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问题我面对.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865947 上传时间:2021-01-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问题我面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我的问题我面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的问题我面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问题我面对.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我的教学教研难题皇岗中学史玲辉问题的提出:我当前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语文课本身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它生动,形象,有趣,直接面对活生生的人生与社会。按说学生不应该对语文课厌烦。但事实上,语文课可能是最令学生厌学的一个学科。厌学情绪普遍存在。孩子从呀呀学语时就开始学习语文,即使不符合语文规范,也算能说会读,每天课上的东西似懂非懂,丧失了如数学英语般战胜难题的乐趣。有的学生对语文课索然寡味,根本不听;有的学生认为我反正认得了几个字,语文学习似乎仅限于此;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反正大差不差;再说语文的学习也似乎不需努力。因此学生上语文课无精打采,有时虽热情参与,但看

2、热闹的居多,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社会的功用主义严重影响社会对语文的重视,语文作为一门非实业课程使得全社会主要是家长对语文课学习视而不见。有的学生及家长功利性强,认为语文在考试中争不了更多考分,不如去学其他学科更见效。有的学生虽然学,也只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好的分数而已。而真正热爱语文的学生不多。君不见,家长忙于给孩子报奥数、奥英辅导班,为的是让孩子能上重点学校,但从没家长为孩子报过语文学习班。社会意识对语文的负面影响太大,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孩子怎么会没有这种功利思想,厌烦语文学习呢?所以当语文学习与其他科目学习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让步的是语文。比如语文会布置很多课外阅读的隐形作业,本来阅读是很有趣

3、的,又能提高语文素养。但当其他科作业较多时,阅读就被牺牲了,成了一句空话。另外就是现有的语文评价制度使语文丧失了应有的人文特色。不管社会还是教育管理机构,对语文教学的评价最终还是脱离不了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在这样的一种评价机制下,语文教师就生活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战战兢兢,力求平衡。但难免会顾此失彼,变成什么都没做到,什么都没做好。新课标教育要求让学生踊跃参与语文活动,扩大阅读,本来这是很好的一种做法。但执行起来就存在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思考注重个人体验,只要有一点优点教师都会肯定表扬,但考试起来往往就有标准答案,学生的自主性就可能变成错误。久而久之,学生对自我缺乏信心,不敢答题

4、。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当前语文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态度是必须直面它,要认真的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寻求探索解决的办法。学生对语文的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是复杂的。首先,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与当前整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实际上是当前教育存在严重问题在一个学科中的反映,或者说语文比较突出地反映了当前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正是教育存在着问题,才使语文教育存在着问题。其次,社会的功用主义严重影响社会对语文的重视。功用主义认为,语文的目的只是能认识字,写得来,读得懂,(其实,要达到这个目的已非易事),其他学科才是社会和生存的根本。他们不知道这种观点只是一种

5、偏见,一种短视,甚至是一种错误。他们没有看到语文真正的意义和作用。更没有看到良好的语文素养对一个人的一生将会产生如何重大的正面影响,对社会将会产生多么重大的正面影响。即使讲功用,语文的功用极其重大。一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否则他无法立身社会。第三,社会意识对语文的负面影响太大,把语文活生生的人文性以一种教条方式与政治思想等同起来。这样,就使语文丧失生活,丧失人的特征,因而也就没有亲和力。本来语文是一个培养健全人格的好学科,语文课是一个培养健全人格的好形式,就是因为形而上的教条剖裂了语文,使之成为一个四不象的崎形学科。我们单就一个方面而言,为什么课本上的一些文章,“我们”认为是名篇名作,学

6、生不感兴趣,而有些杂志上的一些文章学生却争相传阅?例如,读者上面的一些文章,老师不做要求,学生也读,不是学生的人也读,有一种自觉地读的愿望或兴趣。就因为这些文章与人生、社会、人的情感相连,有极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我们语文为什么不受学生欢迎,是不是可以从中受到启发?第四,现有的语文评价制度,使语文变得太理性化、技术化、琐碎化,当然也就使语文丧失了应有的人文特色,丧失了其本身的灵动性、形象性、开放性、想象性、创造性。由此也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刻板的语文老师,教条的语文老师。本该一堂堂富有情趣、生动形象、欢乐有加的语文课,由此变成一堂堂没有活力的死板教条的语文课。尤其是中考、高考语文试题,影响最大、

7、最深,或者说就是一根指挥棒。当然,指挥棒用得好,韵律和谐动听。如果用得不好呢,就会五音不全。我们认为,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很多指导思想是错误的,违背现代人文精神,严重阻碍语文教学的改革或真正的语文教学,不利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发展。比如,考试试题也讲“稳定”,一“稳定”,教学必然会程序化,甚至技术化,从而导致呆板,学习也失去了生动性,而且参考资料满天飞。考试试题封闭,答案不开放,必然导致老师在教学中不开放,总是小心谨慎地去寻求唯一“正确”的教学方法,总是小心谨慎地研读唯一“正确”的内容观点,总是小心谨慎地引导如何答到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学习不开放,没有自己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总是用

8、一种方法去寻求一种答案,长此以往,哪里还有创造、发现可言。这种情况现在有一些改观,但没有本质的变化。考试试题繁琐,讲究面面俱到,使学生学习中心太多,这也要记死,那里要牢固地掌握,语文教学和学习也就无所适从。考试考点的出笼,俨然是把自己当作一根指挥棒,更是事实上的指挥棒,学生看着这些点点学,老师也围着这些点点转,就着这些点点教,参考资料也绕着这些点点编,哪里还有语文的本质可言,这样来剖裂活生生的语文,语文课不是一堂堂枯燥乏味的课才怪。这种考试,不利于老师发挥自己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严重阻碍语文教育的改革,语文教学也只能充分暴露自身的缺点,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当然就谈不上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

9、语文素养的目的。另外,听说读写四个目标,考试只注重了写,其余几个被忽略了。第五,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不厚。语文老师与其他学科相比,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有功底深厚的语文知识,更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对文化、文学、审美、情感和思想都有较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灵活处理气象万千的语文,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事实上,语文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语文的内容涉及到形形色色的社会,涉及到灵动的生活,涉及到活生生的人和人的情感,它不仅在于包容现实,也展示历史的生活,它始终表现永不磨灭的深厚的人文特质;同时,语文的内涵也展现未来,表达希望,坦露追求。失去整个语文的后果每一个人都会想象得到;但是失去一个完整的语文的后果却不是每一个人都想象得到的。这种后果是社会的,也是人生的。因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但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似乎单凭教学的改革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