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69514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43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十五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十五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十五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十五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五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目录第一章规划的背景和依据1一、规划背景1(一)规划的目的1(二)规划的意义2二、规划依据3三、规划时限4第二章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5一、基本情况5(一)基本情况5(二)发展现状6二、取得成效9(一)实施高产创建,确保粮食安全9(二)稳定核心烟区,优化烟叶品质9(三)实行绿色发展,提升品牌10(四)做特经作产业,产业亮点纷呈10(五)培育经营主体,提高经营水平11(六)打造都市农庄,实现农旅融合12(七)搭建发展平台,畅通流通渠道12三、发展短板13(一)工程性缺水突出13(二)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不高14(三)农产品品牌推广利用不足14(四)农产品产

2、业链延伸不够14(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功能不完善15(六)农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不健全15(七)涉农龙头企业培育难度大16(八)利用现代化手段不足16(九)科技支撑不足17(十)相关人才匮乏17第三章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思路19一、指导思想19二、发展思路19三、发展原则20(一)市场主导,农民主体原则20(二)生态优先,持续发展原则20(三)成长性好,比较优势原则21(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21(五)科技支撑,保障有力原则21四、主导产业选择22五、发展目标23(一)总体目标23(二)具体目标23第四章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区域布局25一、粮食产业布局25(一)发展目标25(二)产业布局25(

3、三)发展措施271、设施保粮272、科技增粮273、工程稳粮274、种业为先28二、烤烟产业布局28(一)发展目标28(二)产业布局29(三)发展措施32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322、建立烟区高效轮作制度323、提高种植规模化324、推进烟区绿色清洁生产335、建设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33三、畜牧产业33(一)发展目标33(二)产业布局34(三)发展措施361、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362、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363、加强疫病防控工作374、推进饲料产业发展375、加快畜禽产品加工和流通平台建立37四、水果产业37(一)发展目标37(二)产业布局38(三)发展措施401、构建现代水果产业

4、技术平台402、推进绿色产地认定和“三品认证”403、构建果品质量安全体系41五、蔬菜产业41(一)发展目标41(二)产业布局42(三)发展措施451、加强基地建设452、加快标准化进程453、产业融合发展464、品牌创建提升46六、花卉产业47(一)发展目标47(二)产业布局47(三)发展措施501、加大调整力度,优化产业和品种结构502、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花卉核心竞争力503、建立健全花卉社会化服务体系,助推产业发展514、促进花卉文化与花卉产业的融合,延长产业链515、积极探索“互联网+推动花卉产业转型升级52第五章夯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产基础53一、着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53二

5、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53三、保护和改善耕地质量55四、扎实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55第六章转变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式57一、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57(一)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57(二)不断探索适度规模经营模式58(三)因地制宜发展专业化生产58二、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9(一)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59(二)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水平59(三)着力支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60(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庄园61(五)有效带动小农户发展62三、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4(一)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64(二)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65(三)不断创新农业服务方式和手段65四、推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6、66(一)推行清洁无公害生产模式66(二)推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67(三)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68五、强化农业品牌建设70(一)扎实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建设+绿色品牌建设70(二)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71(三)加强品牌宣传和品牌营销72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73(一)积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74(二)协调发展三大园区健全发展平台75(三)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协同发展75(四)促进三产融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76第七章强化高原特色农业科技支撑78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78二、重大技术攻关和转化运用79三、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79四、推动智慧农业发展80第八章建设农业主导产业服务平台82一

7、建设冷链仓储物流平台82二、建设可追溯监管平台83三、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84四、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84第九章提升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对外开放水平86一、加强农业国际国内合作86二、提高招商引资质量87三、着力开拓国内外市场88第十章推进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89一、好产业衔接,推进产业兴旺89二、推进产业扶持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90三、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90四、着力拓宽增收渠道91第十一章保障措施91一、组织保障91二、资金保障92三、用地保障93四、制度保障94五、宣传培训95六、人才保障96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十五五”规划重大项目计划表(基础设施)98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十五五”

