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五五”规划前言3一、总体规划6(一)指导思想6(二)编制原则7(三)规划范围与规划水平年71、规划范围72、规划时限7(四)规划总体思路71、总体思路72、总体设计102、治污分区113、技术路线13(五)规划目标141、保护治理目标142、总量控制目标153、控制性指标15二、规划重点任务16(一)湖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161、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优化配置思路162、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措施17(二)湖流域水污染防治191、湖泊流域水污染防治思路192、湖泊流域水污染防治措施19(三)湖流域水环境治理201、湖泊流域水环境治理思路202、湖泊流域水环境治理措施20(四)湖
2、流域水生态修复211、湖泊流域水生态修复思路212、湖泊流域水生态修复措施21(五)湖流域空间管控231、流域空间管控优化调控思路232、流域空间管控优化调控措施23(六)湖流域执法监管251、湖泊流域执法监管思路252、湖泊流域执法监管措施26(七)河(湖)长制工作26三、规划项目与筹资方案28(一)规划重点项目281、空间管控类282、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类283、水污染防治类334、水环境治理类375、基础研究类386、水生态修复类39(二)项目投资规模45四、保障措施46(一)组织保障46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462、建立健全协作机制463、建立目标责任制464、建立激励与考核机制475、加
3、大执法力度47(二)制度保障471、健全社会监督体制472、完善公众参与制度483、强化科技支撑48(三)经费保障481、增加政府资金投入482、引导社会资本投入493、加强资金监管49附表50湖是县人民的“母亲湖”,是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具有工农业用水、调蓄、防洪、旅游、水产养殖等功能。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湖水环境保护治理,“九五”开始,持续开展了大规模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从单纯的污染源治理转变为治污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流域综合治理。虽然通过水环境保护治理工程及相关管理措施等的实施,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日益强烈的流域人类活动及湖泊自然演化等影响,湖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依
4、然严重;特别是流域仍然面临经济发展及人口增加与水环境保护间的诸多矛盾,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不善,生态环境效益不显著等问题,湖水质改善任务艰巨。“十五五”(2026-2030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实现第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量水发展、以水定城”,深入实施“五个坚持”、“四个彻底转变”的革命性高原湖泊治理策略,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可为解决资源环境瓶颈,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建设美丽湖提供重要支撑保障。根据湖管理局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任务部署,本规划编制于2025年8月底正式启动,2025年9月,编制技术组报送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五五”规划工作思路。同时组织技术组先后在湖流域开展了全面的现场调查及资料收集;2025年10月针对规划方案和项目设计情况多轮次与湖管理局、县水利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征求意见与对接。2025年12月形成了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五五”规划(初稿),并于2026年1月进行多次修改研讨及修改完善。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五五”规划以湖水质脱劣(V类)企稳,污染负荷得到根本性控制,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水环境质量持续改
6、善,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改善,水环境综合治理被动局面得到扭转为目标,结合习近平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坚持科学统筹,更加注重“人水和谐”,加强“十五五”规划与“十四五”规划及其确定工程措施的有效衔接,与县各项专项规划全面对接,并与县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衔接。规划在全面分析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三水统筹,精准治污的思路,以改善湖泊水环境质量为主线,以污染负荷系统削减为重点,以湖滨生态修复及效果提升为支撑,协调水资源平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协同推进水质改善、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障,覆盖了湖流域五个圈层,确定了7大重点任务,规划重点实施空间管控类
7、工程项目、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类工程项目、水污染防治类工程项目、水环境治理类工程项目、水生态修复类工程项目、基础研究类项目等6大类项目,共计14个项目,规划总投资19.8亿元。项目的实施在全流域范围系统控源减污、构建健康水循环,并以严格流域空间管控及健全执法监管能力为保障,形成以生态安全为目的水质-水量-水生态一体化综合调控体系,实现湖泊水质改善与全流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五五”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规划编制将为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奠定基础。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湖管理局
