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和平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人(),欢喜之外也会生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于是乡愁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若为化得千身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宗元的期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告白:“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是白居易的思念;“洛阳城里见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是张籍的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的深情。中国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从古至今,人人不免,留下的乡愁文
2、字浩如烟海。戴望舒笔下的乡愁是“几架书、两张床、一瓶花的旧居”;冰心笔下的乡愁是“十五之夜,满月的银光”;席慕蓉笔下的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_。人都是恋家的,故乡是生命的根。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人们背井离乡,为开辟新的美丽家园而( ),成为了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在今天实现共同富裕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可一旦远离家乡,乡愁还是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道地的域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
3、近十来年,生活快速发展变化,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萍水相逢废寝忘食记忆犹新B不期而遇废寝忘食历历在目C萍水相逢宵衣旰食历历在目D不期而遇宵衣旰食记忆犹新2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B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C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
4、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D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二、选择题3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柳河东唐宋八大家黔之驴寓言B白居易易安居士新乐府运动琵琶行古体诗C李白青莲居士诗仙梦游天姥吟留别散文D戴望舒雨巷诗人新月派雨巷现代诗歌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短短十余年,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BDS)从无到有,进而投入产业化运营。“北斗之父”孙家栋强调,时间、空间信息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中国需要在北斗导航系统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探索和其他卫星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作,以提高定位精
5、度、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地面应用的发展。从2017年8月初开始,中国和俄罗斯专家进行了两国导航卫星的联合在轨试验,以测试北斗和格洛纳斯两个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控问题。卫星的兼容,涉及频谱、轨道的协调,目前协调难度还不是很大;但互相操作显得有些复杂,与独立自主有一定冲突,不太容易协调。(摘编自“北斗之父”孙家栋:中国发展北斗导航不排斥GPS)材料二:(资料来源于诺达咨询)材料三:在全球卫星导航服务领域,BDS仅占9%的份额,而GPS在中国市场占90%以上的份额。美国已把GPS做到了极致,BDS布局全球很难再走美国的老路。BDS如果紧跟美国,即使最后成功了,也可能会在很多方面难以获得知识产权的支撑。中
6、国的“北斗”正面临重大的转折,要想做到跨越式发展,就要提出一套新的体系。主推“服务”被认为是一大出路。四川九洲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宏指出,我们要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以泛在高精度的融合应用为抓手,在“源、端、云、服务”等方面打造位置生态链。只有把BDS的服务做到无缝泛在,做到精准和融合,才可能走出一条特色道路。(摘编自李惠钰北斗布局全球应抓住“牛鼻子”)材料四: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他几个系统相比,具有短报文通信功能,这使得用户在沙漠、海洋等正常通讯无法覆盖的区域可以实现位置信息的回传,从而达到报警和救援的目的。再就是,卫星新增自主运行管理能力,即可不依赖地面控制系统,而靠空
7、间运行卫星的星间链路构成管理新体系,这可以减少对地面测控站的依赖,有效降低系统运行管理成本,减少地面测控站发生灾难时对卫星的影响。当然,北斗系统也面临来自美国GPS和欧洲伽利略的竞争。美国GPS目前也正在升级换代,预计到2020年实现GPS3,也就是第三代的布局。GPS3与以前的GPS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精度大大提高,至可以实现室内定位,而中国的北斗要在2020年实现室内定位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GPS3卫星彻底实现了军码和民码的分离,为屏蔽民码打开方便之门,这意味着战时那些利用GPS民码制导的武器将可能被直接掐断定位信号,或受到错误导引而产生灾难性后果。和欧洲伽利略系统的竞争,主要是系统建
8、成并提供全球导航定位服务的先后之争,谁先布置完毕,谁先获取应用市场和经济利益。随着北斗特色服务水平和“北斗+”融合应用水平的提高,北斗导航系统可以给大众生活带来更多、更显著的便利,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摘编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前景广阔)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顶是()A北斗导航和其他系统兼容和互相操控,可以提高定位精度,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地面应用的发展,但这些和独立自主有一定冲突。B北斗导航系统如果紧跟美国,按照GPS的做法布局全球,即使最后成功了,也可能会遇到知识产权问题,不易获得知识产权的支撑。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美国GPS不具备的短报文通信功能,能发挥报警和救援的作
9、用,在正常通讯无法覆盖的区域表现出优势。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美国GPS的竞争很大程度是技术上的竞争;和欧洲伽利略系统的竞争,重在谁能先建成系统并提供服务。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卫星导航市场规模大,2010-2020年期间市场规模增长率稳步上升,但由于美国GPS在中国市场占90%以上的份额,北斗导航系统仍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B北斗导航系统的业务主要在国内,集中在军用领域,民用行业、大众消费在2016年才开始规模应用,和军用相比,市场占有率低,亟需着力发展。C从北斗导航系统国内市场开发来看,通信和车辆导航领域占有率分别约为40%、50%,说明在这两个方面今后还有
