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试卷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596136 上传时间:2025-09-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试卷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试卷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试卷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试卷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试卷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试卷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ICD-Il中用什么诊断类别取代了ICD-IO中的躯体形式障碍类别?()A.躯体不适或躯体体验障碍B.躯体症状障碍C.疾病焦虑障碍D.做作性障碍2 .躯体症状障碍的核心特征不包括以下哪项?()A.躯体症状造成的痛苦感B.对躯体症状或健康的过度思虑、担心和(或)行为C.明显的器质性病变D.导致患者功能损害3 .躯体症状障碍的分级评估中,病情较重的表现不包括()A.躯体症状持续时间相对较长B.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C.医患关系可能存在问题D.频繁住院治疗甚至接受手术4 .下列哪项不是躯体症状障碍的诊断要点

2、A.持续或反复出现的躯体症状,通常超过6个月B.妪体症状引起显著的关注和困扰C躯体症状及其所致心理行为反应导致过度认知和内心痛苦或功能受损D患者对躯体症状的过分关注和担心完全符合实际病情5 .躯体症状障碍的治疗原则和策略中,不属于总体治疗和疾病管理目标的是()A.增加患者对医疗资源的使用B.减少心理社会应激C.减轻FI常功能损害D.减少不合理医疗资源使用6 .疾病焦虑障碍的核心特征是()A.明显的躯体症状B,对罹患严重躯体疾病的过分担心,即使查体正常、检测结果阴性且医生再三保证C.对身体特征(丑陋或畸形)外观上存在可感知的缺陷D.编造病史、自我制造症状和体征7 .做作性障碍与诈病的主要区

3、别在于()A.诈病是为了个人获益(如钱财、逃避惩罚等)而故意伪装病症B.做作性障碍患者的行为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满足C.做作性障碍患者的欺骗行为显而易见,即使没有明显外部犒赏D.以上都是8 .影响其他躯体疾病的心理因素(PFAOMC)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存在种躯体症状或疾病(而不是精神障碍)B.心理或行为因素影响躯体疾病的病程、治疗、健康风险或病理生理C.引发或加重躯体疾病D.心理和行为因素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9 .PFAOMC的严重程度划分中,轻度是指()A.导致急诊或住院B.使躯体疾病病情加重C.增加医疗风险,如降压治疗依从性差D.威胁生命,如忽视心肌梗死症状10 .以卜.哪项不

4、是躯体症状障碍的病因因素或心理病理机制?()A.对躯体健康的不切实际观念B.童年时期家庭成员罹患慢性疾病C.合理的应对方式D.成长发育时期对情绪的觉察能力低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ICD-Il中的躯体不适或躯体体验障碍包括和身体一致性烦恼两个特征类型。2 .躯体症状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在初级诊疗中的发生率为5%35%。3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女性、低受教育水平、低社会经济水平等,其中童年时期的经历如可能增加患病风险。4 .躯体症状障碍的临床评估中,最常用的自评工具是,用于评估躯体症状的程度。5 .对于躯体症状障碍的治疗,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关系是治疗的O6

5、疾病焦虑障碍患者通常会去综合医院各科室就诊,而不是到就诊。7 .做作性障碍患者欺骗行为的动机通常是为了获得特殊关照或满足感等心理获益。8 .PFAOMC的危害包括增加患病、致残或死亡的风险,这些影响可能是的或慢性的。9 .躯体症状障碍的治疗中,具有循证证据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催眠治疗和O10 .躯体症状障碍的分级治疗原则中,病情较轻的患者由各科室首诊医生进行随访管理,避免过多的和转诊。三、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1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突出临床特征包括()A.躯体症状造成的痛苦感B.对躯体症状或健康的过度思虑、担心和(或)行为C.明显的器质性病变D.功能损害2 .

6、躯体症状障碍的病因因素及心理病理机制可能涉及()A.对躯体健康的不切实际观念B,童年时期被忽视、受到躯体虐待C.慢性应激D.合理的应对方式3 .躯体症状障碍的诊断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A.伴躯体症状的抑郁障碍B.焦虑障碍C.原发疾病焦虑障碍D.分离转换障碍4 .躯体症状障碍的治疗策略中,属于综合治疗原则和方案的内容有()A.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关系是治疗的基础B.心身并重的处置原则C.对共病给予适当的治疗D.治疗任务分阶段制定5 .疾病焦虑障碍的治疗原则包括()A.改善对健康恐惧的应对B.关注医患关系C.减少不必要的检杳和转诊D.对患者痛苦共情和包容6 .做作性障碍的临床特征有()A.对自己或他

