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已成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要 素资源。在我省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树立和落实科学 发展观,建立全省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 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支撑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水利厅组 织编制了全省八大水系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及城镇供水水源规划等 一系列规划,在此基础上, 2003年 7月开始组织编制浙江省水资源 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下称规划),
2、并通过了省咨询委 组织的专家论证。规划按照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布 局,根据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三大产业带发展规划、城镇体 系规划和各市城市总体规划等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测,在浙江 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等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科学 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的中心任务,统筹考虑保护与利用、开源与节流、水质与 水量、近期与远期、流域与区域的关系;通过对全省水资源状况和 开发利用程度的调查评价, 科学规划全省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确定全省水资源保护与配臵的总体格局,提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具体要求和措施。规划范围为全省行政区域;
3、 规划期限近期为 2010 年,远期为 2020 年,并以 2010 年前为规划重点。规划是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内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指导 性文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2第一章 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一、水资源总量与结构(一)水系浙江省河流众多,自北至南有苕溪、运河、钱塘江、甬江、椒 江、瓯江、飞云江、鳌江等八大水系,其中钱塘江为第一大河,流 域面积 55558 平方公里。上述河流除苕溪注入太湖、京杭运河沟通 杭嘉湖平原水网外,其余均为独流入海河流;此外,尚有众多独流 入海小河流,另有部分浙、闽、赣边界河流;杭嘉湖和萧绍宁、温 黄、温瑞等主要滨海平原,地势平坦,河港交叉,形成平原河网。 浙
4、北和滨海地区为河湖和浅海沉积形成的平原,区域内河湖相连, 水网密布,是著名的“江南水乡”。(二)水资源量1降雨 浙江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降水充沛。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1603毫米,历年降雨量在11002200毫米之间。 我省降雨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约占总降雨量的 70%;年际降雨量差别较大,枯水年份降雨量仅及 丰水年份的 1/2;受地形影响,降雨在地域上差异也较为显著,自西 向东、自南向北递减, 山区大于平原, 南部山区年均降雨量超过 2000 毫米,而北部平原和海岛略超过 1000毫米。2水资源量我省陆域面积 10.38万平方公里(含围垦新增
5、土地面积 0.2万平方 公里),其中山区占 70.2%,平原占 23.4%,河流湖泊占 6.4%。我省 山林植被较好,涵蓄水土能力较强。但夏季高温,秋冬干燥,年内 蒸发量也相对较大。经 50多年长系列实测资料计算分析,我省多年 平均水资源量为 955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为 944亿立方米;浅 层地下水资源量 221亿立方米,其中与地表水重复计算量 210亿立方 米。不同频率的全省水资源量分别为 1194亿立方米( P=20%)、 927 亿立方米(P=50%)、745亿立方米(P=75%)、525亿立方米(P=95%)。 全省各市行政区不同频率水资源量见附表1。3入海水量与出入境水量浙江省
6、入海主要水系多年平均入海水量为 786 亿立方米(集水 面积 86922平方公里);从邻省流入钱塘江水量为70亿立方米(集水面积 6418平方公里);沿浙江省界流出水量为84 亿立方米,其中流入江西水量为 6 亿立方米(集水面积 511 平方公里),流入福 建水量为 25 亿立方米(集水面积 2367 平方公里);苕溪、运河水 系流入上海、江苏境内的出境水量约 53 亿立方米(集水面积 12274 平方公里),通过杭嘉湖南排工程流入钱塘江年平均水量约 5 亿立 方米。(三)水质状况1地表水水质水质现状评价的基准年采用 2002 年。地表水评价标准采用地 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200
