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归途孟浩然诗歌专题研究课例22.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265017 上传时间:2021-12-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处是归途孟浩然诗歌专题研究课例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何处是归途孟浩然诗歌专题研究课例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何处是归途孟浩然诗歌专题研究课例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何处是归途孟浩然诗歌专题研究课例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何处是归途孟浩然诗歌专题研究课例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何处是归途孟浩然诗歌专题研究课例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处是归途孟浩然诗歌专题研究课例22.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何处是归途? 孟浩然诗歌专题阅读探究教学课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夜归鹿门歌是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自主赏析的一篇课文,是名家的非著名篇目。这首诗选入教材,编者的意图除了诗歌解读方法的学习外,恐怕还着眼于,诗人山水田园诗派诗人身份和隐逸思想的认知。但仅凭一首诗,和单薄的背景材料,是根本难以实现如此目标的,所以拓展文本和比较阅读的立场就势在必行了,也唯如此方能与编者的本意相得益彰。而且这也符合我们古诗文阅读教学重积累的要求。(2) 2017 版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教材原有的编排体例,而以专题的形

2、式串联知识点,通过学习任务群启发思考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尽管我们的学生依然使用旧教材,但不妨碍我们用旧瓶子装上新酒,不落后于改革时代的大潮!(三)将单一篇目拓展成专题的学习,更是考虑到孟浩然这个诗人的独特之处。首先,这个诗人身世经历相对不复杂终身未仕,诗歌题材范围较窄隐逸生活和出游为主,情感表达亦围绕主要经历展开,所以专题学习的自习和自主探究部分,难度适中,学生完全可以胜任。其次,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王维合称王孟;他来往洛阳长安之间,漫游越剡,赣湘一带,长达十余年,他交游广泛,酬唱应和之间,他的朋友圈赫赫是半个文坛;他还怀有隐逸的理想,有很多朋友是志同道合的隐居山林

3、的隐士;他的去世,让挚友和后人扼腕叹息,因他高洁的志向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于唐代诗人和诗坛而言,孟浩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孟浩然的身上可以一窥盛唐文人的胸怀气度,也同时领略唐朝风物的精彩,这是研究这个专题的价值所在。(四)“何处是归途?”这个问题,既是关乎孟浩然“隐”与“仕”的人生抉择,也是对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叩问。当我们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时,眼前不仅浮现出孟浩然平淡清绝的人生轨迹,也可以回想起陶渊明躬耕畎亩的悠闲自得,还可以看到孔子、庄周、孟子、李白、杜甫、苏轼、范仲淹、欧阳修等等众多我们熟知的圣哲先贤,在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的漫漫旅程中,搏击风雨,勇往直前的画面。这些都是我们保持精神世界充

4、盈,支撑伟大信仰不倒的源源动力。 在这样一个和谐时代, “中国梦”应该是每一个热爱祖国,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对“何处是归途?”这个问题,喷薄而出的最强心音!四、课时安排(一)第一课时孟浩然印象:以群文阅读(送孟大入蜀序新唐书孟浩然传唐诗杂论孟浩然)为背景,以孟浩然画像为话题,激起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浅谈对诗人孟浩然的初步印象。以此为基础,完成调查问卷,参考问卷结果,学生自由分组,讨论明确各小组任务,为进一步合作探究做准备。(二)第二课时孟浩然的隐逸之途:从文本夜归鹿门歌说起,背景组、隐逸组、表演组展示阶段成果,再结合仕进组其他的诗歌文本,运用“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探究诗人隐逸的

5、真相。(三)第三课时孟浩然的仕进之路:性格决定命运,探讨仕途不达的原因。(四)第四课时王维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派”:探究诗歌文本,从而发现二人风格异同。(五)第五课时孟浩然的“朋友圈”:从孟浩然的朋友圈说开去,串联起盛唐诗人的群像写真。(六)第六课时如果孟浩然穿越到今天:现代价值观的观照, “何处是归途”我的回答。(七)第七课时制作何处是归途? 孟浩然诗选编班刊:成果的展示,除孟浩然诗歌外,还包括:学生素材的整理归档、同学优秀鉴赏文章、专家文章,小品剧本等等。五、教法学法:启发引导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互评法二、教学思想(一)学习任务群设计1 、文本古诗、古文(详见阅读清单)2、知识点