8、规划重大项目计划表(产业类)106第一章规划的背景和依据一、规划背景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化对我国国情、农情认识的基础上,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所提出的宏伟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是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能否兴旺,是关系到县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美丽、幸福彝乡”美好愿景能否实现的关键。按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县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安排部署、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一县一业”

9、示范,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指导意见和“33553”县域发展战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决定编制自治县“十五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用于指导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一)规划的目的“十四五”以来,县三农工作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农村工作亮点纷呈,农业产业发展态势基本按照“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稳步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基本得以实现,但是,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自身条件和外部政策环境又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特别是随着国家大棚房的拆迁改造,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

10、时也带来了挑战,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当前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政策条件,为实现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重塑农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提升农户的参与度,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服务,达到2050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的。(二)规划的意义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规划的编制,是县委、县政府从县农业的实际情况和“十五五”前期研究做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合理地确定县农业主导产业,聚焦主导产业,系统规划产业发展目标,合理进行主导产业布局,使县农业发展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重点突出。主导产业规划,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突出农业产业特色化,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推动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提高农民收入,实

11、现“美丽、幸福彝乡”,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二、规划依据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5、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5年)6、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决定7、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8、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指导意见9、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1

12、0、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4210工程的实施意见11、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12、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13、省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规划14、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15、自治县“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16、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17、县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示范县发展规划18、自治县烤烟种植区域建设规划(20192027年)19、自治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自治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20、自治县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专项工作方案(20182022年)三、规划时限本规划时限为202

13、62030年第二章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一)基本情况自治县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市东南部,县城所在地鹿阜街道距省会78公里。全县国土面积1719平方公里,辖3街道、3镇、1乡,96个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县内居住着汉、彝、苗、壮等20余个民族,常住人口25.48万,其中少数民族占36.26%。经济实现持续平稳发展。202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2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910元。被评为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当前,县正强力推进旅游产业提升、工业发展突破、现

14、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加速、文化繁荣发展和社会事业加强,努力把打造成为国际旅游胜地和滇中经济区的东南新城。是一个发展中的国际旅游城市,目前,已形成了以为中心的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胜地。已取得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两个国际顶级的旅游品牌,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三个国内最高旅游品牌。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接待游客数量稳定增长,旅游经济综合效益明显,在全省乃至全国旅游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一小时通勤圈,是滇东南区域的交通枢纽,地处省的、曲靖、红河、文山四地州(市)交汇面上,是滇东北、滇东南及广东、广西、贵州等沿海

15、地区进入的门户,也是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入境我国的重要通道,现已形成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到市委、市政府驻地贡呈仅需半小时、蒙自2小时、南宁5小时。作为滇中经济区的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市场体系覆盖滇中经济区,经济发展触角延伸滇东和滇东南,资源要素运作半径辐射四州市。项目落地,也就占有了半壁市场。(二)发展现状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在“十四五”期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25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3亿元,按可比价同比增5.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62亿元,按可比价同比增5.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40元,同比增7.9%o2025年种植粮食作物45.92万亩,其中:夏收粮食播种面积2

16、46097亩,总产109310吨;秋收粮食种植212758亩,总产33036吨。粮食总产量达14.23万吨。2025年完成生猪出栏13.47万头,羊出栏9.64万只,牛出栏1.54万头,家禽出栏2066.4万羽,肉类总产5.06万吨,鲜奶产量2.97万吨,禽蛋产量2030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3.24亿元。县成为肉鸡出栏第一大县,以肉鸡为主的禽出栏量居全省首位。“圭山山羊”列为国家农业部品种保护名录,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被评选为省“六大名羊”之首。2025年完成蔬菜播种15.25万亩,产量31.75万吨,产值7.86亿元。花卉园艺总面积1.98万亩,总产量3.93亿枝(株、盆),外销

