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声誉的移动众包系统的在线激励机制.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8948483 上传时间:2021-01-2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声誉的移动众包系统的在线激励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基于声誉的移动众包系统的在线激励机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声誉的移动众包系统的在线激励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声誉的移动众包系统的在线激励机制.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于声誉的移动众包系统的在线激励机制4.2ex-post情况实验验证同样,本文根据表2中ex-post情况下的博弈收益矩阵,验证移动众包系统中的false-giving现象(任务请求者),并验证所提任务请求者声誉更新方法RMI的有效性。具体实验设置如表4所示。为了确定移动众包系统中产生false-giving问题的边界值(任务请求者),类似于感知用户的free-riding现象验证实验,分别针对x′=0.4,0.5,0.6,0.7,0.8,0.9来进行对比实验,从而验证任务请求者的自私行为导致false-giving现象的产生。根据本文提出的演化预测模型,当x′采取不同

2、初始值时,其演化趋势如图6所示。其中:横坐标表示演化世代数,纵坐标表示系统内可信感知用户的比例。由该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当x≤0.6时,系统会产生false-giving现象,即任务请求者为了最大化自身收益,选择非可信策略作为自身的首选策略。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激励任务请求者对可信策略的选取。同样,为了验证不同系统声誉阈值0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系统声誉阈值0进行实验对比,分别针对0=6,0=7和0=8进行实验验证,实验对比结果如图7所示。其中:横坐标为交易时间序列,纵坐标表示系统中可信感知用户的数量。由该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当0=6时,系统中的可信任务请求者数量最多,当系统声誉阈值

3、增加到8时,其性能退化到传统的声誉更新方法。因此,为了最大化本文提出的声誉更新方法RMI的性能,在本文的实验中选取系统声誉阈值0=6。为了验证本文所提激励机制RMI在任务请求者可信行为激励方面的有效性,同样与文献【6】中基于social norm的声誉更新方法进行对比。在模拟实验中,设置初始的任务请求者数量为50,其实验结果如图8所示。其中:横坐标表示交易的时间序列,纵坐标表示系统中可信感知用户的数量。与ex-ante情况下实验类似,固定初始固定任务请求者的数量。由该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在本文提出的声誉更新方法RMI下,系统内可信任务请求者的数量逐渐收敛到45左右;而在文献【

4、6】中的声誉更新方法下,系统内可信任务请求者的数量逐渐减少到18。由该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信誉更新方法RMI在任务请求者行为激励方面具有更优的性能。这是由于本文所提的声誉更新方法RMI不仅为系统设置了系统声誉阈值,还为不同的任务类别设置了声誉阈值,这样不仅激励了任务请求者的可信行为,还有效地避免了过度惩罚问题。5结语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声誉的移动众包系统的激励机制RMI。分别针对free-riding问题和false-reporting问题,首先结合演化博弈和Wright-Fisher模型对移动众包系统的演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任务请求者和感知用户,建立two-side在

5、线激励机制。最后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与文献【6】中基于social norm的声誉更新方法相比,RMI有效地提高了移动众包系统的可信性。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研究移动众包系统的激励惩罚机制,并考虑如何保证感知用户和任务请求者的隐私,从而保证移动众包系统的安全性和可信性。参考文献:【1】CHATZIMILIOUDIS G, KONSTANTINIDIS A, LAOUDIAS C, et al. Crowdsourcing with smartphones .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12, 16(5): 36-44.【2】H

6、E Z, CAI Z, WANG X. Modeling propagation dynamics and developing optimized countermeasures for rumor spreading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 ICDCS 2015: Proceedings of the 2015 IEEE 3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15: 205-214.【3】

7、LI J, CAI Z, YAN M, et al. Using crowdsourced data in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 to explore influence maximization / INFOCOM 2016: Proceedings of the 35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Piscataway, NJ: IEEE, 2016.http:/grid.cs.gsu.edu/yli/papers/infocom16.pdf【4】HA

8、N M, YAN M, CAI Z, et al. An exploration of broader influence maximization in timeliness networks with opportunistic selection . 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6, 63: 39-49.【5】WANG Y, CAI Z, YIN G, et al. An incentive mechanism with privacy protection in mobile crowdsourcing systems . Computer Networks, 2016, 102: 157-171.出处:计算机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