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讲解节日文化让语言更丰富一、案例背景在幼儿园中班的语言教学中,如何提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词汇量一直是教学重点。中班的孩子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快速时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但在语言表达上往往存在词汇匮乏、语句简单等问题。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故事,是孩子们感兴趣且易于理解的内容载体。基于此,我设计了以端午节为主题的语言教学活动,希望通过讲解节日文化,让孩子们的语言更加丰富。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收集与端午节相关的图片、绘本,如端午节的故事小粽子,小粽子,准备粽子、香囊、五彩绳等实物道具;制作生动形象的端午节习俗动画视频。2 .知识准备:教师提前深入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等文化知
2、识,确保讲解准确、生动,弓I导孩子们提前分享自己知道的节日,激发对端午节的兴趣。三、活动过程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在活动开始,我拿着一个精美的香囊走进教室,孩子们立刻被吸弓I过来,纷纷围上来好奇地观察。我笑着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说像花的味道,有的说像草药的味道。借此机会,我弓I出端午节的主题:“这个漂亮的香囊和一个特别的节日有关,它就是端午节。在端午节呀,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习俗,你们想不想知道呀?”孩子们兴奋地齐声回答:“想!”2故事讲解,丰富词汇我通过播放动画视频的方式,生动地讲述了端午节起源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词
3、汇的讲解和运用。当讲到屈原投江时,我解释“投江”的意思,并弓I导孩子们用“投”字说句子,有的孩子说“小鸟投进妈妈的怀抱”,有的说“我把纸团投进垃圾桶”。讲述到人们划着船去寻找屈原时,我介绍“划船”这个动作,同时教孩子们“奋力”“急切”等词汇来描述人们的心情和动作,让孩子们在理解故事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词汇。随后,我拿出绘本端午节的故事,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我一边读,一边弓I导孩子们观察绘本上的图画,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例如,在看到人们包粽子的画面时,我问:“小朋友们,看看这些阿姨是怎么包粽子的呀?她们的手上都拿着什么?”孩子们仔细观察后,纷纷描述:“阿姨拿着粽叶,把米放进去,再用
4、绳子绑起来。”我适时地补充一些词汇,如“包裹”“缠绕”等,帮助孩子们更准确地表达。3 .习俗体验,锻炼表达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端午节的习俗,我组织了包粽子和制作香囊的体验活动。在包粽子环节,我先示范包粽子的步骤,同时详细地讲解每一个动作:“我们先把粽叶折成一个小漏斗的形状,然后小心地把糯米放进去,再放一颗甜甜的红枣,最后把粽叶包起来,用绳子紧紧地绑好。”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交流。有的孩子说:“老师,我的漏斗总是折不好,怎么办呀?”有的孩子互相分享经验:“你要把粽叶的角对齐,这样就容易折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学会了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操作过程和遇到的问
5、题。制作香囊时,孩子们挑选自己喜欢的香料和布料,一边制作一边讨论。“我喜欢这个紫色的布料,它好漂亮。”“我放了好多香香的艾草,我的香囊肯定特别香。”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4 .分享交流,巩固提升活动接近尾声,我组织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有的孩子说:“今天我学会了包粽子,回家我要包给爸爸妈妈吃。”有的孩子说:“我知道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还知道了好多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我对孩子们的分享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弓I导他们用更丰富的语言进行表达,如“我特别开心今天学会了包粽子,我要用漂亮的粽叶,包出又大又香的粽子送给爸爸妈
6、妈。通过分享交流,孩子们进一步巩固了在活动中学习到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方法,同时也锻炼了倾听和表达能力。四、活动效果通过这次以端午节文化为主题的语言教学活动,孩子们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活动后的观察和交流中,我发现孩子们在描述事物时,能够运用更多丰富、准确的词汇,如“包裹”“缠绕”“奋力”等;在讲述故事和表达想法时,语句更加完整、连贯,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也有所增强。同时,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更多的节日文化知识,这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学习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案例反思本次活动将节日文化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包粽子和制作香囊的体验活动中,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孩子操作不够熟练,交流时间也相对较短。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给予孩子们更充分的实践和交流机会。此外,在讲解节日文化知识时,可以进一步增加互动环节,如提问、游戏等,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相信能够设计出更加优质的语言教学活动,帮助孩子们在语言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