8、县环保、水利、发改、农业、林业、国土、住建、财政、规划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得到了湖管理局和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一、总体规划(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有关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以为国家计、为子孙谋的重任担当,坚决扛牢湖保护治理的政治责任,以深化落实河(湖)长制为统领,按照如下总体思路,加快水域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开创现代化湖泊保护治理新局面,筑牢区域
9、生态安全屏障。首先是坚持一个靶向。坚决落实“五个坚持、四个彻底转变”要求,严格依法治湖、科学治湖、系统治湖、责任治湖,加快探索多重价值与多重功能实现新路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其次是强化两个抓手。强化执法监管,坚决抓好保护条例贯彻执行,全面推行全域监管;强化技术支撑,发挥玉溪湖泊研究创新中心的科技支撑作用,加快“智慧湖泊”项目建设,推动科学决策、精准治湖。第三是突出“精”字。坚持因湖施策、一湖一策、统筹管理,根据湖泊的自然特征、生态属性和水质目标,突出精确调理湖,全面系统加强湖泊保护治理。第四是构建四大体系。按照“全流域治理、全方位保护、全过程管控”要求,突出“规、退、减、截、治、
10、修、增”七个重点,以系统思维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着力构建污染防控、健康水循环、绿色低碳发展、监控管理“四大体系”。最后一个是创新一个模式。加快搭建第三方参与、市场化运行的投融资平台,深化与第三方合作,拓展水环境治理途径,创新现代化湖泊多元化治理模式。(二)编制原则一是坚持人水和谐、保护优先,保障湖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安全;二是坚持科学规划、防治结合,推动湖流域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三是坚持水陆联防、标本兼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综合治理;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处理好保护与利用、防涝减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五是坚持创新机制、健全制度,深化湖泊管理体制
11、机制改革,构建跨部门协同管理运行机制;六是坚持合理安排、分步实施,统筹安排各部门保护治理任务,充分有机衔接,适时分步实施。(三)规划范围与规划水平年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湖流域,包括湖泊、入湖河流及集水区范围。面积354.22km2,涉及县秀山街道、九龙街道、四街镇、河西镇、杨广镇、纳古镇、兴蒙乡等7个乡镇(街道),59个社区(村委会)。2、规划时限规划基准年为2025年,规划水平年为2030年;规划时段为2026-2030年。(四)规划总体思路1、总体思路湖水质长期为劣V类,属省九大高原湖泊中污染严重的4个湖泊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农业面源污染为特征的负荷增长远大于污染消纳能力增加,
12、湖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综合基础调查及历史数据分析可见,湖水质下降程度加剧,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居高不下;水量入不敷出,水量收支失衡速度加剧,水动力严重不足,湖泊水面呈现缩减态势;水体形态发生较大变化,湖岸带和水下地形与湖内流场、流态变化,加剧了湖泊水质下降;水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加剧,水生植被严重退化,局部水域出现了藻华现象,底栖生物也退化严重,有机碎屑未能及时消解,有机质富集现象凸显,生态系统退化明显。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湖流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保护错位运行,经济社会运行产生的环境压力突破流域资源环境系统张力阈值,入湖污染负荷远超水环境容量,水生态退化严重,水量平衡失调进一步加重
13、了水质下降,水生植被退化及多年累积的污染负荷导致沉积物内源污染严重,打破流域生态系统稳态并呈现出加速偏离趋势。因此,湖水环境保护必然是通过政策、经济和工程等手段重构湖流域基于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安全、协调、公平发展的新平衡,遏制湖富营养化趋势并使之逐渐逼近自然状态,本质是改变流域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使流域生态系统演替逐步趋于良性稳定状态。而“十五五”是湖水环境保护治理的关键时期,要力争在规划期间扭转其水质恶化与水生态退化趋势,形成流域环境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因此在本次规划定位上,针对湖目前主要面临的水质下降,水量入不敷出、水动力严重不足,水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加剧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
14、点,三水统筹,精准治污的思路,以改善湖水环境质量为主线,以污染负荷系统削减为重点,以湖滨生态修复及效果提升为支撑,协调水资源平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协同推进水质改善、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障,全面覆盖湖流域的5个圈层,面山生态圈整治、城乡污染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圈治理、湖滨带生态圈修复和内源污染圈削减,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与管理制度破解湖水污染难题,实现湖泊水质改善与全流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具体来讲,湖水环境治理具体思路包括如下要点:(1)空间管控以资源环境底线为约束,着力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红线,科学布
