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社发展教育与社发展内容提要:内容提要:n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制约性n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n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教育育的的社社会会制制约约性性教育受社会制约,什么样的社会教育受社会制约,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社会历史进程制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社会历史进程制约教育的发展水平。约教育的发展水平。原因是教育是为人与社会发展的原因是教育是为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也伴随着人与社会的发需要而产生,也伴随着人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制度、内容、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制度、内容、方法无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方法无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主要
2、内容:主要内容:u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u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u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教教育育的的社社会会制制约约性性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n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n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结构n促进着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促进着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剩余劳动数量剩余劳动数量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投入教师、
3、校舍、设备教师、校舍、设备的数的数量和质量量和质量受教育人口受教育人口生产力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生产力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办教育办教育人力人力-受教育人数受教育人数物力物力财力财力教育经费教育经费-师资、师资、校舍、设备校舍、设备生生产产力力对对教教育育的的制制约约生产力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也生产力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也向教育提出要求向教育提出要求-培养人,不满足生产培养人,不满足生产需要会阻碍生产发展;超过需要,会造需要会阻碍生产发展;超过需要,会造成人才过剩,就业困难。如,高校扩招、成人才过剩,就业困难。如,高校扩招、研究生扩招造成的就业困难研究生扩招造成的就业困难生生产产力力对对教教育育
4、的的制制约约2.2.制约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古代社会生产发展不需要培养劳动古代社会生产发展不需要培养劳动者;现代社会生产要求培养劳动者者;现代社会生产要求培养劳动者蒸汽机时代蒸汽机时代-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初中教育初中教育新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高中教育高中教育生生产产力力对对教教育育的的制制约约影响教育结构影响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受制于经济的教育结构受制于经济的技术结构技术结构和和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办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办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专业,及各学校、专业比例如何等?专业,及各学校、专业比例如何等?生生产产力力对对教教
5、育育的的制制约约 培养的人与产业结构二者是不可能培养的人与产业结构二者是不可能简单的一一对口的关系。所以加大基础简单的一一对口的关系。所以加大基础面,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扩大视野。面,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扩大视野。如,专业设置上:过去的如,专业设置上:过去的“地理系地理系”,现在的现在的“环境资源系环境资源系”;过去的;过去的“生物生物系系”现在的现在的“生命科学系生命科学系”。生生产产力力对对教教育育的的制制约约 3.制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制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内容:14世纪前,自然科学课程世纪前,自然科学课程算数、几何、算数、几何、天文;天文;14
6、16世纪,增加地理学、力学;世纪,增加地理学、力学;17世纪后,增加代数、三角、物理、化学、动世纪后,增加代数、三角、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等。物学、植物学等。19世纪世纪50年代后,原子物理、电子计算年代后,原子物理、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激光、海底开发、控制论、机、遗传工程、激光、海底开发、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信息论、系统论等。生生产产力力对对教教育育的的制制约约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演示、实验、实习作业、练习、演示、实验、实习作业、练习、讨论、研究等等。讨论、研究等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黑板、粉笔;幻灯、电影、:黑板、粉笔;幻灯、电影、广播、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广播、电视;多媒
7、体,计算机等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组织形式:古代古代-个别教学、近现代个别教学、近现代-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程序教学、个性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程序教学、个性化学习。化学习。生生产产力力对对教教育育的的制制约约主要内容:主要内容:u制约教育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u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u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制约教育的领导权u制约受教育权制约受教育权u制约教育的内容、结构和管理体制制约教育的内容、结构和管理体制社社会会政政治治经经济济制制度度对对教教育育的的制制约约主要内容:主要内容:u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u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文化模式制
8、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u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文文化化对对教教育育的的制制约约作作用用文化有广义、中义与狭义之分:文化有广义、中义与狭义之分:文化有广义、中义与狭义之分:文化有广义、中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中义文化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全部精中义文化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全部精中义文化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全部精中义文化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的成果。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包神生产的成果。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包神生产的成果。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包神生产的成果。即一定
9、社会民族的文化,包括一定社会民族长期形成的语言、知识、价括一定社会民族长期形成的语言、知识、价括一定社会民族长期形成的语言、知识、价括一定社会民族长期形成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样式。样式。样式。广义文化指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广义文化指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广义文化指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广义文化指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包括物质
