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1).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186028 上传时间:2021-02-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1).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 时 教 学 设 计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授课时间11.6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提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水平。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3、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准备课件导 学 过 程主 备 案修 正 案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2谈话导入: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能够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能够教师自己撰写的:(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

2、暖)让学生齐读。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二、 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1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边读边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3指名分部分轮流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4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后你有些什么想法?三、 再读课文,直指重点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能够是各种各样的。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水平,又能够强化对词语的积

3、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理解。课 时 教 学 设 计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授课时间11.9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自上汲取的力量。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实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理解“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含义。准备课件导 学 过 程主 备 案修 正 案一、激趣导入 出示目标1、上课伊始,为学生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

4、,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二、自主尝试 理解内容1、自学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提哪些问题?先提示一下,我一共要提三个问题。讨论时要注意,: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2、学生小声读书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读书、参与讨论。如:这个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3、指多名学生实行交流,教师激励引导,使学生在有价质疑、自行探究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三、师生互动 体味情感1、引:到现在为止,同学们提的问题也很不错,协助我们大致了解

5、了课文内容,基本上读懂了课文。现在大家听听我要提的问题。课文当中有一段写那位父亲因为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了。找到那一段没有? 2、找到相对应段落,读课文。3、抓“失常”展开辩论。4、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来体会人物思想品质。四、朗读练习 体验情感1、老师的第二个问题要出来了。和以前我们学过的课文相比,这篇文章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请大家看书,找找,看看,想想。一定要注意特别之处。2、抓文中带感叹号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情感。投影出示课文以下4个片段,指导、训练朗读(1)“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2)“阿曼达!我的儿子!”(3)“爸爸,真的是你吗和我在一起!”(4)“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父亲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五、拓展教学 升华情感1、我要提的第二个问题解决完了。下面我要说第三个问题了。我们每个人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会深受感动。感动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你们猜一猜,老师读完这篇课文以后,会想些什么呢?或者说想到了什么?2、畅所欲言。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生活中父、母亲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又饱含父爱母爱真情的事。先小组、再全班交流,并布置学生在课外写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