15、局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最大限度减少人类对湖泊的影响,构建资源节约和绿色发展的湖流域空间管控新格局。(2)系统控源湖水质改善的根本在于构建系统的截污治理工程体系,以湖流域四条主要入湖河道污染全面、系统、有效治理减排和湖水内源污染控制为重点,以农业农村面源全面控污减负为核心,为进一步健全湖流域水陆统筹治污控污体系,削减存量污染负荷,严控增量污染负荷。(3)控质保量综合统筹节水、引流、补水、净水等管理及工程措施,畅通红旗河、中河、大新河、者湾河等清洁水源入湖通道;结合外流域调水与节水减排、中水回用,量水发展、以水定产、以水定能,推进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增加生态用水,优化调控湖泊水位。(4)三水统
16、筹统筹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与水资源管理,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与管理制度保障湖最低生态用水需求,提升湖环境容量;建立健全流域“点、线、面”一体化治污减排体系,持续改善湖水质;强化水生态系统保育、调控、恢复、保护,维护水生态安全,实现湖泊水质改善与全流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5)生态修复立足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行“生态空间保育、生产生活空间生态节点及廊道建设、湖体水生杰风险防控”生态建设战略,以湖滨湿地生态修复为核心,陆地、湖内水生态系统保育为重点,推进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6)智慧管理加快实施智慧湖泊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控制等手段,科学分析保护治理情况,建立流域环保工程
17、模拟与生态效益数字评估系统。构建智能感知、数据融合和智慧应用三大体系,加强湖泊监测、管理、预警,实现智慧、精准、高效的系统化治理。2、总体设计“十五五”是湖水环境保护治理的关键时期,以湖水质脱劣(V类)企稳为目标,力争在规划期末扭转其水质恶化与水生态退化趋势,形成流域环境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针对湖目前主要面临的水质下降程度加居L水量入不敷出、水动力严重不足,水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加剧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三水统筹,精准治污,总体上以流域污染源系统削减为重点,以湖滨生态修复及效果提升为支撑,形成“十五五”1个目标,1条主线,7大重点任务,6大类重点工程”的规划思路,力争实现湖水质
18、脱劣(V类)企稳的目标。1个目标:湖水质脱劣(V类)企稳,污染负荷得到根本性控制,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改善,水环境综合治理被动局面得到扭转。1条主线:统筹水量、水质和水生态协同治理,综合运用工程和管理手段,保障湖最低生态用水需求,扩大湖环境容量;建立健全流域“点、线、面”一体化治污减排体系,持续改善湖水质;强化水生态保护与恢复。7大重点任务:重点从湖泊水资源平衡保障、流域面源污染削减、湖滨生态修复、内源负荷控制、流域空间管控、流域执法监管及河湖长制方面入手,破解水量收支失衡、农业农村面源、入湖水质改善、湖体生态恶化等难题,全面推进流域污染管控和生态环境
19、综合整治。6大类重点工程:依据系统治理-分步实施-重点突破-以点促面的思路,涵盖湖流域的5个圈层,即面山生态圈整治、城乡污染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圈治理、湖滨带生态圈修复和内源污染圈削减,设置6大类项目即空间管控类、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类、水污染防治类、水环境治理类、水生态修复类、基础研究类项目。2、治污分区基于湖流域生态环境空间管控规划的研究成果,在现有31个水环境控制单元的基础上,将流域划分为3个污染治理分区,分别是:生态修复截污调蓄区、污染负荷重点控制区和生态涵养优化调控区。生态修复截污调蓄区主要包括湖湖体和湖滨带区域,面积40.41ku?,主要通过环湖截污沟渠的建设、湖滨带与一级保护区的植被
20、恢复以及湖体水生态系统结构的完善与功能恢复等措施削减污染负荷。污染负荷重点控制区主要包括流域内距离湖泊较近的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城镇生活源以及复合污染源分布的区域,面积122.52km2,主要通过城镇雨污分流、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农田节水及水肥一体化等工程措施控制污染物入湖。生态涵养优化调控区主要包括流域内面山水土保持区和水源涵养区,面积185.43ku?,主要通过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进行面山生态修复。图1-1湖流域水环境控制单元划分图图1-2污染控制分区示意图3、技术路线依据规划总体思路及设计,坚持科学保护、系统保护、全面保护和依法保护,突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各自效用、系统治污减负与生态修复
21、齐头并进,以达到有效削减污染负荷、改善湖水质、恢复湖良性水资源平衡、逐步恢复流域生态功能,并促使流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标。发展趋势预测杞麓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调直基础背景调查明确机遇挑战社会经济环境压力优势制约机遇挑战SWOT分析1个目标5大工程确立规划定位明确规划思路到2025年,湖泊水质稳定保持V类且持续向好统筹水量、水质和水生态协同治理,建立健全流域点、线、面一体化治污减排体系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流域空间管控流域执法监管1条主线7大任务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号I水污染防治类II水生态修复类II执法监管类I制定规划方案设计工程项目水资源保护及湖泊水位调控方案
