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患沟通学医患沟通学主讲:王锦帆主讲:王锦帆第一章第一章 导论导论永恒的历史课题:永恒的历史课题:医学的目的是什么?医学的目的是什么?医学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医学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医学怎样发展?医学怎样发展?人类对医学的期盼是什么?人类对医学的期盼是什么?.二十一世纪的有识之士明确意识到:二十一世纪的有识之士明确意识到:医学越来越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参与;医学越来越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参与;医学的重任和风险愈来愈需要医患医学的重任和风险愈来愈需要医患 双方协力承担!双方协力承担!第一节第一节 医患沟通学概述医患沟通学概述一、医患沟通学的含义一、医患沟通学的含义“医医”的含义:的含义:医务工作者和卫生
2、管理人员及医务工作者和卫生管理人员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患患”的含义:的含义:患者及家属亲友,更广义的是患者及家属亲友,更广义的是除除“医医”外的社会人群。外的社会人群。“沟通沟通”的含义:的含义:沟通(communication),是以人与人全方位信息交流所达到的人际间建立共识、分享利益并发展关系的状态。医患沟通学医患沟通学:(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人类共性研究医患关系的因素改善医患关系转化心理和社会因素促进诊治疾病和维护健康实现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型边缘学科二、建立医患沟通学的必要性二、建立医患沟通学的必要性1 1、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医患沟通现代社会
3、迫切需要医患沟通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步入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的变化-人们的观念、心理、需要、行为发生变化;医方的思想观念-“利”为主导的医患观念;患者和社会-“义”为主导的医患理念;医患矛盾凸现-医患关系受到强烈震撼。人民群众-期盼医学人文的甘露;医务人员-渴望社会理解的佳音;医患迫切的沟通愿望和需求-医患沟通学。2、开辟研究医患关系并解决医患、开辟研究医患关系并解决医患矛盾的学术新园地矛盾的学术新园地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文化、教育、法律、风俗习惯等;涉及的骨干学科:哲学、政治经济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找寻医患和谐共享的客观规律:学科综合、探索新视角、新
4、的学术园地、实践实验平台;引导全社会来解决我们人类的多难性选择题。3、现代医学自身发展有其内在要求、现代医学自身发展有其内在要求几千年的医学:治疗形态性躯体疾病(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最棘手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专家发现:医学专家发现:现代医学需要患者和社会人群的主动参与和配合;医患沟通学应该成为现代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4、培养适合现代医学模式的人才、培养适合现代医学模式的人才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条件:卫生人才现代观念、知识、技能及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医学教育人文课程有机整合、人文理论与医学实践相结合。三、医患沟通学的核心理念三、医患沟通学的核心理念1
5、医患矛盾的直接原因: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利益格局调整-新旧观念的碰撞;根本原因:医患对人自身全面认知的不足。2、医患纠纷的主要矛盾方面在医方,人文精神不足,仍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工作。医方应以人为本,承担起社会责任,发挥主导作用来重建医患信任合作关系,实施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医患沟通不是技巧,而是多学科的学问,是学、理、情、法结合的艺术,是处理好医患关系的关键。医患沟通必须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机制制度及法规上整体构建。4、医患沟通表面上是医者和患者的沟通,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本质上是人(医患)对自身的认知和觉醒:医患一体人人皆患者,人人皆医者。5、医患关系如“人”字结构,互相
6、支撑,形成一体。医者维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患者是医学和医者最好的助手,市场经济下,患者是医者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四、医患沟通学的宗旨四、医患沟通学的宗旨树立医学生、医务工作者及卫生管理者的现代人文精神;升华医德水平、强化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法制观念、管理能力;掌握医患沟通的客观规律,实施医学模式的彻底转型;提高患者及社会的人文水平和文明素养;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文明进步。六、医患沟通学的任务六、医患沟通学的任务1、确立新理念(sense)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现实出发,站在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转变传统医患关系的思维方式,形成医患沟通的心灵桥梁。2、构建新机制(system)从政策
