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一、规划概述(一)规划背景“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飞速发展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对防灾减灾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区防灾减灾能力,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着力推进全区防灾减灾事业发展,促进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
2、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灾害风险转变,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在充分调研学习国内先进城市实践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区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制定本规划。(二)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
3、席令第七十四号)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九号)3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八号)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16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三号)5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8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号)6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1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九号)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26年修订)(202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8号)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八号)9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4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10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7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0号)11 .省防震减灾条例(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6号)12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GBT51327-2018)13 .全国防洪标准(GB50201-2014)1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15 .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16 .公共安全大规模疏散规划指南(GB/T35047-2018)17 .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建标180-2017)(三)规划实施期本规划实施期为:2026年2030年(四)规划范围二
5、现状与形势(一)区概况区位于中部偏东,东经10235,10255,北纬24122432,之间,东南与华宁、通海两县交界,西南与市红塔区接壤,西北与澄江、昆明晋宁两县相邻,中心城区距省会昆明100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19公里。东西最大横距31.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5.7公里,国土面积850平方公里(折合127.5万亩),其中山区、半山区占71.67%,坝区占15.96%,湖面占12.37%,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全区由湖泊、盆地、中低山脉组成,四周高、中部低,西部九溪略向倾斜。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东北走向较少;海拔最高点2648米(翠峰谷堆山),海拔最低点1690米(九
6、溪河口村);中心城区海拔1730米,坝区海拔一般在1740米左右。2019年底区总人口数28.84万人。L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02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增幅较上半年上升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增幅较上半年上升4.9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7%、增幅较上半年上升3.8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31.5%、增幅较上半年上升74.8个百分点,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5%和7.5%、增幅较上半年分别上升0.2和L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99%、降幅较上半年收窄3.3个百分点。2 .自然气候区地处低纬高海拔滇中腹地,属中亚热带半干燥半
7、湿润高原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有:干湿季分明;气温年、月温差小,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季光、温、热、雨同步。多年平均气温16.4寸,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3.9oC(2026年),极端最低气温-5.9。C(1999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821.1毫米,其中510月降雨量681.1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2.9%,多年平均降雨日数(20.Innn)117天。降雨量最多1968年达1220.6毫米,最少为2011年的496.8毫米。多年平均雷暴日数63.9天。区主要气象灾害为干旱、洪涝、冰雹、大风、雷暴、低温霜冻等。3 .水文条件境内河道属于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流域面积387.8
8、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安化河、九溪河、路居西河、路居东河、江城西河、江城东河、渔村河、大街河、大寨河、雄关河、螺蛔铺河、周官河、后卫河、侯家沟河、小街河、旧州河、大庄河、牛摩河等18条,河流总长184.8千米。区境中部有高原断陷湖泊星云湖,辖抚仙湖l3o星云湖总面积34.71平方千米,最大水深10米,平均水深7米,容水量1.84亿立方米,正常水位海拔1722米,属富营养型湖泊,十分适合鱼类生长,被誉为“天然养鱼塘”。抚仙湖总面积212平方千米,其中辖水面68.94平方千米,占水面总面积的32.5%。4 .地形地貌地势为四周高、中部低,西部九溪略向倾斜。地形分为湖泊、盆地、中低山、河谷。主要山脉有
9、谷堆山、梁王山、野牛大山、老尖山、安化大山、架雄山、马大山,境内最高峰谷堆山位于江城镇三百亩村海拔2648米,最低点位于九溪镇河口村海拔1690米。5 .地震区主要断裂带有4条,包括近北南向的明星-二街断裂和雄关-上村断裂,近东西向的安化路居断裂和北西向的玉川断裂。(二)灾情回顾分析“十四五”以来,区洪水、内涝、山洪、农业干旱、生态干旱、城镇缺水、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等水旱灾害;单点暴雨、低温雨雪、大风、冰雹、雷暴等气象灾害;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生物灾害等均有发生。其中以气象、水旱灾害和地质灾害相对较严重。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困难,也给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
