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总复习可遗传变异教案-课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936988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86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总复习可遗传变异教案-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三生物总复习可遗传变异教案-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三生物总复习可遗传变异教案-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总复习可遗传变异教案-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总复习可遗传变异教案-课件.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可遗传变异适用学科生物适用年级高三适用区域人教版课时时长(分钟)120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基因重组及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目标1. 使同学了解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和各类型的特点和意义2. 让学生学会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3. 使同学掌握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了解生物进化的理论教学重点1. 知道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和各类型的特征2. 知道染色体组、基因组的概念,学会判断多倍体和单倍体3. 掌握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及应用4. 能够利用进化理论解释

2、进化历程中的现象5.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教学难点1. 简述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及特征2. 能够判断多倍体和单倍体,掌握染色体组和基因组的概念和区别3. 几种育种方法的原理和比较4.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可传给下一代。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分为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本节课就详细来讲授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和各类型的特点及应用。二、复习预习 项目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适用范围生物种类 所有生物自然状态下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真核生物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类型自然突变、

3、诱发突变交叉互换、自由组合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原因DNA复制(有丝分裂间期、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间期)过程出现差错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内外因素影响使染色体结构出现异常,或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分开出现异常实质产生新的基因(改变基因的质,不改变基因的量)产生新的基因型(不改变基因的质,一般也不改变基因的量,但转基因技术会改变基因的量)基因数目或基因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不改变基因的质)关系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基因重组提供原始材料。三种可遗传变异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三、知识讲解考点1 基因突变1概念:DNA分

4、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部位: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3原因: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4特点: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 频率很低;5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一)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二)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引起基因“质”的改变,产生了原基因的等位基因,改变了基因的表现形式,如由Aa(隐性突变)或aA(显性突变),但并未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和

5、位置。(1) 基因突变与氨基酸改变的对应关系碱基对影响范围对氨基酸的影响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替换小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增添大不影响插入位置前的序列,影响插入位置后的序列若开始增添1个碱基对,则再增添2个,5个即3n2或减少1个、4个即3n1(n0,且为整数)对蛋白质结构影响就会小一些碱基对影响范围对氨基酸的影响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缺失大不影响缺失位置前的序列,影响缺失位置后的序列若开始缺失1个碱基对,则再减少2个,5个即3n2或增添1个、4个即3n1(n0,且为整数)对蛋白质结构影响就会小一些(2)基因突变与性状改变当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发生突变时,其性状未必改变,其原因如下:若突变发生于真核生物

6、基因结构的内含子内,此基因转录的信使RNA仍未改变(但前体RNA改变),因而合成的蛋白质也不发生改变,此时性状不改变。若突变发生后,引起了信使RNA上的密码子改变,但由于一种氨基酸可对应多个密码子,若改变后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仍对应同一种氨基酸,此时突变基因控制的性状也不改变。若基因突变为隐性突变,如AA中其中一个Aa,此时性状也不改变。易错点分析:基因突变是DNA分子水平上基因内部碱基对种类和数目的改变,基因的数目和位置并未改变。基因突变发生于所有生物中,一般发生于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中。考点2 基因重组(一) 蛋白质的结构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

7、。2类型:(1)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2)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3实现途径:有性生殖(减数分裂)。4意义:(1)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 (2)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3)对于生物的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组类型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重组DNA分子重组技术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体外与载体重组和导入细胞内与细胞内基因重组发生机制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新组合同源染色体分开,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重组

8、目的基因经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导致受体细胞中基因重组重组类型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重组DNA分子重组技术图像示意易错点分析:基因重组是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可遗传变异的最重要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考点3 染色体变异(一)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的比较(1)变异范围不同基因突变是在DNA分子水平上的变异,只涉及基因中一个或几个碱基的改变,这种变异只能通过基因检测,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在染色体水平上的变异,涉及到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的改变,这一片段可能含有若干个基因,这种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2)变异的方式不同基因突变包括基

9、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三种类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它们的区别可用图示表示:(3)变异的结果不同基因突变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数目未变,生物的性状不一定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改变,从而导致生物的性状改变。(二)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变异项目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概念 由染色体结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 由染色体数目改变而引起的变异项目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类型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断缺失重复: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断易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倒位: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 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染色

10、体组的增加或减少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使基因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性状改变幅度较大(三)与染色体数目变异有关的概念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2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含有染色体组的个体。3多倍体(1)概念: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2)特点:多倍体植株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3)应用:人工诱导多倍体方法:用秋水仙素和低温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11、,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引起细胞内 染色体数目加倍。4单倍体(1)概念: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2)特点: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3)应用:单倍体育种。易错点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是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往往是不利的,有时甚至导致生物个体死亡,染色体变化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如果生物体是由受精卵(或合子)发育形成的,其体细胞内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称为几倍体。如果生物体是由生殖细胞(卵细胞或花粉)直接发育来的,不论体细胞内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称为单倍体。 由于一个染色体组内,各染色体的形