10、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文文化化对对教教育育的的制制约约作作用用文化概念的主要内容:文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观念(包括价值观)和行为模包括文化观念(包括价值观)和行为模包括文化观念(包括价值观)和行为模包括文化观念(包括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习俗)两个方式(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习俗)两个方式(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习俗)两个方式(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习俗)两个方面。面。面。面。被各民族广泛认同并得以世代相传的文化被各民族广泛认同并得以世代相传的文化被各民族广泛认同并得以世代相传的文化被各民族广泛认同并得以世代相传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被称
11、为观念和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被称为观念和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被称为观念和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被称为“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文文化化对对教教育育的的制制约约作作用用 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人以文化人以文化人”即通过传承
12、即通过传承即通过传承即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化来培养人。所以,文化是教育的和创新文化来培养人。所以,文化是教育的和创新文化来培养人。所以,文化是教育的和创新文化来培养人。所以,文化是教育的基础。基础。基础。基础。文化知识是教育的主要资源,其发展水文化知识是教育的主要资源,其发展水文化知识是教育的主要资源,其发展水文化知识是教育的主要资源,其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制约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平和丰富程度制约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平和丰富程度制约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平和丰富程度制约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度。度。度。文文文文化化化化知知知知识识识识制制制制约约约约教教教教育育育育的的的的内内内内容容容容和
13、和和和水水水水平平平平 教育培养人,必定要受到特定的文化模教育培养人,必定要受到特定的文化模教育培养人,必定要受到特定的文化模教育培养人,必定要受到特定的文化模式所制约。式所制约。式所制约。式所制约。东方的文化模式:核心是东方的文化模式:核心是东方的文化模式:核心是东方的文化模式:核心是“追求和谐,崇追求和谐,崇追求和谐,崇追求和谐,崇尚德性,关注整体。尚德性,关注整体。尚德性,关注整体。尚德性,关注整体。”-教育重视集体主义;教育重视集体主义;教育重视集体主义;教育重视集体主义;强调修身、缺乏个性、独立性差、不敢出头强调修身、缺乏个性、独立性差、不敢出头强调修身、缺乏个性、独立性差、不敢出头
14、强调修身、缺乏个性、独立性差、不敢出头西方的文化模式:核心是西方的文化模式:核心是西方的文化模式:核心是西方的文化模式:核心是”追求征服,崇追求征服,崇追求征服,崇追求征服,崇尚理性,关注个性。尚理性,关注个性。尚理性,关注个性。尚理性,关注个性。”-”-倡导个性,重视个人倡导个性,重视个人倡导个性,重视个人倡导个性,重视个人价值,独立性强;创新意识强价值,独立性强;创新意识强价值,独立性强;创新意识强价值,独立性强;创新意识强文文文文化化化化模模模模式式式式制制制制约约约约教教教教育育育育环环环环境境境境和和和和教教教教育育育育模模模模式式式式 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特定的背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特
15、定的背景景我国文化模式:重视整体和谐,政治之我国文化模式:重视整体和谐,政治之我国文化模式:重视整体和谐,政治之我国文化模式:重视整体和谐,政治之上,崇尚仁义道德,追求功名利禄上,崇尚仁义道德,追求功名利禄上,崇尚仁义道德,追求功名利禄上,崇尚仁义道德,追求功名利禄思维方式上,重视直觉思维和经验思维方式上,重视直觉思维和经验思维方式上,重视直觉思维和经验思维方式上,重视直觉思维和经验体悟,体悟,体悟,体悟,轻理论概括与逻辑推理,重宏观思维与整体轻理论概括与逻辑推理,重宏观思维与整体轻理论概括与逻辑推理,重宏观思维与整体轻理论概括与逻辑推理,重宏观思维与整体协调,轻微观分析与个体差异。协调,轻微
16、观分析与个体差异。协调,轻微观分析与个体差异。协调,轻微观分析与个体差异。影响教育?重集体主义,忽视个性发展影响教育?重集体主义,忽视个性发展影响教育?重集体主义,忽视个性发展影响教育?重集体主义,忽视个性发展重结论轻过程;读书时为了当官(公务员考重结论轻过程;读书时为了当官(公务员考重结论轻过程;读书时为了当官(公务员考重结论轻过程;读书时为了当官(公务员考试)教育方式上缺乏个性与独立性培养;重试)教育方式上缺乏个性与独立性培养;重试)教育方式上缺乏个性与独立性培养;重试)教育方式上缺乏个性与独立性培养;重宏观指导,轻微观分析(粗线条,缺乏操作宏观指导,轻微观分析(粗线条,缺乏操作宏观指导,
17、轻微观分析(粗线条,缺乏操作宏观指导,轻微观分析(粗线条,缺乏操作性,口号性的东西多)。性,口号性的东西多)。性,口号性的东西多)。性,口号性的东西多)。文文文文化化化化模模模模式式式式制制制制约约约约教教教教育育育育环环环环境境境境和和和和教教教教育育育育模模模模式式式式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育模式美国美国教育在于培养适应教育在于培养适应“民主社会民主社会”要求的理想公民,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要求的理想公民,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彩。英国英国教育看重涵养文化陶冶品行及形教育看重涵养文化陶冶品行及形成智能的训练,有明显的绅士教育遗风。成智能的训练,有明显的绅士教育
18、遗风。文化文化传统传统制约制约教育教育传统传统与变与变革革法国法国教育注重造就才智出众的精英。教育注重造就才智出众的精英。德国德国教育注重培养以国家为重的公民教育注重培养以国家为重的公民中国中国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价值取向是“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思维方式上重演绎轻归纳,重既定知识的接思维方式上重演绎轻归纳,重既定知识的接受,轻创造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受,轻创造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日本日本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国际视野。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国际视野。I文文化化传传统统制制约约教教育育传传统统与与变变革革总之,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改革的制总之,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改革的制约性越大。我国目前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阻力
19、约性越大。我国目前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阻力,与文化传统的消极影响息息相关。与文化传统的消极影响息息相关。文文化化传传统统制制约约教教育育传传统统与与变变革革人口因素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人口因素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人口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学校教育发展的速度人口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学校教育发展的速度2.人口的密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规模人口的密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规模3.人口出生的高峰与低谷影响着学校不同时期人口出生的高峰与低谷影响着学校不同时期的学额与班级的调整的学额与班级的调整4.人口的迁移影响着学校的拆、迁、建、并人口的迁移影响着学校的拆、迁、建、并 地域环境包括地域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如,地理位置、