17、量占94.74%,产值0.99亿元。水果种植15.56万亩,产量20.08万吨,产值8.26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20964亩,收获面积12857亩,产量2663.8吨,产值45182万元。2025年全县种植烤烟11.23万亩,收购烟叶28.6万担,完成收购总值4.98亿元。截止2025年,全县共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户。2025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20.56亿元,销售收入20.74亿元,带动4.3万户农户(含县外)增收2.4亿元。截止2025年,全县在册拖拉机6916台,备案管理登记的微耕机6413台、收割机4台,农机总动力达289875千瓦。台湾农业创业

18、园,是经国务院台力、农业部批准的省首个国家级农业园区,现已形成了粮、烟、果、菜、花、畜、林等优势产业,总面积20万亩,辐射区79平方公里,是以引进台湾和国内资金、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技术设备、人才为核心建设的综合性高新农业园区。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特色种植、生物技术等主导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建成了亚洲最大、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全国最多的花卉产业园锦苑花卉产业园。园区承担着引擎传统农业转型发展、带动旅游二次创业、农业科技孵化推广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等功能。基本形成了以台创园科技孵化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这为县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平台。表1: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编号指标计量单位202

19、5年编号指标计量单位2025年1一、经济发展指标17家禽出栏万羽2066.4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50.318肉类产量万吨5.06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31.6219蛋产量吨2030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744020奶产量万吨2.976二、农业产业指标21畜牧业产值亿元13.247粮食种植面积万亩45.9222蔬菜种植面积万亩15.258粮食产量万吨14.2323蔬菜产量万吨31.759烤烟种植面积万亩11.2324蔬菜产值亿元7.8610烤烟收购量万担28.625花卉种植面积万亩1.9811烟叶收购总值亿元4.9826花卉产量亿枝3.9312烟叶税金亿元1.0727花卉产值亿元0.

20、9913生猪出栏万头13.4728水果种植面积万亩15.5614肉牛出栏万头1.5429水果产量万吨20.0815山羊出栏万头9.6430水果产值亿元8.2616奶牛存栏头3400二、取得成效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在农业系统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县农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实施高产创建,确保粮食安全全面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通过间套种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地膜玉米等重点科技增粮项目,集中推广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成熟技术,加快成熟技术转化,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工作。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等工程建设,为

21、粮食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稳定核心烟区,优化烟叶品质近年来,县持续推进烤烟种植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烤烟生产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和信息化管理,通过水源工程、土地整理、烟用农机、调制设施等项目投入,使烟田设施综合配套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基本形成了稳定的核心烟区,保障了烤烟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态势。全县烤烟生产以合同管理为主线,加强集中化育苗和专业化烘烤,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多元化种植,在烤烟种植区着力提高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运输六个环节的专业化水平和标准化管理,使得烤烟标准化种植水平稳步提升,保障了烟叶品质的有效提升。(三)实行绿色发展,提升品牌2025年

22、9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个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新增“三品一标”产品9个。目前全县全县累计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共5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25个、有机产品28个、地理标志证书4个。人参果,乳饼、甜柿、圭山山羊等4个产品成为地标农产品,占到了市地标产品的40%。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从2018年到2025年连续3年被评定为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十强企业”,禾泽速冻加工厂“禾泽”牌速冻甜玉米2018年评定为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十大名菜”,旭日丰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旭润庄园”牌木耳和禾泽速冻加工厂和“禾泽”牌速冻甜玉米2019年、2025年连续2年被评为市打造世界一流

23、绿色食品牌”“十大名菜”。(四)做特经作产业,产业亮点纷呈扎实推进人参果、辣椒、菜用玉米、枇杷、苹果、花卉6个产业建设见成效,2025年种植人参果15万亩、辣椒2.37万亩、菜用玉米1.47万亩、枇杷1.19万亩、苹果2.1万亩、花卉3.01万亩,县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人参果种植基地,滇中苹果产业大县的打造出具规模,鲜食玉米及辣椒种植已成农民增收新渠道。区域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西街口镇人参果、圭山镇苹果、大可乡枇杷、街道辣椒、板桥街道血桃等“一乡一品”主导产业。龙井沟红梨、石哑口早熟油桃、阿着底苹果、小密枝辣椒、赵公庄萝卜、芭茅大蒜、鱼龙坝速生蔬菜、青山鲜切花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西

