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055408 上传时间:2021-12-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学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实验心理学练习题一答案单选题 1-5 ABDBB6-10 BCAAB11-15 BDBBD16-20 CBACC21-25 CDBAA2、 多选题1-5ABCDABCABCDABE ACE6-10ABCDABCDABCBC ABCDE11-15ABCABCDBCDABCDE ABCD16-20 ABC ABCDE ACE ABC BCD21-25 ABDE ABCD ABCDE AC ABCD3、 判断题1-10 错对错错对对错对错对11-20 错错对对对对对错对错21-30 对错对对错错对对对错31-40 错错错对错对对错错对41-50 错对错对错对错错错对4、 简答题 1、被试者内设计中每

2、个被试者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这种情况下,同一被试者既为实验组提供数据,也为控制组提供数据,因此无需另找控制组的被试者。被试者间设计是每个被试者只接受一个自变量的处理,有多少种处理就采用多少个被试者。2、 A 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做反应,也称简单反应时间。B 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于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此时测得的反应时间包含简单反应时、辨别刺激的时间和选择反应的时间。C 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英语多个刺激中的那个实现规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而对其他刺激则呈现不反应。包括简单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3、闪光临界频率是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

3、激间歇的频率。影响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因素主要有:( 1)光相强度:闪光临界融合频率随光相的强度增高而增高。( 2)刺激面积:闪光临界融合频率随闪光照射的区域面积的增大而增大。( 3) 在视网膜中,锥体细胞比杆体细胞有较高的空间视觉敏度。( 4)另外声音、味觉、嗅觉等刺激都可以改变闪光临界融合频 率。精品4、效度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信度就是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5、反应时:也叫反应潜伏期(response latency) ,是指从刺激作用发生到引起机体外部反应开始动作之间的时间间隔。反应时间是个体内部几部分操作时间之和,包括:刺激引起感官的活动,神经冲动经由神经的传递,大

4、脑的加工活动及效应器官接受冲动作出反应所耗费的时间。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有(1)刺激强度(2)刺激的时间特性及空间特性(3)所刺激的感觉器官(4)被试的机体状态:机体的反应水平,被试的准备状态,额外动机,被试年龄,反应时间与练习,反应时间与个体差异6、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检查视敏度常用的刺激项目有:察觉、再认、解象和定位。觉察测试采用了一条线或一个点,只需让被试者判断在一个视野里刺激是否存在。再认即医学上用的视力表,它是以视角的倒数来表达的,公式:V=1/ a。解象采用等宽黑白条纹图案进行测试,以可分辨最佳栅条为视敏度指标,一般以空间频率来表示。定位

5、用游标测定视敏度,是让被试者辨别某一根先对应于另一根线的唯一,被试者须区别上面的线是下面一条线的左边或右边。7、在心理学实验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 1 ) 排除法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从控制变量的观点来看,排除法确实有效,但用排除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常常难于推广。( 2)恒定法。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这主要体现在保持实验条件恒定的方面。实验者和控制组被试的特性也应保持恒定。只有这样,两个组在作业上的差异才可归于自变量的效果。( 3) 匹配法 。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使用匹配法时,先要测量所有被试身上与实验任务

6、成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际应用中,匹配法常常是配合其他技术共同使用的。( 4) 随机化和平衡法。 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随机分派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和机会是均等的,也即在额外变量上做到了匹配。随机化法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能够控制难以观察的中介变量。随机法不仅能应用于被试,也能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 5) 统计控制法。以上讨论的情况,都是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这类技术被称为实验前控制。另一种技术是实验后控制,就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因而也被

7、称为统计控制法。统计控制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8、部分报告法证明,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一般认为,瞬时记忆的容量为9 20 比特;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为o 25 1 秒,声象记忆保持的时间可以超过1 秒,但不会长于4 秒。在部分报告法的实验中,被试注视刺激卡片50 毫秒,然后,他们不必报告所看到的所有字母,面是只报告四个字母,至于是哪四个字母,由声音指示,高音指示被告报告上面一行的四个字母,中音指示被试报告中间一行,低音指示被报告下面一行。三种音调是随机出现的,所以被试无法猜测而必须看所有的字母。通过实验,斯波灵断定,被试看到的比他能报告的多,视觉形象