20、地(如,地理位置、地状大小与气候情况等)、状大小与气候情况等)、资源环境资源环境(如,水资源、(如,水资源、土资源、矿产资源、各种能源等)、土资源、矿产资源、各种能源等)、人造环境人造环境(如,交通网络、建筑设施等)。(如,交通网络、建筑设施等)。1.地理环境影响学校校址的选择,以及学生在校地理环境影响学校校址的选择,以及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内容和方式活动时间、内容和方式2.资源环境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课程的开设资源环境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课程的开设3.人造环境影响到学生的入学条件与学校面貌的人造环境影响到学生的入学条件与学校面貌的改变改变地地域域环环境境对对学学校校教教育育的的制制约约n
21、关于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关于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加尔布雷思在他的所著加尔布雷思在他的所著好社会好社会一书中说一书中说得再好不过了:得再好不过了:“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不是贫穷的。在民任何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不是贫穷的。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n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
22、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的力量所在。”(马丁马丁.路德)路德)主要内容:主要内容:u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u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u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 独立性独立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u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u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u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u教
23、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u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劳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动力的基本途径u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u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素教教育育的的经经济济功功能能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力的基本途径生物人生物人-生产知识、技能、经验生产知识、技能、经验-现实人现实人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接的
24、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一种重要途径.知识知识-技术、设备、机器技术、设备、机器-现实的生产力现实的生产力教教育育的的经经济济功功能能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现代生产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的现代生产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进步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靠教育;科技的进步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靠教育;科技的进步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推广和不断革新靠人才,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推广和不断革新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也要靠教育。而人才的培养也要靠教育。教教育育的的经经济济功功能能1教育通过传播与宣传一定社会的政治教育通过传播与宣
25、传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的变革与完善。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家的民主政治建设。4教育还是形成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教育还是形成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重要力量。教教育育的的政政治治功功能能教育通过传播与宣传一定社会的政治教育通过传播与宣传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接受一定社会的政治意政治社会化:接受一定社
26、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形成顺应的政治态度和认同感,识形态,形成顺应的政治态度和认同感,并具备政治活动的能力(认同、倡导、并具备政治活动的能力(认同、倡导、参与、监督等)。参与、监督等)。政治社会化主要靠教育。政治社会化主要靠教育。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体制的变革与完善。(1)培养公民)培养公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能覆舟”(2)造就政治管理人才)造就政治管理人才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政治建设。政治的发展:政党政治政治的发展:政党
27、政治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法制政治。民主政治的建设需要国民素法制政治。民主政治的建设需要国民素质的提高。质的提高。民主是核心,法律是保障。民主是核心,法律是保障。生态亦称生态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生态亦称生态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状况。涉及气候、土壤、自然环境条件和状况。涉及气候、土壤、阳光、空气、水源等。是人和动物共同阳光、空气、水源等。是人和动物共同生存的基础。生存的基础。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教教育育的的生生态态功功能能主要内容:主
28、要内容: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教育对文化的传递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教育对文化的选择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教育对文化的发展教教育育的的文文化化功功能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u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含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含义u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历史发展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历史发展u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要意义教教育育的的社社会会流流动动功功能能的的含含义义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
29、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展示其智慧才能,实以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展示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现其人生抱负。教教育育的的社社会会流流动动功功能能的的含含义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包括:教育的社会横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包括:教育的社会横向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纵向流动功能向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纵向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横向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横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训练,能够在社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训练,能够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作水平的流动。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作水平的流动。教育的社会纵向流动功能:教育的社