24、街口镇(人参果)入选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成为县首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发挥优质烟叶品牌效应,做好核心烟区规划,确保加大营销推广力度,提高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知晓率。(五)培育经营主体,提高经营水平截止2025年,全县共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户。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20.56亿元,销售收入20.74亿元,带动4.3万户农户(含县外)增收2.4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286个,创建示范社17个。全县累计发展家庭农场103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60人。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5、基本建成,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六)打造都市农庄,实现农旅融合全县经市都市农庄办批复的8个都市农庄,2025年完成续建投资1130万元,累计投资11.56亿元,杏林大观园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万家欢蓝莓庄园、杏林大观园已成为休闲农业旅游的热点,农庄年接待游客超73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0.77亿元,以农庄融旅游促增收为代表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初见成效,县被列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七)搭建发展平台,畅通流通渠道帮助禾泽蔬菜速冻加工厂与双汇集团达成了甜脆玉米销售协议,新建圭山、长湖2个辣椒交易市场,进一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组织10家

26、企业参加第二届省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17家企业参加第十四届农博会;针对辣椒价格下降的市场行情,组织辣椒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到建水、石屏、砚山等地拜访收购商、推介辣椒,邀请收购商到收购辣椒;举办人参果文化旅游节、血桃文化旅游节、苹果文化旅游节等,促进特色农产品直供外销。引导农户发展订单生产,组织禾泽公司与农户签订蔬菜收购订单、雪兰公司与农民签订全株玉米收储订单、温氏肉鸡订单养殖模式等,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三、发展短板(一)工程性缺水突出县地处典型喀斯特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水资源短缺和资源匹配不良造成水的供需矛盾突出,水利发展滞

27、后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成为制约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瓶颈。县降雨主要受西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的影响,在地区间、年际间和季节间的时空分布不均,多年来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目前地表水资源开发几乎殆尽,同时地表水通过岩溶化的河谷或河岸落水洞漏失成为地下径流,埋藏较深,开发利用比较困难。水利设施分布不均,在坝区水利设施相对较多,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而山区相对较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和程度不能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东北部缺水较为严重,抵御水旱灾害能力偏弱,尤其是工程性缺水现象较为突出。骨干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建设任务仍很艰巨。县山地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0%左右,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开发,全县水利事业

28、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骨干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像黑龙潭水库此类的骨干水源工程较少,全县水库、坝塘年可蓄水量还没有临近县一个水库的蓄水量多。山区、半山区受缺乏水源条件限制,开发骨干水源工程陷入困境,要解决缺水问题大力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二)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不高县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不高,虽然打造了人参果、辣椒、菜用玉米、苹果、枇杷、花卉6个特色产业,但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还不高,没有真正把特色产业做大、做精、做强,离省、市对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三)农产品品牌推广利用不足县是省农业生产大县,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条件,使县拥有品质高、产量

29、丰富的农产品。目前,县已拥有4个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占市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的40%,但这些品牌和标志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知晓率低,推广力度不够,规模化程度较低,推广利用难的问题,没有真正发挥品牌的作用和品牌的效益,还需进一步推广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品牌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提高品牌的内在价值。(四)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不够农产品产地加工是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通过提高农产品产地加工能力和水平,可以减少农产品在贮藏、运输中的损失,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益,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县多数农特产品产业仍属于传统的原料型、资源型产业,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30、配套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滞后,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趋同现象严重、集中度不高。(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功能不完善县的农产品交易以农贸市场为主,产地与销地市场对接不紧密,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刚刚兴起,还未形成规模化运作,农产品市场的运行和管理尚未摆脱传统的模式,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产品的推广力度不大,冷链物流配送等环节需要进行完善,由于缺乏工业建设用地规划,农产品冷库的建设受到很大制约。(六)农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不健全县在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中,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还处于较低水平,总体竞争力不强。全县诸多农产品还没有统一生产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质量追溯体系还不健全