7、2),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采用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 93)。( 1)河流水质。 通过对全省主要河流 155 个水质监测站点(评 价河段总长度3367公里)监测资料的年均值评价,属地表水I山 类水的河长2103公里,占评价总河长的 62.5%;属地表水W劣V 类水的河长 1264公里,占 37.5%。苕溪水系:东苕溪上游水质较好,为H类水,中下游属山W类水; 西苕溪以山类水为主。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运河水系:嘉兴地区河网水质长期处于W劣V类,湖州地区河网 水质处于山W类,长兴平原水质处于山V类,运河杭州段水质处于 V劣V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
8、化需氧量、 氨氮、总磷。钱塘江水系:新安江、富春江为I山类水,衢江、兰江为山V 类水,马金溪为IH类水,常山港为山类水,东阳江、南江上游为山 类水,东阳江、南江下游为V劣V类水,金华江为V劣V类水,浦 阳江以H山类水为主。曹娥江干流为山W类水,长乐江为H类水; 澄潭江、黄泽江为H山类水,新昌江上游水质为山类水,新昌江下游 水质为V类水。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 总磷。甬江水系:奉化江水质以H山类为主,姚江干流余姚以下、甬江 干流宁波以下为W劣V类水,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 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总磷。椒江水系:始丰溪、永安溪以H类水为主,灵江河段上游为山类水
9、 永宁江、金清水系、椒北河网水质为V劣V类水。主要超标项目为氨 氮、溶解氧、 高锰酸盐指数、 五日生化需氧量, 个别河段挥发酚、 氟化 物超标。瓯江水系:瓯江总体水质较好,以I口类水为主。温瑞塘河水质 为V劣V类水。飞云江水系:干流上游水质为IH类水,下游氨氮、高锰酸盐项 目超标,水质为WV类。鳌江水系:干流上游水质为I山类,中下游氨氮、高锰酸盐 指数超标,水质为V类。(2)水库(湖泊)水质。 经对西湖、鉴湖 2 个湖泊和新安江、 青山、老石坎、对河口、南山、长诏、石壁、陈蔡、铜山源、碗窑、 湖南镇、汤浦、长潭、里石门、牛头山、紧水滩、珊溪、泽雅、桥 墩等 19 座大中型水库进行水质评价,
10、西湖和鉴湖水体均符合景观娱 乐要求,19座大中型水库除青山水库为山类水水体外,其余水库除 氨氮、总氮、总磷等个别指标为 II 类水质水体外,绝大部分指标均 达到 I 类水体水质标准,水库水质普遍较好。营养化评价表明西湖、 鉴湖均为富营养;在 19 座水库中,紧水滩水库、新安江水库为贫营 养,湖南镇水库为富营养,其余均为中营养。全省地表水有机污染重于毒物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溶 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等。湖泊因总磷、 总氮偏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重;河流水体中,城市内河、河网 和各水系流经城镇的河段水体污染严重。2地下水水质全省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 221亿立方米,其中符合
11、地下水类 标准的为22亿立方米,占总量10%;符合地下水山类标准的为 26 亿立方米,占总量11.8%;W类、V类地下水分别为 119亿立方米、 54亿立方米,分别占总量的 53.7%和 24.5%。全省地下水主要超标项目为铁、锰和氨氮,其中山丘区基岩裂 隙水受土壤、岩性的影响,主要为铁、锰超标,非污染所致;平原 区浅层水受地表水入渗补给,主要为氨氮超标。3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经对我省县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调查表明,现状 101 个水源地中, 38个在河道取水、 63个在湖、库取水。其中 11个地级 市现有饮用水水源地 24个,河道取水和湖库取水分别为 10个和14个; 杭州、嘉兴、湖州三
12、市的城市用水全部从河(江)道取水,绍兴、 金华、台州、衢州、温州和舟山市等六市主要从水库取水,宁波、 丽水两市同时从水库、河道取水。县级市共有 29个饮用水水源地,河道取水和湖库取水的分别为 10个和 19个;各县共有 48个饮用水水源地,河道取水和湖库取水分别为 18个和 30个。上述101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为I、口、山、W、V类的水源 地个数分别为20、56、19、5和1个。其中河道型水源地水质为I、V类的个数分别为 3、19、10、5和1个;湖库型水源 地水质无W、V类,为I、口、山类的个数分别为17、37和9个。在水质为I、H类的 76个水源地中,22个为河道型(占29%), 54个为
13、湖库型(占71%)。在水质为山类的19个水源地中,10个 为河道型,9个为湖库型。水质为W、V类的6个水源地均为河道型。 水库水源地水质普遍较好,明显优于河道水源地水质。此外,全省乡村还有 1000 余万人的饮用水是直接从江河、溪流 和浅井取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或只经简单处理,水质得不到保障, 农村改水任务繁重。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一)水资源供给能力近年来,以温州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宁波白溪水库、绍兴汤浦 水库为代表的一大批大中型水源和引水工程相继建成。台州长潭水 库、临海牛头山水库、德清对河口水库等原有以农业灌溉为主的一 批水库逐步转向城镇供水。目前,全省已建成水库 3900 余座,其中
