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6282885 上传时间:2020-10-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精品.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农业区位因素(课本P42图 3.3)区位因素影响自然因素气候水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耕作制度、生长发育和产量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利于水土保持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如东南丘陵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水源对半干旱、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来说,是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限制因素社 会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

2、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要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要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主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科技培育良种可以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小麦可在海拔4000米种植;双季稻向北推广到江淮平原;农业科技可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无土栽培。生活习惯历史因素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结构的转变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市场需求变化使城市周围农业生产重点转为乳畜业和园艺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农产

3、品市场范围扩大.自然因素的改造: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改造温度条件;东南丘陵、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地形坡度大,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三江平原沼泽地过湿,通过挖渠排水改造水分条件;沿海滩涂土壤含盐度高,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排盐,改造土壤。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课本P4546图 3.9)分布区域澳大利亚西南部、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生产、经营方式小麦牧羊为主

4、;家庭经营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区位优势自然条件: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降水较多;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市场广阔;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交通便利;政策扶持;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图 3.11)精品.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课本p5152图3.16)1、主要分布区: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2、主导区位条件: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阔)3、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距离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4、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乳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比较地域类型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气候温和湿润干旱、半干旱草场人工草场为主天然草场为主分布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地广人稀地区产品牛奶及其制品肉、毛、皮机械化程度高较高市场接近市场,以本地市场为主远离市场,以外地市场为主,对交通条件依赖较大。精品.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