10、很大的发展空间。D当卫星实现了军码和民码的分离,则意味着战争发生时,可直接掐断那些利用民码制导的武器,避免因错误引导而产生灾难性后果。6对北斗导航系统发展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北斗导航系统自主可控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和其他卫星的兼容和互相操作,正视和其他卫星的竞争,良性发展。B面临GPS的巨大市场压力,北斗导航系统如果能以服务为抓手,在服务上做到无缝泛在,做到精准和融合,就能实现弯道超车。C在做好国内市场军用、民用行业、大众消费的基础上,发展亚太用户、全球用户努力提高国外市场占有率。D保持短报文通信功能和自主运行管理能力等优势,不断提高北斗特色服务水平和“北斗+”融合应用水平,为大众
11、生活带来更多、更显著的便利。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完成下列小题。范文正公文集序(宋)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吾得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
12、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吠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幸其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
13、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链接)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遗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
14、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B汉中之言,无一酬者酬:报答C虽弄翰戏语弄翰:执笔写作D皆画像立生祠事之事:祭祀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南取百越之地B因蜀之资,以争天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C其于仁义礼乐故燕王欲结于君D故天下信其诚失其所与,不知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B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C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
15、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D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10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ABCD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小时候从庆历圣德诗中知道了范仲淹等十一个人,乡先生评价韩、范、富、欧阳四公为人杰,苏轼当时虽然未能全部明了,但是已经在心中记住了他们。B苏轼举伊尹
16、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君主致天下太平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C范仲淹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范仲淹虽然后来做了官,但依然保持节俭,除非宾客来访,否则不吃肉。D所选两段材料,传文通过叙述介绍范仲淹其人其事,序文通过抒情议论表达苏轼对范仲淹的仰慕。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3)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13概括说明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链接体现了范仲淹哪些特点?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17、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长安秋望杜牧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注)云物:亦作“云雾”。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赵诗首联总揽长安全景,景象迷蒙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为全诗定下基调。B赵诗颈联中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C杜诗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一个“倚”字,重在强调所登之楼巍然屹立的姿态。D诗人将“南山”和“秋色”相提并论,以虚衬实,
18、写出秋色的高远与气势,别出心裁。15赵诗的颔联和颈联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6两首诗都写了秋望长安,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六、句子默写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会桃花之芳园,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3)人生如梦,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5)聊乘化以归尽,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6)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七、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苏七块冯骥才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
19、也来求他。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
20、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儿。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
21、表现得斩钉截铁了。牙医华大夫是出名的心善之人,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地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而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今儿的牌各有输
22、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的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18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情节曲折。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B小说主人公苏七块职业是医生,在医术上可谓是“正骨神医”,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
23、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的医德遭人质疑。C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局颇有点出乎意料,读者在对苏七块的性格、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对他油然萌生了敬佩之情。D小说极具故事性和传奇性,语言典雅优美,让人粗读故事后会大呼奇妙,咀嚼文字又觉得精妙无比。E.小说第段中“苏大夫仲出瘦手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这处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很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19小说介绍苏七块“各色的规矩”有什么作用?20小说是如何塑造苏七块这个人物形象的?21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冯骥才文化系列小说俗世奇人中的“奇人”之一,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苏七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2
