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V3.0互联网+环境保护信息化解决方案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I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V3.0目录第1章 前言 131.1、建设背景141.1.1、相关政策 141.1.2、政策引导:三个说得清 151.2、环境面临问题151.2.1、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51.2.2、国内面临环境问题 161.3、智慧环保发展需求 161.4、建设目标 171.4.1、业务协同化 171.4.2、监控一体化 181.4.3、资源共享化 181.4.4、决策智能化 181.4.5、信息透明化 19第2章设计原则和设计依据 202.1、设计原则202.1.1、
2、以标准化为纲,促进系统建设规范化 202.1.2、以数据流为轴,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水平和能力212.1.3、以顶层设计为本,破解业务系统建设偏失 222.1.4、以流程规范为重,通过整合与重构推进业务协同222.1.5、以数据挖掘和模型技术为径,提升综合决策能力232.2、设计依据23第3章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总体规划 13.1、建设目标 13.1.1、广泛感知、一体化管理。 23.1.2、海量聚集、智能处理。 23.1.3、面向决策、面向管理 23.1.4、应急决策、及时响应。 23.2、建设原则33.2.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33.2.2、需求导向驱动、界面友好 33.2.3、保护既往投
3、资、整合现有资源 33.2.4、充分发挥各领域专业厂商的优势、做到强强联合33.2.5、统一标准规范、保障安全 43.3、总体框架 43.3.1、一个中心:环境数据中心 43.3.2、两大门户:内网办公门户和外网公众服务门户 53.3.3、三个平台53.3.3.1、环境地理信息平台 53.3.3.2、综合办公一体化平台 53.3.3.3、数据交换平台 63.3.4、四类应用63.3.4.1、在线监控一体化应用 63.342、移动环保一体化应用 63.343、环境决策一体化应用 63.3.4.4、环境协同业务一体化应用 73.3.5、三个体系73.4、技术体系层次 83.5、智慧环保”详细设计9
4、3.5.1、一个中心93.5.1.1、环境数据中心 93.5.1.2、环境数据中心平台 113.5.1.3、数据建库 133.5.1.4、数据中心应用 151、数据中心服务应用 162、数据中心综合维护子模块 163、提供全局信息搜索模块 164、集成配置 175、分析决策 173.5.2、两大门户223.5.2.1、内网办公门户 223.5.2.2、夕卜网公众服务门户 231、环保政务 232、环保专栏 243、网上办事 254、公众互动 275、网站导航 283.5.3、三个平台293.5.3.1、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291、地理信息系统引擎 292、地理信息系统建库 313、基于环境地理信
5、息平台的应用 333.5.3.2、综合办公一体化平台 401、办公自动化系统 402、数据交换平台 413、交换体系架构 444、元数据设计与建模 463.5.3.3、子系统清单 471、共享交换服务中心 472、共享交换监控中心 473、共享交换工作平台 473.5.4、四类应用483.5.4.1、在线监控一体化应用 481、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 482、环境质量监测系统 523、视频监控系统 544、放射源监控与管理系统 555、全过程在线监测系统 576、危险固废监控与管理系统 593.542、移动环保一体化应用 601、移动执法管理系统 602、移动办公系统 643.5.4.3、环境决策
6、一体化应用 651、环境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652、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 803、污染仿真推演平台 824、智能化应急辅助决策平台 833.5.4.4、环境协同业务一体化应用 841、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 842、排污许可证管理系统 863、污染源管理系统 884、电子监察管理系统 915、环境监察管理系统 916、环保电子处罚管理系统 927、环境信访管理系统建设 948、环境功能区划管理系统 959、总量控制管理系统 9610、企业诚信评价管理系统 9911、机动车排气监管系统 100第4章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 1034.1、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平台结构图 1034.2、智慧环保
7、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架构图 1054.3、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解决方案(3721解决方案)1054.3.1、一张图:“天空地” 一体化地理信息平台 1064.3.1.1、领导驾驶舱一张图统一展示 1074.3.1.2、一张图监测 1084.3.1.3、一张图应急 1114.3.1.4、基于一张图的放射源在线监控管理系统 1134.3.2、两个中心1134.3.2.1、大数据中心 1134.322、云计算中心 1144.3.3、三个体系1154.3.3.1、标准和规范体系 1154.3.3.2、安全及运维体系 1154.3.3.3、组织和管理体系 115434、七大平台1154.3.4.