7、机制及制度的层面上营造出医方与患者相互理解、信任与合作的人文环境,形成医患理性沟通的长久性基础构架。3、实现新模式(model)根据不同疾病和不同个体,渗入各有特色的人性关爱服务方式。形成医患沟通的技术平台,实现较科学规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培养新人才(talent)为医学教育(包括继续医学教育)充填必需的教学内容,更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人文精神的卫生人才。医患沟通学的最高理想医患沟通学的最高理想或最终目的:或最终目的:为患者提供最适宜的卫生服务;为医学营造最宽松的发展环境;为社会创造最理性的沟通模式。第二章第二章 人的概述人的概述人是什么人是什么人(bings)古希腊德尔斐神
8、庙门前的铭文:“认识你自己”柏拉图说:“人是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动物”;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旦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肉体的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一、一、“人是什么?人是什么?”:人就是超越动物生命本能并主宰自己生命活动的主体;人的生命有两重性,一是肉体生命人存在的基础,二是意志生命人发展的源动力。人关爱自己的肉体生命,只为创造并实现的自我价值和意义。人最不能忍受的,是被人忽略自己的“存在”,不被他人和社会认可。真正意义上的人:获得肉体生命丰富精神生命接受教
9、育和培养参与社会实践。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规律: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规律:用双赢及多赢的新理念去发展生产力,并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核心内容:核心内容:保护人生命与健康;尊重人精神与思想;完善人素质与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本能。三、自我价值在社会责任中三、自我价值在社会责任中人们应该怎样追求自我价值?人必须在社会中追求自我价值,同时也必须对其产生的社会后果负责;人对社会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就是肯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为什么要重视社会责任?为什么要重视社会责任?1、经济建设举为国家和民族振兴的中心,每个中国人都面临着社会责任;2、中国的封建传统弊习需要人们共同批判它、改造它;医务人员
10、的工作对象是社会人群,社会责任尤其重大,其行为的优劣直接影响社会的风气。第三节第三节 人的需要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及其属性人的需要及其属性人的需要(need):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马克思“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需要的内涵:需要的内涵:1、需要是人生命存在和社会存在 的统一,是人天然的内在规定性。2、人的需要是任何人、任何社会都无法泯灭的永恒存在。3、人的需要是人的权利和尊严所在。4、人的需要是人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根据,是一切社会关系产生和变化的动力和根据。5、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本质区别,使人具有实践的、社会的等全部丰富的特性
11、逻辑的结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属性。二、人的需要层次与联系二、人的需要层次与联系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层次:生存、享受、发展马斯洛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需要层次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人对需要的行为反应人对需要的行为反应 人们的行为完全受需要的支配,多层次的需要产生了多方面的行为。需要得到满足:快乐、幸福、安宁、陶醉、兴奋、宽容等。行为特征善举、顺从、合作、积极、努力、认真等。需要得不到满足:生气、愤怒、抑郁、忧虑、仇恨、自卑、幻想、悲伤、冷漠、恐惧等;行为特征恶行、攻击、自伤、牢骚、报复、排斥、懈怠等等。医患关系
12、的处理:如果医务人员较好的满足患者的生理、安全及尊重的需要,医患关系会怎样?反之,医患关系会怎样?第四节第四节 人性的特征人性的特征 一、人性特征的含义一、人性特征的含义 高尔基:“人们是形形色色的,没有整个是黑的,也没有整个是白的。好的坏的在他们身上搅在一起了”。人性的特征:“两极矛盾运动”,一极是人的动物性和个体性,另一极是人的意志性和社会性。人性的正面-积极向上,反映出人性中最光彩的特征-即真善美;人性的负面-消极低下,反映出人性中最阴暗的特征-即假恶丑。一、人性的正面一、人性的正面理性(ransom)人有别于动物最根本的特征。良心(conscience)人性的一部分,社会人的基本标准。
13、同情(compassion)人的一种善的天性。宽容(toleration)人豁达丰厚的精神境界。诚信(honesty)人在社会中的生存法则。求实(matter-of-fact)人追求真实的本性。自尊(self-respect)人的需要的高级属性。行善(alms deed)人追求自身价值的一种天然选择。尚美(beauty)人追求一切美好事物的本能。创造(invention)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如果这些真善美的人性都能较好的表现在我们医务人员的身上 二、人性的负面二、人性的负面野性(barbarism)人最底层的动物本性。冷漠(inhospitality)人情感的衰退和麻痹。嫉妒(jeal