24、2文章结尾华大夫说“打心眼儿里佩服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请结合小说中的时代背景和当今的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的现实意义的理解。八、名著阅读23(1)写出判词对应的人物: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2)红学前辈王昆仑先生在他的红楼梦人物论中用“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来评论王熙凤,你如何理解这一评价?请结合红楼梦的内容举例加以阐述。不超过80字。九、语言表达2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换上历史
25、的广角镜头,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嫦娥五号”“九章问世”,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新中国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逆行者”还是“乘风破浪”的意志,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汇聚成推动中国兴旺发达的磅礴力量。十、材料作文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本好书,我们往往先把它买下来,然后
26、束之高阁;一首好诗,我们总是先把它收藏起来,然后再难想到细细地咀嚼品味我们似乎占有了很多东西,但是却难于静下心来字习、体验、感悟,进而丰盈我们的内心世界。阅读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受?请结合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2D【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处,萍水相逢: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此处的语境是指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人意外碰见,所以应该用成语“不期而遇”。第二空处,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
27、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这里形容的对象是“人们”,所以应该用成语“废寝忘食”。第三空处,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此处的语境是指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所以应该用成语“历历在目”。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建造并寻找”语序不当,应为“寻找并建造”;“培育文化和历史”搭配不当,“培育”改为“孕育”。故选D。3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
28、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易安居士”是李清照的号。C.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不是“散文”。D.戴望舒是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不是“新月派”诗人。故选A。4A5C6B【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A.“但这些和独立自主有一定冲突”范围扩大,材料一原文“卫星的兼容,涉及频谱、轨道的协调,目前协调难度还不是很大;但互相操作显得有些复杂,与独立白有一定冲突,不太容易协调”,只说了互相操作有一定冲突,没有说兼容方面有冲突,而本项则说两者都有冲突,扩大了范围。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2010-2020年期间市场规模增长率稳步上升”错误,从
29、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增长率有下降趋势,2013年至2015年增长率基本持平。B.“民用行业、大众消费在2016年才开始规模应用”错误,民用行业从2015年已开始规模应用,大众消费是2017年才开始规模应用的。D.“意味着战争发生时,可直接掐断那些利用民码制导的武器,避免因错误引导而产生灾难性后果”表述错误,原文是“这意味着战时那些利用GPS民码制导的武器将可能被直接掐断定位信号,或受到错误导引而产生灾难性后果”,是可以掐断信号或误导信号,而不是“避免因错误引导而产生灾难性后果”。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B.“在服务上做到无缝泛在,做到精准和融合,就能实现弯道超车”太过绝
30、对,材料三原文是“才可能走出一条特色道路”,“以服务为抓手,在服务上做到无缝泛在,做成精准和融合”只是有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而不是“就能实现弯道超车”。故选B。7B8B9A10D11C12(1)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陽公认识了韩琦、富弼。(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3)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13心忧天下百姓安危;十分孝顺;生活节俭;对穷苦人好施予;博爱善施;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酬:报答”错误,“汉中
31、之言,无一酬者”的意思是“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所以“酬”的意思是“实现”。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之”,这些人;第二个“之”,助词,的。B.两个“因”,都是介词,依靠。C.第一个“于”,介词,对于;第二个“于”,介词,与,同。D.第一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其”,指示代词,那,那些。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至京师”是“举进士”的地点,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D;“读之”的主语是“我”,所以其前应断开,“至流涕”是“读之”的结果,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故选A。句子翻译:嘉祐二年,我才来
32、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是苏轼回答先生的问题,和范仲淹没有什么关系。是天下人对范仲淹的尊崇,不是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的敬仰。故选D。1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否则不吃肉”错误,由原文“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可知,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由此可知,是不会有“两个荤菜”,可以有一个“荤菜”,而不是“不吃肉”,是可以吃肉,就是少。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
