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症状及对策.doc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73915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症状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症状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症状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症状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症状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症状及对策说起习惯,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培根所说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有人认为,现在孩子还小,要养成好的习惯以后有的是时间,现在只需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其实,并不是这样。(习惯是由于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形成自然需要的行动方式。1、它不是天生的;2、它是人的自然需要。)资料:1997年,美国对2000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美国当今的青年是粗鲁的、无责任心的,野蛮的和被宠坏了的;二分之一以上的人认为上述评价不仅适

2、用于青少年,还适用于512岁的儿童。而过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给人的印象是十分可爱的。一、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真实的案例:例1、某考取公费出国的大学生在美国领事馆办理签证时由于不懂礼貌,被取消出国留学的资格。例2、一次六一儿童节,在北京少年宫大草坪举行中外儿童联欢,散会后,作为主人的中国儿童全走了,而全体日本小朋友却自觉的留下来,悄悄的捡起了大草坪上的废纸。现在的小学生在不良行为习惯方面普遍有下列症状:吃饭时挑食、早晨起床缓慢、睡懒觉、为我独尊,学习懒惰,畏难心态,意志力差,礼仪礼貌缺失等等。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处于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3、还有孔子的家训:习惯成自然。我班成功的习惯:双手恭恭敬敬的接礼物,上下楼道右行慢走礼让、无论在什么时候遇见老师、长辈打招呼等等)“做事先做人,人以德为帅”,小学是以德育人的主阵地,把做人教育摆在首位,而做人教育对我们孩子而言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教育。 我们要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理想的舞台,老师、家长都要大胆突破教、学的局限,拓展孩子玩和学的空间,重视与社会、与家长、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以心灵撞击心灵,以心灵赢得心灵。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促使学生知、意、行的发展,最终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二、几种相关因素的分析: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

4、对孩子的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喜欢做小动作、厌学、对人没礼貌、不爱惜学习用品等,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成为品德不良甚至违法犯罪的前奏,甚至影响一生。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下面我举几个方面来说说:1、庭环境及教育不当的影响。例:有的家长觉得现在生活水平高了,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必要和自己一样再吃苦,于是孩子的什么要求他都满足,但随着孩子长大,需求增加,渐渐不能满足了,由于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如大手花钱等已经养成,只好去偷拿家里的,发展偷别人的,最终走

5、上犯罪的道路。目前有的家庭物质条件优越,爱子如命,重视子女的物质需要,重视学习成绩,忽视了子女行为品德的教养。使得孩子逐渐养成了依赖心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人人为我,唯我独尊。2、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小树不修枝,长大难成材。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而社会影响错综复杂,网吧、游戏厅等曾出不穷。童年时候形成的坏习惯和不良意识长大了纠正格外的难。3、教育的部分误区,一是重知识传授,轻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及品德教育。二是有教育方式不当,不注重学生行为。诸如此类的因素导致小学生不良行为时常产生,不但直接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工作,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前途,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所以我

6、们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刻不容缓,应放在首位。三、学生习惯的特点:行为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统观现状,学生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1、活动性:一为它总是凭借活动的动作与行动表现完成的;二是行为的表现与完成有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教育、矫正和评价习惯。2、意识性:行为都受一定的心理、意识来支配,无意行为也在潜意识的操纵下产生。运用合理的心理辅导艺术,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支配言行。3、外显性:行为是在外部活动中表现和完成的,具有突出的外显性。教

7、师必须及时捕捉现状,对症下药。4、适应性:行为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个体行为的适应性水平则不同,同一个体的行为水平也有差别。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必须为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5、习得性:部分行为由遗传决定,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学校的责任尤其重大。6、复杂性:人的心理纷繁复杂、所处的环境也五彩缤纷,因而心理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行为,自然具有复杂性。对学生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7、良莠性:行为有优劣、好坏、良与不良之分。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预防其不良行为。 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需

8、要文化底蕴、聪明智慧、道德高尚,而且还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现实与未来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学校能否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基础工程。因此,引导学生在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获取和完善独立探索中的未知,矫正自主学习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势在必行。正如俄国一位教育家说的那样,良好的习惯,是人

9、在他的神经系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殖,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新课程计划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浅谈一些关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1、 习惯教育越早越好:(例:小时侯是培养习惯最好时期如三字经、孔容让梨等,还有我班学生在卫生上成功的例子等)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从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如果培养得法,尽早形成良好习惯,不但有利

10、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应该渗透于他们的学习、劳动、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为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依据,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还应把握其具体可行的特点,如我们要求学生要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就应该让他们明确哪些是礼貌用语,应怎么样使用。对长辈要尊称“您”,不能直呼其名;向别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给别人添麻烦时要说“对不起”;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等等。要求具体明确,学生就容易掌握了。此外,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识水平和接受能

11、力上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应分层次对待,尽量具体可行,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接受。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日常习惯培养。(见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讲解)4、对学生而言的几种学习习惯:a、读书习惯。由于小学生刚开始识字,识字量不多,往往是指认较多,或是一字一顿地读,或是唱读。对此,如果要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加快阅读速度,以尽早进入能快速浏览、阅读的轨道,必须先让学生养成双手捧书读的习惯。有的学生捧书读时又可能眼离书本不是过远,就是太近。

12、对此,我就提醒学生:“我们应怎样读书?”学生齐答:“双手捧书,眼离一尺。”这样做,学生易于记忆,心领神会,利于养成好习惯。 b、写字习惯。学生的写字习惯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常见的不正确写字姿势是偏头、侧身、匍伏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随时提醒:“写字必须三个一”,经过提示学生会自觉地迅速纠正不正确的姿势,经过多次纠正,就可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c、坐姿。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成长的年龄段。坐姿端正与否,不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将影响到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要让学生保持良好坐姿并不费事,只须教师在恰当的时机按照约定呼叫:“一、二、三!”学生当会回答:“坐端正!”或是教师以某种动作手势予以个别提示,既达到

13、了目的,也不会影响教学的进行。 d、注意力。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有驾驭课堂稳定住学生注意力的能力。可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把课堂教“活”(活而不乱,放而能收);或者走到学生中间,利用“暗示法”提请学生注意,“拍一拍”、“拨一拨”、“点一点”等;如不便走下讲台,可用“稍停法”(暂时停止讲授),“注视法”、“指向法”等,引起某些学生的注意,收拢其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邻座同学也可以协助提醒。除此而外,恰当的赞语、激励,合适的奖励等各种不同手法的灵活运用,对培养学生的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也是重要的。还有,勤于读书、会圈点勾划的习惯,讲卫生(做

14、眼保健操等)的习惯,学习用具正确使用的习惯,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课外活动计划安排的习惯等,都与小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有密切关系,都应纳入培养教育的范围。5、重视家庭教育工作: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家长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a、开办家长学校,抓好家庭教育,主要途径是办好家长学校。通过组织家长收听家教专家的报告、成功案例、个案分析等教学形式,切实提高了家长素质。 通过学习,家长懂得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严辞警告,或动之以情,委婉启发,也可以活动矫正,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因人因事而异,力求收到最佳教育效果。b、做好家访工作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学生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因而做好个别特殊学生家访工作可以家访让教师走近学生,走近家长,从而缩短彼此间的距离,达到共同教育好孩子这一最终目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就曾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不好,则终生受其害。因此,我们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切实采取措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社科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