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综合说明1.1 项目建设背景项目区位于白银区,该地干旱缺水,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全赖于灌溉,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各行业用水增加,供需水矛盾日益尖锐,形势迫使农业必须走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的道路。鉴于农业干旱缺水问题愈来愈严重,而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服务水平,适当扩大灌溉面积,改善生产条件,而农业用水的外部条件局限于“零增长”,因此要求所有农业用水需求只能在现有水资源内做文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为此,白银市政府、水利部门经过多方面、全方位分析论证,确定在白银区建立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工程,以彻底改
2、善水利基础条件,达到增加农民收入之目的。1.2 项目编制的依据2007年白银区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由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所列。根据甘肃省水利厅关于2007年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安排意见、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的有关文件以及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的要求,并参照有关技术规范,由白银区水利局提供有关资料,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承担并完成了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1.3 项目建设内容按规划,2007年在甘肃省白银区建成总面积2000亩的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建设详细内容见附表1。1.4 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实施意见1.4.1 投资估算根据以上编制原则,结合本
3、工程的实际情况特点,经分析计算工程总投资199.05万元。1.4.2 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199.05万元(亩均投资995.25元)。资金筹措方式采取“235”的比例筹集办法,即:受益农户自筹20%,投入资金39.05万元(亩均195元),地方自筹30%,投入资金60万元(亩均300元),申请国家投资50%,投入资金100万元(亩均500元)。1.4.3 实施意见为了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须切实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制。为了加强对工程项目的领导和管理实施,组织成立“白银区节水灌溉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区人民政府、区计划局、区农委
4、区财政、区水利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协调资金的拨付、劳动力调配等工作,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白银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项目部”,项目法人由白银区水利局主管,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项目部下设技术、施工、质检、财务材料和安全生产等五个专业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在资金的使用管理上,坚决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会计制度,实行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单独建帐,单独核算,按工程的进度拨付资金,保证工程正常进行。1.5 经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及整个项目综合评价的结论1.5.1 经济评价本项目总投资199.05万元,直接经济效益共计54.4万元。动态分析,当项目经济计算期n为20年,经济内
5、部收益率(EIRR)为17.33%,高于社会折现率Is=12%;经济净现值(ENPV)为68.36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为L25,大于1.0;动态还本年限为6.6年。因此,从经济评价指标结果来分析,各项指标均满足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该项目在技术上是可行、经济上是合理的。1.5.2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建设期间,管道铺设及各类建筑物的修建,开挖量相对较小,对地表的扰动和植被的破坏影响不大。在施工期间,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建筑材料的开采对原地貌的破坏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在施工结束后,还应当对其进行整治和恢复,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施工期间,将产生一些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部分排入当地沟道和河道