14、大型水库 28座,中型水库 119座,总库容为 380 亿立方米,兴利库 容 210 亿立方米; 提水工程 4.2 万座, 装机容量 100 万千瓦; 引水工 程 5.6 万座;地下水工程 14 万眼。此外,沿海分散岛屿地区由于地 形地貌特殊,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和工程类型多样,以小规模分 散开发为主,工程数量众多,尚有海水淡化、屋顶接水等工程。现 有供水工程设计年供水能力总计约 235 亿立方米。我省城市供水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2003 年全省城镇水厂供水规 模 1350 万立方米 /日,年供水总量 27 亿立方米。除杭嘉湖平原地区 外,大部分城市供水已由水库水源供水,全省70%左右的城市人
15、口和重要工业用水已由水利工程提供水资源保障。(二)水资源利用结构2003 年全省实际总用水量为 20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 112 亿立方米,占 54.4%;工业用水量 55 亿立方米,占 26.7%;城乡生 活用水量 27亿立方米,占 13.1%;生态用水量 12亿立方米,占 5.8%。 地表水源供水量为 197.1 亿立方米,占 95.7%;地下水源供水量为 8.5 亿立方米,占 4.1%;其他污水回用、屋顶集水等其他水源供水 量为 0.4亿立方米,占 0.2%。另外,海水利用量为 58.6亿立方米(主 要为沿海火电厂冷却用水)。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 量为 74.08亿立方
16、米,占 37.6%;引水工程供水量 30.57 亿立方米, 占 15.5%;提水工程供水 92.43 亿立方米,占 46.9%,另外,人工载 运水量 0.05 亿立方米。2003 年全省降水量为 1201 毫米,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减少 25.1, 地表水资源量为 564 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少 40.2,属枯水 年,天然径流量小,供水不足,大部分地方均发生干旱缺水,部分 地区自来水实行限制供水等措施, 舟山等地农业灌溉为城镇供水 “让 路”,大部分中小水库干涸或蓄水严重不足,用水量大幅压缩,故 全省供水量比上年减少 2.03亿立方米。全年优质用水缺水 56 亿立 方米,农业和一般工业用水缺水
17、约 20 亿立方米,沿海岛屿和宁波、 台州、玉环、义乌等地出现供水紧张局面。(三)水资源利用水平近年来我省水资源实际利用量约为 210 亿立方米,占多年平均 水资源总量的 22%,约占可开发利用量的 60%,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率与世界上缺水国家相比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目前我省人均年用 水量约 450 立方米,与全国人均年用水量 430 立方米接近,与世界 上缺水国家中的以色列、摩洛哥等国家相近,低于韩国的人均年用 水量 630 立方米;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约 440 立方米,与南方地区 以水稻种植为主的省份相比处于中等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 115 立方米,低于全国的平均数 250 立方米。
18、 三、水资源特点及存在问题(一)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相对不足浙江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 955亿立方米,平均单位面积水资源 量为 92万立方米 /平方公里,按单位面积计算的水资源量较丰,仅次 于台湾、福建、广东,居全国第四位,总体上我省在全国属水资源 较为丰沛的地区; 人均水资源量 2100立方米,略低于全国平均数 2200 立方米。考虑邻省流入我省的过境水资源量,扣除因地形条件和洪水等 不可利用因素的资源流失,在维系我省河流和主要湖泊、河网等正 常功能的前提下,我省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约 360亿立方米。近年来 我省实际利用水资源量约 210亿立方米, 与之相比尚有较大的可开发 利
19、用空间。但由于开发条件较优的项目在前期已经实施,留待开发 的资源成本将成倍增长,开发难度也相对较大,必须通过较大的投 入才可获得可利用的水资源。(二)水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须加大治理力度我省山区河流和大部分水库水体水质普遍较好。 20 世纪 80年代 以后,由于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化肥、农药的普 遍超量使用,以及生活废污水的增加,废污水排放总量有较大幅度 增加。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截污治污措施,对污染物的排放实 施控制,但由于工业发展迅猛,部分行业和企业环保意识的薄弱, 措施不到位,污染物排放总量呈逐年增加态势,全省平原地区各河 流水体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局部地区非常严重,已显现水