10、响。“十四五”期间区低温霜冻灾害2起、风雹灾害8起、洪涝灾害共计17起、干旱灾害3起、台风灾害2起、雪灾1起,地震灾害计1起;2018年通海县813、814地震灾害造成9人受轻伤,紧急转移安置3002人,18540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9890.5万元。“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受灾人口363380人次,因灾受伤9人(无人员死亡),紧急转移安置3054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17834.5公顷、成灾面积10982.31公顷、绝收面积1963.21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4083.72万元。区“十四五”期间自然灾害基本情况年份受灾受灾面成灾面绝收面济人口(人)积(公顷)积(公顷)积(公顷)2016642
11、20536130531433.5201716051688.6520.239.27“十2018842471952.21641.325四五“时2019457115296.763242.7594.8期20251531514535.942525.03400.64合计36338017834.510982.311963.21(三)工作成绩“十四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全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努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既包括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灾害防治、灾害应急救援救助、灾害后期处置等防灾减灾工作的各个环节,又包括防灾减灾工作必不可少的管理体
12、制、应急机制、救援队伍等诸多方面的防灾减灾体系,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成立了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机构改革之需组建了区应急管理局,整合了林业、水利、国土、防震减灾、民政等部门自然灾害管理以及安全生产监管职能职责,基本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格局,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中发挥出了优势作用,应急管理能力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提高。二是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应急、水利、自然资源、农业、气象、地震等部门资源和信息共享,向上联通省、市,向下覆盖乡镇(街道)的
13、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网络。建立了数字化测震台、小型气象观测站、水文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点等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重点水利工程、供水供电设施等关键基础设施运营与维护的监测系统。三是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按照省、市关于机构改革的统一要求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1+4”模式,进行横向、纵向的拓展,形成以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为“1”,四个专项指挥部为“4”,区级38个成员单位和乡镇(街道)及社会救援力量为“N”的“1+4+N”的应急管理模式,同时把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一并纳入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把三个委员会的办公室统一设在区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处置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这两大类突发事
14、件。四是恢复重建能力增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采取统筹协调,整合部门资源,多管齐下,共同推进的方式,以民政、应急部门为主的受灾群众冬春生活救助、应急生活救助为重点,解决好受灾群众在口粮、衣被、饮水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地震安居工程、脱贫攻坚异地搬迁、美丽乡村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政策和资金,利用农村信用银行小额信贷,农房保险,加快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五是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有所提高。全面实施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十四五”期间,大街街道下营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
15、学校1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村)2个、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所。六是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能力增强。以公安干警、消防、武警、民兵应急分队为主体,以森林防火、电信、电力、通信、卫生、住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交通运输等为辅助的综合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同时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每个村(居)委会至少设有1名(民政、农业、林草、水利、地震、气象、地质)灾害信息员,逐步落实了岗位待遇。建成了结构合理、管理规范、有一定规模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大力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依托共青团组织、区红十字会、
16、基层社区及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自然灾害保险逐步推开。针对干旱、洪涝、低温冷冻、风雹等自然灾害频繁,造成农作物经济损失增大、民房不同程度倒塌损坏的实际,区制定出台相应补助政策,理清理顺保险理赔渠道,每年以竞标的形式鼓励人保财险、人寿财险、太平洋保险等企业参与种植业、农房等保险领域,目前已将烤烟、水稻、玉米、油菜和农房纳入保险。建立了救灾物资社会化储备机制,与交通运输部门签订了救灾物资紧急运输保障委托协议、与区县内大型购物超市签订了救灾物资紧急供应协议。七是群众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十四五”期间,区建立健全长效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把防灾减灾科普宣教活动和防灾应
17、急演习活动实行常态化,制定宣传、培训和演习方案,加强培养防灾应急知识宣传骨干队伍,切实抓好应急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工作。各涉灾单位和部门充分利用“水日、土地日、地球日、环境日、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法制宣传日”等活动,编印防灾减灾宣传材料,制作防灾减灾影像光盘,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法律、法规。(四)存在问题近年来,区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进一步提高,但仍存在较多薄弱环节:一是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有待深化。当前,正处于政府机构改革过渡期,部门机构的职责发生了变化,防灾减灾工作责任体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来