8、1、环境政务管理平台 1154.342、环境监测管理平台 1174.343、环境监察管理平台 1194.3.4.4、环境风险防控平台 1214.3.4.5、辅助决策支持平台 1224.3.4.6、环境监管平台 1244.3.4.7、公众服务平台 131第5章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功能特点 1335.1、管理平台业务特点 1335.1.1、开启一证式管理,创新工作模式 1335.1.2、拓展数据应用,优化决策管理 1335.1.3、增强预警预报、提速应急防控 1345.1.4、完善信息公开、服务公众参与 1355.2、管理平台技术特点 1365.2.1、技术新1365.2.2、规范高137
9、5.2.3、分析透1375.2.4、功能实1385.2.4.1、数据平台 1385.2.4.2、业务平台 139524.3、服务平台 139524.4、政务平台 1405.2.4.5、分析平台 1415.2.5、检索平台1435.2.6、消息中心1435.3、管理平台功能1445.3.1、环境质量监测 1455.3.2、动态数据热力图 1455.3.3、评价模型1465.3.4、感知终端147第6章智慧环保应用系统 1486.1、自动监控系统 1486.1.1、系统架构1496.1.2、建设内容1496.1.2.1、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 1496.1.2.2、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动态管控系统
10、1506.1.2.3、监测数据质控与审核系统 1506.1.2.4、污染源信息发布系统 1506.1.2.5、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 APP、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动态管控系统APP 1506.1.3、系统特色1516.1.3.1、高效可靠的海量数据并发监管 1516.132、智慧研判自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1516.1.3.3、规范化、自动化的数据修约审核机制 1516.1.3.4、直观化、自动化的数据发布机制 1516.1.3.5、随时随地的智慧化监管 1526.2、GIS 张图系统 1526.2.1、GIS 系统架构1536.2.2、建设内容1536.2.2.1、环境质量一张图 1536.2.2.
11、2、污染源监测监控一张图 1546.2.2.3、执法管理一张图 1546.2.2.4、污染源企业监管一张图 1546.2.3、系统特点1556.3、总量减排系统 1556.3.1、系统架构1566.3.2、建设内容1566.3.2.1、排污许可证管理 1566.3.2.2、污染物总量减排管理 1576.3.2.3、排污权管理 1576.3.3、系统特点1576.4、移动应用系统 1586.4.1、建设内容158641.1、移动办公 158641.2、移动监测 1586.4.1.3、移动数据中心 1596.4.1.4、移动应急 1596.4.1.5、移动执法 1596.4.1.6、移动发布 15
12、96.4.1.7、移动审批 1596.4.1.8、移动信访 1606.4.2、系统特点1606.5、刷卡排污总量计算系统 1606.5.1、系统架构1616.5.2、建设内容1626.5.2.1、现场端 1626.5.2.2、平台端 1626.5.2.3、移动端 1626.6、大气污染防治监督检查随机抽查系统 1636.6.1、系统架构 1636.6.2、建设内容1646.6.2.1、移动PAD抽查系统 1646.6.2.2、后台支撑系统 1646.7、环境网格化管理系统 1646.7.1、系统架构 1656.7.2、建设内容1666.7.2.1、地理编码子系统 1666.7.2.2、监管巡查
13、子系统 1676.7.2.3、监管受理子系统 1676.7.2.4、协同办公子系统 1676.7.2.5、考核评价子系统 1676.7.2.6、监管指挥子系统 1686.7.2.7、数据交换子系统 1686.8、环保云大数据平台 1686.8.1、平台架构1696.8.2、基础资源服务 1696.8.3、信息资源服务 1706.8.4、云应用170第7章智慧环保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模式 1727.1、市本级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 1727.1.1、建平台1727.1.2、上系统1727.1.3、成体系1727.2、上级环保部门下发软件应用模式 1737.3、县(市)区及直属单位系统建设模式 173XI
14、I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V3.0第1章前言以信息强环保”为发展目标,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 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 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整合, 通 过大数据分析,构建一个以电子政务、行政许可、环境综合监管、自 动监控监测、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决策与应急处置、移动监管、基础 设施为核心内容的 互联网+智慧环保”信息化平台,以更加精细和动 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 智慧”“感知环境、智慧环保”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贯彻“物联网+环保”的建设思路,贯穿全面感知、标准引领、平台支撑、智慧应用”的 顶层架构设计,应用