6、( 1)古诗鉴赏的方法: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法、圈点勾画点评、历史还原法等等(课堂讲授课后运用结合)( 2)文言词汇识记与理解(自主学习与课堂讲授结合)( 3)古代文化常识(学生自主阅读并整理归纳)3、行为训练(能力)( 1)通过布置预习任务,实现古诗文识记背诵的训练与能力的培养。( 2) 通过布置预习,了解学生古诗文理解与翻译的疑难,结合课堂的释疑,实现古诗文理解与翻译能力的培养。( 3) 通过预习自学与课堂合作探究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自己解读诗歌和古文的方法与思路,达到锤炼阅读能力的效果。( 4) 通过对孟浩然等诗人诗歌的学习和探究,发现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规律;在吟哦咏叹中,培养读诗的兴趣和写

7、诗的兴趣。(二)核心素养培养1 、 在诵读和背默孟诗的过程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古诗语言的规律,运用于现代汉语语感的提升,增强交流沟通的能力。2、通过情境设置和问题驱动,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等的发展,提升思维品质。3、通过学习、探究和活动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和自我表达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充分引导下,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发现 美、表现美的方法。4、从孟诗等的学习中,理解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三、教学目标(第二课时教材文本夜归鹿门歌)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

8、解诗人孟浩然的生平经历,于诵读中体会夜归鹿门歌中诗人要表达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读诗方法,解读夜归鹿门歌 ,发现诗人追求隐逸的理想。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人“仕”与“隐”的矛盾背后,影响人生抉择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思考孟浩然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现代人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四、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读诗方法,解读夜归鹿门歌 ;探究诗人“仕”与“隐”矛盾的思想根源,在于诗人的“儒”士理想。五、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互评法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此环节约5-8 分钟)开场白: 在悠扬的古曲中,

9、我们开始今天孟浩然诗歌专题阅读探究的第二课时。在此之前,我们以“为孟浩然画像”为话题,进行群文阅读(送孟大入蜀序新唐书孟浩然传 唐诗杂论孟浩然),以此为基础,完成调查问卷,参考问卷结果,进行自由分组,讨论明确各小 组任务,然后分头阅读,按部就班展开专题的探究。我们先请背景组同学展示阶段性成果 微课走近孟浩然。背景组同学通过展示微课成果,为大家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教师注意引导 对诗人孟浩然,终身不达郁郁而终的人生经历的同情,形成阅读和鉴赏的情境。师引导:这个微课给我们大概勾勒出一个才华横溢,又有点儿清高,有点儿恃才放旷的诗人的形象,用李白的话来说,如此一位令人“高山仰止” “风流天下闻”的大诗人

10、,最终依然一袭白衣,没能实现自己辅佐明君,匡时济世的高远抱负,真是让人扼腕叹息!那么造成如此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这堂课将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二)品读文本(耗时12-15 分钟)首先先请全班同学齐读一遍夜归鹿门歌。提问:1 、你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的?(师引导学生回忆和体会,用语言表达出较抽象的情感,言之成理即可。这一环节既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也着力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带着感情,自己轻声再读一遍,从字里行间,你联想到了什么画面?(师引导:可能联想到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可能联想到了夜归鹿门庞公栖隐的画面,也可能联想到了作者心系归隐的原因,也可能你想到了自己,答案

11、因人而异,不一而足。不具体展开画面的内容,留待下一个环节。)3、请同学们马上动笔,展开想象和联想,将刚才的想法(即“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 ”和“联想到了什么画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诉诸笔端,限时 5分钟。(三)问题探究1、从以上学生互评得分最高的优卷中, 通过探究发现鉴赏古诗的常用方法: 以意逆志、知 人论世、意象分析法、历史还原法(孙绍振的具体分析法之一)、把握关键词、诗眼等等, 加以总结归纳。2、重点赏析三四两联:欣赏小品夜归鹿门(表演组),探究:诗人的心声是什么(先请演员说,再请其他同学 补充)?师事先介绍:小品表演的形式是同学们对诗歌解读的一种呈现和演绎,代表了他们读完这 首诗的感受

12、,欣赏完表演,大家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看法。诗歌文本中可供参考的关键词:“开”“忽到” “长寂寥” “惟” “幽人” “自去来”。师引导:这首诗中诗人的心声:“我要隐居!”(田园作采樵作等表达了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但结合其他的诗歌,能发现他心中的另一个声音:“我要仕进!”矛盾吗?大家怎么看呢?3、诗人的精神追求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否能从书怀贻京邑同好这首诗中发现端倪?阅读诗歌,从以下四个选项中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书怀贻京邑同好唯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昼夜恒自强,词翰颇亦工。三十既成立,吁嗟命不通。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慕夫子,捧檄