18、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已难于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新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需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的权与责,进一步理顺其相互关系;政府各防灾减灾相关部门、各类防灾减灾领导机构存在的权责不明,机制不顺等问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防灾减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加强。防灾减灾涉及风险辨识、隐患排查、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灾害后期处置等各项工作,需要联动高效的运行机制。目前,各类灾害风险辨识、普查不全,灾害风险分布情况掌握不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基础不足,灾害信息报送人员、渠道尚未确立,纵向和横向联系尚未形成灵敏的运行机制,信息共享和防灾减灾救灾资源整合、灾害风险综合调查评估等方面工作有待完善。各类制度、预案
19、体系未能及时修订完善,不能保障应急状态下的高效、科学、合理运行,应急处置能力尚待形成有效合力。三是防灾减灾资金匮乏,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专业素质欠缺。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需求不匹配,资金投入保障困难;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少,灾害监测员文化程度不高、管理不规范,乡镇(街道)缺少基层防灾减灾工作人员,管理力量薄弱。区级专业救援队伍和基层兼职救援队伍在人员与装备方面配备不足。尤其是基层单位专业救援人员人数较少、质量不高,亟需增加救援人数,并提高专业救援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待遇。四是城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能力建设有待加强。防灾减灾基础性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依然滞后,抵御
20、灾害能力仍需加强。乡村建筑设防标准普遍偏低,城镇建筑、基础设施抗震能力与面临的灾害风险不相适应,应急避难场所不足,防灾减灾设施不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和避险移民搬迁工作量大,全区共设地质灾害监测点30个,水库坝塘特别是体量很大的小坝塘建设年代久远,除险工作责任重大,山区半山区旱季受灾严重,局部洪涝淹积水问题严峻。五是应急救援体系不够完备,救援应急保障能力比较薄。应急救援指挥协调、多部门联动性不足,应急联动指挥场所、设备不足;应急物资储备、运输、管理能力建设亟待提升,专业救援器材物资配备不足。应急通信、运输、紧急医学救援等基础设施亟需建设完善。六是科技信息化应用基础薄弱。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涉及
21、部门多,层面广,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森林防火等业务系统整合困难,数据对接工作难度大、周期长、效率低,尚未实现“一张图、一张表、一张网“。防灾减灾监测预警设备覆盖不足,维护保养不到位,通信保障能力弱,无法支持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作战,在救援指挥中出现打不通、看不到、联不动、搭不快等问题。灾情快速评估、灾害风险评估、投入绩效评估、灾害治理体系、全过程灾害风险管理等能力建设滞后。信息获取能力较弱,信息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装备不足,科技投入的系统性和持续性仍需加强,现代化专业监测预警技术应用有待大力提升。七是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知识有待增强。自然灾害防的基础在社区
22、重点在农村。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还不够普及,知识宣传和自救互助技能培训尚未形成常态化,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不强,社区综合减灾能力有待提高。(五)机遇和挑战1 .面临的挑战“十五五”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时期,飞速发展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对城市整体防灾减灾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灾害形势依旧严峻,防灾减灾工作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与挑战。一是自然灾害形势日趋严峻。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区强降雨、高温等极端天气可能会日趋频繁。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山体滑坡、山体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全区森林覆盖率为46.86%,随着城市的开发,人为因素引发森林火灾风险加大。
23、我区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突发性地震,尤其是大地震及其产生的巨大灾害,成为影响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公共安全不可忽视的潜在因素。二是减灾救灾基础依然薄弱。由于防灾减灾资金有限,防灾减灾投入不足、救助水平低,恢复重建补助标准偏低,民房恢复重建难度大,受灾群众自救能力弱;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应急抢险装备紧缺;农村群众住房防灾抗灾标准普遍较低;各级灾害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数量不足,业务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重救灾轻减灾思想还比较普遍,基层抵御灾害的能力仍显薄弱。三是防灾减灾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机构改革后组织体系、防灾减灾力量建设、灾害评估、救助资金预拨、指挥平台建设等方面仍然存
24、在问题短板。防灾减灾涉及隐患排查、灾害风险综合调查评估、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灾害后期处置等各项工作基础不足。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减灾的机制还不完善。2 .面临的机遇“十五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系列讲话,为工作推进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强化监管,狠抓责任落实,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随着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素质、防灾减灾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防灾减灾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
25、三是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提升,“科技强国”、“乡村振兴”等战略有利于提供自然灾害风险抵御能力。四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五是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以来,我们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要求,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难题,努力逐步厘清防灾减灾救灾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下一步将逐步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保障等职能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管理格局,实现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局。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26、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灾害风险转变,落实责任、完善
