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海洋科学专业调查情况和感想海洋科学专业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能在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 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 学及海洋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海洋科学研究 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海洋科学基本调查方法和实验技能,具 有从事海洋调查和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 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 71的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活于 海洋中的生物、海底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面上的大气边 界层和河口海岸带。因此,海洋科学
2、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以及大气科学、水文 科学等密切相关。海洋科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其主要内容 包括对于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 和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上军事活动等的应用研究。由 于海洋本身的整体性、海洋中各种自然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和主要研究方法、手段的共同性而统一起来,使海洋科学成为 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海洋科学是 19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 的一门学科。海洋科学专业实际是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地理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形成了海洋气象学、物理海洋学、 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质学等专业,许多大学在多年 来专业背景教
3、育基础上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海洋科学教育打下了 良好的基础。中国海洋科学教育始于 20世纪20年代,几十年来为国家 培养了许多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科学家和海洋科学研究人 才,并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 年代初期,一些学者在 厦门大学举办暑期海洋生物讲习班,开展海洋生物学研究。1946 年中国第一个海洋学系在厦门大学成立,同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研究所。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海洋系部分专业 并入山东大学水产系,部分专业并入原大连海运学院和上海海 运学院。这一阶段是学科创建和探索阶段,科学的涵盖面很窄, 实际上只有航海和海洋生物学两个专业,主要培养航海和水产 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以及少量
4、的海洋生物学方面人才。1958 年, 在原山东大学水产系的基础上组建了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 洋大学前身)。国家对海洋科学教育给予了很大的重视,中国 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始有了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 物理学和海洋地质学的专业教育。50 年代中国开始少量招收海 洋科学类研究生,70 年代末期开始全面招收研究生,80年代开 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海洋学系已形成了 较完善的教学体系,学科涵盖了海洋科学的所有二级学科一一 物理海洋学、海洋物理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 学和海洋气象学。这一时期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性研究 人才。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海洋事业的
5、发展,海洋科学专业 教育在中国形成了一个高潮。在太阳系的行星中,地球处于“得天独厚”的位臵。地球的大 小和质量、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地球的绕日运行轨道以及自转 周期等因素相互的作用和良好配合,使得地球表面大部分区域 的平均温度适中(约15D,以致它的表面同时存在着三种状 态(液态、固态和气态)的水,而且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是以 液态海水的形式汇聚于海洋之中,形成一个全球规模的含盐水 体世界大洋。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拥有海洋的星球。因此, 我们的地球又称为“水的行星”。全球海洋总面积约 3.6 亿平方公里,约占地表总面积的 71,相当于陆地面积的 2.5倍。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约 3800 米,最大深度
6、 11034 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主体部分, 平均深度都超过4000米。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 13.7亿立方公 里,相当于地球总水量的 97以上。假设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 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地球便成为一个表面被 2600多米深的海水 所覆盖的“水球”。世界海洋每年约有 50.5 万立方公里的海水 在太阳辐射作用下被蒸发,向大气供应 87.5的水汽。每年从 陆地上被蒸发的淡水仅有 7.2 万立方公里,约占大气中水汽总 量的 12.5。从海洋或陆地蒸发的水汽上升凝结后,又作为雨 或雪降落在海洋和陆地上。陆地上每年约有 4.7 万立方公里的 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或沿地面注入河流,或渗入土壤形成地下