6、但对水体影响较小;运输车辆和生活炉灶等排放的废气造成局部地方空气质量有所下降;施工机械等产生的噪声对较近的居民点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施工期间人员相对集中,而且流动性较强,易发生流行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需加强卫生防疫工作。1.5.3 整个项目综合评价的结论2007年度白银区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的实施,将会改善当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保护了项目区周围生态环境;通过节水技术改造,提高了单位水资源的效益。使管道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9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5以上,年总增收产值54.4万元。经经济评价分析,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该项目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项目实施后,节水效益显著,建议
7、尽早立项实施。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区是重要的瓜果生产基地。多年来,开展了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修建了小型蓄水工程,田间有一些渠道,但终因资金缺乏等因素,工程老化失修,季节性缺水,灌溉技术落后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造成项目区灌溉保证率不高,水资源利用率低,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为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设施的作用,解决目前工程设施老化、陈旧、配套不足等问题,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缓解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需水量增加的压力,缓解灌区季节性缺水的矛盾,提高保灌程度,走节水型灌溉的路子,是项目区的必然选择。同时通过节水改造,降低农业用水,增加灌区生态用水
8、保护和改善灌区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缓解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的需要,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高产高效的有效措施,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发展节水灌溉的意义不仅仅是节约灌溉用水,而且改变了传统的用水、管水方法。节水灌溉为农作物创造了比较适宜的水分条件,通过水的作用,影响土壤的肥、气、热等因素,促使作物高产、稳产;节水灌溉是农田灌溉乃至农业用水发展史上意义深远的一场重大变革。2007年度白银区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的建设,在当地可以起到
9、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作用,为节水灌溉总结成功经验,科学有效地控制灌水质量、灌水时间、灌水量、灌水均匀程度等,从而大大促进农田水利的科技进步,提高灌溉的科技含量,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进步。综上所述,2007年度白银区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007年度白银区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区地理位置优越,项目实施区水利机构健全,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现已建成乡、村、组三级水利管理体系。项目区现有水管所1个和20多名水管人员,均具有一定的协调组织、设计和施工等技术能力,具备了推广高新节水技术的条件。项目区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建立了部分高效灌溉典型示范点,已取得了不少的
10、宝贵经验,为示范区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另外,2007年度白银区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区的干部群众对缺水局面有切肤之痛,对节水灌溉也乐于接受,所以投工投劳的积极性较高,农民经济基础较好,有一定的自筹资金能力。综上所述,2007年度白银区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的建设不仅是很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第三章项目区概况3.1 自然概况3.1.1 项目区位置项目区位于白银区,区内对外交通方便,县乡公路四通八达,村村通油路已经实现。灌区处在西北大电网覆盖之下,农村电网全部形成,供电设施齐全,电力供应有保障。区内通讯与白银市通讯网相连,通讯便捷。3.1.2 项目区水文气象条件项目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半荒漠
11、气候,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夏秋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少雪,多年平均降雨量仅193.7mm,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多年蒸发量达1948mm,是降水量的10倍,多年平均气温8,最高气温362C,最低气温-21.9,多北风,年平均风速3.4ms,灌溉期平均风速1.9ms,最大冻土层深1.08m,无霜期191天。3.1.3 地形地貌项目区地处甘肃中部干旱区,四面环山,呈狭长的沟谷地带。3.1.4 水资源现状2007年度白银区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共2000亩,两个示范点均无地下水可利用,灌溉水源均为引大入秦工程黑武分干提供的地表水。其中,武川乡红觇村示范点利用库容为30万11f的