27、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充分发挥防灾减灾在维护公共安全、建立和谐社会和保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牢固树立安全发展和灾害风险管理理念,坚守防灾减灾安全底线,切实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将防灾减灾救灾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面促进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同发展。科学规划,协同高效。坚持常态功能和防灾功能协调共用、多防灾功能综合共享的原则,根据城乡规模、发展布局及灾害类型、严重程度、危急程度,以
28、设定最大灾害效应为基准,分析城乡防灾需求及安全防护和应急保障服务要求,合理设定城乡灾害综合防御目标和标准,突出多元承灾节点功能,划分防灾分区,分类推进防御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城乡一体、区域协作、社会参与”的防御新格局。一一关口前移,科技支撑。坚持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以专业性评估为基础,统筹考虑重大风险预防,推动关口前移、标本兼治,科学论证及全面评估城乡灾害风险,提出搬迁、除险、防控等规划治理要求,提出建筑工程抗灾能力改善和灾害风险控制的基本对策,完善风险监测评估和防范科技支撑体系,促进先进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统筹协调,注重综合防灾减灾
29、救灾实效,因灾施策、优化城乡发展布局,整合协调城乡防灾资源,强化源头治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社会力量参与环境,鼓励支持市场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与建设,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现代化能力水平。立足长远,创新发展。充分发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精神,围绕社会治理体系和现代化能力建设要求,按照城乡生命线系统和应急救援系统建设标准,统筹规划布局避灾安置场所、应急救援通道和应急指挥、医疗卫生、消防站、救灾物资储备等设施,合理提出供水、供电、通信、供热、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设防规划,打造防灾减灾救灾治理新亮点,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现代化、智能化建设程度。(三)发展目标
30、L总体目标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夯实全区防灾减灾工作基础,全面提高我区防灾减灾和应急救灾能力,不断提升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到2030年,基本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现代化防治体系,减小灾害对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使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显著下降。2.分项目标体制机制: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协调联动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防震减灾:新建工程项目达到第五代地震区划图设防要求,实现震后510秒为危险区提供地震预警信息;25分钟给出城市烈度速报结果;15分钟内给出地震烈度空间分布图,基本形成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地质灾害:实现
31、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应查尽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应防尽防,全面落实因灾治理和搬迁任务。气象预测:气象预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乡镇级6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覆盖率达100%。防洪抗旱: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安全体系,防洪保护区、重要河段防洪保障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设防标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提高到1020年一遇。林业灾害:全区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达85%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在4%o以内。灾害救助: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物资储备:达到国家规定的区级救灾物资储备规模要求,储备物资能力达到保障紧急转移安置0.5万0.7万人
32、物资储备库总建筑面积不小于630平方米。应急避难:制作全区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表),向社会公开;确保人均避难场所面积大于L5平方米。队伍建设:依托政府专职消防队等专业救援机构,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加强专业灾害监测信息员、灾害救援工作人员等的引进和培训,实现防灾减灾队伍和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规范化。每个城乡社区不少于1名灾害信息员。防灾减灾示范社区:争创不少于2个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四、主要任务(一)深化机制改革,强化责任落实继续贯彻落实中共市区委、市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推进完成和完善各项工作任务,发挥政府在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应急响应等方
33、面的属地主导作用,健全街道社区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加强区级各防灾减灾机构的统筹协调职能,发挥主要灾种防灾减灾指挥机构、涉灾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灾前预防机制,加强灾害风险防范、强化预警信息发布、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军地协同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常态减灾、应急救援、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等工作,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格局,充分发挥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防灾防损、风险管理、经济补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进一步转变防灾减灾救