14、ousy)使人心态失衡的妖魔。浮躁(flippancy)人盲目追求功利的本性。贪婪(avarice)人过分的占有欲望。伪善(hypocrisy)人以表面善掩饰实际恶的狡猾本性。僵化(ossification)人的惰性、狭隘、求安的综合反映。如果医务人员表现出较多如果医务人员表现出较多的假恶丑的人性,医患关系会的假恶丑的人性,医患关系会怎样?怎样?第五节第五节 市场经济与人的解放市场经济与人的解放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market)经济学家董辅礽:“市场是交换彼此的劳动及其成果的途径”,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ics)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是促进生
15、产力的手段。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商品所有者有着独立人格,在市场中能自由地交换商品。2、商品所有者在市场中平等交换,无任何特权和等级的制约。3、商品交换自由竞争,共同遵守“优胜劣汰”的法则。4、市场是开放的。5、市场经济仍需要进行机制上和法制上的完善。二、市场经济的人性价值二、市场经济的人性价值1、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市场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物质财富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它经济形式。2、肯定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通过实现个人利益而达到个人、社会及国家利益的实现。3、促进人性特征的优化 商品生产和交换是为他性、服务性和为己性、谋利性的对立统一;市场经济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利益和价值的等价
16、交换;要求参加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要有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三、市场经济的人性弊端三、市场经济的人性弊端市场经济的人性弊端主要表现形式:1、极端追求个人价值。2、痴迷权力。3、盲目崇拜金钱。4、贪求享乐。四、市场经济下人性的解放四、市场经济下人性的解放 市场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性彻底解放提供了人类社会迄今为止虽不是最理想但却是最有效的经济活动方式。人性如何解放?人性如何解放?1、把握自然、把握自然必须借助市场经济的“神力”,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2、把握社会、把握社会 在不成熟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社会被物化、金钱化,精神、人性、道德的内涵被淡化。认清社会发展规律,自觉地去变革社会,掌握社
17、会,这是人的永恒使命。3、把握自身、把握自身 人对自身的把握依赖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把握,最终是人的素质决定的。怎样提高人的素质呢?怎样提高人的素质呢?(1)构建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环境 健康环境能够给人提供充足的和不断的良性刺激因素,使人的生理与心理功能处于运动状态,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身心状况。人的素质升华机制:人的素质升华机制:人在懒惰下不会精明强悍,人在依赖下不会奋发进取,人在无聊中不会灵敏坚韧,长期适当的紧张状态,使人激发创造性思维和运转,产生积极稳定的惯性发展。构成健康环境的机制组合:构成健康环境的机制组合:使人负责(使人负责(commitment)这是人性的法则,社会的法则,自然的法则。
18、如果人没有责任的压力和动力,就极易滋生懒惰、依赖,丧失人生命的活力和张力,丧失创造力成为僵化的人。人在负责的动力下,以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来抉择,人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必然增强,就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人。要使人负责,最重要的是必须建立一种社会存在方式,就是人们自身的利益和地位,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完全连成一体。今天的市场经济中的一系列改革:股份制、个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国企改制、人事代理、合同制用工等等,都渗透着负责的要素。使人竞争使人竞争(competition)大自然中生物优胜劣汰,强者生存的生存之道适合人类。竞争是人进取精神和肯定自我价值的一种优良本性。竞争使人挖掘自身的全部潜力,使人的素质在
19、磨砺中完善成熟。竞争必须有条件限制,必须有法规和伦理的制衡。使人合作(使人合作(teamwork)合作: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分工下,互相帮助,完成共同的目标,共享利益。人类生存的重要法则:历史就是人们分工合作、改造自然、完善社会的过程。市场经济是合作经济,需要人们自主、平等、公正地完成分工,即便是一块砖、一粒沙也是一座大厦的合作者。合作是人的关系的本质,是人的最终目的。(2)营造教育环境)营造教育环境人的素质提高最终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获取知识,消除文盲;启迪人的心灵而消灭愚昧,开发人的智能而激发创造,扬弃人的本性而完善自我,传承人类文明而继往开来。学习型社会和组织一个终身的、系统