33、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是:这。登第:考中选士。见:被。因:通过。(2)待:靠。显:显扬。传:流传。(3)及:等到。以:率领。哭之如父: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如父哭之”。翻译:范文正公文集序(宋)苏轼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
34、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
35、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都一向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
36、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链接】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
37、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4D“诗人将南山和秋色相提并论,以虚衬实”错误,诗人将“南山”和“秋色”等量齐观,以具体有形的南山形容抽象虚泛的秋色,是以实衬虚,独出机
38、杼地衬托出秋色之浓重。15写景富有角度变化:颔联仰视,颈联俯瞰。写景选取秋天典型景物:残星、大雁、菊花、莲花,韵味清远,与思乡归隐的情感相契合。写景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匠心独运:飞动的大雁,静静开放的紫菊,红花落尽的睡莲,秋意清冷、闲雅静穆中回荡哀婉悠扬的笛声,让人黯然神伤。(答写景融入情感,情景交融;首联写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写景时巧用修辞,比喻拟人的使用,借莲花、菊花的仪容,更好地表现伤感意绪等亦可)16赵诗抒发了诗人孤寂惘然的愁思,表达了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杜诗写诗人秋日登高远望,抒发赏心悦目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情。17楚天千里清秋 序天伦之乐事 一尊还酹江月 茕茕孑立 乐夫天命复奚疑
39、三顾频烦天下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楚”“序”“酹”“茕茕”“孑”“奚”“频”。18DE19能突出苏七块行医的这种特别的个性,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并推动情节的发展。20细节描写:a通过外貌描写,先是“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接着来个特写“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突出了他的个性、精神和干练;b通过动作描写,“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突出了他治病手法的娴熟,医术精湛。侧面描写:文章结尾提及华大夫“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侧面体现了苏七块扶危济贫的善良品格。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写
40、到苏七块出名之后有“各色的规矩”,无论贫富亲疏,要看病先拿七块银元,否则绝不搭理,似乎是批判他唯金钱至上的观念,后来给张四治病后赠送药物以及退钱给华大夫的细节,却赞扬了他善良的本性。21外貌奇。远观“人高袍长,手瘦有劲”,近看“红唇皓齿,眸子赛灯”,细瞧“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奇人异貌,个性十足。医术奇。正面描写接骨速度之快、手法之精,表现医术的娴熟高超神奇;写洋人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从侧面表现他的医术高超。看病规矩奇。他有个各色的规矩:不论远近亲疏,必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否则绝不搭理。为人处世奇。他性格倔强,坚持原则,外冷内热,心地善良。从给张四接骨的表现可知。22苏大夫他心里是愿意帮助
41、张四,但他立的规矩不能动,他表面上面对弱小的“冷酷”,不过是为了掩饰他内心的善良,这是他的无奈也是当时社会的现实。民国初年是一个没有“规矩”的时代,要在没有规矩的社会里生存下去,就必须立下有他“格色的规矩”。【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D.“语言典雅优美”表述有误,小说大量使用了天津方言,如“脾气准各色”“干净麻利快”“赛”等。E.“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错误,文中的细节描写只能表现人物性格,并未推动情节发展。故选DE。23(1)薛宝钗和林黛玉探春(2)王熙凤阴险恶毒,铁槛寺弄权,逼死尤二姐,为人所不齿。但她又那样聪明能干,富有情趣。如钗黛正斗口时“大热天的你们都吃了
42、辣椒”,几分细致入微和体贴。【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1)“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 “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她虽
43、然胜了黛玉,当上“宝二奶奶”,但也好景不常,终在宝玉出家离去后,空守闺房,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意思是你固然聪明有才能,也有高远的志向,却生于衰亡的时代,命运偏偏不济。清明时节流着思亲的泪水到江边眺望,只能梦随千里东风回到遥远的家乡。这是红楼梦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三探春的判词。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浑名“玫瑰花”,她在思想性格上与同是庶出的姊姊“二木头”迎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在她的意识中,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固。她之所以对生母赵姨娘如此轻蔑厌恶,有一
44、点因为生母赵姨娘“着三不着两”。抄检大观园时,在探春看来,“引出这等丑态”比什么都严重,她“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并且说到做到,绝无回旋余地,这也是为了在婢仆前竭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信与尊严。“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动手动脚,所以当场挨了一记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对于探春这样的人,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但是,作者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形象,如实地写出了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必然结局。(2)这句话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红楼中的凤姐,性格突出、有个性、有主见,同时爱憎分明。恨她骂她因为她的言行处世出发点就是敛财、家族利益。不见又想应该是因为其敢想敢为的大女人风范。在十二钗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在红楼中也是女中翘楚。王熙凤阴险恶毒,铁槛寺弄权,逼死尤二姐,为人所不齿。但她又那样聪明能干,富有情趣。如钗黛正斗口时“大热天的你们都吃了辣椒”,几分细致入微和体贴;取笑贾母额上的包是“盛福寿盛满了”,几分急中生智。所以这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人物。24年度流行语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变化的是国家发展,不变的是人们的追求与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