20、质型缺水 的现象,制约了当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由于地表水和浅 层地下水的污染,不少平原地区过度开采和不合理使用地下水,已 造成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衰竭和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环 境问题,加上河道淤积严重,导致河网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减 弱,加剧了水体的污染趋势,地面沉降还引起部分水利工程效益降低。我省水环境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随着浙江省环境污染整治 行动方案的实施,各级政府对环境监控和治理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全民环保意识将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也将进一步合理调整,特别 是实施排污许可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制度后,辅以经济手段促使企 业不断增加环保投入,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可望得到有效控制,
21、通过 一定的措施得以进一步改善。根据我省河流多为独流入海的有利条件,可在省行政区内通过 法定的程序制订水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有关制度,落实相应的措施。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污染治理的总体部署,落实各级责任,在近期 内抑制污染发展,有效改善水体水质,逐步恢复青山绿水的江南水 乡风貌是可以实现的。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效益,需 要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实现。目前,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快建 设污水处理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工作。(三)水资源使用尚显粗放,节水潜力较大浙江省人均水资源量仅 2100立方米左右,至 2020年,随着人口 的增长,人均水资源量将接近国际
22、公认的贫水警戒线。节约用水在 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节约 用水、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从而增加可利用的水量,减 少废污水排放量,起到节约用水、节省投资、减少污染的多重功效,贯彻“节水为本”农业是浙江省用水大户。目前全省农灌渠道的2/3仍是土渠,防渗漏能力差,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在 0.5左右,灌溉水量损失严 重,而先进灌区的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可达到 0.65以上;微喷灌、 薄 露灌溉等先进灌溉方式在我省的应用仍不广泛, 农业节水前景广阔。 近年来工业用水增长迅猛,但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仅35%左右,发达国家重复利用率达 75%以上;目前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
23、量为 115 立方米,对比国外节水先进国家的 35立方米尚有很大的差距。城市 供水系统自来水管道的漏损率约为 18%,目前国内上海等城市的漏 损率为 10%左右, 而发达国家的漏损率仅 8%,差距明显。 总体而言, 我省在水资源利用上尚显粗放,节约用水潜力较大。因此,应加快 建设节水工程、中水回用工程。(四)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调蓄能力不足分析近年来我省部分地区出现的供水紧张现象, 其缺水类型 “资 源型”、“水质型”、“工程型”兼而有之。我省水资源总量充沛, 由于受到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的限制,以及人口分布、经济布 局与水资源条件的不匹配,我省规划期内所增加的用水需求,须通 过科学规划、合
24、理配臵,建设蓄水工程和实施跨流域、跨区域的引 调水工程等措施加以解决。(五)水资源管理还要加强,改革力度仍需加大近年来, 我省的水资源法制化、 规范化管理取得重大进展。 浙 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增强了全 社会的水法制意识。但在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下,由于各地区往 往从局部利益出发,过度利用区内水资源,导致上下游、地区间、 部门间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诸多矛盾。水资源价格与水资源使用效率以及与地区或行业的效益间的关 系不密切,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排水的管理没有 很好衔接,水资源配臵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善,优水劣用浪费现象普 遍存在,水利用效率不高,供水水价
25、亟待改革。当前,要尽快建立 充分体现我省水资源状况,以节水和合理配臵水资源、提高用水效 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强化水价对用水单 位的成本约束,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13第二章 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一、水资源需求背景(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我省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 段。规划期内,全省将全面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 “八八战略” , 在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的基础上, 进一步“接轨大上海、 融入长三角” ; 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三大产业带的构建,将形成定位合理、 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产业新格局,进一步提升浙江产业