8、的贮存可以在瞬间保存较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也可以飞快地消失。五、 论述题1、 ( 1)完全随机实验设计(2)因变量:阅读理解成绩,自变量:篇章长度(400 字, 800字)和文章类型(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3)不能,实验设计有问题(被试分配),没有考虑到被试智力、阅读能力、年龄等被试因素对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2、 按照提取的准确性,可以将记忆划分为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已有研究揭示了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之间既相似又不同的一些方面:( 1) 实验程序的相似性。在错误记忆的经典研究范式 DRM 范式中,实验程序与传统的真实记忆研究程序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即都为:先学习, 后回忆和再认。只不过研究中借

9、助了不同的因变量指标来揭示记忆的不同侧面。( 2)理论解释的共通性。许多研究者对错误记忆的产生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这些错误记忆的理论模型,如内隐激活反应理论和模糊痕迹理论,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真实记忆。( 3)神经生理过程的一致性。采用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进行的DRM 范式实验发现,对关键项目的错误再认和对词表中学习项目的真实再认都与在左颞叶区增加的血流量相关。在其他的研究中也均未发现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的神经生理过程有明显不一致之处,暗示了两者间的共同联系。( 4)共同的影响因素。许多研究均发现:影响错误记忆的多种因素(如:词表容量、 呈现方式、间隔时间、测验效应、重复学习、年龄因素、健

10、忘症患者、词表特性等),同样也影响着真实记忆的效果。3、 1)注意的早期选择理论。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实验提出了早期选择模型。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 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过滤器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只有新异的、较强的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才易于通过,并最终受到注意。后来布罗德本特又强调期待的作用,凡为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另外, 他还进一步指出, 该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

11、之前。故而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2)注意的中期选择理论。特雷斯曼提出了注意的衰减模型。特雷斯曼认为,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若这些减弱的非追随耳信号具有特别的意义(比如自己的名字),具有较低的阈值,那么仍可得到高级加工而被最终识别。她还提出,影响记忆中各个项目阈限的因素不仅包括上下文、指示语等刺激特点方面的情境因素,还包括个性倾向、项目意义以及熟悉程度等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因素。可见,她重视了中枢系统的二次选择

12、功能。总之,特雷斯曼的模型强调:( 1)信息是大量输入的,这与早期选择模型一致;(2)加工过程是“衰减”式的; (3)过滤器的位置有两个,一为语义分析之前的外周过滤器,一为语义分析之后的中枢过滤器。可见, 特雷斯曼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作用,因而又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3)注意的的晚期选择理论。注意选择所在的位置可能并不在信息加工的早期,也不在中期,而是在晚期。这就是晚期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是由多依奇和多依奇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多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信息加工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因此,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多依奇和多依奇设想,

13、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只对重要的刺激反应,而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反应。此外,这种重要性的安排有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示语等,并且其衡量标准还随新刺激的不断输入而变动。后来,诺曼又进一步对此模型进行了修订。他认为,一些东西之所以未被注意、未被说出,是因为个体一味地注意和反应其他东西,从而使它们在识别之外未得到继续加工(如从记忆中提取等)的缘故。晚期选择模型由于强调反应的选择,因而又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实验心理学练习题二答案6-10 ABE ABC ABC ACDE ABC一、单选题1-5 BCBAB11-15 ABDDB21-25 ABCDD二、多选题1-

14、5 ABCDE ABE6-10 DDCCA16-20 ACBCBABCD AB ABC11-15 BCE AD21-25 AC ACD三、判断题1-10 错错对错对21-30 对对错对错41-50 对错错对错四、简答题ACE ABDE ABCACE ABCD ABC错对错对对对对对对错对错错对对1、极限法的特点:刺激交替按“渐增”或“渐减”两个方向变化,探求阈限所在位置平均差误法特点:被试调节比较刺激,直到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16-2011-20 对对对错错31-40 错对错对对“渐减”两个方向变化AB ABAD BD BC对错错对错对对错错错探求阈限所在位置恒定刺激法特点:只有经常被感觉到和

15、经常不被感觉到这一感觉地带的5-7 个刺激,而且这 几个刺激在整个测定阈限的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 1 )从感觉阈限上比较:根据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极限法求得的阈限值教能符合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因被试知道刺激呈现的次序,他可把注意力集中到特别需要集中的地方,从而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但却容易产生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对于有一定后作用的刺激,不宜采用。( 2)从被试者方面比较:平均误差法的实验程序对被试来说比较自然,让被试主动调整比较刺激,引起被试兴趣,因此,这方面平均误差法较优。3)误差方面比较:极限法测定的结果差异较小,平均误差法只得到近似值。4)从效率上比较:恒定刺激答将每个记下数据均用上,效