12、塘坝蓄水作为灌溉水源,年可供水量约为25万m3o强湾乡井子沟村示范点利用总库容40万11?的温井子水库蓄水作为灌溉水源,年可供水量约为30万in%两处水源工程修建于7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拦截上游洪水,灌溉下游有限的土地面积,目前用于积蓄引大入秦的地表水,利用田间修建的土质渠道进行田间灌溉,灌溉范围为本项目设计的示范区区域,所蓄水量均无其他用途。为了保证滴灌工程的正常运行,水源设计经过沉淀池沉淀、过滤器过滤处理后,可以达到灌溉水质要求。3.1.5 项目区土壤及其特性灌区内土地肥沃,植被良好、地面平坦、耕地连片,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由于受到水资源季节性缺水的限制以及水的利用率低等影响,灌区灌溉
13、面积尚未达到设计规模;已耕种土地面积由于不能适时灌溉,粮食产量增幅缓慢,影响着灌区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区属甘肃中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表层土壤类型为灰钙土,有机质含量09%,富钾、少氮、缺磷。土壤干容重1.35gcm,田间持水率为21%,土壤含水量上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90%和65%o3.2 社会经济状况项目区辖属武川乡和强湾乡的两个村。其中,武川乡共有8个社、835户、3459人,现有耕地11018亩,其中水浇地2695亩,旱地面积8323亩,人均占有水地0.78亩,大小牲畜6490头。全村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作物和油料、籽瓜等经济作物为主。强湾乡井子沟村共有6个社、665户、24
14、60人,现有耕地8086亩,其中水浇地2446亩,旱地面积5640亩,人均占有水地099亩,大小牲畜7600头。全村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作物和油料、枣树等经济林果作物为主。两个示范点的农业生产条件很相近,主要受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差的影响,种植结构相对单一,产量受水利条件制约低而不稳,农民收入主要靠运输业和进城劳务输出等。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红帆村达到2352元,井子沟村为2142元。3.3 基础设施3.3.1 水利骨干工程现状武川乡红觇村示范点水利骨干工程有建于70年代的乱掘塘坝1座。设计坝高26.8m,控制流域面积13.0Ikm2、总库容29.52万nA为均质碾压式土坝,坝内设计有卧管
15、涵管等取水输水建筑物,可满足取用水的要求。强湾乡井子沟村示范点水利骨干工程有建于70年代的温井子水库1座。1970年3月1日动工兴建,1973年4月1日建成开始蓄水。大坝为均质土坝,坝基有土层砂石层组成。坝顶长90m、坝顶宽8m、坝顶高18m。总库容40万m=可满足本地区1510亩水浇地四季灌溉用水。坝内设计有卧管、涵管等取水输水建筑物,可满足取用水的要求。该水库由强湾乡水管所管理。3.3.2 田间工程现状项目区田间工程大多建于70年代,由于灌区资金匮乏,渠道及建筑物等水利工程未能得到及时维修,破损十分严重,全区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0.51,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57o田间工程配套率低,农毛渠大
16、部分为未经衬砌的土渠,灌水方式以大水漫灌为主,灌水浪费严重,田间水损失较大。3.3.3 交通及电力现状项目区对外交通方便,县乡公路四通八达,村村通油路已经实现。且项目区处在西北大电网覆盖之下,农村电网全部形成,供电设施齐全,电力供应有保障。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4.1 项目区水资源概况项目区位于白银区的小型塘坝所属的小型灌区,该区域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无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地表水和天然降水。已建成的两座小型塘坝(水库)位于引大入秦工程末端,调蓄水量由黑武分干输送供给。黑武分干建成于1993年,设计流量025m3s,为轮灌渠道,年供水4次,分别为夏灌
17、2次、秋灌和冬灌各1次。两座塘坝主要是用于水量的调蓄,年可供水量分别为武川乡红觇村示范点25万m3,强湾乡井子沟村示范点为30万m3o4.2 需水量计算武川乡红觇村示范点籽瓜滴灌设计灌水定额15nf/亩,年灌水13次,净灌溉定额19511)3亩,考虑灌溉水利用系数,年需水量20.53万小;强湾乡井子沟村示范点枣树滴灌设计灌水定额20m3/亩,年灌水8次,净灌溉定额160m3亩,考虑灌溉水利用系数,年需水量16.84万m)4.3 供需水平衡分析由以上计算知供水量远远大于需水量,所以项目区水量满足要求。第五章建设内容及技术设计方案5.1 项目建设内容建设面积2000亩的滴灌工程两处。其中,籽瓜滴灌
18、100O亩,位于武川乡红觇村。枣树滴灌100o亩,位于强湾乡井子沟村。综合分析各种节水工程措施的优点和缺点,结合当地水资源现状、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及农村经济条件,考虑本项目工程的示范作用,两处工程均选择节水效果最好、管理方便、适合于瓜类及经济林果等高产出作物的滴灌为本项目的节水灌溉工程措施,且利用原有的高位水源进行自压滴灌。5.2 滴灌工程技术设计方案5.2.1 工程布局滴灌工程共2000亩,分别位于武川乡红觇村和强湾乡井子沟村。其中,武川乡红觇村为籽瓜滴灌100O亩,强湾乡井子沟村为枣树滴灌100O亩。籽瓜滴灌1000亩利用乱掘塘坝的输水涵管取水,在末端修建200m3的沉沙池1座、12m?
