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生儿肠道微生态1内容提要人体肠道微生态学研究进展新生儿肠道微生态的建立和演化早产儿肠道微生态的特点微生态制剂在新生儿临床中的应用2人类的肠道 宿主细胞 营养物质 微生物菌群微生物菌群 3肠道微生态系统 种类 超过 400种数量 超过1014个 200万 基因(microbiome)作用 营养、生理和免疫调节4消化道菌群分布和数量 5影响因素n n环境酸碱度n n酶的活性n n在消化道内通过时间 6肠道细菌的种类有益菌 数量最大,随年龄和机体状况而变化 代表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 寄生部位:肠壁深层 中间菌 数量介于有益和有害菌之间 代表细菌:大肠杆菌 寄生部位:肠壁中层 有害菌 数量最少,
2、多为过路菌 如:葡萄球菌 寄生部位:肠壁浅层 7肠道菌群特点必需性多样性个体差异性 菌种 菌株动态平衡性可变性 组成 数量8肠道菌群的定植机制(1)粘蛋白(mucin)多聚糖结构黏附素(adhesins)细菌接触位置先天性细菌黏附位点 遗传基因 细菌糖苷酶的作用 新黏附位点的建立 9肠道菌群的定植机制(2)细菌和宿主细胞之间的对话细胞微生物学 细菌化学性信息细胞糖基转移酶表达和活性改变粘蛋白醣基黏附位点变构新的细菌黏附位点出现新细菌肠道定植10细菌之间的相互对话quorum sensing 细菌释放信号分子 环境中信号分子浓度超过阈值影响其他细菌基因调节系统 细菌基因的激活、阻遏和去阻遏 11
3、细菌的信号分子 革兰氏阴性细菌 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 (N-acylhomoserine lactone)革兰氏阳性细菌 信息肽(Pheromone peptides)12基本机制消耗和竞争相同的作用底物 竞争粘蛋白的黏附受体位置 产生生理性的限制环境 产生对其他细菌有毒性作用的代谢产物 产生抗生素样物质,如细菌毒素 产生作用于存活细菌编码基因的信号分子 阻止外界进入的任何新的细菌菌株在肠道内的定植 13肠道微生态系统与整体免疫 肠道粘膜屏障的组成部分 刺激肠道Paneth细胞产生防御素(defensins)促进肠道和全身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免疫耐受和调节作用14肠道微生态和系统免疫肠道微生态和系
4、统免疫1516肠道相关性淋巴组织GALT17Toll-Like Receptors(TLRs):连接肠道菌群和肠道免疫的桥梁TLRs是一组位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分子,至少有10种这些受体可以识别黏附于肠道上皮表面细菌的特殊抗原结构TLR-4是脂多糖(LPS)受体可能部分通过NF-B途径激活肠道上皮细胞来诱导肠道免疫18肠道微生态和细胞免疫1920益生菌对新生儿免疫系统的影响体液免疫肠道粘膜内免疫细胞的发育成熟IgA和特异性IgG分泌细胞免疫TH细胞应答巨嗜细胞吞噬活性NK细胞活性21新生儿肠道微生态系统建立的意义营养物质的分解、合成和吸收肠道系统发育成熟局部和全身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免疫耐受的形
5、成22影响因素出生方式 经阴道顺产 vs 剖腹产周围环境 发展中国家 vs 发达国家摄入食物 母乳喂养 vs 人工喂养2324新生儿肠道微生态系统的演化 初始期母乳(配方乳)喂养期辅食添加期断乳期25应用PCR-DGGE技术检测新生儿肠道菌群的演化实例126应用PCR-DGGE技术检测新生儿肠道菌群的演化实例227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干预 益生素(prebiotics)益生菌(probiotics)合生素(synbiotics)2829益生菌的应用范围 乳糖吸收不良 复发性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性腹泻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病毒相关性腹泻如轮状病毒感染 过敏性疾病 30 益生菌在新生儿中可能的应用对象 经剖
6、腹产出生早产儿 应用抗生素有医院内感染危险对抗生素存在耐药人工喂养31母乳喂养和肠道微生态 低聚糖(oligosaccharides)和复合糖(glycoconjugates)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 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高 32新生儿肠道微生态和过敏性疾病the KOALA Birth Cohort StudyJohn Penders,Carel Thijs,et al.Gut 2010;56;661-66733益生菌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动物实验:肠道内补充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GG)可以减少耐药性大肠杆菌(E.coli K1A)在肠道内定植数量和发生细菌肠外移位的频率
7、预防性应用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GG)可以减少住院婴幼儿(1月至3岁)发生院内感染性腹泻,特别是轮状病毒感染的危险 34在新生儿出生后给与补充非致病性大肠杆菌类益生菌可减少新生儿出生后10或20年内过敏性疾病和反复感染的发生率在孕妇和乳母中应用益生菌可能减少婴幼儿发生过敏性湿疹的风险 3506月生长 Wt Lt Hc 无差异 呼吸道感染 66%vs 68%中耳炎 15%vs 19%胃肠炎 13%vs 14%抗生素应用 23%23%vs 28%;OR:0.74;95%CI:0.551.00;P .049724月呼吸道感染 93%93%vs 97%97%;OR:0.49;95%CI
8、0.270.92;P.023 次数 3.73.7vs 4.2;ratio:0.87;95%CI:0.79 0.97;P.009中耳炎 72%vs 76%次数1.7vs 1.9;ratio:0.89;95%CI:0.781.01;P.068胃肠炎 74%vs 71%抗生素应用 80%vs 83%36益生菌对过敏性疾病的初级预防具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德国新生儿Lactobacillus GG 1*1010/d 产前孕妇应用46周乳母应用3月 母乳喂养*3M 婴儿应用6月 Kopp MV,Hennemuth I,Heinzmann A,et al.Pediatrics 2008;121;e850-e
