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9941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项目结题报告项目名称:负责人:联系电话:工作邮箱:学校名称:通信地址:报告日期:一、合作项目亮点1、开展校企合作线上课程实训学生在组建学生工作室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工作室的日常学习来,从中学习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专研精神,将课堂中所学,在课后通过实践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项目作品参加科学竞赛,并在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学生们通过学生工作室学习,不断提高创新思维,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六、项目期间的外延贡献(如:参与研讨会分享等)为进一步加强教育内涵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院创新创业中心的指导下,特举办“华晟经世”杯

2、工学院大学生创意大赛。大赛以“创新赋能为主题,由中兴通讯电信学院主办,联合多家企业联合协办,旨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思维,激发创业活力,也为开展深度融合的校企联合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改革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赛从初赛到决赛共吸引上百名学生参与,最终18支队伍进入决赛,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与圆满落幕,为更多同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与目标,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七、本人签名及盖章本人确认此报告的信息无误,也不存在知识产权纠纷问题。本人确认所开发的成果开源共享,以便于受惠于更多的学校。签名:盖章:为了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计划安排,2020年6月15 H-2020年

3、6月24日,信息工程学院通过线上开展本科生专业课程实训。承担本次课程实训任务的合作企业有: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尚学堂科技有限公司、东软睿道公司、苏州天智教育、安徽兰智数加学院、合肥战新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上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专业工程师为201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和2018级2019级计算机类共30个班级的本科专业学生开展为期10天的IT工程项目开发训练。实训结束时,企业工程师会根据平时成绩和答辩表现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给每一名学生评定实训成绩。1新K HwarS94J -$14 *o线上培训开展时

4、每个班级建立自己的线上课堂,通过线上课堂进行授课和互动。按照计划完成教学计划和授课任务。2、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师资培养体系2019年6月27日下午,信息工程学院和昆山杰普、上海博为峰、北京千峰三家企业召开了校企合作洽谈会,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朱院长、实习实训中心主任潘正高,以及三家企业代表一一昆山杰普副总经理任青松、业务总监邱妍妍,上海博为峰业务总监博振华,北京千锋业务总监朱威臣参加会议。3、定期开展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研讨会2020年6月10号上午9点,信息工程学院在工B 315召开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研讨会,朱院长首先代表信工院欢迎企业代表的到来,指出学院坚持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总结了近几年校企合作

5、成果并提出了期许。随后,公司代表介绍了公司对于校企合作的经验和资历,根据近两年的就业形势提出了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方案建议。与会人员对于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方案进行了研讨。研讨会确定了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方案,加强信息工程学院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联系,促进用人单位和学校、学院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校企需求良好对接,有利于不断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4、构建基于“一主体双引擎”教师培训平台,优化教师培训制度按照计划安排,在人事处、教务处的支持和帮助下,信息工程学院与东软睿道公司举办的校企合作“双能型”师资培训班,在工B609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如期举行。信息工程学院14位青年骨干教师在副院长

6、吴院长的带领下,参加了此次师资培训。此次培训主要包括基于Eclipse平台的Java工程项目开发、Java工程项目管理、Java软件项目测试等内容。为了提高此次培训的效果,东软睿道公司选派了资深工程师刘志行经理来我校主讲。刘工程师曾经参与多个大型Java项目的开发,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项目实战经验。我校参训教师排除工作、生活等方面干扰,静心学习,专心实践,虚心请教,快速掌握了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工程项目实战训练对所学习的知识和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次校企合作师资培训,进一步落实了我校与东软睿道公司与签订的校企合作师资培训战略协议。参加此次培训的教师将承担信息工程学院本学期“校企合作

7、课程实训”实践周的教学任务。近年来,信息工程学院通过与东软睿道公司、北京尚学堂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双能型”教师30余人,大大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建设“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方法新”的一流专业师资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检验教师队伍建设效果,分析培训实施的效果,让培训教师联合企业工程师进行实习实训培训,通过培训效果进一步优化教师培训制度。、参与人员及分工参与人员包括:具体分工包括:三、原定计划与实际成果原定计划任务完成情况主要成果创建以学生工作室为基础的创客空间完成现已构建好学生工作室创客空间,已入驻6个工作室。联动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制定独有的创新创业课