34、灾工作理念,探索政府应急服务、企业属地治理及公众社会动员三种不同层级、导向的防灾减灾救灾的组织体系,各乡(镇、街道)、部门、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均应根据属地灾害情况,形成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分类、分层衔接有序的领导组织体系。加强落实区自然灾害应急委员会等机构的统筹协调职能,发挥主要灾种防灾减灾指挥机构、涉灾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上下贯通、统一指挥、高效调用的联动应急组织体系,确保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精准高效。(二)完善防灾减灾制度、预案体系顺应应急管理体制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的调整,结合区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完善与国家、省、市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配套、符合
35、本地实际的防灾减灾制度体系,贯彻综合防灾减灾思想,加快防汛抗旱、气象灾害防御、防震减灾、地质灾害治理、森林防火、安全生产等防灾减灾救灾制度和各类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工作规程的修编工作,积极推进灾害保险事业发展,拓宽减灾渠道,提高减灾社会化程度。研究制定受灾人员救助标准、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物资装备征用补偿、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和伤亡抚恤政策,完善市场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建设与服务的政策法规。加快推广防灾减灾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修改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政策法规和相关应急预案,依法强化防灾减灾管理。(三)加强灾害评估分级及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L完善灾害风险评估及隐患排查体系建设开展全区灾害综合风险普
36、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按照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的指导思想,在现有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防御分区的基础上,推进各类自然灾害的风险普查工作,按照“分区域、分级别、网格化”原则,绘制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草原灾害、气象灾害等重点领域的灾害风险空间分布图和防御分区区划图。分类建立重大风险隐患台账,建立包括影响范围、对象、致灾因素、重点防范期、监测和预防责任人、管控措施等内容的动态数据库,并逐步实现多部门、多灾种风险信息整合,实现“灾害一张图”。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要加强灾害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摸清本辖区内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建立安全风险管控智能化信息平台。建立自
37、然灾害、城市生命线、高层建筑、地下管廊、大型综合体、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等全要素安全风险数据库,形成支撑灾害风险管理的数据资源体系。针对不同等级灾害风险合理规划,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性应对措施。加快各类灾害地面监测站网和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震、地质、气象、水务、农业等部门监测预报预警与风险评估及隐患治理能力水平。2 .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在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建立灾害监测预警自动化系统,加快推进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测绘、农业、林业、危化、工贸、车站等灾害地面和安全点段监测站网络建设,加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提高风险评估和监
38、测预警水平,提高自然灾害早期识别和立体监测能力,同时在现有灾害监测网基础上增加企事业单位灾情速报点、民居灾情速报点和环境灾害监测网,切实将人为灾害和环境灾害纳入灾害监测系统,通过组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灾情速报网,将灾害监测由政府化转变为政府社会共同化。3 .强化预警信息发布建立健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明确发布流程和责任权限。配合国家、省、市级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统一各部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出口。充分利用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各类传播渠道,建设立体化传播网络和个性化接收终端,精准发布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实现到村到户到个人。拓展预警应用,为企事业单位用户提供
39、预警信息,有效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四)加强灾害专业应急处置能力建设1 .健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协同体系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组织有序、处置有力、平灾结合的自然灾害事件应急指挥与处置体系。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充分发挥主要灾种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机构的防范部署与应急指挥作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议事和协调机制,协调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建设单位共同做好应急管理建设,制定工作对接与协同制度,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统一领导。完善军地协同机制,制定出台相关工作规程,明确需求对接、兵力使用的程序方法。建立驻江部队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制度,明
40、确工作程序,细化任务分工。完善军地间灾害预报预警、灾情动态、救灾需求、救援进展等信息通报制度。建立驻江部队、消防、医疗、红十字会、社会救援力量应急联动、统一指挥、统一分配和指派机制。完善军地联合保障机制,提升军地应急救援协助水平。建立城市安全社会协同治理机制,充分调动科研院校、专业机构、企业等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城市安全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治理、社会协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城市安全群防群治新格局。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形成以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
41、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加强抗灾救灾减灾人才的培训,建立专业的培训基地,对人才进行专业化管理和训练,提高人才的应急管理综合水平。建立减灾委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参谋咨询作用。鼓励发展社会组织抢险救灾队伍,推进防灾减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各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确保每个城乡基层社区至少有1名信息员。推进灾害信息员职业化进程,积极整合现有各类基层信息员资源,实现“一专多能”和“一人多用”;提升灾害信息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灾害信息员管理制度;推进灾害信息员应急装备现代化,大力提高灾害评估装备配备水平,提高快速查灾、核灾和应急救灾能力。3 .加强