7、人伪装躯体或心理的症状/体征或伤害B.伪造疾病是为了在现实中获益C.不存在先前的疾病或障碍D.可能导致过度的医学检查或误导诊治7 .PFAOMC的干预原则中,一般性处理原则包括()A.建立合作性的医患关系B.对患者进行有关躯体疾病及其治疗的教育C.积极使用解决问题的技巧D.强制患者改变行为8 .影响其他躯体疾病的心理因素可能包括()A.退行B.焦虑C.抑郁D.人格特点9 .躯体症状障碍的分级评估中,病情严重的患者表现为()A.持久的躯体症状B.明显功能障碍或功能丧失C.医患关系可能存在问题D.频繁在医院间转诊10 .妪体症状障碍的治疗中,药物治疗可能使用()A.抗焦虑药B.抗抑郁药C.传统中医

8、药D.镇痛药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L躯体症状障碍的诊断强调躯体症状本身能否由器质性或功能性躯体疾病解释。()2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较多,生活质量较差,使用医疗资源较多。()3 .躯体症状障碍的病因和心理病理机制已经完全清楚。()4 .对于躯体症状障碍患者,医生在评估时应注意现病史描述不清、前后不一致或涉及多系统不适症状等情况。()5 .躯体症状障碍的治疗目标包括减少或减轻症状、减少心理社会应激等。()6 .疾病焦虑障碍患者通常有明显的躯体症状。()7 .做作性障碍患者的欺骗行为在没有明显外部动机情况下仍会持续。()8 .影响其他躯体疾病的心理因素(PFAOMC)是

9、一种单独的疾病。()9 .在PFAOMC的处理中,建立合作性的医患关系是重要的一环。()10 .躯体症状障碍的治疗中,心理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躯体症状障碍的病因因素及心理病理机制。2 .说明躯体症状障碍的治疗原则和策略中的分级治疗原则和策略。3 .请简述疾病焦虑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和治疗目标。4 .针对影响其他躯体疾病的心理因素(PFAoMC),阐述如何进行干预管理。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 A2. C3. D4. D5. A6. B7. D8. D9. C10. C二、填空题1.躯体不适障碍或躯体体验障碍2.4%6%3 .虐待或其他创伤4 .

10、患者健康问卷-15(PHQ-15)5 .基础6 .精神科7 .内在的8 .急性9 .操作行为治疗10 .躯体检杳三、多选题1. ABD2. ABC3. ABCD4. ABCD5. ABCD6. AD7. ABC9. ABCD10. ABC四、判断题1. 2. 3. 4.5. 6. 7. 8. 9. 10. 五、简答题1 .躯体症状障碍的病因和心理病理机制仍不清楚,但已知人对躯体症状的感知会受到态度、信念和心理压力的影响。当个人对躯体健康存在不切实际的观念、错误假设以及对躯体症状的过分关注、灾难化想象时,容易激活过度的焦虑,使对躯体症状的感受更加敏感,形成恶性循环。此外,童年时期的经历如被忽视、

11、虐待,家庭成员罹患慢性疾病,以及成长发行时期对情绪的觉察能力低和负性情绪水平高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其发生。2 .根据临床评估对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进行分级治疗:病情较轻:由各科室首诊医生随访管理,初步解释病情,定期随访,避免过多检查和转诊,逐步减少不必要用药。病情较重:各科室首诊医生随访管理,精神/心理专科医生加入治疗,给予心理教育、指导放松训练、药物治疗躯体和精神共病,治疗过程中定期再评估。病情严重:需要综合专科治疗,相关躯体专科随诊,纳入康复治疗,必要时住院治疗。3 .疾病焦虑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即使杳体正常、检测结果阴性且医生再三保证,患者仍过分担心罹患严重躯体疾病,或坚持认为自己有严重躯

12、体疾病,几乎没有躯体症状。治疗目标主要是改善对健康恐惧的应对,而不是消除恐惧。治疗初期应遵循安排定期就诊、认可患者恐惧等一般原则,若无效可采用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线心理治疗,必要时使用抗抑郁药,同时需多学科合作和随诊。4 .干预管理PFAOMCfbj,首先在适当情况下请精神科医生会诊,协助提升医患关系和心理干预。般性处理原则包括建立合作性的医患关系,如共情倾听、引出感受和行为、传达安慰和希望、建立情感纽带等;对患者进行躯体疾病及其治疗的教育,帮助患者理解感受和行为与治疗的关系,达成治疗目标和任务的致;积极使用解决问题的技巧,识别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同时,不同专业需保持动态沟通,多学科随诊和管理,诊治躯体疾病的医生及时识别心理问题并邀请精神科会诊,精神科医生参与治疗团队,共同参与患者定期随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