13、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 注释:(1) “执鞭慕夫子”犹言慕孔夫子执鞭之言。论语述而:"子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执鞭,指贱役。毛公:指东汉毛义为母求仕的故事。(2)投刺:递上名片。刺,名刺,名片。匪求蒙 :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童蒙",暗弱愚昧者。句谓白己愿通于明哲,非求助于暗弱。A.首四句写诗人本是孟子之后,家世世代传承着儒风,自己从小就秉承父亲教训,学习 诗、礼,修养其身。趋庭,是论语中孔鲤的典故。B.第六联中,“甘脆”指美味佳肴。本联说的是,家资有限

14、,无力为双亲提供美味佳肴, 艰苦的日子朝不保夕,困窘的物质生活,使诗人欲求仕禄以养亲。C.七八两联写自己终于下定决心 -既然圣人愿为富贵而执鞭,自己的“慈亲”“向羸老”, 那么权衡利弊之后,渴望出仕致身富贵,他人亦无可厚非。D.艺术上,与通常的干谒诗着眼于干谒对象、过度地阿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诗于干 谒中还强调了自己的德业追求,从而使这首诗感情深沉郁勃,意味深长。分析解答:选 C,不正确之处在于,诗人渴望出仕,并非仅仅为了富贵,更重要的是为了 实现报国的壮志。因而孔子说的“固穷” ,尽管不失为君子品性,但为了自己的理想,也不得不作出改变。师引导:所以对孟浩然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实现胸中的抱负

15、。多媒体展示:孟浩然的“平生慕真隐”但综其一生,却并没有成为许由或者庞德公式的隐者,而是终年于西入、东游与南下、北上中讨生活。这一实况表明,孟浩然与儒、道、佛、隐的关系虽 然都较密切,但在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却仍然是“家世重儒风”之儒。 王辉斌孟浩然新论 P159前5行师引导: 夜归鹿门歌标题中的 “归” ,并非表明诗人真要决绝地投入与世隔绝的隐逸生活。 对诗人而言, “归途” 实际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之路,从中作者能获得精神上的慰藉,鹿门山也就“内化”成了作者逃避现实苦闷的纯净的精神世界。(四)总结(ppt 展示)正如陈贻瞅先生在谈孟浩然的“隐逸”一文中所说,隐居“除了上面说过的

16、在为应试作准备外,本身也有着积极的入世意义。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方式,以前的竹林七贤这样,以后的竹溪六逸也这样。这种隐居可以造成名誉,于进于退都是有利的。因此它与求仕进的思想是统一而不矛盾的。这种隐居的心情是幽雅的,它充满了幻想和期望而无萧瑟之感。” 见课文背后附录的资料。“盛唐这种含有明显政治目的、志在用世的求仕之隐,与身处乱世全身守道的传统隐逸、与南朝士族标榜潇散风神的隐逸截然不同。盛唐隐逸既是士人人生失意的补偿,又是时代特征的具体体现。盛唐人向往隐逸并非要避俗遁世,虽常杂以怀才不遇的牢骚,但在根本上仍是待时而出、待价而沽的心态。对朝廷的系念、对功名的渴求、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使盛唐隐逸透露出

17、时代的青春意气。” 李红霞 唐代士人的社会心态与隐逸的嬗变发表于 北京大学学报2004 年第 3 期孟浩然的“仕”与“隐”的矛盾,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板书:思想上其实不矛盾, “隐”即为“仕”;现实中偏又实现不了, “隐”而待“仕”。(五)思考与练笔:了解了孟浩然关于“仕”与“隐”的现实选择及其原因,你认为,诗人身上最值得你钦佩 的品质是什么呢?你自己是如何来回答“何处是归途”这个问题的?要求:将你的思考结果写400 字。【教学片段实录】师:两位同学的表演精不精彩?生: (异口同声)精彩!师: 那表演看完了,我们要回到刚才的那个问题“诗人的心声是什么?”。 我想先现场采访下两位演员。演书童的同学

