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血液第三章:血液Blood新鲜血液新鲜血液抗凝剂抗凝剂4 C离心离心3000rpm 30min,血浆血浆55%白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6.01012/L(600万万/L)v血红蛋白(血红蛋白(Hemoglobin,Hb)vMale:120-160 g/L(12-16g/dL)vFemale:110-150 g/L(11-15g/dL)vRBC 或或 Hb贫血贫血v红细胞大量破裂红细胞大量破裂溶血溶血RBC的生理特征的生理特征v膜的通透性膜的通透性v可塑变形性可塑变形性v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v渗透脆性渗透脆性可塑变形性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v取决于红细胞形
2、状、红细胞取决于红细胞形状、红细胞内粘度、膜的弹性内粘度、膜的弹性v右图:红细胞右图:红细胞(R)变形穿越变形穿越脾血窦内皮细胞脾血窦内皮细胞(E)间隙间隙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v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RBC在静置血沉在静置血沉试管中试管中1h内的沉降距离。内的沉降距离。vESR正常值:正常值:vMale 3mm(015 mm)vFemale 10mm(020 mm)v临床意义:感染性疾病临床意义:感染性疾病 纤维纤维蛋白原和免疫球蛋白增加蛋白原和免疫球蛋白增加
3、 ESR 0h 1hWintrobe 法v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叠连(rouleaux formation)v影响因素影响因素v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球蛋白ESRv血浆白蛋白血浆白蛋白 ESR 渗透脆性渗透脆性vOsmotic fragilityvRBC在低渗盐溶液中会在低渗盐溶液中会胀破胀破v渗透脆性大渗透脆性大,表示对低表示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渗溶液的抵抗力小0.0%0.3%0.4%0.5%0.6%0.9%v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v等张等张=等渗等渗+溶质不能透过红细胞膜溶质不能透过红细胞膜v1.9%尿素溶液等渗不等张(尿素可透过膜)尿素溶液等渗不等张(尿素可透过膜
4、v0.9%NaCl溶液为等张溶液溶液为等张溶液v5%葡萄糖溶液理论上为等渗溶液(葡萄糖溶液理论上为等渗溶液(低渗低渗)RBC的功能的功能v运输运输O2和和CO2v氧合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HbO2)占)占98.5%v碳酸氢盐占碳酸氢盐占88%;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占;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占7%v缓冲作用缓冲作用血红蛋白的结构血红蛋白的结构血红素血红素RBC的生成的生成v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蛋白质和铁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蛋白质和铁v成人体内共有铁成人体内共有铁34 g,其中约,其中约70存于血红蛋白中存于血红蛋白中v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v促使红细胞
5、发育成熟的因子:叶酸促使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因子:叶酸(folic acid)和)和维生素维生素B12(钴胺素,(钴胺素,Cobalamin)v合成合成DNA必须有叶酸和必须有叶酸和VB12作为辅酶作为辅酶v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v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内因子促进促进VB12 吸收吸收RBC生成的调节生成的调节v爆式促进因子(爆式促进因子(Burst promoting activator,BPA)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v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v刺激骨髓中红细胞系统
6、的定向干细胞刺激骨髓中红细胞系统的定向干细胞原始红细胞原始红细胞v加速血红蛋白合成加速血红蛋白合成v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血液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血液EPO生成的调节生成的调节vRBC减少减少v血氧减少血氧减少v组织氧需增加组织氧需增加v肾脏(及肝脏等)产生促肾脏(及肝脏等)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红细胞生成素(EPO)v红细胞生成增加红细胞生成增加v血氧升高血氧升高v作用于骨髓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造血组织v雄激素雄激素(androgen):促进:促进RBC生成生成v直接刺激骨髓,促进幼红细胞分裂繁殖直接刺激骨髓,促进幼红细胞分裂繁殖和血红蛋白合成和血红蛋白合成v促进肾分泌促进肾分
7、泌EPOv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蛋白质合成v其他激素其他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糖皮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质激素)也可刺激红细胞生成也可刺激红细胞生成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的破坏v平均寿命:平均寿命:120天天v血管内破坏:溶血血管内破坏:溶血v血管外破坏:在脾血管外破坏:在脾和骨髓内被巨噬细和骨髓内被巨噬细胞吞噬胞吞噬2.白细胞生理(自学)白细胞生理(自学)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v数量:数量:410 109/Lv分类:分类:v粒细胞(粒细胞(Granulocyte)v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v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v嗜酸性粒细