7、 水,最终注入海洋,从而构成了地球上周而复始的水文循环。海水是一种含有多种溶解盐类的水溶液。在海水中,水占 96.5左右,其余则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溶解盐类和矿物,还有 来自大气中的氧、二氧化碳和氮等溶解气体。世界海洋的平均 含盐量约为3. 5%。而世界大洋的总盐量约为48 x 1015吨。假 若将全球海水里的盐分全部提炼出来,均匀地铺在地球表面上, 便会形成厚约 40 米的盐层。目前在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超 出8 0种。组成海水的化学元素,除了构成水的氢和氧以外,绝大 部分呈离子状态,主要有氯、钠、镁、硫、钙、钾、溴、碳、 锶、硼、氟等1 1 种,它们占海水中全部溶解元素含量的 99%; 其余
8、的元素含量甚微,称为海水微量元素。溶解于海水中的氧、 二氧化碳等气体,以及磷、氮、硅等营养盐元素,对海洋生物 的生存极为重要。海水中的溶解物质不仅影响着海水的物理化 学特征,而且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和生态环境。海洋 对于生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和组成, 与许多低等动物的体液几乎一致,而一些陆地高等动物甚至人 的血清所含的元素成分也与海水类似。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生 命起源于海洋,而且绝大多数动物的门类生活在海洋中。在陆 地上,生物集中栖息在地表上下数十米的范围内;可是在海洋中 生物栖息范围可深达1 万米。因此,研究生命起源的学者把海 洋称作“生命的摇篮”。海洋作为地球水
9、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大气圈、岩石圈以 及生物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为控制地球表面的环境和生 命特征的一个基本环节,并具有下面一些特征:第一,海洋是大气-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具有 很高的热容量,因此世界海洋是大气中水汽和热量的重要来源, 并参与整个地表物质和能量平衡过程,成为地球上太阳辐射能 的一个巨大的储存器。在同一纬度上,由于海陆反射率的固有差 异,海面单位面积所吸收的太阳辐射能约比陆地多2550%。 因此,全球大洋表层海水的年平均温度要比全球陆地上的平均 温度约高10C。由于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上分布的固有差 异,赤道附近的水温显著地高于高纬度海区,因此,在海洋中导 致暖流从赤
10、道流向高纬度、寒流从高纬度流向赤道的大尺度循 环。从而引起能量重新分布,使得赤道地区和两极的气候不致 过分悬殊。海面在吸收太阳辐射能的同时,还有蒸发过程。海 水的汽化热很高,蒸发时便消耗大量热量。反之,在水汽受冷 凝结时又会释放出相同的热量。因此,海水的蒸发既是物质状 态的转化,也是能量状态的转化。海面蒸发产生的大量水汽, 可被大气环流及其他局部空气运动携带至数千公里以外,重新 凝结成雨雪降落到所有大陆的表面,成为地球表面淡水的源泉, 从而参与地表的水文循环,参与整个地表的物质和能量平衡过 程。由此可见,海洋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形成,以至地球表面 形态的塑造都有深远的影响。全球尺度的海洋-大气相
11、互作用,不仅可以在几个月、几年 内对地球上气候带来影响,而且可以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导致 显著的气候变异。地球表面的水,除海水以外,约有 2%被束 缚在固体水(冰)中,这也就是今天的南极洲和格陵兰等冰川。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和气候演变,可以通过海平面的高度和冰川 体积的变化显示出来。地质学研究表明,在地球最近所经历的 1 0亿年中,地球表面的水量是近似恒定的。由此可以推知,假 若现代冰川全部融化则海平面将升高约 60米。这对于人类无疑 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事实上,在地质时期中,曾出现过大陆 冰川发展和融化的多次交替,每次交替都影响地球的气候、大 气环流和水文循环,引起生物的大调整。据地质学和古地
12、理学 的考察,在第四纪最大的冰期中,冰川的体积 3 倍于现代冰川, 海平面则平均低于现代海平面约 130 米,露出了大部分大陆架。 基于这些观测事实,目前对地球气候长期变异过程已建立多种 “冰川-海洋-大气”系统的相互作用模型,并从数值上模拟出 接近观测事实的结果。这种模拟结果大体同根据更新世地质、 古地理资料复原的气候演变相符。第二,海洋是地球表面有机界与无机界相互转化的一个重要 环节。地球上存在着一个很薄的“生物圈”,它集中在地球表 面三种形态的水的交界面附近。地球上这个有生命的物质圈层 之所以能够产生、进化并延续下去,是依靠大规模的物质和能 量转化以及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相互转化。而这些
13、物质和能 量的循环与转化过程的方式和强度,在迄今已知的星球中也是 独一无二的。否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将如同已知没有发现 生命现象的星球一样,只能是一个死寂的世界。海洋中的动物约1620万种,植物约1万多种。海洋中的 生物,如同整个生物圈中的生物一样,绝大多数直接地或间接 地依赖于光合作用而生存。在地球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将无 机物直接转化为有机物,从而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动 物是不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上依赖于消耗植物(直接或间接) 而生存繁衍。假若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一旦中止,则绝大多数 的动物就有灭绝的可能。这样,由海洋光合植物、食植性动物 和食肉性动物逐级依赖和制约,组成了海洋食物链
14、在这链的 每一个环节,都有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包括真菌和细菌对动植 物尸体的分解作用,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于是,由植物、 动物、细菌、真菌以及与之有关的非生命环境组成一个将有机 界与无机界联系起来的系统,即通常所说的海洋生态系。这个 系统的状态,通常可用两类指标来描述:一类是静态指标, 如生 物量等;另一类是动态指标, 如生产力等。根据有的学者估算, 海洋的总生物量约为3x1010吨,只有陆地总生物量的1/200 左右,如按干重计算则仅相当于陆地总生物量的 1/350。但是, 就生产率而论,海洋却同陆地大体相当(海洋为4.3 x 1011吨/ 年,陆地为4. 5 x 1011吨/年);更值得