31、部分生产者和企业经营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农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认识尚有差距,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谋划,同时,管理部门缺乏沟通与合作,未有效形成整体合力。(七)涉农龙头企业培育难度大县虽有涉农龙头企业,但数量较少,仅有32家。涉农龙头企业在培育过程中难度较大。县农村服务业发展迟缓,无法为农业企业提供专业化、价格低廉的服务,使农业企业的运营成本难以降低,生产规模不易扩大,阻碍了龙头企业的形成。同时,由于涉农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足和改进技术装备的投资能力有限,多数县农业企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使得产品深加工度不够,加工转化增值率低。这种情况决定了这些企业很容易陷入到同行业低水平的竞争中去,盈利水平不高

32、难以达到龙头企业的标准。其次,企业要快速做大做强,没有金融系统的支持是很难做到的,但涉农企业在融资方面却面临着重重困难。(八)利用现代化手段不足县现阶段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是小而分散的规模经营。规模小则失去了规模效益,往往是技术装备落后。对现代化机器设备利用不足,能耗高、资源综合利用低,造成农副产品资源的极大浪费,产品质量差。先进的加工工艺,必须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来保障。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尽管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加工设备,但整体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县积极搭建销售平台,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但对于线上利用现代化网络销售农产品缺乏经验。现代网络发达,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网购产品,已成为一大趋势。

33、县线上销售平台范围较小,未充分利用网络带动农产品的销售。(九)科技支撑不足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源动力不足,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水平不高,整体科技实力不强。特别是在优势主导产业的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深加工等环节缺乏先进的科技支撑。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机制影响农技推广的积极性与推广成果。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不足,使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另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不顺,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市场机制不够灵活,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相关人才匮乏县从农业科技人才来看,总量不足,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学历较低,高职称占的比例小,学科结构、

34、专业结构不合理,县乡农业服务体系在职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比重较小,人员老化现象比较突出,年轻人才流动性较大。在乡镇及村委交其农村文化、经济和信息化程度还相对落后,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尚未掌握现代生产技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总量还很少。第三章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省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战略,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农业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健康农业为发展导向,以科技兴农为支撑手段,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紧扣农旅融合和发展,把县打

35、造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为建成美丽、幸福彝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二、发展思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按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要求,以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指导,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建设美丽、幸福彝乡为目的,以“一带三园区”的总体布局,紧扣市委对县提出的“建设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绿色食品深加工创新发展示范区”目标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各乡镇主导产业。按照“三稳三提”的思路发展主导产业,“三稳”即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烤烟播种面积、稳定花卉种植面积,通过高产创建、科技增粮措施提高粮食产量;通过稳定核心烟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对

36、烤烟提质增效;通过调整花卉种植品种促进花卉产业发展。“三提”即提升畜牧产业、提升水果产业,提升蔬菜产业。按照稳定肉鸡产业、主攻猪产业、突破羊产业、提升牛产业的思路进一步提升巩固畜牧产业;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提升水果产业,做特人参果产业,做大苹果产业,稳定甜柿、枇杷面积;按照绿色化、优质化、精细化的思路提升蔬菜产业,做精辣椒、菜用玉米和一些叶菜类蔬菜。三、发展原则(一)市场主导,农民主体原则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

37、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生态优先,持续发展原则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现整个区域生态、绿色、健康、创新融合发展。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资源环保型的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发展,形成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和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成长性好,比校优势原则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是经过了长期发展积淀,从众多产业中脱颖而出,实践证明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其它产业比,具有种植面积大,产值产量高,经济效益较好,

