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沥青技术要求、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施工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docx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204849 上传时间:2025-07-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工沥青技术要求、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施工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水工沥青技术要求、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施工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水工沥青技术要求、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施工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水工沥青技术要求、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施工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水工沥青技术要求、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施工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附录A沥青、改性沥青和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A.O.I沥青的技术要求见表A-L表AT沥青技术要求指标沥青标号110907050针入度(25eC,0.1mm)100-12080-10060-8040-60针入度指数Pl-1.5+1.0软化点(C)23245246249延度(5cm/min,10C,cm)40N45N2015延度(cm)100280蜡含量()2.0闪点(C)223022452260溶解度()N99.5密度(g/cm3)实测薄膜加热试验TFOT后或旋转薄膜加热试验RTFOT后质量变化()0.8残留针入度比(25,%)5557N61263残留延度(5cm/min,10C,cm)1028N6

2、24残留延度(ICmmin,4,cm)*28注:*针对有低温抗裂要求的沥青混凝土面板。A.0.2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见表A-2。表A-2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指标SBS类(I类)SBR类(H类)I-AI-BI-CI-DII-AIl-BIl-C针入度(25rC,().1mm)10080-10()60-8040-6010080-1OO60-80针入度指数PL不小于-1.2-0.8-0.4O-1.0-0.8-0.6延度(5,5cmmincm)不小于50403020605040软化点(tC),不小于45505560454850黏度135OC(Pas),不大于3闪点(C),不小于230230溶解度(),不小于9

3、999弹性恢复25(),不小于55606575粘韧性(Nm),不小于5韧性(Nm),不小于2.5离析(C),不大于2.5TFOT(或RTFO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不大于+1.0针入度比(),不小于50556065505560延度5aC(cm),不小于30252015302010A.03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见表A3。表A-3乳化;为青技术要求项目品种和技术指标PC-IPC-2PC-3破乳速度快裂慢裂快裂或中裂1.18mm筛上残留物(%)0.10.10.1黏度恩格拉黏度计2-101616道路标准黏度计(三)10-258208-20蒸发残留物残留物含量()25025050溶解度()97.5297.

4、597,5针入度(25C,0.1mm)5O2OO5O3OO45-150延度(15C,Cm)24040240与粗骨料的范附性,裹附面积占总面积227322/322/3常温贮存稳定性()Id1115dW5W5W5附录B沥青混凝土配合比8. 1一般规定8.1.1 配合比应能使沥青混凝土满足行业规范和项目设计的技术要求。8.1.2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应采用实际原材料通过室内试验和铺筑试验确定。选择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时,可参考以往工程经验。B.2室内配合比B.2.1配合比用沥青含量和矿料级配表示。矿料粒径应用方孔筛对应的孔径表示。矿料最大粒径D、级配指数人填料用量Poms可按式(B21)初选。/1八八d:0

5、075z-cPi=Po.075+(1-POo75)T7CCr(B.2.1)UU.U/J式中&一筛孔孔径,mm;D一骨料最大粒径,mm;pi-d筛孔的通过率,%;po.0750.075mm筛孔的通过率,相对于填料用量,;r一级配指数。B.2.2初选矿料级配时,可选用23种填料用量、23种级配指数进行试验。在沥青混凝土的细骨料中,可掺用一定比例的天然砂。B.2.3对于每种矿料级配,以0.3%为间隔选择不少于5组的沥青用量。对于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分别测试试件的密度、孔隙率和设计要求的性能参数;对于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测试黏度和分离度、密度及孔隙率和设计要求的性能参数;对于面板封闭层沥青玛蹄脂,可直接

6、进行斜坡流淌试验和低温抗裂性试验和设计要求的性能参数。根据试验结果和设计要求初选配合比。B.2.4室内成型马歇尔试件的击实次数应尽量符合工程实际的摊铺、碾压条件。面板试验时可先选用正、反两面各击实20次,心墙试验时可选择用正、反两面各击实35次,或其他经验击实次数。B.2.5浇筑式沥青混凝土试件可直接采用试模浇筑成型,也可在成型的试块上钻取,试块的制作应符合实际情况。B.2.6对初选配合比进行其他必要的性能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初选配合比进行调整,直至配合比满足设计要求。该配合比即为室内配合比,可用于进行现场铺筑试验。B. 3现场铺筑试验B. 3.1现场铺筑试验包括场外铺筑试验和场内铺筑试验。

7、场外铺筑试验应采用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和施工设备进行试验,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铺筑试验计划,初选施工工艺参数,其内容宜包括:1检验施工设备运行情况和工艺可行性,确定碾压温度和遍数;2检验沥青混合料生产系统中的称量计量、温度检测以及现场无损检测的可靠性;3检验室内配合比在施工条件下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在此基础上确定施工配合比;4检验接缝、接头连接施工工艺的合理性。C. 3.2进行铺筑试验检验时,应用取芯或切割方法在现场取样,取样应包括接缝部位。拟确定施工工艺参数试验段的防渗沥青混凝土的孔隙率应不大于3%,且平均值应不大于2.5%,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分离度平均值应不大于L05,否则应重新

8、选择工艺参数进行铺筑试验。D. 3.3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其他性能测试,如测试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则可以据此确定施工配合比;否则应对工艺参数、配合比及设备进行必要的调整,并应重新进行铺筑试验,直至满足设计要求为止。E. 3.4对于碾压式沥青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可按照现场沥青混凝土与室内成型沥青混凝土孔隙率等效的方法,确定室内成型试件的击实次数。F. 3.5对于碾压式沥青混凝土,摊铺试验应包括机械摊铺试验和人工摊铺试验。沥青混凝土面板试验摊铺长度宜为30m50m;沥青混凝土心墙摊铺试验宽度宜根据大坝心墙厚度选择12个厚度、两侧过渡料宽度宜为1.5m3.0m,摊铺试验长度宜不小于30m。G. 3.6面板