42、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应急运输保通能力建设,提升道路抢修专业化水平,完善铁路、公路、水上应急运力储备与调运机制。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建立有线传输、无线传输、卫星传输等多种现代通信手段结合的备用或机动应急通信网络。进一步加强电力应急保通能力建设。加强应急装备设备的储备、管理和使用,优先为灾害风险高的乡镇(街道)配备应急装备设备。逐步推进救援救灾高技术应急装备设备应用和配备。加强基层救灾应急装备建设,重点配备应急通信保障设备和高精度灾情信息获取装备。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和数据库建设,整合利用救灾物资储备、企业储备、商业储
43、备和人民防空现有基础设施,扩大储备库覆盖范围,街道安排专项经费采购和管理救灾物资,完善储备类型,丰富物资储备种类,提高物资调配效率和资源统筹利用水平,提升物资储备调运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建成以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依托,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街道救灾物资储备库为支撑,辐射全区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确保广大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及时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同时鼓励和支持以家庭为单元储备灾害应急物品,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加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医疗卫生救灾备灾能力,加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推进移动医院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加强区、乡(街
44、道)两级卫生应急救援队伍装备、设备、培训、演练和保障能力建设,提高卫生应急救援队伍的机动能力和快速反应水平。4 .加强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在现有的避难场所基础上,推动开展公园、高层建筑、学校、体育馆、停车场、地下空间等示范性应急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并完善避灾安置场所建设标准规范。结合区域和城乡规划,根据人口分布、城市布局、区域特点和灾害特征,建设若干能够覆盖一定范围,具备多灾种应急避险、应急指挥和应急救援、治安维护、空中救援等功能的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结合村(社区)人口规划和灾害隐患特征,进一步推动村(社区)规范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打造强韧性避灾安置场所。建设避灾安置场所信息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全面推
45、动避灾安置场所可视化治理,实现对避灾安置场所功能区、应急物资、人员安置和运行状态等管理与评估,提升避灾安置场所管理能力,将避灾安置场所打造成面向社会公众提供避险救援、宣传教育和引导服务的综合服务场所。(五)加强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完善灾害评估体系、做到客观全面,评价指标充分和实际结合,确保科学化、精细化,科学编制灾害恢复重建规划,制定详实切合实际的灾情评估程序、评估方法和内容。提高灾害发生后的各类基础设施、城镇居民生活保障设施和生态环境的重建能力,充分调动受灾群众积极性,鼓励自力更生重建家园。有效对接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督导评估制度,强化灾后重建的评估、
46、规划、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资金和技术保障等的运行和管理。(六)增强基础设施防灾减灾抵御能力1 .防震减灾能力提升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各行业主管部门抗震设防责任,严格执行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抗震设防标准,实施交通设施灾害防治工程,提高城市建筑、交通设施、生命线工程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和设防水平。继续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幼儿园、学校、医院、避灾安置场所、福利机构、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水平,达到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灾后恢复重建等契机,推动开展城镇既有住房抗震加固,实施自然灾害隐患点治理和居民搬迁避让工程,提升城乡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
47、2 .加强防洪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重点围绕山区、易灾多灾区等区域开展治理工作,提高主要乡镇、重要村庄等重要河段防洪标准。继续落实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进一步消除水库、坝塘、水闸等水利基础设施的安全隐患,提高水库坝塘防洪保安水平。做好山洪灾害防治,提高山洪灾害防治区的综合防御能力。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加大城市防洪工程、排水管网和排涝泵站建设,大力实施排水管道清淤工程,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加强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加快灾后水毁工程修复,加快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旱工程保障能力。3
48、加强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深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完善全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积极主动防治地质灾害,完善群测群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监测员在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完善区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落实群测群防监测员责任,确保监测员群测群防岗位责任落实到位。重点加强对居民点、学校医院、工矿区、工程建设区、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地区的监测预警。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管理,加强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项目的组织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督促指导建设单位落实防治和避让措施,避免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诱发或遭受地质灾害;督促指导建设单位和责任主体,切实加强对交通干线、水利枢纽等重点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排查和监测预警,落实防治主体责任,保障安全。加强与专家和专业技术单位的沟通衔接,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技术支撑,为地质灾害调查和处置提供技术依据和保障。4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升级骨干区域站,扩充主要入湖(库)、地质灾害易发区、高速公路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