30、会纵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培养与筛选,能够在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培养与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作纵向提升。包括:职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作纵向提升。包括: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薪酬提级,改变了其社会称晋升、职务升迁、薪酬提级,改变了其社会层级地位与作用。层级地位与作用。教教育育的的社社会会流流动动功功能能的的含含义义2.现代社会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前提现代社会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前提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培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培养现代人的人格,为社会流动创造条件和可养现代人的人格,为社会流动创造条件和可能。能。3.教育的社会流动意义教育的社会流动意义对个人来说,十个
31、人获得更好的、更适对个人来说,十个人获得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待遇,实现人生价值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待遇,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良好结合。和社会价值的良好结合。对社会来说,可以实现良好的人力资对社会来说,可以实现良好的人力资源配置,推动社会发展。源配置,推动社会发展。对教育来说,促使教育更加适合社会对教育来说,促使教育更加适合社会需要来培养人才,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富需要来培养人才,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富有弹性,提升社会价值。有弹性,提升社会价值。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历史发展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历史发展1.古代社会流动的有限性古代社会流动的有限性2.现代社会流动的广泛性现代社会流动
32、的广泛性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1.教育是个人流动的基础教育是个人流动的基础2.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渠道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渠道3.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题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流动功能的区别与联系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流动功能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区别:前者是指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前者是指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推动和发展;文化、生态等领域的推动和发展;后者是指对后者是指对个体生存发展境遇的改善。个体生存发展境遇的改善。联系:教
33、育推动社会发展是通过培养人来实联系:教育推动社会发展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现的。2.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为适应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为适应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发展,受社会发展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社会的依存性;另一方面,教育的制约、具有社会的依存性;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
34、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培养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培养人来作用于社会。来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n n 关关于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于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加尔布雷思在他的所著加尔布雷思在他的所著好社会好社会一书中说得再一书中说得再好不过了:好不过了:“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受过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愚昧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
35、有任何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不是贫穷的。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无知的人民不是贫穷的。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n n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马丁马丁.路路德)德)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6、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和作用(一)树立(一)树立“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教育观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目的来培养,就是以人为目的来培养人,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人,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2.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主能动作用,促进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素质自我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素质(二)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民族素质的提高,基础
37、在教育。人口大国民族素质的提高,基础在教育。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的强国,靠教育。变成人力资源的强国,靠教育。2.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引领作用,经济要发展教育须先行。引领作用,经济要发展教育须先行。3.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二科教兴国和国兴科教二科教兴国和国兴科教“科教兴国科教兴国”是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但须建立在提出。但须建立在“国兴科教国兴科教”基础上。基础上。实现科教兴国,前提在国兴科教,实现科教兴国,前提在国兴科教,关键在国兴教育,教育为本。关键在国兴教育,教育为本。
38、国兴教育的重大举措和巨大成就内容提要内容提要n恢复高考和高考扩招恢复高考和高考扩招n普及义务教育的立法普及义务教育的立法n对贫困生的国家资助体系对贫困生的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的建立n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恢复高考和高考扩招 1977年恢复高考;年恢复高考;1999年高校扩招。年高校扩招。1.关于高考招生的历史回顾关于高考招生的历史回顾n n1949年,高等学校沿袭过去单独招生的方式。n n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n n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n n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首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
39、试。至此,废除科举制度后一直施行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彻底宣告结束。n n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n n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经过两年以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自愿报名,群众名,群众推荐推荐,领导批准,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学校复审”。n n“工农兵大学生工农兵大学生”就是就是该非常时期的产物。该非常时期的产物。著名的著名的“白卷英雄白卷英雄”张铁生就是一位明星式张铁生就是一位明星式的的“工农兵大学生工农兵