9、85637早产儿肠道微生态系统 38早产极低体重儿肠道菌群的特点定植时间延迟种类减少 正常成人 400 早产儿 20比例失衡 潜在致病菌/有益菌 抗生素耐药菌株可能原因:无菌环境 抗生素应用 肠道喂养延迟 非母乳喂养39极低体重早产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影响因素极低体重早产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影响因素日龄日龄喂养方式喂养方式40抗生素应用对于极低体重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抗生素应用对于极低体重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影响细菌种类细菌种类细菌数量细菌数量Gewolb IH,Schwalbe RS,Taciak VL,et al.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2011;80:F16
10、77341 早产儿应用益生菌的潜在益处 降低肠道通透性 增强粘膜对于细菌和细菌产物的屏障作用提高肠道局部和全身性的免疫机能使肠道微生物菌群“正常化”保护肠道粘膜不受致病菌定植增加抗炎症性细胞因子促进肠道营养 42益生菌在早产极低体重儿肠道内的定植43益生菌应用促进早产极低体重儿的肠内喂养益生菌应用促进早产极低体重儿的肠内喂养44益生菌应用促进早产极低体重儿的体重增长益生菌应用促进早产极低体重儿的体重增长45益生菌的作用464748双歧杆菌作用荟萃49早产儿NEC与肠道微生态50NEC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宿主的发病易感因素宿主的发病易感因素 分泌性分泌性 IgM水平水平 血小板激活因子血小板激活
11、因子(PAF)水平水平 缺氧缺氧 and/or 缺血性损伤缺血性损伤 肠道细胞的成熟度肠道细胞的成熟度胃肠道的细菌存在胃肠道的细菌存在51胃肠道的细菌异常定植胃肠道的细菌异常定植 -肠道菌群的异位倾向肠道菌群的异位倾向 缺乏肠道竞争菌群缺乏肠道竞争菌群 肠道粘膜分化的影响肠道粘膜分化的影响产前激素应用产前激素应用 粘膜的成熟粘膜的成熟母乳喂养母乳喂养 粘膜屏障粘膜屏障 PAF 乙酰水化酶的活性乙酰水化酶的活性52应用益生菌预防NEC的可能机制减少潜在致病菌在肠道粘膜的定植减少潜在致病菌在肠道粘膜的定植增强对于细菌和细菌产物跨粘膜移位的屏障作用增强对于细菌和细菌产物跨粘膜移位的屏障作用竞争性排除
12、潜在致病菌竞争性排除潜在致病菌调节宿主反应调节宿主反应增强肠道营养增强肠道营养5354台湾多中心研究台湾 7个NICUVLBWI 434例方法同前NEC+死亡:4/217 vs 20/217NEC:4/217 vs 14/217未发现副反应Lin HC,Hsu CH,Chen HL,etc.Oral Probiotics Prevent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Preterm Infants:A Multicenter,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PEDIATRICS 122(4)2008
13、693-700 55结论益生菌的应用可能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病风险不同的益生菌菌种和菌株的选择、具体剂量和应用疗程尚未明确需要更大规模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明确益生菌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56其他应用新生儿黄疸可能机制:建立肠道正常菌群降低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促进肠道蠕动57国内常用益生菌制剂培菲康 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米雅-BM 酪酸芽孢杆菌金双歧 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链球菌妈咪爱 粪链球菌、枯草杆菌丽珠肠乐 双歧杆菌乐托尔 乳酸杆菌乳酸菌素片 乳酸菌的发酵产物58益生素(prebiotics)和合生素(synbiotics)功能性低聚糖(双岐因子)乳果糖、低聚果糖、异
14、麦芽糖 等 中草药 阿胶、五味子、刺五加 等合生元 乳酸杆菌、双歧杆菌(2种)低聚果糖 59益生菌的安全性特殊人群 免疫缺陷 早产儿菌种差异 乳酸杆菌乳酸杆菌 双歧杆菌感染类型 败血症 脑膜炎 心内膜炎 肝脓肿 等 60面临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长期维持母乳喂养型的肠道微生态结构而可能导致酵解碳水化合物能力的限制?能否通过益生菌或/和益生素的应用在停止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或婴儿的肠道中获得具有更多乳酸性细菌组成的微生态系统?对于新生儿和婴儿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长期人为干预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61小结人体的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生物体系,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新生儿期是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建立的重要阶段,许多因素影响着该系统的建立和演化。肠道微生态系统的不成熟可能导致新生儿疾病的发生。对于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干预可能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疾病预防。62Thank you!Thank you!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