19、的管理房1座。沉沙池取水管中心高程1700m,管理房内布置过滤器、水表等首部枢纽,田间布置干管、分干管、支管、毛管等灌溉管网系统;枣树滴灌1000亩利用温井子水库的输水干渠取水,在干渠10+900处修建200m的沉沙池1座、121的管理房1座。沉沙池取水管中心高程1660m,管理房内布置过滤器、水表等首部枢纽,田间布置干管、分干管、支管、毛管等灌溉管网系统。5.2.2 农业生产技术措施与本项目工程配套的主要农业生产技术措施是籽瓜的地膜覆盖、除草剂、化肥的施用。5.2.3 灌溉制度确定(1)设计灌水定额m=Op(max-mJ式中:m设计灌水定额,mm;土壤容重,项目区土壤为中壤土,丫取L35gc
20、11Z设计土壤湿润层深度,籽瓜为05m,枣树为Lom;P设计土壤湿润比,籽瓜为60%,枣树为40%;。皿、rain适宜土壤含水率上下限(占干土重量百分比)0max=15.3%、min=10.2%;11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取0.95。由以上参数,计算结果为:籽瓜m=21.74mm=14.50n?/亩枣树m=28.99mm=19.34m/亩。(2)设计灌水周期T=mlE滴灌设计日耗水强度:籽瓜E=3.5mmd,则T=5.9d,取6d。枣树E=5.0mmd,则T=5.5d,取6d。(3)一次灌水延续时间t=mSeSJq滴式中:Se滴头间距,籽瓜取0.3m,枣树取Lon1;S1毛管间距,籽瓜取0.7m
21、枣树取2.5m;q滴滴头流量,取3L/h;则籽瓜t=1.52h,取1.5h,t=24,16h,取24h(4)轮灌组数目确定N=T1Tt式中:T1系统每天工作小时数,取20h;T滴灌周期,籽瓜取6d,枣树取6d;次灌水延续时间,籽瓜取1.5h,枣树取24h。则籽瓜N=80组,枣树N=5组。(5)灌溉制度确定参考多年籽瓜和枣树滴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确定灌溉制度如下表:表5-1滴灌灌溉制度表作物名称灌溉方式灌溉制度5月6月7月8月9月合计棉花膜下滴灌灌水定额(11)3亩)1515151515灌水次数(次)1343113灌溉定额(m3/亩)1545604515195枣树地面滴灌灌水定额(m3/亩)2
22、0202020灌水次数(次)12328灌溉定额(4/亩)20406040160第六章工程设计6.1 设计依据及标准6.1.1 设计依据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o6.1.2 设计标准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规定,缺水地区以旱作物为主,灌溉设计保证率为50%-70%o结合工程实际条件和水源地供水保证率程度的实际情况,灌溉设计保证率采用P=70%o6.2 籽瓜滴灌工程设计6.2.1 技术参数选择根据设计依据以及国内外滴灌技术发展积累多年的经验,各技术参数选择如下:(1)滴灌土壤湿润比:p=60%;(2)滴灌水利用系数:=
23、0.95;(3)设计灌水均匀度:Eu90%;(4)设计湿润层深度:Z=O.5m;(5)设计日耗水强度:Ea=3.5mmdo6.2.2 灌水器及支毛管设计毛管即滴灌带,选用内镶贴片式滴灌带,滴头间距0.3m,壁厚1.2mm,内径为16mm,流量3Lh.单根毛管在满足设计均匀度的条件下,设计长度为60m,单根毛管的设计流量为600Lh,毛管进口所需工作压力为15m,毛管间距为0.7m0根据5.2.3中所确定的80组的灌溉轮灌组数量,每4条支管为一个轮灌组,每条控制3.125亩的灌溉面积,当支管设计为双侧布置毛管时,在毛管间距、毛管长度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每条支管控制的毛管条数为48条,支管长度17m
24、支管流量为28.8Om/K支管设计为DN63的PE管,管道水力损失为1.2m,管道最大流速为2.5ms(进口处)。6.2.3 工程总体布置整个工程设首部枢纽和田间管网两部分。(1)首部枢纽工程从位于塘坝左岸的涵管末端取水后,在涵管末端修建200m:的沉沙池1座、1211?的管理房1座。沉沙池取水管中心高程1700m,管理房内布置过滤器、水表、闸阀、施肥罐等首部枢纽。(2)田间管网工程田间布置总干管、干管、分干管、支管及毛管五级管道,其中总干管、干管和分干管为地埋管道、支管和毛管为地面移动式管道。从管理房内首部枢纽末端接引,向下游东南方向垂直等高线布置总干管1条,长度1400m,首端高程170