26、的竞 争力,使浙江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海洋经济 强省,对浙江沿海的发展及内地的辐射功能将进一步凸现;“平安 浙江”、生态省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将进一步改善浙江 的经济社会环境。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一轮的持续增长期,在 2020年前的较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有望保持高速增长。2004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 11243亿元,已成为 全国第四个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的省份。预计到 2010年,全省 常住人口将达到约50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 60%左右;GDP总量 将达到约20000亿元,人均GDP达到40000元(折合4800美元),接 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
27、 2020年,常住人口将达到约 5400万人,城 市化水平达到70% ; GDP总量将达到约39000亿元,人均GDP达到 72000元(折合 87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趋势 水资源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重大。未来我省GDP由1万亿向2万亿的迈进必然导致全省用水需求的不断增长,我省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布局间的矛盾将随着经济社 会的进一步发展而愈显突出;城乡居民饮用水需求将进一步提出水 质和水量的双重要求; 随着农业种植面积的缩小和种植结构的调整、 灌溉方式的改进以及灌区改造, 我省农业用水量呈逐年递减的态势。 但为了保证粮食生
28、产安全,保证我省每年 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作 为农业生产主要支撑之一的灌溉水量还应按照标准予以保证;工业 增长对水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尽管单位产品用水量在不断下降, 但工业规模扩大对水资源的需求增长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期;在城 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需求增长的同时,城 市公共用水和服务业用水的需求量也将激增。二、水资源需求预测(一)全省水资源分区和预测方法水资源分区: 以流域为基本单元,考虑水资源的可开发利用条 件,将全省分成浙北杭嘉湖区、浙东萧绍宁舟区、钱塘江区、台州 区、温州区、瓯江中上游区等六大水资源分区进行全省水资源需求 预测和工程配臵。用水设计保证率: 城镇生活和
29、重要工业用水保证率为 95%,一般 工业用水保证率为90%,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为75%90%,环境用水保证率 80%分类水量预测方法: 根据各区的特点按照用水户对用水水质要 求的不同将其分为优质需水、一般需水和环境需水。优质需水为公 共自来水厂通过管网供到各用水户的水, 包括城镇综合生活需水、 农 村综合生活需水、 重要工业需水等。 一般需水包括一般工业用水和农 业灌溉用水,多为自备水源工程(如提水泵站等)直接从河道、河 网取用的水。环境需水包括河道自净、冲淤用水以及河流最小生态 用水等。城镇综合需水包含城镇生活、 重要工业和服务业等各类用水, 农村 综合需水包含农村生活、 畜牧业等需水, 工
30、业自备为厂矿直接取水部分 水量,均采用人均用水综合定额法进行分析预测。 农业灌溉需水量由设 计灌溉定额推求, 同时考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 主要农作物水稻的灌 溉定额采用田间腾发系数a法进行40年长系列逐日计算,经济作物灌溉 需水量采用折减系数法计算。按上述需水要求, 对各水资源分区采用 “现状节水水平” 和“强 化节水水平”两种方案进行分类、分质预测需水量,确定各水平年 分区优质用水及一般工业用水需水定额。详见表 1。表1各水平年分区优质用水及一般工业用水需水定额表单位:立方米 / 人日分区水平年分类需水定额城镇综合农村综合工业自备浙北杭嘉湖区现状0.360.600.140.200.230.
31、6720100.370.700.170.280.260.7720200.390.770.230.330.280.79浙东萧绍宁舟区现状0.220.600.080.130.010.5120100.260.650.110.180.030.5420200.310.710.130.210.040.60钱塘江区现状0.220.390.120.190.051.7520100.280.490.160.230.051.6320200.350.630.190.270.051.53台州区现状0.300.450.150.230.050.6520100.380.500.190.250.050.4420200.460.