8、胞(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v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v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ymphocyte)白细胞的种类与功能白细胞的种类与功能v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50-70%):非特异免疫(吞噬,主):非特异免疫(吞噬,主)v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0.5-1%):):合成组胺等合成组胺等参与速发性过参与速发性过敏反应敏反应 v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2-4%):):v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致敏作用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致敏作用v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参与对蠕虫的免疫v单核单核-巨噬细胞(巨噬细胞(3-8%):非特异免疫(吞噬):非特异免疫(吞噬)v淋巴细胞(淋巴细胞(25-
9、45%):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vT细胞(细胞免疫)细胞(细胞免疫)vB细胞(体液免疫)细胞(体液免疫)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v造血生长因子(造血生长因子(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HGF),),即集落刺激因子即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vCSF包括包括GM-CSF,G-CSF,M-CSF,Multi-CSF(即即IL-3)等。等。3.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电镜图血小板电镜图1.横切面横切面2.纵切面纵切面3.膜膜4.糖衣糖衣5.线粒体线
10、粒体6.血小板颗粒血小板颗粒7.小管系小管系8.糖原颗粒糖原颗粒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的功能v正常值:正常值:10-30/mm3,过多(,过多(100)血栓血栓,过少(,过少(5)出血出血v功能:功能:v参与生理性止血参与生理性止血v促进凝血促进凝血v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维护血管壁完整性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小板的止血功能v粘附:血小板粘在血管受损处的胶原纤维粘附:血小板粘在血管受损处的胶原纤维上。参与因素:血小板膜糖蛋白、上。参与因素:血小板膜糖蛋白、VW因因子、胶原子、胶原v聚集:血小板相互粘连。致聚剂有聚集:血小板相互粘连。致聚剂有ADP、血栓素血栓素A2、胶原等、胶
11、原等 v释放:释放:ADP、ATP、Ca2+、5-HT等等v收缩:收缩蛋白收缩:收缩蛋白血小板生成的调节血小板生成的调节v巨核系集落刺激因子(巨核系集落刺激因子(Meg-CSF)v作用:调节巨核系祖细胞增殖作用:调节巨核系祖细胞增殖v促血小板生成素(促血小板生成素(TPO)三、生理性止血三、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v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自然停止的现象v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1.血液凝固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v血液由流动的液体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血块的过
12、程凝胶状血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为血液凝固,简称凝血称凝血血浆与血清血浆与血清v血浆(血浆(plasma)加抗凝剂后离心血液得到加抗凝剂后离心血液得到的液体部分,是含有多种溶质的水溶液的液体部分,是含有多种溶质的水溶液 v血清(血清(serum)全血或血浆发生凝固后、全血或血浆发生凝固后、静置数小时,可见血块回缩,析出的清澈淡黄静置数小时,可见血块回缩,析出的清澈淡黄不凝固的液体不凝固的液体 v血清和血浆的区别:血清和血浆的区别:v血浆: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血浆: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v血清:缺少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但增添了一些血清:缺少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但增添了一些
13、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化学物质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化学物质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v第第1阶段阶段生生成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复合物v第第2阶段阶段凝凝血酶原被激活生血酶原被激活生成凝血酶成凝血酶v第第3阶段阶段纤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维蛋白血管内皮破裂血管内皮破裂使胶原暴露使胶原暴露组织因子组织因子凝血因子凝血因子vCoagulation factor;Clotting factorv是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是指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v因子因子III存在于血管外组织存在于血管外组织v因子因子IV为为Ca2+,其余皆为蛋白质,
14、其余皆为蛋白质v因子因子II、VII、IX、X、XI、XII、前激肽释放酶皆为蛋白酶;因子、前激肽释放酶皆为蛋白酶;因子II、IX、X、XI、XII均为酶原均为酶原v因子因子II、VII、IX、X在肝脏合成,需在肝脏合成,需VKv因子因子V、VIII为辅助因子为辅助因子抗凝与促凝抗凝与促凝v抗凝物质:抗凝物质:v体内体内抗凝血酶抗凝血酶III、蛋白质蛋白质C、组织因子途、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维生径抑制物;肝素、维生素素K抑制剂抑制剂v体外体外肝素、草酸盐肝素、草酸盐和柠檬酸盐和柠檬酸盐 v促凝物质:温度、粗促凝物质:温度、粗糙表面糙表面v抗凝的方法:抗凝的方法:v移除血浆中的钙离子移除血
15、浆中的钙离子v去除纤维蛋白去除纤维蛋白v低温延缓血凝低温延缓血凝v血液与光滑面接触血液与光滑面接触v肝素肝素v双香豆素、华法林双香豆素、华法林 二、体内的抗凝系统二、体内的抗凝系统v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v纤维蛋白的吸附纤维蛋白的吸附v血流的稀释血流的稀释v单核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v肝脏的作用肝脏的作用生理性抗凝物质生理性抗凝物质v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AT)、)、肝素辅因子肝素辅因子II(HC-II)等)等v抗凝血酶由肝脏、抗凝血酶由肝脏、VEC合成合成,主要作用:主要作用:1.与凝血酶结合成复合物,使凝血酶灭活。与凝