25、0m,末端高程1669m,地形落差31m。总干管末端向东垂直等高线布置北干管和南干管各1条,长度分别为180Om和1850,其中,两条分干管首端高程均为1669m,末端高程为164Om和1635m,地形落差分别为29m和34mo分干管垂直干管双侧平行等高线布置,由于支管长度只有17m,地形坡度仅为1.8%,支管双侧布置时,分干管间距为34m,整个系统共布置294条,其中,总干管上82条、北干管上104条、南干管上108条,在少部分较宽的地方,长度为180m,每条连接2条支管,在大部分窄的地方长度为60m,每条连接1条支管,平均每条长度90m,总长度为2646m。支管垂直分干管双侧垂直等高线布置
26、整个系统共布置支管320条,总长度5440m。毛管垂直支管双侧平行等高线布置,每条支管上毛管数量为48条,整个系统共有毛管921.6km。总干管与干管之间、干管与分干管之间用三通连接,分干管与支管之间用出地竖管及安装在竖管末端的给水栓连接,支管与毛管之间由专用旁通连接。出地管320根,每根1.2m,共384m。在干管末端及分干管的最低处设置排水阀及阀门井,在总干管首端、南北干管的进口处及各分干管进口,均设置控制检修阀及阀门井。共设计排水阀112个、控制检修阀297个,阀门井150座。6.2.4 工作制度设计根据5.2.3中所确定的灌溉轮灌组数量,田间布置的管网中,总干管、干管续灌,分干管、支
27、管轮灌。具体运行中,以支管为最小的灌溉单元,每4条支管组成一个轮灌组进行分片轮流灌溉。根据管网布置结果,294条分干管连接着320条支管,每条分干管平均只有1条支管,个别控制2条支管的分干管,在工作中只能分别运行。同时运行的4条分干管在分区上注意在管理方便的同时,尽量均匀分配在总干管和干管的上、中、下游。6.2.5 设计流量根据已布置的田间管网及设计工作制度,确定各级管道的设计流量。Q=600Lh;Q支=28.80m7h;Q分千=Q支=28.80m3h;Q干=2Q支=57.60m3h;Q总干=4Q支=Il5.20m3ho6.2.6 管径及管材选择总干管、干管、分干管及地埋出地管均选择06Mpa
28、的PVC管,地面移动的支管及毛管均选择0.4Mpa的PE管。按照管道设计流量,在经济流速V=LOT.5ms的范围内,进行管道管径的选择,并按自压滴灌系统的运行特点,总干管和两条干管的水力坡降尽量选择在1.8%左右。经计算当总干管设计管径为DN160mm时,水力坡降为1.83%,总水损25.98m,接近21m的地形高差,管道流速为1.82m/s;当北干管设计管径为D125mm时,水力坡降为1.78乐总水损32.12m,接近29m的地形高差,管道流速为1.49ms;当南干管设计管径为DN125mm时,水力坡降为1.78%,总水损33.12m,接近34m的地形高差,管道流速为1.45ms:当分干管设
29、计管径为DX90mm时,总水损2.29m,管道流速为1.42ms:出地管每根1.2m,选择管径为DN9011un时,管道流速为1.4211s90%:(4)设计湿涧层深度:Z=l.0m:(5)设计口耗水强度:Ea=5mmdo6.3.2 灌水器及支毛管设计毛管即滴灌带,选用内镶贴片式滴滩带,滴头间距0.5m,壁厚1.2mm,内径为16mm,流量3Lh.单根毛管在满足设计均匀度的条件卜.,设计长度为80m,单根毛管的设计流量为240Lh,毛管进口所需工作压力为15m,毛管间距为2.5m。根据5.2.3中所确定的5组的灌溉轮灌组数量,每6条支管为一个轮灌组,每条控制33.33亩的灌溉面积,当支管设计为
30、双侧布置毛管时,在毛管间距、毛管长度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每条支管控制的毛管条数为110条,支管长度138m,支管流量为26.4Om/ho支管设计管径为DN90mm的PVC管,管道水力损失为L5m,管道最大流速为L32ms(进口处)。6.3.3 工程总体布置整个工程设首部枢纽和田间管网两部分。(1)首部枢纽工程利用温井子水库的输水干渠取水,在干渠10+900处修建200m的沉沙池1座、12m2的管理房1座。沉沙池取水管中心高程1660m,管理房内布置过滤器、水表、闸阀、施肥罐等首部枢纽。(2)田间管网工程田间布置干管、支管及毛管三级管道,其中干管和支管为地埋管道、毛管为地面移动式管道。从管理房内首
31、部枢纽末端接引,向下游东南方向垂直等高线布置干管1条,长度580Om,首端高程166Om,末端高程1590m,地形落差70m。支管平行于干管垂直等高线布置,整个系统共布置支管30条,总长度4140mo毛管垂直支管双侧平行等高线布置,每条支管上毛管数量为110条,整个系统共有毛管264.00km。干管与支管之间用三通连接,支管与毛管之间由专用旁通连接。在干管末端及支管末端设置排水阀及阀门井,在干管首端2+900处、支管首端均设置控制检修阀及阀门井。共设计排水阀31个、控制检修阀32个,阀门井63座。6.3.4 工作制度设计根据5.2.3中所确定的灌溉轮灌组数量,田间布置的管网中,干管续灌,支管轮