22、流域水环境治理方案流域监管及能力建设方案流域污染源治理方案流域水生态修复方案计算规划效益实施保障措施规划效益目标可达性风险分析保障措施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依法治湖功能区划质量现状环境负荷1图1-3湖流域保护治理“十五五”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五)规划目标1、保护治理目标力争在十五五期间,湖水质脱劣(V类)企稳,污染负荷得到根本性控制,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改善,水环境综合治理被动局面得到扭转。巩固“十四五”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三水统筹”为主线,充分保证水安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的保护治理工程和政策管理措施,以环境功能
23、为导向的流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空间布局日趋合理,以重点污染控制单元治理为抓手,实施系统防控的工程和政策管理措施,使湖流域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确保流域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湖泊水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加完整,功能不断完善;湖周产业发展步入健康的绿色发展阶段,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的治理。2、总量控制目标依据“十五五”规划目标,基于污染负荷预测与环境容量分析,得到2025年湖入湖污染物量削减目标:COD1958.42t/a;TN824.35ta;TP25.64ta十五五”期末2030年湖入湖污染物量削减目标:Cc)D2970.15ta;TN1001.60ta;TP41.65ta,污染物入湖量降
24、低至Cc)DCr482Loota,TN795.49ta,TP120.00ta,NH3-N726.08ta,可实现湖十五五期间枯水年达到V类水质的目标。表1规划总量控制目标表单位:t/aCODcrTNTPNH3-N2025年入湖负荷计算量6779.421619.84145.64612.22030年入湖负荷预测量7791.151797.09161.65700.14总量控制目标4821.00795.49120.00726.082025目标削减量1958.42824.3525.642030目标削减量2970.151001.641.653、控制性指标参照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
25、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攻坚战作战方案等要求的指标列入本规划考核指标,且作为控制性指标。详见表表湖流域保护治理规划控制性指标体系一览表指标体系指标名称单位基准年(2025年)目标年(2030年)指标属性河湖全流域管控体系流域森林覆盖率%3334预期性流域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W现状预期性水污染防治体系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090预期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34.695预期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90预期性湖体水质类别/V类V类约束性主要入湖河流(V类)达标率%100100预期性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健康水循环体系用水总量亿立方米0.600.60约束性万元GDP用水量降幅%
26、20约束性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20约束性主要入湖河道防洪达标率%6070预期性水生态修复体系湖滨带修复面积万亩0.320.32预期性水土保持率%80预期性土著鱼种群种11预期性最低运行水位日满足程度%100100预期性富营养化指数中度富营养保持中度富营养,不低于现状预期性智慧化河湖监测与科学调度体系建立湖泊智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预期性全面依法治湖管湖体系建设评定省级美丽河湖/0评定预期性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100预期性推进九湖科学研究/建立统一的湖泊科研平台预期性推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预期性推进市场经济引入/社会资本占总投资比例不小于现状预期性二、规划重点任务(一)湖流域
27、水资源保护与利用1、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优化配置思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科学治水思想,以构建湖水资源健康水循环体系为核心,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以水利产业政策为依托,针对目前流域水资源不足与损耗并存的现状,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开源节流并重,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实现空间均衡的高效水资源利用调度系统,科学合理保障湖泊生态用水,形成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机制,实现流域自然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有污水处理设施,但截污支管仍不完善的村落,实施管网完善工程;对垃圾收集清运仍不
28、健全村落,完善垃圾收集转运体系。项目的实施可改善湖及主要入湖河道质,有效改善湖周边农村环境卫生状况。(3)有效提升入湖水质,全面加强水质保障以入湖河流力争脱劣为目标,重点提升7条主要入湖河流红旗河、中河、者湾河、大新河、白鱼河、窑沟和万家大沟的水质,精准施治水质改善不明显、不能达标的入湖河流。(三)湖流域水环境治理1、湖泊流域水环境治理思路以“湖水质脱劣(V类)企稳”为核心,以内源、外源污染负荷系统控制为主要措施,以重点污染控制单元治理为抓手,围绕“开展系统调查、不达标原因甄别、精准达标方案编制进行整治,从“设计”到“施工”全过程精准施治,实施系统防控的工程和政策管理措施,确保主要入湖河流达标