20、的、高效的教育环境就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医患双方都正经历着阵痛的调整期。缩短医患关系阵痛期的前提是:医者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积极主动的兴利除弊,完善自我。第三章第三章 人与医学人与医学 第一节第一节 医学目的医学目的医学目的医学目的 医学为什么存在?医学为什么会发展?医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负有什么使命?一、医学的产生一、医学的产生 医学的源头就是人生来就有的自我保护的动物本性。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或是以巫术自我欺骗 将工具的用途延伸到救治病伤之中。二、医学的发展二、医学的发展1、古代医学、古代医学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公元公元3世纪)世纪)(1)主要成就(2)主要特征2、中世纪的医学、中
21、世纪的医学(公元(公元415世纪)世纪)(1)主要成就(2)主要特征3、近代医学、近代医学(公元(公元1519世纪)世纪)(1)主要成就(2)主要特征4、现代医学、现代医学(20世纪世纪-)(1)主要成就(2)主要特征三、医学的社会责任三、医学的社会责任 医学重要特征医学的利人性、利他性,或说是爱人类的属性。中国古代医学即仁术,已将医学的目的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联系:是治病、救人和济世三位一体,“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忧时”。医史学家西格里斯:(18921957)“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的时候,医学的目的是社会,它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
22、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应他的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为了做到这一点,医学经常要应用科学的方法,但是,最终的目的仍然是社会的。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和病人,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14国国“宣言宣言”医学的目的:医学的目的:“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疾苦;治疗和照护疾病和无法治愈的病人;避免早死但追求安详死亡”。现代社会医学的社会责任:现代社会医学的社会责任:1、保护社会生产力 医学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种疾病和外因损伤(自然灾难、战争、各种事故及人为伤害)造成的不良后果。大批身心健康的劳动者
23、成为促进经济繁荣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2、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医学预防、控制各种疾病,摆脱病魔带来的人口素质低下、治愈病伤,使个人健康快乐、家庭祥和幸福;改善公共卫生,优化个人生活方式,使人的生存环境更加健康美好。3、稳定社会秩序 医学参与有效的控制不良社会因素,如自然灾难、战争、疫病、交通和劳动事故、意外和人为伤害、吸毒、酗酒、中毒、吸烟、心理障碍、生育性别选择、国民体质低下等。4、调节社会道德 医学在其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真实、公正、仁爱等基本准则,才能将人与人的爱、人的善良本性、人伦常理,如春雨润物般深入每个人的心灵中并播散到四面八方,促进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5、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24、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将人本性中正面的、美好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旧教育观念过多地重视思想、专业及身体的素质,忽视人文伦理、心理及健康素质。医学实践、医学教育及全民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2003年“非典”的突袭,给我们政府、卫生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全社会很多很多的启发和思考.第二节第二节 医学模式医学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含义一、医学模式的含义模式(model):原是数理逻辑的一个概念,哲学引用并延伸了模式的概念,用来解释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作为总结各学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类抵御疾病和认知人
25、的生命的实践中对医学的总的看法,即医学观。二、生物医学模式二、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生物医学模式起源于15世纪欧洲,以实验医学为方法的医学。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生物医学模式成为进展迅速的现代医学的标志和核心,它以严谨细密的科学实证思维方式和医学行为,战胜和控制了人类疾病群中的大多数。生物医学模式将永远是医学模式的基础。三、生物三、生物-心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被它自己的杰出表现所显示。疾病的致病因素不是