32、灌。具体运行中,以支管为最小的灌溉单元,每6条支管组成一个轮灌组进行分片轮流灌溉。根据管网布置结果,同时运行的6条支管在分区上注意在管理方便的同时,尽量均匀分配在干管的上、中、下游。6.3.5设计流量根据已布置的田间管网及设计工作制度,确定各级管道的设计流量。Q%=240Lh;Q支=26.4m7h;Q干=6Q支=158.4mih;6.3.6 管径及管材选择干管、支管均选择06Mpa的PVC管,地面移动的毛管均选择0.4MPa的PE管。按照管道设计流量,在经济流速V=IT.5ms的范围内,进行管道管径的选择,并按自压滴灌系统的运行特点,干管的水力坡降尽量选择在1.2%左右。经计算当干管设计管径为
33、DN200mm时-,水力坡降为1.12%,总水损65.03m,接近70m的地形高差,管道流速为1.60m/s;当支管设计管径为DN90mm时,水力坡降为DIo乐总水损1.50m,最大管道流速为1.32mso6.3.7其他主要设备选型需要配备LWToO(4)网式过滤器2台,并列组装运行,查性能曲线可知,水头损失为5m,最大流量达到16Om3/h。施肥罐选用容量150L。第七章工程估算与资金筹措7.1 估算项目划分本项目的设计为滴灌方式,因此,工程估算根据设计,按照建筑工程、设备及安装工程和临时工程分别进行。同时一,根据有关要求,结合具体情况,适当考虑其他费用和预备费用。7.2 编制依据(1)国家
34、和上级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法令、制度、规程、规定;(2)甘肃省水利厅1992年颁发的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办法;(3)甘水规发199215号文件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4)甘水规发199519号文件关于颁发我省水利水电工程费用标准补充规定的通知);(5)甘水规发(1998)11号文件关于颁发我省水利水电工程费用标准中有关条款修改调整意见的通知;(6)甘肃省水利厅1996年颁发的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概算定额。7.3 基础单价7.3.1 人工工资土方工程人工15.94元/工日;石方工程人工17.05元/工日;碎、设备安装和机械台班人工18.13元/工日。7.3
35、2 主要材料预算价格主要材料价格按2006年第四季指导价格,经计算如下:42.5R普硅水泥工地现场价311.58元t,32.5R普硅水泥工地现场价280.83元/t;钢筋工地现场价3434.01元/t;型钢现场价3568.28元t,钢板现场价4727.56元/t;圆木现场价830.08元m,板材木1239.07元m3,汽油现场价6213.63元/t;柴油现场价5139.81元/t,PVC按市场调查价计算,为IloOO元/吨。混凝土骨料砂子采用天然砂,常年均有专门料场供应,砂子、石子、块石运到工地现场价分别为55.45元m46.16元/m?和42.00元m)7.3.3风水电价格(1)施工用电价
36、格:施工用电由95%采用国家电网,5%采用自备电。经计算其综合电价为0.67元/(kw.h)O(2)施工用风价格:本工程施工用风由空压机提供,经计算,施工用风价格为0.11元/m)(3)施工用水价格:按照本工程组织设计,本工程施工用水按购买价计算,购买水价为2.5元/m)7.4 施工机械台班费按甘肃省甘水规发(1996)第41号文颁发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机械台班费定额规定,机械台班费中一类费用在定额基础上提高15%计算。7.5 主要工程量经估算,本工程共需投入劳动力2.4万工日;需要完成土石方量2.21万m:其中土方2.2万常,共需浇筑混凝70Om3。7.6 工程估算7.6.1 建筑工程根据设计
