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应生活化.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42171 上传时间:2021-03-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小学数学教学应生活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小学数学教学应生活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小学数学教学应生活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小学数学教学应生活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小学数学教学应生活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小学数学教学应生活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小学数学教学应生活化.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小学数学教学应生活化数学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问题,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践。否则,学生虽然书本知识学好了,却不能解决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比如六年级学生上街买点小菜不会算账,就大有人在。因此,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一、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

2、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

3、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例如教学“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蓝猫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又如教学“统计”,借助媒体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生活原型,引导

4、主动探究。1、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首先运用身边的经常接触的实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乐中的饮料等等,给学生讲清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时,我取出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然后取出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一层,得出长是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紧接着再取六排同样的长

5、方体摆三排两层,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最终的结论。经过以上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这一过程,我边指导学生操作,边指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的注意板书,这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这样能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2、借助生活实例,数学探究合作化。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者是揭示出的规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敢于捕捉、获取、积累知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起点。因此在教学中从生活中学,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教师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

6、机会,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基本数量关系后,我们设计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活动方案是:游乐园里共有五种活动项目:第一项,翻滚过山车,每玩一次6元;第二项,海盗船,每玩一次3元;第三项,快乐杯,每玩一次2元;第四项,疯狂老鼠,每车6元,可坐2人;第五项,激流勇进,每车4元,可坐2人。如果你有20元钱,设计一个最佳的游玩方案,并向其他同学介绍。(老师提前画好表格让学生来设计)同学们经过讨论设计好了方案。然后让同学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设计方案最佳,为什么?有的小组把所有的项目都玩过了,还用剩余的钱把有的项目再玩一次合计正好是

7、20元;但有的小组也玩了20元,设计的水平不高。针对此事,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大讨论,怎样设计才比较合理,而且能玩出高水平?这样通过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知识的应用中深化了探究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利用数学方法服务、改造客观世界上数学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文本知识只有转化为生活中的应用,才会使数学产生质的飞跃,真正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在其头脑中成活起

8、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条件,组织实践活动,把有限的生活知识源于无限的生活情境中,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为生活的“动态”数学。例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生活中的测量。学生测量自己或别人身上的手指、手掌、腿、头、裤子等的长度。孩子们在生活的课堂中解决了身边的问题,体验了自己身上藏着神秘的尺子,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又在生活中用。从而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领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懂得学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数学知识本身就是生活问题的集结,这样才能更好地、真正地学好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