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宣传部开展双争活动工作总结.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308702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委宣传部开展双争活动工作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区委宣传部开展双争活动工作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区委宣传部开展双争活动工作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区委宣传部开展双争活动工作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委宣传部开展双争活动工作总结.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区委宣传部开展双争活动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关于“双争”活动的指示精神,区委宣传部充分发挥宣传工作优势,灵活运用各种载体,认真学习宣传xx同志的先进事迹,主动查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严格制定整改措施,“双争”活动取得丰硕成果。一、发挥工作特点,深入学习xx同志先进事迹一是积极讨论,领会精神实质。在认真学习事迹材料、观看事迹录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讨论活动,从为什么学习xx同志、向xx同志学习什么、学习xx同志该做什么等三个层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使全体党员深刻理解了xx事迹所蕴含的深该含意、看到了录像片所无法表现的一个一心为党分忧、一心为民造福、舍小家顾大家的共产党员的赤

2、子之心。二是努力宣传,学习教育相互促进。我们把学习xx先进事迹做为基层各单位中心组学习、党员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指导基层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宣传工作优势,通过文化长廊、文化厨窗等载体大力宣传xx同志先进事迹,通过诗歌、书法、绘画、文艺演出等艺术形式讴歌xx精神,促进“双争”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三是结合实际,注重成果。通过征文的形式向干部群众征集“宣传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宣传工作者的表率作用应如何发挥、宣传工作者应具有怎样的社会责任感、怎样才能象xx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四个方面的体会文章。同时,各部门通过制定学习方案、提高工作目标,进

3、一步工作积极性,树立宣传工作者形象,形成“争做奋力拼搏、苦干实干的好党员好干部,争创工作一流、群众满意的好集体好部门”的良好氛围。二、采取多种措施,认真查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一是采取多种方式征求意见和建议。活动中,向乡街、机关各委办局发放调查问卷180余份,被调查人有群众、干部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同时,组织乡街宣传委员、信息员座谈会2次,参加人数30余人。由新闻中心负责向各媒体记者征求意见10余人次,保证做到被调查人的数量到位、层次全面、不遗漏任何征求意见渠道。共征求到3个方面、5条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以后)。二是结合具体工作任务式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每个人、每个部门的工

4、作同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结合在一起,看有哪项工作还没完成任务,哪些工作还不符合要求,差距有多大。各部门制定整改措施必须落实到具体工作上,特别是落实到为全区生态区建设、奥运安保、社会稳定等方面做贡献上。三是超前谋划,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在活动程序上坚持边学习边查找问题、边查找问题边制定整改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发现问题,随时分析、随时解决。同时,结合国庆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通过观看“改革开放30年”电视系列片、“xx解放60周年暨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展”进一步教育、引导干部党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培养干部党员的超前思想和发展意识。三、注重整改实效,推动宣传工作更上一层楼一是领导带头,率先垂范。每

5、位部领导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认真参加每一项活动,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严格制定整改措施,又从领导的高度对活动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双争”活动更好开展。整个活动从征求意见范围到明确整改措施制定,完全按照区“双争”办的部署认真落实,真正做到材料发放全、会议按时开、意见征求到、整改方向明。二是创新载体,提升质量。通过在xx通讯上开设“双争学教育活动”专栏、发送手机短信、向省市各家媒体发稿、举办书画展、演出文艺节目等形式宣传xx事迹、介绍全区开展活动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xx通讯刊载“双争”文章13篇、发送短信5条、向省市媒体发稿并刊载7篇;张贴宣传材料500余份;举办书画展2次,举办文艺

6、演出6场。三是提升素质,促进工作。通过“双争”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干部党员理论学习、业务学习的热情,干部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激发了每位干部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全年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理论武装方面,共产党员、党史纵横等国家级杂志分别刊登了介绍我区经济建设的经验性文章;新闻宣传方面,全年共组织各类宣传活动60余次,被中央、省、市媒体及互联网采用的稿件1800多篇,在各大媒体刊发专版6块,杂志刊发专刊专稿4期;社会宣传方面,向省市上报舆情信息570余条,在省市刊物上发表我区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经验性文章等8篇;精神文明建设方面,xx区被市文明办推荐为xx省首批未成年人思想道

7、德建设先进区、全区涌现出74个区级文明村(社区、单位),7个省级文明单位,xx村和xx派出所已推荐为全国文明单位,我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xx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区荣誉称号。 一、我区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二、我区一季度工业经济工作的主要措施 为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区实体经济的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区围绕保增长、调结构,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全面落实任务,落实责任。召开全区工业经济会和安全生产会议,迅速传达省市工业经济工作会精神,及时分解2018年工业经济目标任务,做到层层落实,目标清楚,责任明确,提出了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强化服务企业,强化市场开拓的具体要求。 4、加强了对成