15、物联网手段和技术实时感知环境质量、污染排放、 环境业务过程等信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管 网络;通过环保物联产业标准规范的制定,推动环境信息资源高效、 精准地传递;基于智慧环保云支撑平台,支撑污染源监控、环境预测 预报、环境监察、公众参与等环保业务的全程智能,全面提升城市生 态环境管理精细化、高效化和智慧化水平。感: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 系统,实现对水环境质量、污染源、机动车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 态、空气环境、辐射等环境因素的“更透彻的感知”传:利用环保专网、运营商网络,结合3G/4G、卫星通讯等技术,将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存储
16、的环境信息进行交 互和共享,实现 更全面的互联互通知:以云计算、虚拟化和高性能计算等技术手段,整合和分析海 量的跨地域、跨行业环境信息,实现海量存储、实时处理、深度挖掘 和模型分析,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感: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 系统,实现对水环境质量、污染源、机动车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 态、空气环境、辐射等环境因素的“更透彻的感知”1.1、建设背景1.1.1、相关政策2013年将启动首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住建部下发“智慧城市”试点通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部财政、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十多个部委参与编制的全国促 进城镇
17、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于今年全国两会前后对外 颁布,40万亿投资大戏启幕。1.1.2、政策引导:三个说得清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耳目”、“哨兵”、“尺子”,是政府宏观决策和环境监管的重要基础。2009年2月16日周生贤部长在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提出实现三个说得清”。1.2、环境面临问题1.2.1、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勺售上仝出认塾快 仝禺合# 輸一乐主鼻生轲天規,衣作苛昼湎曲进人莹牡中全世养LOO斷MME按水峽 廉人口羽“33电 护童年块更爰宝怵用水.廿中Cffi含量还年垢M i is 如rt剜b 議川林相平直上丹畫靶疋d平*&耶唤 平万益 JB删FIT卅兴it成了惋脱 密
18、瞪土理丟成迸帝应加工亚尽九和3;活*理鴉两 忒萍中护轎空Jfi坨舉、砂2 瑕-育書島等r选曲itKdCtf黑辟疊厨熬再产 r IE坏石柑也水岷占姓圧驚S3土地共洪紀年316万Q止的土慚 受成询I去去生严力-飪帘 I实雑年益乜變元.牲性蛊粉屋坟轴序 厲可足字百誉-iStEt?. m诽 畔等妙 墩拘谗底环圳仝蓉曲-粉仲己锤灾地,咧痔torMWH*122、国内面临环境问题1.3、智慧环保发展需求随着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提 高,重点项目和国拨资金逐年增大,在 十一五”期间全国环保信息化 建设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19、十二五”重视力度更为加强。环保系统基础网络建设发展迅速环保应用系统建设力度加强数据资源管理和综合利用能力建设开始启动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全国性大型应用系统建设将带动地方环保部门信息化整体推进环境应急系统陆续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信息资源标准化改造与整合将是环保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环境信息化相关标准建设将不断完善1.4、建设目标智慧环保是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3G技术和业务模型技术,以数据为核心,把数据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决策服务, 形成一体化的创新、智慧模式,让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应急、 环境执法和科学决策更加有效、准确,通过智在管理、慧在应用”,为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全方位