12、态、大小均不相同,故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可按下列三种方法加以判别。方法一: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甲图所示细胞中相同的染色体有4条,则此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3条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的染色体)。方法二: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同一种基因(同音字母,不分大小写)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如乙图所示基因型为AAaBBb的细胞或生物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方法三:根据染色体的数目和染色体的形态数来推算,染色体组的数目染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如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分为4种形态,则染色体组的数目为2。考点4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3、一)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过程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通过杂交获得F1,F1自交或杂交获得F2,筛选获得需要的类型用射线和化合物等理化因素诱导正在分裂 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并选取所需要的类型应用改良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选育家畜、家禽优良品种主要用于农作物诱变育种和微生物育种(二)几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名称原理方法优点缺点应用杂交育种基因重组m培育纯合子品种:杂交自交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表现型,通过自交至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使分在同一物种不同品种中的多个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体上育种时间一般比较长;局限于同种或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需及时发现优良品种用纯种高秆

14、抗病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培育矮秆抗病小麦培育杂合子品种:一般是选取纯合双亲杂交产生子一代 年年制种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诱变育种基因突变物理:紫外线、X或射线、微重力、激光等处理、再筛选;化学:亚硝酸、硫酸二乙酯处理,再选择提高变异频率,加快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盲目性大,有利变异少,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供试材料高产青霉菌单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先将花药离体培养,培养出单倍体植株;将单倍体幼苗经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合子;从中选择优良植株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子代均为纯合子,加速育种进程 技术复杂用纯种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快速培育矮秆抗病小麦多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或

15、低温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操作简单,能较快获得所需品种所获品种发育延迟,结实率低,一般只适于植物三倍体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基因工程育种基因重组提取目的基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与检测筛选获得优良个体目的性强,育种周期短;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技术复杂、安全性问题多,有可能引起生态危机转基因“向日葵豆”、转基因抗虫棉(3) 基因工程1概念: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2原理:不同生物间的基因重组。3基本工具(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

16、内切酶。(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3)基因的运载体:常用的有质粒、噬菌体衍生物和动植物病毒等。4操作步骤 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表达和检测.5应用(1)作物育种: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高产、稳产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农作物,培育出具有各种抗逆性的作物新品种,如抗虫棉等。(2)药物研制: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养转基因生物,利用转基因生物生产出各种高质量、低成本的药品,如胰岛素、干扰素、乙肝疫苗等。(3)环境保护:如利用转基因细菌降解有毒有害的化合物,吸收环境中的重金属,分解泄漏的石油,处理工业废水等。易错点分析:基因工程育种可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

17、培育新品种且可突破生殖隔离,实现不同物种间的基因重组。杂种优势不同于杂交育种,杂种优势是杂交子一代所表现的优良性状。基因工程可使受体获得新的基因,表现出新的性状,该技术可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基因重组。考点5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拉马克进化学说(1)内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2)意义: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3)对拉马克的评价: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主要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足够的选择材料,是选择的基础生存斗

18、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是生物进化的动力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进步意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合理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命现象统一性的原因: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较好地解释了生物的适应性和生物的多样性(2)进步意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合理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命现象统一性的原因: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较好地解释了生物的适应性和生物的多样性(3)局限性未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研究解释停留在个体水平强调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

19、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3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1)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2)自然选择作用的研究已经从以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单位(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事中生物的全部个体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基因频率a概念: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b调查方法:抽样调查(2)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3) 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2

20、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2)隔离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类型a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b地理隔离:同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3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2)生

21、物多样性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3)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三)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比较及计算1比较概念定义外延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型频率指群体中具有某一基因型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个体总数)100%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2.计算(1)常染色体遗传方式设有N个个体的种群,AA、Aa、aa的个体数分别是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

22、表示,则:由以上公式可得出下列结论: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2) 伴X染色体遗传方式在一个工厂中,男女职工各100名,女性中,色盲基因(Xb)携带者为5人,色盲患者为1人;男性中色盲患者为8人,则Xb的基因频率为(5+1)(2+8)/100*2+100=5%【提示】:XY型性别决定生物,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计算时只计X染色体上的基因数不考虑Y染色体。ZW型性别决定也是这样。(3)哈代温伯格定律成立前提a种群非常大;b.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c.没有迁入和迁出;d.没有自然

23、选择;e.没有基因突变。计算公式a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时(A、a),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基因型AA的频率为p2,Aa的频率为2pq,aa的频率为q2。易错点分析: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判断生物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依据是否出现生殖隔离,即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若出现生殖隔离,即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后代,则说明不是同一物种。四、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在白花豌豆品种栽培园中,偶然发现了一株开红花的豌豆植株,推测该红花表现型的出现是花色基因突变的结果。为了确定该推测是否正确,应检测和比较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中()A花色基因的碱基组成B花色

24、基因的DNA序列C细胞的DNA含量D细胞的RNA含量【答案】B【解析】基因突变是DNA上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即DNA序列改变。【例题2】【题干】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C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D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 【答案】B 【解析】主要考查基因重组的概念。自然情况下,基因重组的发生有两种过程: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即四分体时期,同

25、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二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例题3】【题干】如图所示,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M,N,O,p,q五个基因,下图列出的若干种变化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化的是()【答案】D 【解析】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有4种: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染色体中增加了某一片段;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而D属于基因突变(Oo)或交叉互换型基因重组,因此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的是D。【例题4】【题干】如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B是自

26、然选择C是自然选择学说D是物种多样性 【答案】C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导致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代表的含义叙述错误。【例题5】【题干】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全部的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A50%和50% B50%和62.5%C62.5%和50%D50%和100%【答案】B【解析】小麦种群中TT为20%,Tt为60%,tt为20%,所以T的频率为20%1/260%50%;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不能产生后代,所以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T、Tt的频率分别为1/4和3/4,所以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是1/41/23/462.5%,所以选B。课程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