18、先来,书童这个角色是你们加进来的,你说说看他的作用是什么?你们原先创作时的意图是什么?生 1:首先,孟浩然需要有个对话的人,观众才能了解诗人的思想。其次,这个人与诗人的关系是最近的,也是相对较了解孟浩然的人,我们就设计了个书童。最重要的是,书童这个人物是向往仕途的,而这里的孟浩然是隐居的,书童既是孟浩然的对立面,又最终与孟浩然统一在一起。所以书童体现了孟浩然思想中的隐与仕的矛盾。师:这个人物设计的很巧妙,人物也很有趣,融入了许多现代人的思想,让人觉得一点都不陌生。那接下来我们来采访下,演孟浩然的同学。生 2:我觉得诗人的心声是“要做官”,因为他的很多的其他诗歌反复提到“金马门” “魏阙”等等,

19、表现出他对仕途的渴求。师:那为什么说要隐居呢?生2:正是因为仕途阻塞,壮志难酬,诗人才转向山水田园寻求解脱。师:说得有道理,谢谢,请坐。那么其他的同学怎么看的呢?再请一位同学谈谈。生 3:我觉得,就夜归鹿门歌这个文本而言,是体现诗人的归隐的愿望的,综合所有作品来看,还是要做官,即进入仕途的。师:大家同意这种看法吗?生:同意(大部分)!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首诗 书怀贻京邑同好,看看能不能明确,诗人的精神追求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教学反思】1、对于专题教学和群文阅读等新课改背景下的新理论新方法,学习和实践的水平还有待再提高。 从顶层建构到最基层教师的具体实践和推广,需要有一定的反应时间,作为基层

20、教师,要主动地及时充电跟上最新的形势,才能不落后于时代的大潮。2、在这次专题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这样的一些问题,反馈如下:? 阅读文本的质与量分化较严重,可能导致能力素养的培养的不均衡。分组探究和教学是必然趋势。专题探究也决定了分工合作的必要,以孟浩然诗歌为例,我们主要以题材和不同任务作为分组的依据,那么就可能出现阅读内容的不均衡现象。有的孩子读过的诗歌,可能其他的孩子未必读过,反之亦然。虽然我们希望孩子能通读所有作品,但显然现实的情况并不允许,虽然在我们的引导和鼓励下,不少孩子还是对阅读尽可能多的作品,保有兴趣,但我们知道,能坚持下去的情况并不乐观。另外, 有的孩子读作品比较应付,甚至有的根

21、本就没去读,那么阅读笔记要不就言不由衷,要不就网上拷贝,真能写出真情实感来的,不会很多。在阅读的质量上存在的差距,在后续的思考探究的环节,无疑再次被放大,这就导致了能力素养的培养也出现不均衡的情况。? 不同文本甚至跨文本的综合阅读,考验教师的解读能力和教学设计素养。本次的专题阅读探究,虽然设计到古文和古诗的文本,但主要以古诗为主,形式上学生并不陌生,解读的方法上已有所储备,所以教学环节的设计紧扣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虽然繁杂有之,但仍不算困难。但是如果将其他的文本形式考虑进来, 那么难度就要大得多了。比如学者的论文专著、电视台的记录片访谈、电影、 戏剧、 舞蹈、书

22、法、绘画、音乐剧等等。跨文本的综合阅读首先考验的是,教师广博的知识视野,能融会贯通的文化素养,以及鞭辟入里而又深入浅出的文化眼光。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新课改向每一个教师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即非全才而不能。对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行点评】刘雪梅老师:在开课前,陈炜老师和我有过很多的交流,因为我们的课在文本上有重合,虽然方向不同,课型不同,但对新课改的精神的贯彻和尝试的目的,是一样的!应该说,陈炜 老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也是充足的准备,比如查阅专著、论文、期刊以了解学界研究动态,专 业性的视野,让开课的老师心中有底;比如对学生分组前,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关注的

23、兴趣点和特长,以资参考,用科学实验的精准态度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再比如陈炜老师还引 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所得,用小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对诗歌文本的再诠释,亮点颇多,生 成的东西不少!林在辉老师:陈炜老师抓住孟浩然思想中的“隐”与“仕”的矛盾,作为全课重点突破的 问题,很恰切,很有见地,整节课就容易出彩!张本同老师:陈炜老师上的这堂诗歌专题阅读的课,是很不容易的。前期的备课工作无疑 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陈炜老师,将教案打印出来的时候,基本上专题的每一课时的 教案都已经是写好了的,只有这样他才有办法全面统筹,整个专题阅读的时间进度,学生的反 馈、成果的展示等等,方方面面其实都要提前有一个具体的规划,后期的每一个环节才可能, 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有序开展。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特别是在又一轮新课改开始的大背 景下,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每一个教师的自身能力的提高,都是裨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