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233554 上传时间:2021-0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题1.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时间9月10日班级七教师 科目数学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一、教材内容分析:在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及截一个几何体等内容之后,安排本节内容从不同的方向看,力图拓宽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对图形世界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种形状图。难点:根据从上面看的形状图及其相对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画出从正面看与从左面看的形状图。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种形状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种形状图,能根据三种形状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形,会根据某几何体的某二种形

2、状图 ,找出满足条件的小正方块的数量。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合理的想象; 在观察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善于观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品质。四、学情分析:学生刚从小学升到中学,形象思维较弱,抽象水平较低。从不同的方向看,也正是立足于此,主要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几何体,因而多为直观的操作、感受,当然也需要实行一定的抽象,如将从某个角度正视的结果抽象成形状图,、由数(从上面看的形状图及其相对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悟形(立体图形)、由形(立体图形)悟形(形状图

3、),因而具有一定的抽象要求,但这样的抽象水平相对较低,学生应该已经具备这样的认知基础了。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法及学法的设计):自主学习法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正方体(多个)七、教学过程:第一环节: 课前准备内容:每位同学课前准备边长为5cm的正方体模型6个;教师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8个。教师将学生分成四至六人的小组(注意学生的基础和动手水平并适当搭配)。第二环节: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个首苏东坡的诗表现了观察庐山的几种方式: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身处山中看,也说明了观察物体是有讲究的,从不同方向看这节

4、课就是学习和研究观察物体的数学方法。从而引出课题从不同方向看 。第三环节:观察实物、探究新知活动1 在教师引导下得出三种形状图。 第四环节:想想练练、巩固提升活动1: 画出下面几何体的从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所看到的形状图。活动2:做一做 用课前准备的小正方体,以小组为单位,由一位同学搭几何体(能够变换不同的搭法),其他同学画出其三种形状图。第五环节:拼拼画画、发展深化活动1:你搭我画 教师用课前准备的小正方体表现一个搭建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从正面看有几列,每一列有几层?从左面看呢?从上往下看呢?活动2:问题探究 一个几何体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立方块搭成,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所看到的形状图如图所

5、示。搭出满足条件的几何体,你搭的几何体由几个小立方块搭成?与同伴交流。 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活动3:发展深化 如图所示是由几个大小相同的立方块所搭几何体从上面看所看到的形状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立方块的个数。请画出相对应的几何体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所看到的形状图。231 能够看出,学生对于如何画几何体的三种形状图 已经有了较清晰的思路:站对位置,数清层列。对于空间观点较强的同学,已经能够脱离模型利用变通(搬动物体)的思想,来解决实际观察模型中的不方便。第六环节 小结及作业内容:1小结:谈谈你在本节课的收获。2作业:习题1.6数学理解 第2,4题八、教学评价设计:1、知识评价: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种形状图。2、能力评价: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善于观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品质。九、教后反思:本节课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经历由观察模型、搭建模型、画出三种形状图 ,到脱离模型、由数(从上面看的形状图及其相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悟形(立体图形)、由形(立体图形)悟形(形状图)、搭模验证等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实施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