29、使湖流域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确保流域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2、湖泊流域水环境治理措施(1)有效控制重点区域内源污染继续开展内源污染治理,持续降低氮磷营养盐浓度。开展湖沉积物释放与污染溯源项目研究,评估不同湖区不同季节沉积物释放特征及对湖水质影响,提出湖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重点区,为湖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提供数据支撑与项目实施依据。(2)系统控制内外源污染,全面削减污染负荷在“十四五”综合治理基础上,通过有效控制重点区域内源、外源污染,继续提升湖水质;明确湖典型污染物发生机制、分布和归趋特征,了解湖泊水质的演变规律,针对性进行内外源系统控制优化,以实现湖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确保流域水质安
30、全。开展湖水质演变规律及内外源系统控制研究,制定符合流域特征的内外源系统控制组合方案,促进湖体水生态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恢复,有利于恢复湖泊良性循环,提升自净能力,显著提高湖体水质。(四)湖流域水生态修复1、湖泊流域水生态修复思路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面山生态圈整治、城乡污染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圈治理、湖滨带生态圈修复、内源污染圈削减等“五圈共治”全流域治理措施,通过流域径流区植被修复及生态脆弱区恢复,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通过库塘湿地提升和调蓄净化系统建设,加强库塘湿地与入湖河流小微湿地作为流域生态关键节点的作用,促进清水汇流与输送;通过缓冲带的拦截、净化等功能,发挥环湖生
31、态屏障功能;通过水生态保育及恢复,促进湖泊水生态得到良好保护。2、湖泊流域水生态修复措施(1)加强调蓄净化系统建设,提升湖滨湿地功能开展湖一级保护区水生植被恢复及水质净化工程、河口与湖滨带湿地结构完善与功能提升工程,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全面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湖体退化水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为重点方向,建立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境整体性保护方案,开展湖体及主要河道入湖口沉水植被恢复重建,并对其跟踪评估。实施湖一级保护区水生植被恢复及水质净化工程,增加湿地植被覆盖面积,恢复被破坏的植被群落,形成灌草-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的近自然植被群落,净化入湖水质。与水体修复相结合,适时引入消失的地带性
32、水生植物,提高生物多样性。形成完整的湿地植被生态系统,防治外来入侵种,遏制藻类大量繁殖。湖河口与湖滨带湿地结构完善与功能提升工程的实施可修复湖滨带与入湖河口生态系统,提高湖泊自净能力,强化湖滨带与入湖河口湿地生态、环保和景观三大功能,逐步改善湖泊水质。通过湖滨湿地塘库系统、生态廊道建设,恢复现有湿地生态功能,确保现有湿地的水力负荷、污染负荷、水流停留时间等技术参数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湖环湖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充分发挥湿地的环境效益。(2)继续开展水源涵养林生态建设,增加森林覆盖率湖属珠江源头型湖泊,通过重点公益林天然林停伐保护建设,把流域陆地生态建设成减少水土流失。实施湖径流区植被恢复及生态脆弱
33、区恢复,完善、健全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治理水土流失、石漠化、退化草原等,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及蓄积量,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物栖息地,改善森林生态系统。(3)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多途径控藻防水华暴发针对湖目前藻类优势种较多,藻华发生机理不明确,多优势种藻类水华发生发展规律不清晰的状况,开展多优势种藻类生理生态特性及水华发生发展规律与防控研究及工程示范。开展生态渔业控藻净水示范工程,根据湖资源状况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制定增殖放流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科学确定放流种类,合理安排放流数量,加快恢复水生生物种群。发挥鱼类在生物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积极作用,实施“以渔控藻、以渔净水”的生物治理
34、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同时开展“以渔控藻、以渔净水”科研项目研究,科学预测湖泊年度鱼类资源量,并根据资源存量变化,合理调整年度湖泊捕捞周期和捕捞强度,保护和修复鱼类资源。严禁向天然开放水域放流外来物种、人工杂交或有转基因成分物种,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和种质资源污染。完善增殖放流管理机制,严格苗种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放流苗种管理追溯体系,加强人工增殖放流效果跟踪评估。(五)湖流域空间管控1、流域空间管控优化调控思路根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技术指南,参照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省生态功能区划、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文件,结合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空间规划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识别具有重要生态