16、率较高。2、SAT现象是指在反应时实验中,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其反应。如, 有时牺牲准确率换取反应速度,而有时牺牲反应速度换取准确率。这种现象得到了多种研究的证实。如锡奥斯 ( Theios,1975)对刺激呈现概率与反应时关系的研究。实验任务:说出呈现在屏幕上的某个数字。自变量为数字出现的概率,变化范围为02.、0.3直到0.8,共有7个水平。因变量为反应时和错误率。实验结论:( 1) 初步结论,反应时与出现概率无关。( 2) 结合错误率,上述结论有问题。P111。如帕切拉的研究表明,为了使错误率降低到2%, 0.2概率的

17、条件下的反应时增加100毫秒。上述研究证明反应时和正确率之间是存在内在关系的。只有把反应时与正确率两种因变量结合起来考虑,反应时才具有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价值。3、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制了两个工具:第一是无意义音节;第二是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法。艾宾浩斯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音节组长度和学习速度的关系(2)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时学习速度的增加(3)记忆保持和诵读次数的关系(4)保持与遗忘和时间的关系艾宾浩斯记忆保持曲线。它证明学习后开始遗忘的很快,约一天后遗忘速度放慢,间隔越长,遗忘越慢。( 5)重复学习和分散学习的影响,睡眠对记忆保持的影响,等等。4、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和

18、(人类)被试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被试可能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5、 又称 ROC 曲线。 等感受性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 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

19、了。将具有不同分辨能力的被试的实验结果画在一起,便可得到一组d'不同的ROC曲线。图中连接(0, 0)和(L 0, 1. 0)的45°对角线是代表被试的辨别力等于 0 的一条线,也可以说是击中率等于虚报率的一条线。ROC 曲线离这条线愈远,表明被试的辨别力愈强。当信号本身的强度很大或被试的感受性很高时,信号容易被觉察,因此ROC 曲线向左边弯得更高;当信号较弱或被试的感受性较低时,ROC 曲线就向45 对角线靠拢。换句话说,ROC 曲线的曲率是由信号强度和被试的感受性共同决定的,而与被试的判断标准无关。6、 “加工层次”的理论认为,记忆是认知系统对刺激物进行各种不同水平分析加

20、工的产物。记忆的久暂不取决于时间,加工层次才是决定的因素。 “加工层次”理论的另一重要论点是,记忆依赖于提取(测验)与加工(学习)的一致性,提取线索是否有效由已记住的信息来决定。也就是说,后来的提取过程与早先的加工过程越一致,回忆的成绩越好。随着加工层次由感觉,声音到语义逐步加深,再认比例不断升高。加工层次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对材料的记忆依赖于他对材料的加工深度即学习方式,凡是在意义的水平上加工,通过导致良好的记忆。提取与加工一致,就容易导致原来加工事件的“复活”,导致良好的回忆效果。雅各必实验结果表明,再认成绩随实验条件从“无上下关系”到“想出”一直上升,而知觉辨认却表现出明确的相反的结果。这

21、证明,记忆既依赖加工过程的性质,又依赖提取(测验)过程的性质。实验结果清楚地证明了,提取测验与加工性质一致,记忆成绩较好。7、 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主要有:( 1)回忆法(再现法或复现法),是指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者再现出原来识记材料的方法,包括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和自由回忆法; ( 2)再认法,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旧材料)和未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新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3) 节省法 (再学法) ,要求被试者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定标准后,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再学习与初

22、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初学习之后所保持的记忆;( 4)重建法(重构法),要求被试复现刺激项目的次序或排列;( 5)部分报告法,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6)记忆广度法,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 7)分散注意法,在记忆的保持阶段。为防止被试者利用刺激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转移开来。五、 论述题1、测试时空间的大小,有两个水平1怵x 10米和20米X 2怵。因变量为被试喊停时主试和被试间的距离,即被试在某一方向上个人空间圈的大小。题目中明显进行控制的额外变量是主试、 被试、记录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本

