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及测量物质的密度复习课教案.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020276 上传时间:2021-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密度及测量物质的密度复习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密度及测量物质的密度复习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密度及测量物质的密度复习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密度及测量物质的密度复习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密度及测量物质的密度复习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密度及测量物质的密度复习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密度及测量物质的密度复习课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密度及测量物质的密度一、学习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 、知道密度的单位、读法及物理意义。3 、掌握密度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4 、知道测定物质密度的原理,并用此原理进行密度的测定。5 、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6 、熟练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并能进行相关计算。二、学习内容1. 密度每种物质都有各自的特性,要认识物质必须研究这些物质的特殊性物质的形状、颜色、软硬程度等是物质的特性, 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辩认它们, 但是这还不够, 物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密度密度是一个表示物质特性并且应用比较广泛的物理量(1) 密度的意义各种不同的物质,例如铁、铝、

2、水、酒精、空气、氢气等在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各不相同,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物理学中引入了物质“密度”这个物理量来表示这种特性(2) 密度的定义密度的定义为: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4) 密度分式的运用应注意2.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一般的方法是:先用天平测出该物质的质量,再用量筒(量杯)测出该物质的体积,然后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在实验中应注意:(1) 关于量筒(量杯)的使用 弄清所用的量筒 (量杯)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以选择适合实验所用的量筒(量杯) 测量时将量筒(量杯)放在水平台面上, 然后将液体倒入量筒 (量杯)中 观察量筒(量杯

3、)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平若液面是凹形的(例如水),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 若液面是凸形的(例如水银),观察时要以凸形的上部为准(可记为凸顶凹底)(2) 测固体体积的方法 对形状规则的固体, 可用刻度尺测出有关数据, 然后根据公式算出体积 对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可采用“排水法”来测它的体积 具体做法是:. 在量筒(量杯)内倒入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数体积V1 . 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量筒(量杯)内,待物体浸没在水中后,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 V2; . 待测物体的体积就是 V2V1三、例题分析:第一阶梯 例 1 一支蜡烛,燃烧掉一半,剩下的半支与原来的相比()

4、A 、质量减半,密度减半B 、质量减半,密度不变C 、质量不变,密度减半D 、质量不变,密度不变点拨:正确理解质量和密度的要领是答题的关键。答案: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燃烧掉一半,故质量减少一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跟质量和体积无关,故密度不变。选B。 例 2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形状不规则的金属块的密度。点拨: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是测量的关键,若物体的形状规则,亦可用刻度尺测出相关量后根据公式算出体积,若物体不能沉入水中的, 可用“压入法”或“重锤法”来测物体的体积。答案:金属块的质量可用天平直接测得,体积可用“排水法”来测得,然后用密度公式求得密度,具体实验步骤是:1 、调节好天平;2

5、、用天平称出金属块的质量为 m;3 、在量筒水中放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为 V1;4 、用细线拴好被测物体轻轻放入量筒中(浸没),读出物体和水的总体积为 V2,算出被测物体的体积 V=V2=V1。 例 3 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分别为,现将这两种等质量物质混合,求混合后的密度。(设混合前后体积不变)点拨:求解混合物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混合前后总质量不变;( 2)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一般情况) ;(3)混合物的密度等于总质量除以总体积;此类问题难度较大,正确把握上述三点是解本题的关键。第二阶梯 例 4 市场出售的“洋河酒”,包装上注明的净含量为 500mL,酒精度为 55%,求这瓶酒的质

6、量 .点拨 :(1) 洋河酒可以看做是纯酒精和纯水的混合 .(2)55% 指的是酒精和酒的体积比 .答案 : 445g 例5 有甲、乙两个实心物体,它们的质量之比为2:3,体积之比为1:2,求它们的密度之比。已知: m甲 :m乙 =2: 3V 甲: V 乙=1:2点拨:比值的计算是物理中常见的题型, 解题时的方法是, 明确需求量和已知量之间的关系, 找出相应的关系式, 然后按上述格式条理清楚地进行运算, 切不可想象心算。解:答: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为4: 3。 例 6 在氧气瓶中装满密度的4kg/m3 的氧气,若用去一半, 剩余部分氧气的密度是 _kg/m3.点拨:用去一半指质量,氧气瓶内气