32、610.230.310.050.41温州区现状0.250.550.100.220.040.3020100.400.650.150.280.060.3520200.500.700.200.330.070.41瓯江中上游区现状0.240.430.100.200.270.3320100.270.460.120.250.280.3520200.300.490.150.250.300.37(二) 2010年的水资源需求按现状节水水平方案预测,全省需水量将增加到 319.2亿立方米。按强化节水方案预测,全省需水量将增加到288.1亿立方米,全省水资 源供需缺口为53.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缺口主要区域为浙
33、东萧绍宁 舟区、浙北杭嘉湖区、温台沿海的乐清玉环地区和钱塘江区的义乌 永康地区。(三)2020年的水资源需求按现状节水水平方案预测,全省需水量将增加到 343.7亿立方米。按强化节水方案预测,全省需水总量将增加到301.0亿立方米,全省水 资源供需缺口为66.0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缺口较大的主要是浙东萧 绍宁舟区、浙北杭嘉湖区、温州区、台州区和钱塘江区的义乌永康 地区。2010年、2020年全省总需水预测成果对比见表 2。表2全省总需水预测成果对比表单位:亿立方米万案水平年优质 需水一般 需水环境 需水总计现状节水水平现状41.9199.146.2287.2201069.6211.038.63
34、19.2202094.5217.631.6343.7强化节水水平201061.7192.234.1288.1202085.9192.123.1301.0节水效果2010-7.9-18.7-4.5-31.12020-8.6-25.5-8.6-42.7预测成果表明,如按照现状节水水平,全省至2010水平年、2020水平年总需水量将分别达到319.2亿立方米、343.7亿立方米,将接近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极限。规划采用强化节水方案,进行需水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各水平年分区预测需水量详见表 3各水平年分区需水预测成果表单位:亿立方米分区水平年优质需水一般需水环境 需水总计合计城镇 综合农村 综合合计工业自
35、备农业 灌溉浙北杭嘉湖区现状7.585.422.1646.1410.3635.7818.5672.28201012.149.702.4447.8714.8233.0514.6674.67202016.2514.102.1548.8917.1231.7710.7675.90浙东萧绍宁舟区现状10.979.071.9030.927.8523.0715.4057.29201016.9414.502.4434.0712.7921.2810.2261.23202023.6321.262.3737.7217.8319.895.4266.77钱塘江区现状10.867.932.9374.1911.1563.0
36、41.7486.79201012.138.933.2070.4315.2255.211.4684.02202016.7213.413.3165.5916.4749.121.3483.65台州区现状4.983.181.8016.463.4413.023.6325.0720108.206.401.8013.353.749.612.8024.35202011.129.301.8212.444.058.392.3325.89温州区现状6.164.221.9417.943.3014.645.5729.67201010.137.892.2415.634.4811.153.8629.62202014.771
37、2.692.0816.975.9311.042.1133.85瓯江中上游区现状1.380.640.7413.460.3913.071.2716.1120102.161.310.8510.870.8210.051.1314.1620203.392.590.8010.501.668.841.0914.98全省合计现状41.9330.4611.4719 9.1136.49162.6246.17287.21201061.7048.7312.97佃 2.2251.87140.3534.13288.05202085.8873.3412.5419 2.1163.06129.0523.05301.04从平衡成
38、果看,如果维持现有供水能力,至2010年、 2020年仍将缺水 53.5亿立方米、 66.0亿立方米,其中优质用水缺口分别为 14.8 亿立方米和 28.5亿立方米,一般用水缺口分别为 21.5亿立方米和 27.7 亿立方米,必须通过建设蓄水工程和引调水工程予以解决。20第三章 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四 次全会精神为指针,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深入实施“八 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发展观,以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为出发点,全面规划、统筹兼
39、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开发保护 并重,开源节流并举,不断强化政府对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臵, 促进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不断提 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水防污型社 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率先建 成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可靠保障。二、基本原则(一)坚持人水和谐、可持续利用原则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区域规划和产 业布局中应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减少或消 除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行为,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 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臵与合理使用,达到最
40、大的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 用。二)坚持水资源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原则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 相适应,并适度超前。要统筹考虑防洪排涝和水资源供给、不同流 域、区域和城乡水资源开发的阶段性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社 会发展中水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注重效 益、统筹发展。(三)坚持水资源统筹调度、优化配置原则以人为本,保障生活用水为先。为城乡居民提供合格水质的生 活必需的基本水量,是水资源优化配臵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上下 游、干支流、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 近期与远期等各