8、长性工程的工作力度。对成长性企业的扶持下任务到乡镇,完成任务给予乡镇政府和企业奖励。目前,各乡镇上报成长性企业报表工作顺利,今年我区的规模企业数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再上台阶。 5、深入调研,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春节后,我区通过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走访企业、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经济发展环境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企业对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区政府通过归类汇总,共收集52家企业发展中面临五个方面68个困难和问题。区委区政府将所有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逐条分解,以区政府文件下发,落实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并要求限期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主要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提升我区工业

9、经济总量和质量。 一、继续扶持实体经济。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和部门帮扶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支持和服务骨干企业。在区政府已经兑现奖励的情况下,将继续落实区政府的一号文件,帮助企业增强信心,渡过难关,确保全区工业经济的平稳增长。在实现一季度开门红的基础上,实现二季度硬过半、下半年再增速,确保实现“工业三年两倍半”的目标。 二、继续加快园区建设,着力构建产业集群。以园区 及现有的优势企业为基础,以产业集群工程为抓手,引导上下游关联企业扎堆聚集,实现配套链接,促进产业发展。争取尽早将岑河针纺织集群列入湖北省产业集群范畴。 三、推进自主创新,培育精品名牌。支持企业强化管 理和品牌建设,积极开发在同行业中具有领

10、先优势的主导产品。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四、进一步突出产业招商,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学习借鉴湖南产业招商经验,组建针纺织、家具、食品三个工作专班,重点围绕三个产业招大引优。加强62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确保今年年底前建成投产项目40个以上。 五、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4月份,将完成区域内 从事生产性服务企业资源调查,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服务的作用。 六、从经济运行的监测上,将改过去的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为月分析会,及时监测运行态势,及时解决出现问题,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七、积极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特别是针对企业资金短缺、招收技术工和熟练操作工困难、远郊企业职

11、工上下班交通不便、土地办证难等问题,及时加强协调,及时解决企业难题。 水利系统建国60周年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横跨省境,将全省分为皖南、江淮之间和淮北三大区域。沿江和沿淮支流、湖泊众多,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同时,安徽省是中纬度过渡带、南北方过渡带、海陆过渡带叠加地区,降雨南多北少,时空分布不均。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发展水利事业在安徽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新中国建立前安徽水利情况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水利工程废多兴少,水利事业步履艰难。淮河流域水系紊乱,河道淤塞,长江和淮河堤防低矮单薄,丘陵和山区灌溉依赖塘坝,平原和圩区没有排涝设施。淮河流域:1938

12、年,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黄水漫流南下入淮达9年之久,极大地破坏了淮河流域原有水系,使得原有水利工程几乎全部失去了效能。长江流域:1931年长江大水后,安徽实施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培修两岸堤防总长达639公里。此后因战争、洪水等原因,建成后的水利设施和涵闸工程陆续遭到破坏,效益衰减。工程经费筹集困难。新中国成立前,每次大灾后多采取募捐的办法筹措资金,举办工赈。虽有工程计划和实施步骤,但实施很少,或因经费、战事而中途停止。工程也因管理松弛、质量低劣而难以发挥设计效益。水利职能逐步萎缩。民国初期,省财政厅内设水利局,后因经费原因而裁撤。其后省建设厅内设水利工程处,6年后撤销,由建

13、设厅建设科办理。期间颁布的一些水法规、条约、办法,因缺少具有权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实施而成为一纸空文。二、新中国60年安徽水利发展轨迹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堤防总长2万公里;水库4836座,其中大型12座、中型100座;已建水闸1.09万座,其中蚌埠闸和临淮岗工程为淮河干流控制性枢纽工程;万亩以上灌区397处,有效灌溉面积2209万亩,其中淠史杭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97万亩,为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固定机电排灌站1.63万处,装机容量159.8万千瓦。全省初步建立了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灌溉工程体系和防汛抗旱指挥非工程体系。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

14、、航运、渔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第一阶段:大规模治淮时期(19501957年)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年,皖北行署和皖北军区联合发布了治淮动员令。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安徽实施山区修水库、沿淮修筑淮北大堤和主要支流堤防以及涵闸工程建设,初步形成安徽淮北平原以及津浦铁路的防洪屏障;进行西淝河等支流疏浚工程以及芡河等截源改道、调整水系工程;兴建城西湖等4处湖泊洼地蓄洪工程,开辟18处行洪区;实施五河以下淮河干流和支流漴潼河水系的内外水分流工程;建成佛子岭、梅山、响洪甸和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

