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阅读1、理解常用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理解常用文言文词语的意义;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或思想内容;4、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文言文阅读考试目标的说明:文言文阅读考试目标的说明:课内文言考查以三大题型为主:课内文言考查以三大题型为主:一、带点词注解。一、带点词注解。考查内容以文言实词为主,涉及以下几考查内容以文言实词为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个方面:(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如如“去去”(2)通假词;)通假词;(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
2、一词多义;如如“兵兵”(5)词的感情色彩变化。)词的感情色彩变化。二、文言句子翻译。二、文言句子翻译。从句式看从句式看: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从内容看从内容看:这些句子在文本中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这些句子在文本中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要的位置。翻译这些句子翻译这些句子的的一般要求一般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信”(准确)(准确)、“达达”(流畅)、(流畅)、“雅雅”(优美)。(优美)。三、阅读理解。三、阅读理解。主
3、要通过简答题的形式来达成目标。主要通过简答题的形式来达成目标。内容包括内容包括: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明确解题方法明确解题方法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楚人学舟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第四步:第四步:“对症下药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解答问题。理解词义理解
4、词义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常考类型:常考类型: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异义、词类活用等复习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复习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一是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例如: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饿其体肤“词义的变化。词义的变化。例如:曹刿论战中的例如:曹刿论战中的
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妻子妻子”二是通过分析字形,掌握文言词义。二是通过分析字形,掌握文言词义。例如例如 绝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引申为丝缕的意思。引申为 断、断绝、消失断、断绝、消失 等,如等,如 沿溯阻绝沿溯阻绝(三峡)中(三峡)中 绝绝 为为 断断,哀哀转久绝转久绝(三峡)中的(三峡)中的 绝绝 是是 消失消失 的意的意思。思。绝绝 也有也有 极点极点 或或 极极 意,因为断绝处,意,因为断绝处,也就是尽头,也就是尽头,绝巘多生怪柏绝巘多生怪柏(三峡),(三峡),都含有到了都含有到了 极点极点 或或 极极 意思。意思
6、引申义都与本义有着密切联系,都是由本义引引申义都与本义有着密切联系,都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引申义也就容易掌握申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引申义也就容易掌握了。了。三是结合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三是结合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两股战战,几欲先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走。(口技)(口技)走:走:联系成语联系成语 奔走相告奔走相告、走马观花走马观花,义,义为为 跑跑;薄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薄:薄:联系成语联系成语 日薄西山日薄西山,义为,义为 迫近迫近 及其日中如探及其日中如探汤。汤。(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汤汤:联系成语联系成语 赴汤蹈火赴汤蹈火
7、义为,义为 热水热水 不必若余之手录,不必若余之手录,假假诸人而后见也。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假假:联系成语联系成语 狐假虎威狐假虎威,义为,义为 借借 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初中阶段常用文言虚词初中阶段常用文言虚词: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也、乎、夫、焉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其
8、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之、其、而、以、于以、于”。文言句子翻译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顺。意译意译: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
9、文词义。义。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删、补、换、调、变。u留留,就是保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u删删,
10、就是删除。,就是删除。删掉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比如沛公之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是语尾助词,不译。u补补,就是增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加括号。u换换,就是替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吾、余、予等换成等换成我我,把,把尔、尔、汝汝等换成等换成你你.
11、u 调调 就是调整。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表达习惯。u 变变,就是变通。,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文字。如 波澜不惊波澜不惊,可活译成,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湖面)风平浪静.句句 式式1、判断句、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主
12、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是”字。字。u基本形式基本形式:“者,者,也也”,“,者者”,“,也也”。u另一种是用另一种是用“则则”“皆皆”“乃乃”“为为”“即即”“非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u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下文判断。肯定肯定(1)“为为”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乃”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即”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
13、耳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倒影(5)“是是”斯是陋室,惟吾德斯是陋室,惟吾德(6)“,者也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也;(9)“,也也”例:鱼,我所欲也;熊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夫战,勇气也(10)“也也”例: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否定否定:(11)“非非”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者,也也”。陈胜者,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8)“者,者,”例:马之千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
14、省略句、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主要有:(1)省略主语)省略主语a承前省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渔人)便舍船,从口入船,从口入b蒙后省蒙后省c对话省对话省(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15、鼓)而竭。(曹刿论战)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省略宾语投(之)以骨。(狼)投(之)以骨。(狼)君与(之)俱来。君与(之)俱来。(隆中对)(隆中对)(4)省略介词)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5)省略量词)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3、倒装句、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
16、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汝之不惠甚矣”(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用用“之之”字或字或“是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例:“何陋之有何陋之有”(3)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尝贻余核舟一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核舟一”是是“一核舟一核舟”的倒装,定语的倒装,定语“一一”后置,可译为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状语)后置)介宾结构(状语)后
17、置A于于例: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的倒装,B以以例:屠惧,投以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例:屠惧,投以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复之效复之效复之效”后置。后置。4、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一是用“于于”“为为”“为为所所”“见见”字表字表被动句。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下文语意去推断。(1)没有标志词语:)没有标志词语: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子负二山被被所
18、感动所感动(2)有标志词语)有标志词语a为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被天下人嘲笑)嘲笑)b“为为所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为所吞所吞”即即“被被吞掉吞掉”c于于.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5 5、固定格式。、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不亦乎乎”“有有者者”“得无得无乎乎”“如如何何”“奈奈何何”“然则然则”(1 1)“不亦不亦乎乎”相当于相当于“不是不是吗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2 2)“如如何何”相当于相当于“对对该怎么办该怎么办”“”“把把怎么样怎么样”例:例:如太行王屋何?如太行王屋何?(3 3)“以以为为”相当于相当于“把把当作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4 4)何以)何以 拿什么,凭什么拿什么,凭什么 例:何以战例:何以战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