15、注意的是,海洋有机物 质的相对生产率(即生产力与生物量之比值)远高于陆地,两者 之比相差200多倍。这是因为海洋中有机物质的生产者主要是 单细胞生物,而陆地上有机物质的生产者主要是多细胞生物。第三,海洋作为一个物理系统,其中发生着各种不同类型 和不同尺度的海水运动和过程,对于海洋中的生物、化学和地 质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海水运动按其成因,大致分为:海水 密度变化产生的“热盐”运动,如海面蒸发、冷却和结冰,以及 海水混合等,使海水密度增大而下沉,并下沉至与其密度相同 的等密度面或海底作水平运动;海面风应力驱动形成的风生 运动,如风海流和风生环流等; 天体引力作用产生的潮汐运 动; 海水运动速度切
16、变产生的湍流运动; 各种扰动产生的 波动,如风浪、惯性波和行星波等。而海洋中的各种物理过程, 通常除了按其物理本质分为力学、热学、声学、光学和电磁学 等过程以外,一般按其特征空间尺度(或特征波数,主要是水 平特征空间尺度或波数)和特征时间尺度(或特征频率),大 致分为小尺度过程、中尺度过程和大尺度过程。其中,小尺度 过程主要包括:小尺度各向同性湍流,海水层结的细微结构、 声波、表面张力波、表面重力波和重力内波;中尺度过程主要包 括:惯性波、潮波、海洋锋、中尺度涡或行星波;大尺度过程主 要包括:海况的季节变化、大洋环流、海水层结的纬向不均匀 性和热-盐环流等。海洋是生物的生存环境,海水运动等物理
17、过程会导致生物环境的改变。因此,不同的流系、水团具 有不同的生物区系和不同的生物群落。海水运动或波动是海洋 中的溶解物质、悬浮物和海底沉积物搬运的重要动力因素,因 此,海洋中化学元素的分布和海洋沉积,以及海岸地貌的塑造 过程都是不能脱离海洋动力环境的。反过来,海水的运动状况 也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化学环境有关。这就是海洋自然环境的 统一性的具体表现。第四,大洋地壳作为全球地壳的一个结构单元,具有不同 于大陆地壳的一系列特点。陆壳较轻、较厚,比较古老;洋壳 较重、较薄(缺失花岗岩层),相对年轻。在地壳的均衡作用 下,陆壳质轻而浮起,洋壳质重而深陷。地球之所以存在着如 此深广的海洋,是与洋壳的物质组
18、成有关的。由于海水的覆盖,海底地壳是难以直接观察的。近半个世 纪以来,深海考察发现了海洋中有深度超过万米的海沟,长达上 千公里的断裂带以及众多的海山;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存在着 一条环绕全球、纵贯大洋盆地、延伸达 80000 公里的水下山脉 体系。这条水下山脉纵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盆中部,所以称 为大洋中脊。在大洋中脊顶部发育有一条被断裂带错开的纵向 的大裂谷,称为中央裂谷。和大陆地壳相比较,大洋地壳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 山系。巨大的大洋中脊主要由来自炽热的地球深处的玄武岩所 组成。观测和研究表明,大洋中脊的裂谷是地壳最薄弱之处。 这里有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和极高的热流值,地球内部炽热 的熔
19、岩通过这个薄弱带不断涌上来,冷却后凝结成新的洋底地 壳,并向两侧扩张。扩张速度可达每年116厘米。这种扩张过 程迄今仍在继续。这条全球性的大洋中脊和裂谷系以及海沟等 构造活动带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 印度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和许多小板 块。板块是位于地球软流层上的刚性块体,板块的边界是构造 运动最活跃的地方,而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则是全球构造运动 的基本原因。在板块的分离、漂移和聚合作用下,海陆位臵不时变动。 在地质历史上,大陆曾反复裂离和聚合,大洋则屡经张开和关 闭。2 亿年前, 地球上只有一个超级大陆和超级大洋, 当时还没 有大西洋和印度洋。近 2
20、亿年来,大西洋和印度洋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而太平洋却在不断地收缩。在一个表面积基本不变 的地球上,一些大洋的张开必然伴随着另一些大洋的缩小或关 闭。海洋是个非常古老的地质体,海水的年龄可以远溯至前寒 武纪。但大洋地壳是一边生长,一边俯冲,处于不断更新的过 程。现代洋壳的年龄不到 2 亿年。古老的海水与年轻的洋底共 存,应当说是海洋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海洋学者乘坐潜水器考察大洋中脊 和裂谷,发现从裂谷底喷涌出来的热泉。原来,冷海水沿裂隙 渗入炽热的新生洋壳内部,变成热海水,热海水和洋壳玄武岩 之间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玄武岩中的铁、锰、铜、锌等被淋 滤出来进入热海水,
21、从而喷出富含金属的热泉。由河流带入海 洋中的镁、硫酸根,在上述过程中也大部分被中脊轴部的洋壳 所吸收。据估计,沿着80000公里长的大洋中脊只需8001000 万年,与世界海洋等量的海水就可以经过脊轴洋壳循环一遍。 这对于海水化学成分的演化,不能不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总之,海洋中发生的各种自然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同大气 圈、岩石圈和生物圈都有耦合关系,并且同全球构造运动以及 某些天文因素(如太阳黑子活动、日-地距离、月-地距离、太阳 和月球的起潮力等)密切相关,这些自然过程本身也相互制约, 彼此间通过各种形式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 具有全球规模的、多层次的海洋自然系统。正是这样一个
22、系统, 决定着海洋中各种过程的存在条件,制约着它们的发展方向。 海洋科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析、 综合、归纳、演绎以及科学抽象方法,去揭示这个系统的结构 和功能,认识海洋中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发展规律,并利用 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应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和环境工程等 科学技术手段,以保护、利用和深度开发我国热带海洋生物资 源为目的,培养具有扎实的海洋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 验技能,能在生物学尤其是海洋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海洋环境监测、评估、保护与修复以及海洋生 物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与管理的海洋生物 科学专门人才。通