37、工程量乘工程单价计算,工程单价按照工程组织设计确定的施工方法分析计算。工程单价中包括基本直接费,其他直接费(含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小型临时设施摊销费及其他)、间接费、计划利润、税金。7.6.2 设备安装工程按设计提供的设备清单分别乘以设备单价和安装单价,设备单价以现行市场价格及厂家参考价格确定,安装单价计算方法同建筑工程单价。7.6.3 临时工程按照实际情况,施工交通、施工房屋建筑按设计工程量乘单位扩大指标计算,其他临时工程按建安工作量的3.5%计算。7.6.4 其他费用按甘水规发(1992)15号文、(1995)19号文、(1998)11号文的有关规定计列。7.6.5 预备费基
38、本预备费:按一至五部分合计的10%计列。7.6.6 总投资经估算,本项目总投资199.05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154.66万元;设备及安装工程费8.68万元;金属设备及安装工程费0.44万元;临时工程费用6.12万元;其他费用IL05万元;预备费18.10万元。工程投资估算见附表2。7.7 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199.05万元(亩均投资995.25元)。资金筹措方式采取“235”的比例筹集办法,即:受益农户自筹20%投入资金39.05万元(亩均195元),地方自筹30%投入资金60万元(亩均300元),申请国家投资50%投入资金100万元(亩均500元)。第八章效益估算本示范区目前种植主要为
39、经济作物,项目实施后,节水、增产效益明显,并且将产生显著的社会、环境、生态和经济效益。8.1 效益计算本工程只计算节水效益和灌溉增产效益,灌溉增产效益采用分摊系数法计算。8.1.1 节水效益项目实施后,可大大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减少了用水量,改善了灌溉条件。根据现状灌溉制度计算,全年共需灌溉水量120万m。通过本项实施后,依据项目实施后的灌溉制度,项目区滴灌共需灌溉水量为35.5万武;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全年节水84.5万In)单方水效益按0.24元/in:年可增加效益20.28万元。8.1.2 增产效益节水灌溉实施后,直接增产效益十分显著,与原灌溉相比,直接增产籽瓜10
40、万kg,增产红枣22.5万kg,总增收57万元,灌溉效益分摊系数取06,经计算,实际灌溉增产效益为34.12万元。增产效益计算结果见表8-1。表8-1增产效益计算表作物种类灌溉面积(亩)项目前产量(kg亩)项目后产量(kg亩)亩增产(kg亩)总增产(万kg)单价(11kg)新增效益(万元)籽瓜100O25035010010440红枣100075097522522.50.7517合计200032.5578.1.3 总效益节水灌溉的直接效益体现在节水和增产两个方面,其总效益也就是上述两项效益之和。经计算,本项目建成后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4.40万元,其中节水效益20.28万元,增产效益34.12万
41、元。8.2 社会、环境及生态效益(1)本项目的实施,通过先进灌水方法的示范推广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全区广泛开展节水工程建设起到了样板示范作用。(2)通过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可节约水量,缓解用水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的用水需求,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施工期间,建筑材料的运输和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将会对周边居民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弃料,地表开挖对水土保持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短暂的和轻微的,而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长远的和显著的。总之,该工程的建设,使局部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改善有显著积极的影响。第九章经济评价9.1 费用估算