7、体体积不变。答案: 2第三阶梯 例 7 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的密度。答案:实验步骤如下:1 、调节好天平;2 、用天平称出玻璃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 m1;3 、把玻璃杯中的液体的一部分倒入量筒中, 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V;4 、用天平称出玻璃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 m2, 量筒中液体的质量m=m1-m2.点拨:在测液体密度的实验中,体积可用量筒测得,关键是如何用天平测液体的质量,此题中步骤 3 的做法,主要目的是减少实验中的误差, 若先测杯的质量,后测液体和杯的总质量, 再测液体的体积, 由于杯壁上沾有水, 使液体体积变小,则所测出的密度值偏大。 例 8 只用量筒,不用天平,如何量得80g 的

8、酒精?点拨:可根据密度公式先算出80g 酒精的体积,然后用量筒测出。答案:(2) 用量筒量出 100mL的酒精质量即为 80g。 例 9 给你一架天平 ( 配有砝码盒 ) 、烧杯和水,如何测出煤油的密度,写出实验步骤和表达式。点拨:测煤油的体积可先在烧杯中装满水, 用天平测出质量后再算出水的体积,即是烧杯的容积,在烧杯中装满煤油, 测出其质量,利用烧杯容积等于煤油体积,即可知道煤油体积,从而算出煤油的密度。答案:(1)调节天平(2)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3)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2;(4)在烧杯中装满煤油,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煤油的总质量为m3;四、检测题331

9、、铝的密度是 2.7 10 kg/m ,读做 _,它的物理意义是_。2 、通常人们所说的“铁比棉花重”,其实质是()A 、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B 、铁的质量比棉花质量大C、铁的体积比棉花体积小D、以上说法都不对3 、甲、乙两金属块,它们的质量之比为3: 5,体积之比为1: 2,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_,如果它们的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之比为_。4 、三个完全相同的量筒,将质量相等的实心铜球、铁球、铝球分别放入三只量筒中,而后加水到相同的高度,其中加水最多的是()A 、放有铁球的量筒B 、放有铝球的量筒C 、放有铜球的量筒D 、无法确定5 、两个铜球质量相等,体积不等,由此可以肯定()A 、两

10、个球都是空心的B 、两个球都是实心的C 、至少有一个球是实心的D 、至少有一个球是空心的6 、有两个实心正方体A 和 B,A 的质量是 B 的 3 倍, B 的边长是 A 的 1/3 ,则 A 的密度是 B 的密度的()A 、81 倍B 、 27 倍C 、1 倍D 、1/9 倍7 、测一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出它的_和_,然后依据公式_算出物质的密度。8 、测量形状不规则小固体密度时,要用量筒测它的体积, 量筒中的水应当适量,适量的标准是 _和 _。9 、制造风筝应尽可能选用密度_的材料,制造风扇底座要尽可能选用密度 _的材料(填“较小”或“较大”) 。310 、有一块金属,质量为 216g,

11、体积是 80cm,这块金属的密度是 _,这种金属是 _。11 、在天平的两边盘中分别放一铝块和铜块,天平正好平衡,则铝块的铜块的体积之比为 _.12 、等质量、等体积的空心铜球、铁球、铝球,其中空心部分体积最小的是 _,最大的是 _。13 、有质量相等的三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它们的密度之比为1:2:3,则它们的体积之比为 _。14 、观察量筒中水面达到的刻度时, 视线要跟 _,水面是凹形的,观察时,视线可以 _为准。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密度大的物质所含的物质多B 、密度小的物质的体积小C、任何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D、密度相同的物质一定是同种物质16 、在两个相同的容器里分别装上

12、水和酒精,再把它们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里(游码在零刻度) ,天平正好平衡,则水和酒精的高度之比为()A 、5:4B 、4:5C、1:1D、不能确定比值17 、一粗细均匀圆柱形状筒内装0.5kg 的水时,水柱高 10cm,当 1g 密度为 0.8g/cm 3 的油滴漂浮在圆铜中的水面上形成一层厚薄均匀的油膜,油膜刚好盖满和筒内的水面,求此油膜的厚度。18 、一个铜球质量是89g,体积是 20cm3,问:( 1)该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2)若在空心部分注满水,总质量是多少?教学反思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

13、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 ”、 “异中求同 ”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 ,通过作图来比较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 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