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子兵法单项选择题复习训练试题及答案1、由于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孙子提出了(B)的思想。A、出其不意B、兵贵速C、避实击虚D、知己知彼2、孙子著名论断“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出自孙子兵法的(D)。A、作C军争箴队火攻箴3、孙子认为,(C)可以获得“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的巨大效益。A、千里馈粮B、准备充足C、因粮于敌D、后方补给4、依靠速度产生的势,在战略上称为(C)oA、形势B、地势C、动势D、优势5、力量体现于“形”,而蓄发于(B)0A、言B、势C、表D、动6、孙子兵法十三篇都贯穿着对(C)的最高要求。A、士兵B、战争C、战略D、将帅7、(C)说:“故
2、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A、孙子兵法始计篇B、孙子兵法军行篇C、孙子兵法作战篇D、孙子兵法虚实篇8、孙子以(B)来比喻“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A、石B、水C、火D、土9、中国军事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C)0A、正面对抗B、战而胜之C、不战而胜D、克敌制胜10、孙子兵法以当时进步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作指导,高度浓缩我国古代人民的大智慧,构建了中国古典军事理论体系的(C)。A、理论雏形B、基本框架C理论规范D、基本标准11、孙子兵法最初是写在(C)上的。A、木板B、石头C、竹简D、纸张12、“争取主动”是孙子兵法(C)的内容。A、九变篇B、行军篇C、军争篇D、九地篇1
3、3、孙武生长在齐国,主要军事活动在我国春秋末期的(B)国。A、齐B、吴C、楚D、赵14、“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为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出自孙子兵法的(A)。A、火攻篇B、形篇C、行军篇D、军争篇15、“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渴如江河。”讲述的是(B)的取胜方式。A、以谋取胜B、出奇制胜C、诡道取胜D、因敌制胜16、“兵以诈立”出自孙子兵法的(C)。A、九变篇B、行军篇C、军争篇D、火攻篇17、“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出自孙子兵法的(D)。A、行军篇B、军争篇C、火攻篇D、计篇18、避免战争“劳民伤财”的举措
4、是(B)o19、代表中国智慧的三本书不包括(D)A、孙fB、老TG易统D、20、以下(C)不在“武经七书”之列。A、7WB、李卫公问对.C、中庸,D、司马法21、“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体现的是(B)A、备战思想B、重战思想C、慎战思想D、不战思想22、“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出自孙子兵法的(A)A、火攻篇B、行军篇C、军争篇D、形篇23、“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孙子兵法的(C)A、行篇B、作战篇C、形篇D、军争篇24、“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体现的是(D)A、轻战思想B、慎战思想C、备战思想D、不战思想25、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是(
5、B)oA、备战B、不战C、慎战D、重战26、孙武认为打仗要从(C)个方面来谋划。A、三B、四C、五D、六27、“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出自(A)oA、孙武B、爱因斯坦C、孙田D、罗斯福28、孙子兵法中(B)主要论述了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阐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A、火攻篇B、计篇C、军争篇D、形篇29、计篇的最后一章是(C)0A、计算B、用计C、何以知胜负D、定计30、(D)不在计篇中所提及的将帅具备的五德之列。A、信B、仁C、智D、廉31、关于五德中的“信”,下列释义不正确的是(D)oA、信用B、信义C、将帅要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D、任何时候都要
6、有信心32、兵家制胜的奥妙是(B)oA、计利以听B、攻其无备,出其不意C、英勇果敢D、言必信,行必果33、古代大臣们计划、筹划的场所是(D)。A、屋B、厅C、堂D、庙34、“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不包括(B)0A、上兵伐谋,以谋服敌B、其次攻城,用直接进攻的手段解决C衢q合交D、威加于敌,以强大的实力威服敌人35、知彼知己全局筹划的战略思想不包括(C)。A、战前要知彼知己B、战前要搞好预测C、战前要意志一致D、战前要全局规划36、(C)指的是土地面积的大小。A、量B、数C、度D、称37、用兵的众寡包含(C)oA、分数和形名B、分数和虚实C、奇正和虚实D、奇正和形名38、势篇的第三章讲的是(B)
7、A、用兵B、势险节短C、数、形、势的区别D、用打比方的方式讲话39、虚实篇的最后一章是(D)。A、致人而不致于人B、以众击寡,避实击虚C、知虚实,胜可为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40、军争篇的核心是(A)A、以迂为直,以患为利B、金鼓旌旗之制C、治兵四要D、用兵禁忌41、治兵四要不包括(D)A、治气B、治心C、治力D、治行42、行军篇讲的是(C)D、慎战A、善于变化B、主动权C、处军和相敌43、九地篇“人情之理”指的是(D)。44、火攻的重要思想在于(D)oA、不战思想B、备战思想C、轻战思想D、慎战思想45、“然富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事备而后动”出自(B)oA、孙武B、孙膑G孙田D、孙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