15、水库。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期,对长江安徽段也开展了治理。对年久失修的无为大堤、同马大堤等沿江堤防进行堵口复堤和加高培厚。建成董铺、官沟等大中型水库和299座小水库;新建、扩建柏山渠、响水坝、佟公坝、七门堰等中型引水灌区以及众多塘坝等小型灌溉工程。在这期间建成的骨干工程,比较严格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实践提高了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水平,发挥了较好的工程效益。第二阶段:艰难曲折的前期发展时期(19581977年)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安徽水利建设在排除干扰中前进,建设了一批效益显著的大型水利工程。1958年开工兴建的淠史杭灌区,形成了全国

16、最大规模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灌溉面积达53.3万平方公里。19661970年实施新汴河工程,被誉为豫、皖、苏三省团结治水的典范。建设龙河口、花凉亭、陈村、黄栗树和沙河集5座大型水库。1969年实施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1971年起治淮形成新的高潮,先后开工建设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工程。建成中型水库70座,小型水库3738座,续建中型水库24座。机电排灌站也迅速发展。但是,受政治和经济形势影响,也出现了短暂失误,走过曲折的道路。一些地方缺少科学规划,工程摊子铺得过大,其后果是工程质量差,留下了后遗症。如19581960年实施的淮北河网化工程,因违背自然规律,以半途而废而告终。第三阶段:蓬勃发

17、展的新时期(1978年以后)19781990年,全省水利建设清理在建项目,停缓建一批工程,调整投资方向,加强工程管理,开展综合经营。在淮河治理中,重视行蓄洪区建设,重点解决群众生活问题,把治水与致富结合起来。在长江治理中,1978年开始建设凤凰颈引江抽水站、女山湖引淮灌溉等大型工程。1985年,从世界银行引进外资开展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和巢湖治理,大大提高了淠史杭灌区的灌溉供水效益,兴建了凤凰颈排灌站,整治牛屯河、西河,改变巢湖流域防汛抗旱面貌。19911997年,1991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确定兴建19项治淮骨干工程,涉及安徽省14项。全省迅速掀起了以治淮为中心的大

18、规模水利建设高潮。进行淮干整治工程,续建怀洪新河工程,开展包浍河初步治理工程、黑茨河初步治理工程、淮干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湖洼及支流治理、高邮湖大堤加固等工程。1998年以来,特大自然灾害连续考验了安徽水利工作。1998年,长江发生仅次于1954年以来流域性大洪水,20xx年、20xx年淮河两次发生特大洪水。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安徽全面完成1000公里长江干堤除险加固,完成土方量相当于历朝历代修堤土方量的总和。建成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为代表的治淮14项骨干工程,完成治淮投资超过200亿元。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病险水库加固建设,相继被列入全省民生工程加快实施。这一阶段,全省水

19、利系统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复水毁水利工程入手,多渠道、多层次落实水利建设资金,水利建设和改革实现了重大跨越。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完成以长江干堤加固、治淮骨干工程为代表的基础性、控制性工程,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三、60年安徽水利发展成就与经验总结60年来,伴随着新中国不断成长的历程,安徽水利工作战胜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治水思路发生了深刻变化。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水利发展能力日益增加。 60年来,水利的地位不断提升。对水利的定位,经历了从“农业的命脉”到“国

20、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社会对水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水利逐渐被摆上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兴修水利、根治水患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总结6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一)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治水思路尊重自然规律和洪水规律,在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中,在防洪抗旱调度中,既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又要防止人对水、对自然的侵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相处。1975年8月,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包括安徽在内的1110万人民群众饱受灾害之苦。而20xx年,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又一次大洪水,随着治淮

21、骨干工程的建成,应急管理能力的加强,科技手段的运用,抗洪过程呈现出从容应对、有序推进的新特点。在防汛抗洪调度中,多种手段联合运用,给洪水以出路,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引导的重大转变,改变了单纯依靠“人海战术”的传统抗洪方式,确保了数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发展方向水利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和支持水利工作的积极性。20xx年20xx年,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12万人饮用水困难;20xx年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至20xx年底,已解决67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被群众誉为

22、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1998年以来,实施大规模水库除险加固,对龙河口等大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义务工和积累工后,实行“一事一议”,坚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必须坚持扩大投入、多元发展的投入机制水利工作具有典型的公益性。60年来,水利行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通过积极探索水利投入的新体制,从过去依靠农民筹劳筹资建设水利,到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化融资、受益农民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体制。1985年,安徽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实施淠史杭灌溉工程一巢湖治理项目,是国内首次

23、引进世行贷款进行水利建设,被誉为“改革的产物,开放的结果”。1992年,省政府颁布关于征收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1997年又提标扩面,由每年1亿元增加到3亿多元,为重点水利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20xx年以来,先后对治淮、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制定了配套投资政策,通过省财政、水利建设基金、向金融机构贷款等形式筹措资金,初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四)必须坚持实践探索、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6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水利工作必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各项水利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促进水利建设

