密度达到安全水平后每周开展()次监测。A. 1B. 2C. 3D.49.登革热重点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中,患者既往患过登革热的情况需填写发病时间,若未患过则填()。A.OB.否C.无D.不存在10.登革热健康科普核心信息指出,目前全球尚无针对登革热的()A.对症治疗药物B.特效抗病毒药物C.康复治疗方案D.预防性药物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登革热

3、是由()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2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30分钟可灭活。3 .登革热患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传染源。4 .登革热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程可分为()、极期和恢复期。5 .根据登革热传播风险,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为()类地区。6 .医疗机构发现登革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于()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7 .登革热的病例管理中,病程超过()天,且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小时及以上的住院病例,可解除防蚊隔离。8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方案中,布雷图指数(BI)小于()为控制登革热

4、传播的阈值。9 .登革热重点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对象包括输入病例、聚集性或局部暴发疫情首发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10 .登革热健康科普核心信息指出,清除()、翻盆倒罐、清理房前屋后垃圾等能有效减少伊蚊孳生地。三、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1.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包括()oA.伊蚊叮咬传播B.输血传播C.母婴传播D.空气传播2 .登革热的易感人群特点有()oA.人群普遍易感B.感染后对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C.对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不能形成有效保护D.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增加重症风险3 .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中的流行特征包括()。A.全球广泛流行B.拉丁美洲等地区可常年发生C.我

5、国广东等省份曾多次发生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疫情D.夏秋季高发,以青壮年为主4.登革热病例报告与管理中的病例定义包括()oA.疑似病例B.临床诊断病例C.确诊病例D.重症登革热5.登革热媒介伊蚊应急监测与控制的终止条件有()。A.划定的核心区、警戒区连续24天内无登革热新发病例B.核心区内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C.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不高于0.9只/(顶小时)D.疫情相关区域已完成2次媒介伊蚊控制作业6.登革热的预防措施包括()oA.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B.加强健康科普宣教C.加强重点场所防控D.加强对登革热疫苗的研发推广7.登革热实验室检测中的抗原检测常用()oA.NSl抗原检测B.核酸抗原检测

6、C.病毒抗原检测D.特异性IgM抗原检测8.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方案中的常规监测包括()oA.生态学监测B.抗药性监测C.媒介带毒监测D.病毒变异监测9.登革热重点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有()。A.病例基本情况B.发病就诊及实验室检测情况C.发病前后活动情况D.病例家族遗传病史10.登革热健康科普核心信息提到的高风险人群包括()oA.老年人B.妊娠晚期孕妇C.有基础性疾病者D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登革热属于我国乙类传染病。()2 .登革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o()3 .登革热的传染期一般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感染性强。()4 .IV类地区目前未监测到

7、媒介伊蚊分布,也未报告过本地病例。()5 .对登革热病例进行防蚊隔离管理是为了防止病例间的直接传播。()6 .登革热媒介伊蚊应急控制中,超低容量喷雾适用于室外空旷环境和室内空旷环境。()7 .登革热的病原学监测包括对病例和媒介伊蚊的监测。()8 .登革热健康科普核心信息指出,登革热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9 .登革热重点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中,患者的既往疾病情况只需填写传染病史。()10 .登革热媒介伊蚊的抗药性监测每年登革热流行季节前或初期开展1次。()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登革热的流行风险地区分类情况。2 .登革热疫情处置中,针对输入疫情的防控策略是什么?3 .简述登

8、革热媒介伊蚊应急监测与控制的措施。4 .如何开展登革热的健康科普宣教工作?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 C2. D3. B4. B5. C6. B7. A8. B9. C10. B二、填空题1.登革病毒2.563 .隐性感染者4 .急性发热期5 .46. 247.58.59 .指示病例10 .积水三、多选题1. ABC2. ABCD3. ABCD4. ABCD5. ABC6. ABC8. ABC9. ABC10. ABCD四、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五、简答题1 .综合考虑媒介伊蚊分布情况和活动期长短、既往本地疫情发生情况和疫情规模等因素,将我国31个省、

9、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照登革热传播风险由高到低分为I类、II类、III类、IV类地区。其中,I类地区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II类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III类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西藏、陕西、甘肃;IV类地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续可视传播风险变化动态调整。2 .输入疫情的防控策略是加强媒介伊蚊监测,积极开展防蚊灭蚊,做好病例救治和防蚊隔离管理,防止引发本地疫情。登革热非流行季出现输入疫情时,各地要做好病例救治和防蚊隔离工作,云南、广东等重点地区要加强媒介

10、伊蚊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蚊媒控制措施。登革热流行季出现输入疫情时,I类、II类和III类地区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时采取媒介伊蚊应急监测和控制措施,重点做好输入病例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活动区域的成蚊杀灭工作。对病例采取住院防蚊隔离治疗,病例同行人员做好14天自我健康监测。云南、广东等重点地区要每周开展疫情监测分析和风险评估,及早预警流行风险。3 .媒介伊蚊应急监测与控制措施包括:一是媒介伊蚊应急监测,核心区每天开展监测,媒介伊蚊密度达到安全水平后每周开展2次监测,直至疫情结束;警戒区每周开展1次监测;监控区每两周开展1次监测,直至媒介伊蚊密度达到安全水平。二是媒介伊蚊应急控制,核心区应

11、在3天内将成蚊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在5天内将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警戒区应在7天内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可根据风险评估情况开展成蚊控制。具体方法有超低容量喷雾、滞留喷洒等。终止条件是当划定的核心区、警戒区连续24天内无登革热新发病例,且核心区内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不高于09只/(顶小时),可终止核心区、警戒区伊蚊应急监测与控制工作。4 .开展登革热的健康科普宣教工作,要结合本地登革热流行特征,针对不同人群特点科学宣传防控知识,增强公众自我防护能力和主动就诊意识。通过多种宣传途径,如社区宣传、学校教育、媒体报道等,引导群众配合社区做好入户防蚊灭蚊等工作,推广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同时,向进出境人员宣传疫情信息和防病知识,提升进出境人员主动健康申报和科学防病意识。提醒疑似病例及时主动就诊和采取防蚊隔离措施,告知病例减少跨区域流动,避免疫情传播扩散。宣传内容可参见登革热健康科普核心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预防医学、卫生学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