20、的智慧管理与服务支持。实时智能化测得准:得清传得快曲测预醫系统污染源监控系统 坏境应柑指挥系统环保电子政务系统救肓互动展示系统1.4.1、业务协同化将行政许可审批、建设项目管理、环境监督管理、环境执法、行政处罚、环境信访、环境监测、固废管理、核与辐射管理、总量管理、 生态管理、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环境应急、环境决策等业务进行协同, 打通业务之间的关联,形成协同管理机制。同时将政府的业务工作和 企业的自身管理、公众的环保需求进行统一协同,为企业、公众提供 更好的服务。1.4.2、监控一体化建立全方位立体监控网络,对水污染源、气污染源、放射源、机 动车、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生态环境等进行全面监控
21、实现天 地空监控一体化智能监控管理平台。1.4.3、资源共享化对跨区域、跨行业及跨平台的环境质量、环境安全和环境风险信 息资源实现共享和科学评价,能通过模型和评价体系解决重点城市、 区域和流域重大环境管理问题。1.4.4、决策智能化随时了解实时的环境质量状况,对某个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预测 预报,同时针对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落实限批、停产、关停等环境经 济手段。准确核算区域环境资源容载能力,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 依据。1.4.5、信息透明化通过政务外网网站、企业网上办事大厅及环保APP软件等技术手段,构建政府、企业及市民沟通的桥梁。提供面向排污企业、面向 社会、面向百姓的环境信息服务,实现从原
22、来单一的信息发布窗口和 行政审批窗口到提供数据服务、 接受监督、体现互动交流的公众服务 平台的转变25第2章设计原则和设计依据智慧环保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产物,是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 要生产要素和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 擎。其概念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也称智能地球,就是把感应 器、传感器等嵌入或装备到污染源排口、水源地、放射源等各种物体 中,并把这些物体普遍连接起来,形成所谓 物联网”并将物联网 和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环境问题历来备受重视。现今,环保信息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 段。在此轮由物联网掀起的信息浪潮下, 环境信息化被赋予了新的发
23、展定义。环保行业的有识之士提出,以物联网为契机推进环境信息化 发展,是促进建设生态文明,加快实现环保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举措。 推进智慧环保建设,是把环保现代化推向新阶段的战略举措, 也是提 升环保执法能力、加快节能减排的目标、提高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的战 略举措。2.1、设计原则2.1.1、以标准化为纲,促进系统建设规范化“智慧环保”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加快制定统一的环境信息标 准规范,大力推进标准的贯彻落实。对多年的环境数据进行整合,梳 理出明确规范的编码体系和数据规则,再通过对历年业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归纳并建立统一规范的环境数据标准和信息管理体系。各业务系统的建设应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智慧环
24、保”体系建设应以环境数据中心建设为契机, 开展环境 信息化地方标准的研制工作。在进行标准体系建设时,要考虑与国家 环境信息化标准的结合,并结合地方环境信息化的现状,重点进行数 据和管理规范的建设。2.1.2、以数据流为轴,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水平和能力应严格遵循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和环境信息化标准,以多维、立体化的思维模式,从数据库架构升级、数据结构改善、数据字典规范化、 数据内容核准与筛选4个方面入手,对原有数据库架构和数据结构进 行升级改造,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唯一性,全力打造出科学完善的数 据模型体系,为监测信息化的高级应用提供根本的数据保障和技术支 持。通过数据中心建设,形成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体
25、系;推动数据共享 机制的建立,构建环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技术指引; 逐步形成环境信 息统一编码规则和元数据库数据字典。在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应开展信息资源规划,以污染源全生命 周期管理、总量减排等为主线,进行数据的梳理整合,构建全域数据 模型。在环境信息分类与代码标准的约束下,生成全域数据模型。 全域数据模型主要用以指导支撑环保局各类业务系统数据模型的设 计,逐步深化并持续改进。2.1.3、以顶层设计为本,破解业务系统建设偏失将“智慧环保”体系建没涉及的各方面要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 筹考虑,在各个局部系统设计和实施之前进行总体架构分析和设计, 理清每个建设项目在整体布局中的位置,以及横向和纵向关