16、血酶结合成复合物,使凝血酶灭活。2.灭活凝血因子灭活凝血因子Xa、XIa、XIIa和和 VIIa。3.能抑制因子能抑制因子Xa所致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所致的血小板聚集反应。vAT、HC-II等都属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等都属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可封闭许多凝血因子丝氨酸活性中心可封闭许多凝血因子丝氨酸活性中心v蛋白质蛋白质C系统系统v肝脏合成,以酶原形式存在,经凝血酶激活肝脏合成,以酶原形式存在,经凝血酶激活v活性蛋白活性蛋白C(APC)与蛋白)与蛋白S,使凝血因子,使凝血因子Va、VIIIa失失活;限制活;限制Xa与与pt结合结合v促促t-PA,u-PA释放,促纤溶释放,促纤溶v组织因子途
17、径抑制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EFI)v由由VEC产生,主要作用抑制产生,主要作用抑制Xa、VIIav肝素(肝素(heparin)v肥大细胞产生肥大细胞产生,增强增强AT、HC-II活性,促活性,促TFPI释放释放3.纤维蛋白的溶解纤维蛋白的溶解v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纤维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水解的过程,简称纤酶(简称纤溶酶)水解的过程,简称纤溶。溶。v意义: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血流通畅血流通畅,防血栓形成。防血栓形成。v纤溶的基本过程包括:纤溶的基本过程包括:1.纤溶酶原的激活纤溶酶原的激活2.纤维蛋白的降解纤维蛋白的降解纤维蛋
18、白溶解系统示意图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示意图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可溶性降解产物可溶性降解产物纤溶抑制物纤溶抑制物v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细胞产生:v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vPAI-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type-1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血管内皮细胞及体液抗凝系统对血液凝固过程的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及体液抗凝系统对血液凝固过程的调节激活激活促进促进灭活灭活抑制抑制来源来源转化转化DIC(
1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四、血型与输血原则四、血型与输血原则v血型血型blood group,blood typev红细胞血型红细胞血型红细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胞膜上特异性抗原(凝集原)的类型(凝集原)的类型血型的分类血型的分类v一般指一般指ABO血型系统血型系统vABO血型系统存在天然抗体,主要是血型系统存在天然抗体,主要是IgMv目前已知人类的目前已知人类的RBC除除ABO血型系统外,血型系统外,还有还有Rh、P等等23个血型系统个血型系统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vAgglutinationv若不同血型的若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会血液混合,会出现红细胞聚出现红细胞聚
20、集成簇的现象集成簇的现象v是一种抗原是一种抗原-抗抗体反应,属于体反应,属于免疫反应免疫反应ABO血型系统血型系统v血型亚型的存在(少,但有临床意义)血型亚型的存在(少,但有临床意义)ABO血型的鉴定血型的鉴定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v也属于红细胞血型,汉族也属于红细胞血型,汉族Rh阳性阳性99%v最主要的是最主要的是D凝集原,抗体主要是凝集原,抗体主要是IgGv无天然抗体,只有当无天然抗体,只有当Rh-接受接受Rh+的血液的血液后,产生免疫性抗体。后,产生免疫性抗体。v临床意义:临床意义:vRh-第二次接受第二次接受Rh+供血供血vRh-母亲再次怀孕母亲再次怀孕Rh+胎儿胎儿输血的原则输血的原则
21、v原则:原则:1.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ABO血型相同才能输血血型相同才能输血 2.紧急情况可输紧急情况可输O型血,但要少量且要缓慢型血,但要少量且要缓慢3.常规进行交叉配血(检查其他血型是否相容)常规进行交叉配血(检查其他血型是否相容)4.成分输血成分输血5.自体输血自体输血v一般一般5ml/min;大量出血情况紧急时刻;大量出血情况紧急时刻加压快速输血:加压快速输血:1020min输入输入400mlABO血型之间的输血关系血型之间的输血关系万能供血者万能供血者?万能受血者万能受血者?v溶血反应:溶血反应:2550ml,休,休克、寒颤、高克、寒颤、高烧、呼吸困难、烧、呼吸困
22、难、心前区压迫感、心前区压迫感、头痛等:头痛等:红细红细胞大量破坏胞大量破坏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熟悉血液的组成、特性和功能;掌握血浆的主要成份、)熟悉血液的组成、特性和功能;掌握血浆的主要成份、功能和特性;掌握血细胞比容与血浆渗透压的概念;熟悉功能和特性;掌握血细胞比容与血浆渗透压的概念;熟悉血细胞和血小板的正常值血细胞和血小板的正常值(2)掌握红细胞的特性、功能和生成调节;了解白细胞、血)掌握红细胞的特性、功能和生成调节;了解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了解血细胞生成与破坏过程小板的功能;了解血细胞生成与破坏过程(3)掌握生理性止血的概念;掌握血液凝固的过程,熟悉影)掌握
23、生理性止血的概念;掌握血液凝固的过程,熟悉影响凝血的因素;掌握血清和血浆的区别;掌握抗凝和纤溶响凝血的因素;掌握血清和血浆的区别;掌握抗凝和纤溶的过程的过程(4)熟悉)熟悉ABO血型和血型和Rh血型的分型原理;掌握输血原则血型的分型原理;掌握输血原则复习题复习题v名词:名词:erythropoietin(EPO),hemostasis,blood coagulation,blood groupv简述血浆渗透压的构成及其生理意义。简述血浆渗透压的构成及其生理意义。v简述红细胞的生理功能。简述红细胞的生理功能。v简述生理性止血的过程。简述生理性止血的过程。v简述促凝、抗凝、纤溶的原理和生理意义。简述促凝、抗凝、纤溶的原理和生理意义。v简述血型的原理和输血原则。简述血型的原理和输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