23、过本专业学习,毕业生可掌握以下理论知识和技能: 掌 握数学、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生物科学 尤其是海洋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掌 握海洋环境监测、评估、保护和修复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 工程、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等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 海洋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动态;掌握资料 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 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主要课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技术、遗传学、 海洋动物生理学、海洋生物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微生物学、 海洋生态学、海洋
24、环境科学。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海洋科学的学科体系相关资料:现代海洋科学的研究体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性学科研究 和应用性技术研究两部分。基础性学科是直接以海洋的自然现 象和过程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发展规律;应用性技术学科则是研 究如何运用这些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海洋中发生的自然过程 ,按照内秉属性,大体上可分为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地质过程和生物过程四类,每一类又是由许 多个别过程所组成的系统。对这四类过程的研究,相应地形成 了海洋科学中相对独立的四个基础分支学科:海洋物理学、海 洋化学、海洋地质学和海洋生物学。海洋物理学是以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发生于海 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
25、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物理海洋 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电磁学、河口海 岸带动力学等。主要研究海水的各类运动(如海流、潮汐、波 浪、内波、行星波、湍流和海水层的微结构等),海洋同大气圈 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规律,海洋中声、光、电的现象和过程, 以及研究有关海洋观测的各种物理学方法。海洋化学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 性质和化学过程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海洋水层和海底沉 积以及海洋大气边界层中的化学组成、物质的分布和转化, 以及海洋水体、海洋生物体和海底沉积层中的化学资源开发利 用中的化学问题等。海洋化学包括化学海洋学和海洋资源化学 等分支。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
26、球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为:海岸和海底地形,海洋沉积的组成 和形成过程,大洋地层学、洋底岩石的岩性、矿物和地球化学, 海底地壳构造和大洋地质历史,海底的热流、重力异常、磁异常 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地球物理特性。海洋地质学当前研究的重 大课题是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和成矿规律,大陆边缘(包括岛 弧一海沟系)和大洋中脊为主的板块构造,以及古海洋学等。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一切生命现象和过程及其规律的 学科,主要研究海洋中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海洋生物的分类和 分布、形态和生活史、生长和发育、生理和生化、遗传,特别 是生态的研究,以阐明海洋生物的习性和特点与海洋环境之间 的关系,
27、揭示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规律,为开发 利用和发展海洋生物资源服务。海洋生物学包括生物海洋学、 海洋生态学等分支学科。如同自然科学中的其他学科一样,海洋科学的各个基础分 支学科不仅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且互相渗透,不断萌生出 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海洋地球化学、海洋生物化学、海洋生 物地理学、古海洋学等。另一方面,海洋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在 早期,具有明显的自然地理学方向,着重于从自然地理的地带性 和区域性的角度研究海洋现象的区域组合和相互联系,以揭示 区域特点、区域环境质量、区域差异和关系,形成了区域海洋 学。海洋科学的基础性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是整个海洋科学 的理论基础,对海洋资源的开
28、发利用和海洋环境工程等生产实 践起着指导作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海洋资源开发 技术与日俱新,因此需要专门研究如何把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应 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产技术问题。这样,在海洋科学研究中 就逐渐分化出一系列技术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和专业技术研究领 域。如海洋工程,它始于为海岸带开发服务的海岸工程,即海 岸防护、海涂围垦、海港建筑、河口治理等;到了20 世纪后半 期,世界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人类对蛋白质和能源的需求量 也急剧增加,因此海洋工程除了包括人们熟知的海洋石油、天 然气开采外,还包括深海采矿、经济生物的增养殖、海水淡化 和综合利用、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海洋水下工程、海洋空间开 发等。