26、联关系, 提出各分系统之间统一的标准和架构参照。对环保业务系统进行分析,确保“智慧环保”体系方向正确、框 架健壮,确保各业务系统边界明确、流程清晰。同时,项目建设不应 急于求成,而要按照“再现-优化-创新”三段式发展,循序渐进地推动 各项业务应用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最终达到通过信息技术支持行 政管理机制创新和变革的效果。2.1.4、以流程规范为重,通过整合与重构推进业务协同传统环境管理方式中的职责不清、工作流程随意性大的是制约环 境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管理因素。“智慧环保”离不开业务流程的优化。 某种程度上讲,“智慧环保”伴随的流程再造过程,是变“职能型” 为“流程型”模式,超越职能界限的全面的
27、改造工程。如果环境管理 业务流程不能事先理顺,不能优化,就盲目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即 便一些部门内部的流程可以运转起来,部门间的流程还是无法衔接 的。“智慧环保”体系建设,应充分重视业务流程的梳理和规范化的 作用,以标准、规范的工作流程逐渐替代依赖个人经验管理环境事务 的方式。一方面对已有的应用系统要进行深入整合, 实现重点业务领 域的跨部门协同;另一方面随时适应环保局组织体系的调整, 重构一 些重大综合应用系统、特别是面向公众的一些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的 系统,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化管理水平。2.1.5、以数据挖掘和模型技术为径,提升综合决策能力引入先进的模型技术,构建环境模型模拟与预测体
28、系,利用环境 物联网感知平台获取的数据,为环境管理提供模拟、分析与预测。以 环境时空数据挖掘技术、仿真建模技术等智慧化技术为支撑,为环境 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如突发污染扩散分析、污染物总量分析预测、 水环境预测预报、环境治理绩效评估等,提供环保局综合决策能力。2.2、设计依据本建设方案编制主要参考了国家、省的有关文件及项目的其它相 关资料等指导文件,主要包括: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1 42号;2、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 39号;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29、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5、关于征求 (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环办函20101095号;6、环境信息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7、环境信息标准化手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9、数字湖南”规划(2011 2015年)(湘政发201144号);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V3.015第3章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总体规划3.1、建设目标“智慧环保”是在“数字环保”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相关设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以云计算为支撑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整 合,通过先进的环境监测监控体系,扎实的信息
30、化基础平台建设以及 全面完整业务应用体系,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化构,达成 广泛感知、海量聚集、智能处理、及时响应图i智慧环保建设目标的建设目标。的“智慧环保”i琲義弼潔咅碗诲癣i利用环保专网、运营商网络”结合3G、卫星通讯等技术,将 遥感监测、现场监测仪等荻得的感知数据.政府信息系统中 储存的环境倍息逬行交互和共享”实现“更全面的互联互和高性能计算等技术手段f以及可视化技术,1跨地域、跨行业的坏境信息,实现海数据存L深度挖掘和摸型分析r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g立面向对彖的信息服务门户”如政务公开* 游交流.和各业务应用系统.为环境质笊、污染防 辐射管理等业务提供“更