35、功能和生态敏感、脆弱的区域,确定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重点范围。在十四五水环境保护分区的基础上,依据“分区、分级、分类”精准治污的空间管控理念,进一步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区、水污染控制功能区各单元功能,明确各区域基本环境政策和经济政策。提出“科学管控优化,统筹发展提升”新管控理念,明确重点防控区域,筛选优先控制单元,分期细化其他单元控制目标,高效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利用技术手段,对各种治理措施在流域尺度上的优化布局制定方案,将水治理措施影响划分到各分区单元内,细化分区单元功能,强化单元职能,防止乡村集镇建设无序扩张,影响环境治理措施正常运行。同时统筹地区发展要求,引导流域人口、城镇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结构
36、调整,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并抓,加强岸线管控建设,合理规划人民活动场所,规范湖滨项目管理,加快推进流域生态修复,实现绿色发展。将空间管控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性措施,用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约束空间利用格局和开发强度,从源头杜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优化城乡开发格局,强化环境空间管控在城乡建设规划中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杜绝违法违规侵占优质土地资源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地。2、流域空间管控优化调控措施巩固“十四五”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完成流域“三区三线”划定,以环境功能为导向的流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空间布局日趋合理,湖生态功能日渐凸显,以重点污染控制单元治理为抓手
37、使湖流域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确保流域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在河道湖泊保护治理工作的基础上,按照省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3年)(省总河长令第5号)要求,加强湖流域美丽河湖建设。在流域生态安全评估以及生态廊道与生态战略节点确定的基础上,结合湖及湖滨带保护需求,通过构建“一湖、一环、两屏、五廊、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来保障流域的安全、健康发展。1)一湖:以湖湖面作为流域水系统生态核心。指湖最高蓄水位1796.62m以内的区域,该区域以保护湖湖体、恢复湖体水生态为主,禁止进行任何与水环境保护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2)一环:以湖面扩展100m范围作为湖湖滨带
38、形成湖流域生态缓冲环。该区是湖周边的最后一道入湖屏障,应有计划地开展退耕还湖、退耕还草、退耕还林,配套建设人工湿地系统,结合环湖景观和生态防护带建设,提升环湖生态景观和土地利用价值。3)两屏:狮子山水源涵养生态屏障,秀山生物多样性生态屏障。应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为重点,重点保护湖南、北两岸林地建设,严格限制或禁止生态屏障区内有损生态功能保护的一切开发行为,控制周边城镇开发建设规模和强度。全方位进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治理,充分突出南北片区绿色生态屏障功能。4)五廊道:即红旗河、中河、者湾河、新大河、大新沟等五条水廊道,是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的主骨架。应强化水廊道生态修
39、复,全面完成红旗河、中河、者湾河、大新河、新大沟的环境治理,加强河道整治,提高五条水廊道的截污功能和自净功能,沟通各廊道之间生态联系,保障生态系统物质、信息交换顺畅,提高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充分凸显清水廊道功能。5)多节点:红旗河上游水源涵养节点、狮子山水土保持节点、秀山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节点、秀山沟水库水源涵养节点。应以清洁小流域治理和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大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凸显生态(六)湖流域执法监管1、湖泊流域执法监管思路以全面建立健全湖流域精准治污工作机制为重点,在健全湖四级河长制、完善精细化管理运行机制,重点以构建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网络及信息化平台、加强湖泊保
40、护治理基础研究、完善环境执法监管体系、健全科技支撑保障机制、强化公众宣教为重点任务,推动形成湖保护治理长效机制,构建湖流域精准管理格局。2、湖泊流域执法监管措施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时制定水利工程管理、河道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加大河湖库渠管理保护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行政与司法衔接机制。建立河湖库渠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实行河湖库渠动态监管。结合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环保、水政等监察执法队伍建设,建立水政与环保综合执法机制。落实河湖库渠管理保护执法监管责任主体、人员、设备和经费。严厉打击涉河湖库渠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采砂、采矿、围垦、侵占