8、程完成开展了 “装配机器人项目设计”、“基于机器视觉的检测前沿知识”、“双创大赛培训”等主题的专题讲座撰写项目结题报告完成项目结题报告一份发表论文1-2篇完成发表2篇产教融合相关论文四、经费预算及实际使用情况(单位:人民币元)预算实际支出备注分项0. 50. 5差旅费0. 50. 5资料费0. 80.8论文发表费1. 21.2工作室购置费总计33五、结论和体会经过不断努力建设,信息工程学院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对接行业企业,主动开展校地、耘企、校际之间的产教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教学过向激发学生“内驱力”转变,突出实践应用,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优势,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实现教学过程

9、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共同建设教师队伍,共同开发和建设教学资源,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深度。1、2019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行修订修订。在这过程中,根据企业工程师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专业认证专家的建议,对课程设计和工程训练内容进一步整合,将“线性电路设计”课程内容整合融入“数字电路与逻辑课程设计”课程中,课程重新命名为“电子技术综合课程实训”;将“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设计”课程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课程整合为“信号处理课程设计”课程;通过课程设计和工程训练培养学生解决电子信息科学工程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过程中,坚持与企

10、业需求相结合,与企业工程师交流,将生产一线存在的问题转化为研究内容,同时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走进企业,真正实现生产实习:通过学校、学院及领域专家的多次合力、充分调研、反复论证,东软睿道公司是当地最大的“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及“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基地现拥有1万余平米教学办公场地,60间机房教室,2900多台计算机,1000多块ARM开发板,500多套物联网试验箱,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实训体系,让学生体验企业级真实工作环境。研发中心自主研发用于学生实训的智能硬件及软件平台,其中智能交通平台(软硬件系统)、智慧超市开发平台、云计算大数据开发平台等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称号。同时

11、该企业拥有50余位一线资深工程师,平均研发经验7年以上及40余位技术辅导老师,还有10多位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导师,充分保障学员的课堂质量及课后辅导,为学生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项目案例、以及真实的工作机会提供了硬件、软件上的保障。2018年暑期派2016级115名学生去昆山杰普东软软件园实习。安排学生赴园区进行实训、顶岗实习,既可以实现不同专业学生下企业实践的统一管理,又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3、校企共同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力,充分调研,反复论证,以服务高校、服务产业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校企联动,形成共建共育的“X:项目课程+模块训练+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 5+0. 5+1”

12、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三个环境执行教学计划。前5个学期在学校执行教学计划,采用“厚实基础”模式:主要以校内的基础理论学习和技术原理教学为主,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基本的实践能力,企业可部分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实施中;第6学期在“东软睿道”进行企业实训,以“企业导师”为主导,基于不同职位的能力标准,采用“精炼方向”模式:在不同能力层级上构建针对性的“方向课程”体系,主要以“嵌入式模块、软件开发模块、移动互联模块、人工智能模块”四个方向构建专业实训课程,充分体现“宽基础”、“强核心”、“重应用”的专业课程体系;在“0.5”教学周期中,以教学项目团队的形式,依次完成基础知识、核心技术、框架技术、

13、架构思想以及就业指导等教学内容,每个教学阶段会以企业实际项目迭代的方式进行实践,通过迭代和重构的方式,构架知识点和技术要点之间的联系。第7、8学期采用“强化工程”模式:在企业完成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旨在通过企业实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第8学期,在“双导师”的模式下完成毕业设计环节。由此,“2. 5+0. 5+1”构建了 “专业基础教育+面向产业的专业教育+面向企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综合性校外实训实践基地的建立,需要配备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经验的教师队伍,依托企业建立的综合性校外实训实践基地,依托企业内不同领域的企业,选拔出企业内技术一流的一线工程师,同时选拔出高校具有丰富理论及实践经验的教师,共同组成双导师型的教师队伍。安排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赴园区进行实训、顶岗实习,既可以实现不同专业学生下企业实践的统一管理,又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为大一学生讲授专业认识概论,结合前沿专业技术领域,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更贴近实际工作的理论内容,参与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师资团队培养、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