26、单纯的生物病因,还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个人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等。人的社会性、心理因素对人的疾病和健康常常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现代社会人们迫切地要求提高健康质量和生活质量,祛病延年,身心快乐,寻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氛围。人人享有健康,健康是基本人权的观念已成为全球共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公共卫生和社会保健的作用日益突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历史推到了前台,现代医学模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综合健康医学模式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图)(图)四、循证医学四、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1992年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David Sackeet教授及同事在长期的临床流
27、行病学实践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循证医学的概念。循证医学的定义:循证医学的定义:“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善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循证医学的意义:循证医学的意义:对个体的病案,以极为负责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来选用对此个体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不被较成熟的临床理论以及较先进的诊疗手段所束缚,仍以精湛的专业技能和长期的经验为诊疗核心;尊重患者的价值和选择,实现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第三节第三节 医患关系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的含义医患关系的含义(doctor-patient
28、 relationships)狭义的医患关系: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医疗行政和后勤人员等)与患者一方(包括患者本人、患者的亲属、监护人、单位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医患关系的内容:医患关系的内容:医患关系的非技术方面即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医德医风引发的医患关系现象。医患关系的技术方面指在诊疗过程中,医患(及家属)围绕诊疗技术性的问题建立的关系。医患关系模式的类型医患关系模式的类型主动主动被动型被动型(activity-passivity model)其特征是医生对患者单向作用,“为患者做什么”。医生完全把握了医疗的主动权、决策权。优点是能充分发挥
29、医生纯技术的优势,缺点是彻底否定了患者的个人意志,可能会影响疗效并为医患纠纷埋下隐患。指导指导合作型合作型(guidance-cooperation model)患者“被要求与医生合作”。它的特征是:“告诉患者做什么”。能较好地发挥医患双方的积极性,提高疗效、减少差错,有利于建立信任合作的医患关系。不足是医患双方的权利的不平等性仍较大。共同参与型共同参与型(mutual participation model)医患双方共同制定并积极实施医疗方案。它的特征是:“帮助患者自疗”。有助于医患双方的理解沟通,融洽关系,提高疗效,改善关系。萨斯萨斯-荷伦德医患关系模式荷伦德医患关系模式类型 医生地位患者
30、地位 适用范围 类似关系 主动被动 有权为病人做什么无权选择做什么 重急症等无意识状态 父母与婴儿 指导合作 告诉病人要做什么 被要求与医生合作 急性病有意识者 父母与青少年(子女)共同参与帮助病人做什么主动与医生成为伙伴关系慢性病略懂医者 成人之间三、传统医患关系的利弊三、传统医患关系的利弊传统医患关系:即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特征医生主动、患者被动,医生权威,患者服从。即体现出父权主义(Paternalism),两个特点:一是父母以子女的利益为出发点,一切都为了孩子,父母不许子女自主,总是代替或包办。合理性:合理性:医生职业的价值观;医生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危重病人的身心状况;部分病
31、人的愿望。不合理性:不合理性:病人的价值观;病人的权利;病人的需要;医患纠纷的原因;四、当前医患关系的剖析四、当前医患关系的剖析1、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1)思想观念滞后于经济和)思想观念滞后于经济和 社会发展社会发展 医者“认病不认人”的陈旧观念还普遍存在于医者的头脑中。患者“看病归国家管”的计划经济老观念还普遍存在于患者的头脑中。(2)国民整体人文素质教育不足)国民整体人文素质教育不足 长期以来各级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把教育仅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工具;医学教育的同一病根表现出相同的“人文缺乏症”。患者中,人文素质不高的人群以贫困农民、失业或无业人员及被社会保障的社会弱势群
32、体为主。在他们中间发生医患矛盾的冲突性最大,比例也较大。(3)医患缺乏有效沟通)医患缺乏有效沟通一项调查显示:48%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在于沟通太少;50%的病人认为缺少沟通(医生看病时间太短)。(4)有关法规和制度不完善)有关法规和制度不完善法规的局限性: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未体现法规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办法的缺陷;医疗保障体系至今不能完整建立。医患关系中的义利观:医患关系中的义利观:义利兼顾原则是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义利兼顾原则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保证。医学就是仁义之术,医务人员必须“义”字领先。但如果只强调道德的力量,不重视利益的作用,最