41、方面的关系;统筹协调区域内生活、生产和生态用 水,工业和农业用水,合理配臵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外流域 调水、常规水源与非常规水源等多种水源,对需水要求与供水可能 进行合理安排。实行分级分质供水,优先保证水质要求较高的城乡 居民生活用水及重要工业用水, 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必需用水, 充分 考虑“三农”利益,统筹一般工业、农业灌溉、环境用水和其他各项 用水。建立高效的资源配臵网络,实现水资源优化配臵。(四)坚持节水为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水环境保护,遏制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以恢复 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建立水质监测、超标预警、总量控制、排 污许可、排污缴费等水环境保护制度,
42、提高污水处理率。鼓励各用 水户通过挖潜降低原水消耗,推行梯级水价,实行分质供水。在治 污、节水的前提下,根据发展需要,适度建设蓄水工程和引调水工 程,积极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五)坚持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原则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倾斜力度,提升水资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 务能力。深化水资源管理、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精干 高效的水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水行政管理法制化。培育并建立起符 合浙江实际的水市场体系,探索利用市场来配臵水资源的办法和水 利补偿机制,用水权水市场来促进跨区域水资源优化配臵,促进水 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资金多元化。要坚持科学治水,积极推 进水利科技创新,要广泛应用先进
43、的科学技术,努力提高规划的科 技含量和创新能力。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规划思 想,科学管理优化配臵水资源。三、总体目标围绕建立保护有效、安全可靠、配臵优化、开发合理、利用高 效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 高效的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节水防污型社会, 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至 2007年,基本遏制水污染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水环境质量不劣于 2002年水平,节水取得初步成效,供水能力新增 400万吨 /日,缓解现有局部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问题; 至2010年,基 本满足水功能区的水质要求,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节水取得显著 成效,再增加供水能
44、力 400万吨 /日,基本满足全省各项需水要求; 至 2020年,全面达到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要求,基本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节水水平, 再增加供水能力 800万吨 /日左右,满足全省 各项需水要求,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 供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一)水资源保护 到2010年基本满足水功能区水质要求。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 达标率达到 95%以上,乡村自来水合格率达到 75% 以上,全省饮用水 水质基本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河道水质满足一般工业和效益农业的 水质要求;禁止地下水超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全省水环境质量有明显好转。到2020年全面达到水功能区
45、水质要求。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 达标率达到 100%,乡村自来水合格率达到 95%以上,全省饮用水水质 全面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水功能区水质全面达标,恢复浙江省“江 南水乡”山青水秀的自然风貌。(二)节约用水到2010年,农业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 0.60以上,亩均灌溉用 水量下降至 400立方米; 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小于 100立方米,重复 利用率提高 10个百分点以上;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 15%以下,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回用率达到 20%以上; 全社会计划用水、 定额管理 率达到 95%以上。接近中等发达国家节水水平。到2020年,农业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 0.65以上, 亩均
46、灌溉用 水量下降至 350立方米;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小于 80立方米,重复 利用率达到 70%以上; 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 12%以下,城市污 水集中处理回用率达到 30%以上;全社会计划用水、 定额管理率达到 99%以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节水水平。(三)供水能力在强化节水条件下,全省至 2010年需水 288.1亿立方米,至 2020 年需水 301.0亿立方米,其中优质水分别为 61.7亿立方米和 85.9亿立方 米。现状工程条件下年供水能力约 235亿立方米,实际供水量约 210 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和重要工业等优质水约 36.2亿。预测 2010年、2020 年优质水分别缺水 14.8亿立方米和 28.5亿立方米。到 2010年,全省新增年供水能力 53亿立方米,其中新增优质水 供水能力 29.9亿立方米。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100%,全省自来水 供水规模由现状的 1700万吨/日(含村镇水厂)提高到 2500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