24、和管理。在水管体制改革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普遍存在维修养护经费难以落实、工程老化失修、人员超编严重等问题。通过改革,全省初步建立了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政府保障制度。截至20xx年2月,全省定性纯公益性水管单位281个、准公益性单位286个,落实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8.9亿元。改革达到了理顺管理体制,增加管理经费,稳定职工队伍,提高工程管理养护水平的目的,开创了水利工程管理的新局面。省直管的长江、淮河河道管理体制改革后,改变了原来条块结合体制,解决了管理责任不明、人员过度膨胀、内部管理粗放等问题。大别山区四座大型水库从电力部门整体移交给水利部门管理,解决了防洪、灌溉与发电调度的矛盾。(五)

25、必须建立依法治水、规范管理的保障机制将水利工作方针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制度化,将行之有效的水利工作实践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建立完善水法规体系,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从1977年到1988年水法颁布实施前,我省制定水利规章、规范性文件10余件,对全省水利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以后水法规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1992年10月颁布实施的安徽省实施<水法>办法,是我省依据1988年水法制定的第一部管理水事活动的地方性水法规,为全省水法规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此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还先后制定出台了安徽省实施<防洪法>办法、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工程管理

26、和保护条例、安徽省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水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80余件。在此基础上,各市县制定配套的规范性文件800余件,内容基本覆盖了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的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与国家水法规相配套,符合安徽实际,较为完备的水法规体系,把各项水事活动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四、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履行新使命,我省水利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强“三农”工作为水利工作带来新机遇。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到中央1号文件,从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加快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xx年5月,安徽省

27、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意见,水利迎来了历史性大发展的新机遇。国家宏观政策助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xx年下半年,党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出台了拉动内需的措施,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统筹区域发展拓展了水利发展的空间。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实施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建设,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形成。水利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步伐,必将有力推动重点地区水利建设。行业多年积淀夯实了

28、水利发展的基础。成功战胜淮河洪水,超额完成近期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江河不安、安徽难安;水利不兴、安徽难兴”,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经过近年来大规模水利建设,积淀了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基础,积累了成功经验,锻炼了高素质队伍,为水利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省水利事业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呈现出一些阶段性重要特征。一是水资源管理不完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匹配。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较滞后。淮河洪水出路问题,特别是因洪致涝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长江崩岸呈加剧趋势。淮北地区缺少骨干性水源工程和跨区

29、域调水工程。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防洪标准偏低。三是涉水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依法治水、依法行政还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水事纠纷处置和水行政执法困难。四是水利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利投资渠道单一,建设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市县财政大多无正常水利投入。农村水利投入缺口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五是基层水利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基层水管机构萎缩,管理职能弱化。五、新时期安徽水利发展展望立足新的起点,安徽水利迈入了厚积薄发、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总体目标: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开展沿淮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

30、。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5年内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建立城市应急水源保障体系,力争开工建设引江济巢工程。继续实施淠史杭、驷马山等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20xx年,我省长江、淮河干流能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主要支流防洪标准可达20年一遇,沿淮重点洼地除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围绕这一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加快建设工程水利。加快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淮河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努力解决淮河洪水出路问题,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

31、灾体系。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实施安庆、铜陵等段干流河道整治及水阳江、青弋江、滁河等主要支流治理工程。继续实施沿江排涝泵站建设。加快骨干泵站技改。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第二,积极推进资源水利。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核心,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水量分配方案,明确各行业、部门、单位的用水总量指标,初步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制度。二是着力解决沿淮和淮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力争尽早实施引江济巢、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改善沿淮、沿巢湖的水

32、生态环境。三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总结淮北、合肥试点工作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开节水型社会建设。第三,倾心构筑民生水利。省市县三级分级实施民生水利工程,解决好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涉水问题,使更多的群众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一是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二是大力实施水库除险加固。三是全面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深入开展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建设。加大灌区改革力度。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工程。四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血防工作。结合工程建设和灌区改造,实施水阳江等9条河流和花凉亭、青弋江等大中型灌区水利血防工作。第四,同步打造生态水利。着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确保水生态安

33、全,构建高质量的水生态环境体系。一是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加快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二是大力发展山区农村小水电,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三是持续开展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整治,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重点实施农村中小河流、淮北地区大中沟、沿江圩区沟港的清淤治理,修复河道水净化生态系统。四是开展农村村庄沟渠与排水系统建设和整治。继续实施淮河行蓄洪区、淮河及主要支流滩地移民迁建工程。五是加快平原洼地综合治理,恢复和保护湿地。60年来,安徽水利的辉煌成就,既凝聚了几代水利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也为未来安徽水利的美好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谱写安徽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为加快安徽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17 /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