33、终损害的是医患关系双方的权益。第四节第四节 医患沟通医患沟通一、医患沟通的价值一、医患沟通的价值1、人民需要健康 当今人民健康的需要已成为一种最广泛、最重要的社会需要。医患沟通是为人的健康而沟通,人的健康无价。2、医学需要发展、医学需要发展 医学是一门经验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这是不争的结论。医学的今天,完全是我们人类在自己身上进行尝试和探索的结果;医患联盟一直是比较紧密而有效率的内在机制(体)。医学已基本实现了对人和疾病在静态、内部、结构、功能的认知和把握;现代医学的困难,是对人和疾病在动态、外部、机能、互动的认知和把握;现代医学的任务和使命,需要患者(包括正常人-潜在的患者)的理解、合作及参与
34、需要形成医患更紧密更有效的沟通机制,这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选择。3、社会需要进步、社会需要进步 现代社会进步必须解决好人类如何相处、战胜疾病、保持身心健康、抵御灾难、控制社会危险因素等一系列问题。医患沟通是实现医学社会责任的前提和保证。医务工作者要发挥出主导作用,以专有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以特有的医学人文精神,关注社会、呵护生命,创造出有新世纪特征的人类利益共享的社会新秩序-普世关怀。二、医患沟通的障碍二、医患沟通的障碍1、思想观念的差异第一,是前面已谈到的对市场经济下的医疗卫生服务性质的认识的分歧。第二,在于对“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的不同认识。2、知识结构的差异、知
35、识结构的差异 医务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高,有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人文知识明显不足,人文实践能力欠缺;社会人群:普遍缺乏医学知识,人文知识参差不齐,但人文需要较高。3、利益调整的差异、利益调整的差异 现代医学技术的复杂性,使得医务人员成为中国的“白领”;医务人员的年收入明显高于其它行业人群;医患收入的差别转化为社会地位的高低差别,低收入患者中不同程度的自卑、嫉妒、排斥等心理成了医患沟通的一道无形障碍。4、权利分配的差异、权利分配的差异 医生的权利是具有独立的诊断、调查疾病、医学处置、出具相关医学证明、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的权利。医生还有特殊干涉权利。在特殊情况下(如精神病、丧失意识、自
36、杀、传染病等)为了患者利益、为了他人和社会利益,对患者自主权进行干预和限制。患者享有的权利为:基本医疗权、疾病认知权、知情同意(选择)权、平等权、保护隐私权、有限社会负责权、要求赔偿权等。患者的这些权利都属于被动性的权利,其权利的实现,完全依赖于医生对患者权利的认识和尊重。患者的权利还常受到患者自身权利意识和文化背景以及当时当地物质保障条件和社会制度、政策等因素的限制。医生的权利远远要超过病人的权利,这种差别直接造成的是医患双方的社会地位的悬殊,难以平等地沟通。三、医患沟通的构建三、医患沟通的构建1、医患一体的认知“医患一体医患一体”(integration of doctors and pa
37、tients):):人人皆患者人人皆患者要么今天是患者,要么明天是患者。医务工作者不仅要进行“换位思考”,更要进行“定位感受”。人人皆医者人人皆医者人人都有自我救护的本能;“久病成医”的道理;心理因素既能致病又能治病;病人选医生制度;社会支持患者的自主权。根本观念:人,医患都是人。医患沟通就是人与人的沟通、人与人的理解、人与人的体谅、人与人的信任、人与人的尊重、人与人的合作2、医对患的导引、医对患的导引 医患双方是极为不平衡的状态,医者在医学知识和手段、各种信息、医疗决策权及社会威望等方面较患者具有绝对的主导优势,医患沟通必须是以医者为主导(guidance)开展沟通。医者必须主动“蹲下身来”
38、以平等的心态和姿态与患者交流,医者要自觉让医学走下“神圣的殿堂”,走入患者当中。医患沟通应借鉴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医者有如教师,患者有如学生。医者是主导,患者是主体。如何导引:如何导引:(1)加强健康教育,缩小知识差异。(2)沟通从心开始,增加相互理解。(3)主动还权与患者,共担医疗风险。3、医院宗旨的更新、医院宗旨的更新以人为本的全新宗旨:以人为本的全新宗旨:“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生命安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全和健康”。解析:解析:医学的目的要求医院维护所有人的生命与健康,而不仅是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新的健康概念要求医院关注所有人的所有健康因
39、素。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概念是:“健康是指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病或虚弱”。进医院看医生(大夫)的人不都是病人。没有人内心希望自己被确定为病人。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医务人员更需要提高综合素质的人。医院文化不应是“病人文化”,而是“人的文化”,体现出:爱护人、救助人、服务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凝聚人、培养人。医院的核心理念:医院的核心理念:唯人不唯利以救死扶伤和维护健康为根本以基本医疗和优质服务为基础以高难诊疗和特需服务为发展4、医患全方位的交流、医患全方位的交流 许多医务人员并不缺少沟通的技巧,而是缺少观念、思想、人文知识等。参与政府的卫生改革参与政府的卫生改革 虽然医院不具有法定的行政职能,但客观上却在许多方面执行着政府的卫生法规和有关国家政策,发挥着一定的卫生行政职能。牢牢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院宗旨,从实际出发,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探索,为真正实现现代医学模式的形成,为医患沟通创造更好的大环境,医院和医务人员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