31、智慧的决策“ 3.1.1、广泛感知、一体化管理通过在线监测与业务管理一体化,点源管理到面源管理的一体化,业务办理与业务分析的一体化,工作与考核一体化,GIS系统与业务系统一体化,日常管理与应急管理一体化等达到方便工作人员业 务办理,信息共享,真正做到工作人员所需的信息、手段全部体现在 系统中。3.1.2、海量聚集、智能处理。将在线监控系统数据、综合业务系统数据等进行整合,将分散在 各处的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信息资产,并提供统计、分析、挖掘工作, 结合GIS及模型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3.1.3、面向决策、面向管理在实现数据整合、信息共享的基础,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更强调面 向决策、面向管理,
32、通过对环境信息的统计分析、智慧技术、模型仿 真,并进一步从管理、决策角度出发,使信息化建设能够真正为环保 局领导决策提供辅助支撑,3.1.4、应急决策、及时响应。提供移动执法、移动办公支持,并将应急决策系统与业务系统实 时互动,任一系统的数据变化都会实时体现在另一系统中,保证环保执法人员随时随地获取最新数据,提高事务处理和应急响应效率。3.2、建设原则为实现建设目标,本项目将遵循以下原则:3.2.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基于环保局业务流程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设计,按照总体建设方案和实际运行效果分步推进。322、需求导向驱动、界面友好系统设计和开发、使用和维护均以实际应用为主导,从“想用” 到
33、享用”,明确数据维护责任,推动项目的持续优化和完善发展。3.2.3、 保护既往投资、整合现有资源系统建设立足对已有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等资源的完善与整合,重视业务流与信息流的结合和重组优化,使既往投资和现有资源发挥更大作用。3.2.4、 充分发挥各领域专业厂商的优势、做到强强联合环境保护是涉及多个学科的复杂科学,需要各个领域的优秀厂商 全力参与,为环保局打造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物联网智慧环保 平台。325、统一标准规范、保障安全建立统一目录体系和数据交换体系等标准规范, 创建感知、传输、 存储和共享环境;同时,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法规划定信息安全域和信 任域,实施等级保护,加强系统信息安全管
34、理。3.3、总体框架安全保障体系内网办公门户外网公众服务门户运维管理体系信息化标准体系3.3.1、一个中心:环境数据中心是与上下级环境数据中心是整个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支撑, 环保部门、市政府各部门进行数据交换的平台。 主要包括数据中心平 台建设、数据建库、数据中心应用三个部分。3.3.2、两大门户:内网办公门户和外网公众服务门户内网办公门户内部服务门户将新旧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实现统-用户管理,统一权限管理,统一关键信息资源管理;公众服务平台主 要包括网上环保局、环境信息公开、网上工作平台、移动办公等内容, 为企业、公众提供了服务平台和一对一的沟通平台,方便企业、公众 办事及查询各类环境信息
35、3.3.3、三个平台333.1、环境地理信息平台环境地理信息平台是“智慧环保”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核心展示分 析平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建库、环境地 理信息应用。3.3.3.2、综合办公一体化平台综合办公一体化平台是“智慧环保”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业务支撑, 其中包括了表单自定义、权限自定义、流程自定义、单点登录。3.3.3.3、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交换平台是一个信息传输的渠道,在各个数据采集系统、数 据中心和决策支持系统之间,实现各类数据的安全、稳定的传输,为 数据的传输和共享服务,为业务协同工作服务。3.3.4、四类应用子线监控一体化应用、移动环保一体化应用、环境决策一体化应
36、用、环境协同业务一体化应用。3.341、在线监控一体化应用1.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2. 环境质量监测系统3. 视频监控系统4. 放射源监控与管理系统5. 全过程在线监测系统6. 危险固废监控与管理系统3.3.4.2、移动环保一体化应用1. 移动执法管理系统2. 移动办公系统3.3.4.3、环境决策一体化应用1. 环境辅助决策支持系统2.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3. 污染仿真推演平台4. 智能化应急辅助决策平台3.3.4.4、环境协同业务一体化应用1. 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2. 排污许可证管理系统3. 污染源管理系统4. 电子监察管理系统5. 环境监察管理系统6. 环保电子处罚管理系统7. 环
37、境信访管理系统建设8. 环境功能区划管理系统9. 总量控制管理系统10. 企业诚信评价管理系统11. 机动车排气监管系统运维管理规划体3.3.5、三个体系包括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系建设。3.4、技术体系层次内部办公门户智能信息管理在线监控应用业务协同应用智慧支撑技术超级计算 海量存储数据挖掘地理信息系统高速多网传输智能环境感知公众服务门户移动执法应用环境决策应用环保数据库智能环保数据可视化固废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移动执法图2 “智慧环保”技术体系架构3.5、智慧环保”详细设计3.5.1、 一个中心3.5.1.1、环境数据中心近年来,环保事业的发展对环境信息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更