41、水域岸线等活动。(七)河(湖)长制工作建立四级河(湖)长制体系以及湖长制组织领导体系、河长湖长体系、督察督办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实现河湖长全覆盖。切实落实各级河(湖)长责任,细化河(湖)长工作职责,建立考核、问责办法实施细则;建立和落实督察制度,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查处机制,加大对各类水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强化河(湖)长制,以革命性举措抓好湖保护治理。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坚持因地制宜、“一湖一策”,加快实施湖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快污水收集及处理、垃圾收集及处理、入湖河道生态治理、调水补水、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生态搬迁、资源循环利用等项
42、目建设,彻底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格局、“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和“不给钱就不治理”的被动状态,推进湖水质稳定向好,实现水清、河畅、岸绿。实施湖流域智慧管理综合平台建设项目,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采用松耦合架构模式,构建智能感知、数据融合和智慧应用三大体系,实现涉水事务感知、监管及决策的全过程智能管控。配备执法监测装备,完善湖体、主要入湖河道与湿地监测能力;建立湖自动监控与污染物溯源联动管理模式。三、规划项目与筹资方案(一)规划重点项目根据湖流域“十五五”保护治理目标、规划思路和主要任务,针对湖污染严重、水质下降、水量失衡、水动力不足、水生态退化的现状,从水
43、资源保障、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综合监管的角度,实现污染负荷削减,推动湖泊水质脱劣企稳。规划重点实施空间管控类工程项目、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类工程项目、水污染防治类工程项目、水环境治理类工程项目、水生态修复类工程项目、基础研究类项目等6大类项目,共计14个项目,规划总投资198029.27万元。上述项目涵盖了湖流域的5个圈层,面山生态圈整治、城乡污染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圈治理、湖滨带生态圈修复和内源污染圈削减。1、空间管控类根据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艰巨,农业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状况,拟在湖沿岸的四街镇、杨广镇和九龙街道三个乡镇、街道的坝区村委会(社区)开展种植结构调整,规划种植生态烤烟7000亩
44、连片规模达100亩以上,湖盆区零星种植生态烤烟3000亩以上。规划投资22000万元。2、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类根据湖流域水资源量严重缺乏、清水产流机制不畅、农田退水利用率不高的现状,初步筛选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共2项,估算总投资为46000万元。从农业节水、调蓄带完善的角度开展湖流域农田高效节水和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推广项目、湖调蓄带功能完善工程。(1)湖流域高效节水和水肥一体化农业灌溉技术推广项目项目目标: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实现水肥一体化、操作智能化、灌溉精细化的高效现代水利管理模式。项目内容:在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已实施的3.2万亩“湖农田减肥增效工程”基础上,全流域农田推广实
45、施水肥一体化、操作智能化、灌溉精细化的高效现代水利管理模式。重点围绕杨广镇、四街镇、九龙街道的沿湖农田。根据作物种类需求不同,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逐渐取缔大水漫灌,着力提高用水效率,大力推动农业节水。在径流区15万亩耕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每年实施5万亩,实施有机肥替代3万亩,种植绿肥1万亩等措施。项目效果:本项目实施后可大幅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达到节水、增产和减排的三重效果。实施后可削减污染物入湖量化学需氧量:594ta、总氮200t/a、总磷8tao项目的实施主体及实施安排:项目实施主体为县农业局,规划投资36000万元
46、通过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逐渐取缔大水漫灌,着力提高用水效率,大力推动农业节水;径流区15万亩耕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每年实施5万亩,实施有机肥替代3万亩,种植绿肥1万亩等措施。图湖流域高效节水与水肥一体化项目现场调研(2)湖调蓄带功能完善工程项目目标:完善湖调蓄带调水、蓄水、净化及利用等功能,通过科学计算和充分论证,实现水污染的分质管控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确保农田高污染退水不入湖,减少湖农业面源污染负荷。项目内容:在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已实施的“湖沿湖环湖截污调蓄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分区测算、导流、优化、管控等技术措施,对湖沿湖泵站进行升级改造,将湖沿湖泵站后移至调蓄带外,泵站提水水源从湖体改至调蓄带,依托现有的调蓄带工程和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确保农田退水进入调蓄带,利用泵站将调蓄带中的水提升进入水肥一体化系统,确保农田高污染退水不入湖。项目效果:本项的实施将充分发挥环湖调蓄带的“调”、“蓄”和“用”的功能,实现初期雨水高效循环利用,极大程度降低农田高污染退水对湖的污染风险,有助于湖水质的改善。实施后可削减污染物入湖量化学需氧量:445ta,总氮150t/a、总磷6ta项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