40、大学生”。n n1976年10月,“文革”结束。n n1977年8月,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一次有四十多位教育界著名人士及官员参加的“神仙会”上决定:立即恢复高考。n n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n n1977年年12月月10日恢复的高考,考试办法基日恢复的高考,考试办法基本沿用本沿用“文革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n n当年报考人数最终达到当年报考人数最终达到570万,录取人数是万,录取人数是27.297万人,考试录取比例只有万人,考试录取比例只有29 1。1978年,又有年,又
41、有610万人参加了刚刚恢复的高万人参加了刚刚恢复的高考,两次总计考,两次总计1180余万人的招考创下了中余万人的招考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纪录。国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纪录。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n n19851985年,又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年,又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
42、中年,又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年,又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除了招生制度发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除了招生制度发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除了招生制度发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除了招生制度发生的根本转变,在会考制度和考试方法上的改革,生的根本转变,在会考制度和考试方法上的改革,生的根本转变,在会考制度和考试方法上的改革,生的根本转变,在会考制度和考试方法上的改革,也已逐渐呈创新之势也已逐渐呈创新之势也已逐渐呈创新之势也已逐渐呈创新之势n n19841984年,上海开始着手进行高中会考制度的试点年,上海开始着手进行高中会考制度的试点年,上海
43、开始着手进行高中会考制度的试点年,上海开始着手进行高中会考制度的试点改革。针对传统高考命题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改革。针对传统高考命题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改革。针对传统高考命题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改革。针对传统高考命题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19851985年从美国引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年从美国引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年从美国引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年从美国引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n n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是减少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
44、趋势是减少高考科目的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高考科目的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门、文科科6门各减为门各减为32共共5门,上海则实行门,上海则实行31共共4门的方案。同样是在门的方案。同样是在1985年,国家教委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工作。保送生的试点工作。n n19891989年,从美国引进的标准化考试经过在广东省年,从美国引进的标准化考试经过在广东省年,从美国引进的标准化考试经过在广东省年,从美国引进的标准化考试经过在广东省的试行后逐渐总结出自己的特色,经过四年的成的试行后逐渐总结出自己的特色,经过四年的成的试行后逐渐
45、总结出自己的特色,经过四年的成的试行后逐渐总结出自己的特色,经过四年的成功试验。功试验。功试验。功试验。19891989年年年年8 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试逐步在全国推行。试逐步在全国推行。试逐步在全国推行。n n19931993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在多次讨论和试验后,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在多次讨论和试验后,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在多次讨论和试验后,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在多次讨论和试验后,规定标准分数制度由省级常模量表分数、等值量规定标准分数制度由省级常模量表分数、等值量规定标准分数制度由省级常
46、模量表分数、等值量规定标准分数制度由省级常模量表分数、等值量表分数和等级量表分数组成。表分数和等级量表分数组成。表分数和等级量表分数组成。表分数和等级量表分数组成。n n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校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年高校全面并轨,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甚至50。到到2000年,一直由国家年,一直由国家“全包全包”的师范专的师范专业也实行了收费上学,标志着招生并轨改业也实行了收费上学,标志着招生并轨改革的落幕。革的落幕。n n而这一时间段,而这一时间段,1999年广东省又试行了年广东
47、省又试行了“3X”科目设置方案,语文、数学、外语科目设置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科目,根据考生的报考学校要三门为必考科目,根据考生的报考学校要求再从其余六门科目中另选求再从其余六门科目中另选“X”科(因科(因96.53的考生将的考生将“X”选为一科,该方案选为一科,该方案几乎变成了几乎变成了“31”模式共模式共4门)。此后,门)。此后,3+x在中国全面铺开。在中国全面铺开。n n考试的时间,也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考试的时间,也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年两次。1999年年12月月18日,教育部决定日,教育部决定2000年年1月月19日日21日在北京、上海、安日在北京、上海、安徽三地市
48、进行春季高考的试点徽三地市进行春季高考的试点1999年高校扩招年高校扩招n n高校扩招高校扩招,也称为大学扩招或大学生扩招,是,也称为大学扩招或大学生扩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即中国大陆)自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即中国大陆)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简单来说即是自政策,简单来说即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数的教育改革政策。n n扩招源于扩招源于
49、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面向21世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n n进入进入2008年后,教育部表示年后,教育部表示1990年开始的年开始的扩招过于急躁并逐渐控制扩招比例,但在扩招过于急躁并逐渐控制扩招比例,但在2009年环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教育部开年环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教育部开始了研究生招生比例的调节。始了研究生招生比例的调节。n n大陆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招生以来,高校招生规模大陆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招生以来,高校招生规模大陆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招生以来,高校招
50、生规模大陆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招生以来,高校招生规模尽管在逐年增长,但在尽管在逐年增长,但在尽管在逐年增长,但在尽管在逐年增长,但在1999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只在均增长都只在均增长都只在均增长都只在8.5%8.5%左右。左右。左右。左右。n n1999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20002000年,北京、年,北京、年,北京、年,北京、上上上上海海海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