23、类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额外变量还有被试的性别、年龄、情境因素以及民族文化和伦理背景文化等。2、这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是一种强人工智能的观点,即要求电脑和人脑在两方面做到匹配: ( 1)硬件匹配,人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机模拟的思维具有同样的硬件基础,人脑和计算机的集成电路一样,都是“全或无”的方式进行信息加工的,神经冲动的发放要么就是产生动作电位,要么就是不产生动作电位,决不可能产生一半强度的动作电位,而计算机电流的状态也只有 “通” 和 “不通” 两种; ( 2) 软件匹配,人的思维程序和计算机模拟思维程序一样,人的思维具有规则性,可以转换成某种计算机语言,比如:循环、条件和顺序结果的综合,而计算机程

24、序也正是具有高逻辑性的计算机语言的堆砌。只有符合硬件匹配和软件匹配两个要求, 计算机思维模拟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电脑才能真正代替人脑。而事实上,人的思维过程在很多方面具有随机性,有时并不是按照某一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人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机模拟思维过程有时无法进行软件拟合。电脑无法真正取代人脑,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1 )反应标准上的局限性:塞尔(1980)中文房间假想实验显示虽然电脑表现得好像能进行各种思维,解决各种问题,但是实质上则只是根据一套事先设定好的原则进行类似条件反射似的反应,他们反应的标准是当前刺激与预先存储的某个刺激的匹配程度,而不是真正根据语义或是某一思维策略

25、进行反应。计算机程序中,唯一遵循的原则是计算机语言的合法性,而不是更高级的意义标准,计算机根本不懂问题所描述的内涵。而真正的人类思维过程是智慧的凝聚,反应标准应是高级的意义成分,或是有目的的思维策略,思维的基础是对整个问题内涵与外延的整体把握。计算机思维模拟的反应标准和人思维的反应标准大相径庭。从这层意义上说,计算机反应标准上的局限性使得电脑无法达到人类的智力水平,无法重复人类的思维过程。( 2)加工方式上的局限性:通常,计算机程序具有线性结构,往往要求执行完一条命令之后,再执行下一条命令,同时执行两条命令则会发生错误。这种对信息的线性处理方式和人的信息加工方式不太一致。虽然信息加工的观点将心

26、理过程看成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认为信息加工是系列的或是串行的,但仍有许多心理学家对线性加工提出了质疑。艾森克(1984)指出:如里坚持线性加工,那么只能有刺激驱动的自上加工, 即自下而上的加工,而不会有概念驱动的加工,即受到过去经验与知识影响的、而下的加工。但实际上,人类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受着经验的影响,比如:上述的启发式策略就是根据经验来确定问题解决方向的实例。并且, 现在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既包含概念驱动的过程,也包含经验驱动的过程,这两种加工可能是同时进行的或部分重叠的,比如:在解方程式时,我们既需要根据各步所得的数据来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也需要以往的经验来指导

27、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这两种加工往往是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这就意味着人类的思维过程中平行加工似乎更多。用线性加工的计算机程序去模拟并行加工的人类思维过程,一定会存在问题。因为,并行加工往往具有模糊性,同一时刻,思维的结果到底是上行(刺激驱动)还是下行(概念驱动)加工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而计算机的线性加工则必须要排除这些模糊性,因为某一结果一定是由某一条件产生的,执行这条语句后,必定会执行下一条语句。计算机的加工方式限制了人类思维模拟的精度。( 3)调节系统的缺失:诺曼(1981)认为将人和计算机进行类比,存在根本性的问题:计算机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人则有更多的东西,人是生命的有机体,具有生物适

28、应功能,能根据环境的条件来调节自己本身的机能,人还是社会生物,始终和他人、社会发生着互动,并根据他们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诺曼区分了人的三个系统,一个为认知系统,他们认为有生命的和人工的信息加工系统有着共同的结构,这部分可称为纯粹认知系统或认知系统,但有生命系统(比如:人)和人工系统(比如:计算机)不同的是,有生命系统需要根据环境的条件来调节自己的机能,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通过调节系统来完成的。调节系统是一种内稳态系统,它与认知系统互相作用,以作出对环境的解释和维持内稳态的行动。所以, 有生命系统具有目的、 愿望和动机,能选择有趣的任务以及与目的相关的作业。正因为缺失了调节系统,计算机思维模拟程序往往不能应付多种情景或在多种情景中进行选择。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