38、代表了农业的特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立足县的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每个乡镇因条件不同,不能一哄而上,而应根据本乡镇(街道)实际,选择适合发展的产业,以差异化、特色化及优势化为导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产业发展,最大限度的调动资源潜力,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五)科技支撑,保障有力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力量,提质增效,解决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攻关,进行农业产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提高

39、农业产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含量,保障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四、主导产业选择“十四五”以来,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基本按照“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稳步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确定的“巩固粮食产业、做优烤烟产业、做实畜牧产业、做精蔬菜产业、做大花卉产业、做特水果产业、做新生物产业、做强农业庄园”的农业产业定位,通过实践证明基本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农村自身条件和外部政策环境又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十四五”农业规划中的部分产业的发展情况和现实情况发生了微小差异,为了与当前的政策形势相吻合,必须重新审视当前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政策条件,明确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产业。根据县的实际情

40、况,确定粮食(水稻、玉米、麦类)、烤烟、畜牧(猪、鸡、牛、羊)、水果(人参果、苹果)、蔬菜(辣椒、菜用玉米、豆类)、花卉为县农业主导产业,之所以确定这些产业为主导产业,是因为这些产业经过了长期发展积淀,从众多产业中脱颖而出,实践证明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其它产业比,具有种植面积大,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代表了农业的特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五、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发挥县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充分利用各方面形成的良好机遇,聚焦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打造西街口人参果、街道辣椒、圭山苹果及大可乡枇杷四个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乡镇。到2030年,在保障

41、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县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旅融合不断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农业逐步发展为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一)具体目标表2: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编号指标计量单位2025年2022年2030年指标属性1一、经济发展指标2农业总产值亿元50.356.567.0预期性3农业增加值亿元31.6235.5342.0预期性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74402003925156预期性6二、农业产业指标7粮食

42、种植面积万亩45.924545预期性8粮食产量万吨14.231515预期性9烤烟种植面积万亩11.231111预期性10烤烟收购量万担28.629.530预期性11烟叶收购总值亿元4.985.45.6预期性12烟叶税金亿元1.071.31.4预期性13生猪出栏万头13.472530预期性14肉牛出栏万头1.541.61.7预期性15山羊出栏万头9.641011预期性16奶牛存栏头3400500010000预期性17家禽出栏万羽2066.421502300预期性18肉类产量万吨5.067.07.3预期性19蛋产量吨203020002000预期性20奶产量万吨2.973.23.6预期性21畜牧业产

43、值亿元13.2415.517.6预期性22蔬菜种植面积万亩15.2515.015.0预期性23蔬菜产量万吨31.753233.0预期性24蔬菜产值亿元7.867.07.5预期性25花卉种植面积万亩1.982.32.5预期性26花卉产量亿枝3.9366.5预期性27花卉产值亿元0.994.56.0预期性28水果种植面积万亩15.561720预期性29水果产量万吨20.0823.732预期性30水果产值亿元8.2610.012.0预期性31三、新型经营主体指标32龙头企业个303235预期性33农民专业合作社个286302312预期性34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个172530预期性35家庭农场个10

44、3157167预期性36四、科技支撑指标37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989898预期性3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2.6853.555预期性39省级农产品品牌个101520预期性第四章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区域布局一、粮食产业布局(一)发展目标到2030年末,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万亩,其中建设20万亩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粮食年总产量达到15万吨,其中,优质水稻播种面积达到5万亩,产量2万吨,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产量8.1万吨,小麦种植面积6万亩,产量1.38万吨,蚕豆种植面积3万亩,产量0.39万吨。粮食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确保粮食安全。(二)产业布局优质水稻布局在鹿阜街道、板桥街道和街道水源条件好的坝区;高产玉米围绕九石阿旅游专线布局,主要包括圭山镇、长湖镇、西街口镇、鹿阜街道和大可乡的部分山区和半山区;麦类、豆类布局在鹿阜街道、街道、板桥街道。表3:粮食产业主导品种发展目标及布局主导农产品2025年2030年布局乡镇播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播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优质水稻2.831.2352鹿阜街道、街道、板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