29、海洋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由于服务对象不同,还相应 地形成一些相对独立的应用性学科,如海洋水文气象预报、航 海海洋学、渔场海洋学、军事海洋学等。随着海洋开发,尤其是海底石油开采事业的发展 ,向海洋排 泄废弃物的增加等原因,海洋污染日趋严重,海洋环境保护的 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逐步形 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一-洋环境科学。以上是现代海洋学研究的学科分类及其体系结构的梗概。 但是,如同其他自然科学研究一样,任何学科分类和体系都不 是最终的封闭系统,随着对海洋研究的深化和扩展,海洋科学 的学科分类和体系将不断地有所更新。海洋世纪”的蓝色 梦想解读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专业
30、 当前形势下,“21 世纪是海洋世纪”已成为国际共识。国际社 会对海洋已经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切关注,一些国家正在加 紧步伐调整自己的海洋政策,我国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也进入一 个崭新的阶段。我们目前对海洋研究、开发的力量较为薄弱,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海洋研究和海洋教育,与我国海 洋发展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科教兴国,教育先行。海洋科学 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我们来说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 义。从 90 年代后期至今,随着国内外对海洋的重视,特别是海 洋发展成为沿海国家发展战略,海洋经济成为各沿海国经济发 展的新增长点以来,海洋科学专业教育发展较快。过去只有中 国海洋大学(原山东海洋学院、青
31、岛海洋大学)、厦门大学(设 有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专业)、同济大学(设海洋地质专业) 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开展海洋科学和技术教育,目前,上海海 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院校都开设了海洋科学或海洋技术专 业。我校海洋技术专业始招于 1999年,海洋科学专业从 2000 年开始招生。2007 年开始,两专业合并按海洋科学类大类招生, 入学两年后分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专业进行教学。一、专业建设情况1、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本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获得开展海洋科学研究 的初步训练,系统掌握海洋科学,特别是物理海洋学、水声探 测和遥感探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海洋科学和相 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以
32、及教学、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定位:培养研究型的以物理海洋学、水声探测和遥感 探测为方向的海洋科学类专业本科生,大部分学生将有机会进 一步就读相应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依据,特别是课程设臵对专业定位 及培养目标的支撑。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学、计算机应用 技术。专业基础课:海洋科学导论、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 流体力学、专业英语、水声技术、遥感技术。专业课:物理海洋学、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计算流体力 学、海洋要素计算及预报、水声探测技术、遥感探测技术等。3、师资及实验室建设情况 本专业辖于海洋科学学院,学院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 合理的教师队伍,51名专任教师
33、中,高级职称教师 25人,其 中教授11名、研究员 1名;有博士18名,在读博士9名,硕 士 25 名。本专业建有浙江省海洋养殖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 室、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实验室、海洋环境生态专业实验室等。 有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实习基 地。二、专业特色本专业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充分发挥我院的科研优势 以科研促学科建设,带动教学质量提高,形成产学研一体办学 模式。建立学生科研基金,加强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 生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本专业依托海岛地域优势,以海洋工程水动力分析,海洋 资源调查与评估、海洋工程安全监测与评估、海洋环境评估等 实践平台,培养创新实践
34、人才。三、国际交流情况本校与挪威科技大学、东京海洋大学等国外高校达成合作 办学意向。毕业生达到对方高校的录取条件时,可以优先录取 为该校相应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四、毕业生就业情况从 1999 年开始,海洋科学类专业已经招收了十届本科生, 毕业生 500 余名。其中约有 15%的毕业生继续读研深造,少部 分毕业生进了专业比较对口的单位如宁波海洋环监测中心、浙 江海洋港务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工作。2010 届共有毕业 生 73 名,其中 18 名已考取中科院南海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 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河海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的 研究生继续深造,有 2 名已录取为公务员,其他毕业生也基本 落实工作单位。在今后,海洋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将存在持续大量的需求, 特别是海洋科学涉及的相关学科非常广泛,所以本专业学生的 就业选择范围非常自由,加上国家一贯的扶持政策,相信有志 之士一定能在海洋科学领域找到自己的位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