42、项目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年运行费。9.1.1 固定资产投资根据估算成果,本项目估算总投资为199.05万元。项目计划在一年内建成。9.1.2 年运行费本项目年运行费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工资、材料费、工程维护费(大修理费、日常维修和岁修费用)和其它费用等。(1)管理人员工资:采用承包管理后,增加管理人员4人,每人每年按1.0万元计,则管理人员年工资为4.0万元。(2)材料费:主要包括生产运行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费、辅助材料、备品配件等,参照类似工程,暂按总投资的2.5%估算,材料费4.98万元。(3)工程维护费:按总投资的2.0%计取,每年维护费为3.98万元。(4)其它费用:取以上各项之和的1
43、0%,为1.3万元。经计算项目年运行费用14.25万元,计算结果见表9-1。表94年运行费计算表单位:万元项目人员工资材料费维护费其它费合计数量4.04.983.981.3014.259.2 国民经济评价9.2.1 评价依据(1)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3)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9.2.2 评价方法和原则根据项目区农业生产的现有水平和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经济分析评价,着重评估该工程实施后,渠系水利用率提高,项目区保灌水平提高,增加的直接、间接效益,分析该项目工程的投入与产出,计算国民经济评价的各项指标,考察节水
44、示范工程对国民经济所作的净贡献,评价节水示范工程建设的合理性和可行性。9.2.3 评价主要参数(1)社会折现率按国家规定采用12%o(2)项目实施期1年,生产期按20年计,则经济计算期为21年。(3)计算基准年:选在工程建设期的第一年(2007年),基准点为年初。9.2.4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计算经上述分析计算的项目投入与产出数值,根据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9-2,计算出国民经济指标值,结果见表9-3。表9-2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单位:万元序号项目年份合计建设期运行期20072008200920102011202620271效益27.2054.4054.4054.4054.4054.40106
45、0.82费用199.0514.2514.2514.2514.2514.2514.25484.05(1)投资199.05199.05(2)年运行费14.2514.2514.2514.2514.2514.25285.003净效益-199.0512.9540.1540.1540.1540.1540.15576.754累计净效益-199.05-186.1-145.95-105.8-65.65536.6576.75表9-3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表指标名称单位计算指标评价标准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17.3312%经济净现值(ENPV)万元68.360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251.0投资回收期(Pi)年6.6129.2.5 国民经济综合评价(1)从国民经济评价主要指标看,本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为17.33%,高于社会折现率Is=12%;经济净现值(ENPV)为68.36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为L25,大于1.0;动态还本年限为6.6年。因此,本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2)该项目实施后,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了灌溉面积,促进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