38、高的要 求,“智慧环保”、“智慧环保”建设已经时机成熟,为了适应这种要 求,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环保工作服务,利用信息技术 对环保的数据要求、业务要求以及宏观控制要求进行科学的挖掘和管 理,实现对环保业务和管理决策的严密整合和深度仿真支持。建立环境数据中心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1、集成原来相互独立的数据,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2、基于数据中心平台建设,确保新建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交换;环境数据中心是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面向环境行业的数 据管理系统,它具有安全性高、一致性好、扩充性好、可维护性强、 界面友好、功能实用等特点,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环境数据中心包括了三个主要部分:1、数据中
39、心平台数据中心平台是核心,统一管理数据信息,提供二次开发接口。2、数据建库建立各种业务数据库,管理数据库,实时数据库,排污申报数据库,环境统计数据库,污染源普查数据库,空间数据库,专题数据库3、数据中心应用数据中心应用集中体现在:提供数据统计服务,数据查询服务,数据辅助分析决策服务,可视化的建模工具,数据整合服务,数据扩 展服务,数据分析服务,可视化的维护平台,数据库整合工具,数据 交换平台,基础数据库管理及数据查询功能,数据展现及发布功能, 支持常见数据格式的文件导入、导出,全局信息搜索模块集成配置, 可视化的集成配置工具,统一的配置接口,利用xml的形式编制统- 的配置文件;分析决策,智能
40、模型分析,智能分析统计。3.5.1.2、环境数据中心平台业务应用与门户环保门户数据中心建模系统综合搜索业务应用数据中心平台 数据中心二次开发平台Java开发包.Net开发包WebService开发包数据中心集成与交换平台跨平台GIS中间件数据库访问中间件数据集成配置数据中心管理与分析平台数据管理与分析服务II1搜索引擎TORM引擎空间数据引擎实时数据元数据 引擎1 H*-信息目录中心数据库元数据库数据源空间数据库污普数据库排污申报数据库环境统计数据库实时数据库数据中心平台是根据环保信息化建设软件的业务需求,在现阶段各个数据业务系统严重孤立的情况下,通过抽象分析提出的建设思 路。数据中心平台,可
41、提供应用之间的信息交换,提供数据格式定义、 数据转换、数据路由、业务规则定义和业务流程编辑等具体业务服务。 数据中心平台解决的是系统整合问题, 要求系统间的异构接口、异构 数据、和系统间的流程调度。数据中心平台的技术核心采用XML数据标准,接口标准采用 Web Services。数据中心平台交换的数据除 了市本级自建系统数据外,还包括与省环境数据中心、县共享数据库、 市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因此,要求数据中心平台能够提供灵 活、方便的数据建模技术,便于数据平台业务需求扩展时,维护人员 可以方便、迅速地建立数据模型。数据模型要求科学、适用,既能减 少数据的冗余,又能够存放业务系统需要的数据。
42、整个数据中心平台包括以下五个子平台:数据中心信息集成与交换平台数据中心管理与分析平台数据中心二次开发平台统一搜索平台数据存储与灾备平台数据中心信息集成与交换子平台,建立基于元数据的数据统一集 成应用模式,提供一套可配置的集成工具集,实现环保业务信息和空 间信息的统一集成;建立基于XSLT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统一完成 基于WebService接口标准的数据交换机制。数据中心管理与分析子平台,将所有经过集成的信息按照面向对 象的方式进行管理,按照基于元数据技术模型来驱动数据扩展和数据 关联,提供综合业务0A平台管理软件平台,完成数据统一维护和查 询功能;建立面向各个主题的数据分析平台,能够结合空间
43、业务信 息进行联合分析。数据中心二次开发子平台,充分应用综合业务0A平台融合后的 各类信息进行二次开发相应的应用系统。能够提供标准 WebService/ActiveX 的二次开发接口,提供面向.Net环保和J2EE 环保的二次开发包,以供后续环境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深入应用。统一搜索子平台,充分应用智能搜索技术,提供可配置的搜索引 擎,充分利用综合业务0A平台建设成果,面向环保局所有部门提供 的各类专题数据进行统一搜索,。类似Google/Baidu的搜索方式。数据存储与灾备子平台,整合环保局现有的数据存储设备,建立 基于虚拟数据存储技术的数据存储和灾备中心, 提升综合业务0A平 台安全保障,保证综合业务 0A平台的正常持续运行。3.5.1.3、数据建库数据建库将从数据整合、数据建模、数据扩展等方面入手,按照 具有一般性的数据组织方式,同时结合计算机信息化标准和环境信息 化标准建库。主要考虑实时数据、空间数据、业务数据三个方面的大量数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