9、摊铺试验条带数量根据现场情况规划,但应包括至少一条热缝和一条冷缝,以检验接缝施工能力,同时还应满足不同施工参数对比的要求。H. 3.7在场内进行的铺筑试验可作为正式施工的一部分,但留下的芯样钻孔应妥善回填处理,并经无损检验合格。如试验结果不满足规范要求,应予清除。I. 3.8经铺筑试验确定的施工配合比、施工工艺和设备应在施工中遵照采用,并应在施工中检查其执行效果。附录C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的总量偏差检验J. 0.1对每天或每个台班生产的沥青混合料总量,采用常规控制图中的平均值(X)图法与标准差(三)图法进行配合比偏差检验。C.0.2根据每天或每个台班拌和站的各盘沥青和矿料称量记录数据X,按照大致相

10、等的盘数间隔,从中抽取称量记录,作为该天或该台班的子组观测值,按照公式(c.0.1)和(c.0.2)计算平均值又和标准差S。抽取的数目n,即子组大小,应不大于25。施工期间,各组的数目n宜采用相同数值。(c.0.1)(c.0.2)式中X一子组称量数据值,i=12m;又一子组称量数据的平均值;S一子组称量数据的标准差。C. 0.3工程施工初期建立平均值(X)与标准差(S)控制图时,子组数k应不少于20个。按公式(c03)和(c.0.4)计算各子组平均值的平均值V和各子组标准差的平均值收集原始数据时,过程应当稳定,应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原材料变化、配合比调整、操作方式变化以及设备设置变化等。1

11、 x=7xj(c.0.3)kJ=I式中Xj一各子组称量数据的平均值,j=12,匕X一各子组称量数据平均值的平均值;y各子组称量数据的标准差。1各子组称量数据标准差的平均值。C.0.4平均值又控制图和标准差S控制图的中心线CL、上下行动线和上下警戒线按式(c.0.5-1)(c.0.5-4)计算:15控制图:中心线=又(c.0.5-1)行动线=X4$(c.O.5-3)三=2_警戒线二XqAs(c.0.5-4)式中4一系数,取值见表D.0.4。2标准差S控制图:中心线=A(c.0.6-1)行动上线=B4S(c.0.6-2)行动下线=max0,(2一g)s(c.0.6-3)警戒上线=g(1+2与N(c

12、0.6-4)警戒下线=max0,;(5-2B4)5(c.0.6-5)式中国一系数,取值见表D.0.4。表D.0.4A3和B4系数表(GB/T4091)子组数k2345678910111213A32.6591.9541.6281.4271.2871.1821.0991.0320.9750.9270.8860.850Ba3.2672.5682.2662.0891.9701.8821.8151.7611.7161.6791.6461.618子组数k141516171819202122232425A30.8170.7890.7630.7390.7180.6980.6800.6630.6470.633

13、0.6190.606Ba1.5941.5721.5521.5341.5181.5031.4901.4771.4661.4551.4451.435C.0.5首先分析标准差图,检查数据是否存在失控点和异常的模式或趋势。当标准差图的离散程度达到稳定时,即可进行平均值图的分析,以确定过程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动。C.0.6当数据位于警戒区,应加强观测,并对过程进行调整。当数据位于行动区,应停止过程运行,待查明原因并排除后,方可恢复过程运行。C.0.7施工结束时,宜汇总全部过程数据,并制成光盘,以便于长期保存。附录D监测仪器耐高温检验D.0.1埋设在沥青混凝土中的监测仪器应进行耐高温检验,检验步骤如下:1首

14、先对仪器按照DL/T5178进行检验,对振弦式仪器按GB/T13606进行检验。2将仪器放入高温油浴中,按90,120150180四档温度依次进行加热处理。各档温度控制在档位温度05C以内,并恒温Ih以上。3从油浴中取出仪器并擦净。待仪器自然冷却至环境温度后,对仪器按照DL/T5178进行检验,对振弦式仪器按GB/T13606进行检验。D.0.2检验数据处理与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振弦式仪器高温加热处理前后的分辨力、滞后、不重复度、非线性度和综合误差应满足GB/T13606的要求,灵敏度系数误差宜满足DL/T5178的要求。灵敏度系数相对误差按式(DoI)计算,且应不大于3%。a=K,s-Kx

15、/KsX100%(D.0.1)式中。一灵敏度系数相对误差;高温前标定的灵敏度系数;心一高温后标定的灵敏度系数。2具有温度测量功能的传感器,其高温加热处理前后的温度测值误差绝对值应不大于0.5eCo3经高温加热处理前后的振弦式仪器,O-C、60C非水下工作条件下的绝缘性能以及水下工作条件下的防水密封性应满足GB/T13606的要求。附录E沥青混凝土施工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表ET沥青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检验对象取样场所检验项目质量要求取样频次沥青罐车针入度满足本规范或设计要求同厂家、同标号沥青每批检测一次,每30t-50t或一批不足30t取样1组,若样品检测差值大,应增加检测组数软化点延度

16、I(TC)改性沥青延度(5X2)密度同厂家、同标号沥青每批检测一次,取样2组s3组,超过100Ol增加组溶解度闪点膜热薄加后质量损失同厂家、同标号沥青每批枪测一次,取样2组63组,超过l(XX)t增加组针入度延度(IOC)改性沥青延度(54C)软化点升高川U粗料料或品堆冷仓成料表观密度满足本规范或设计要求每1OOOm3S1500m3为一取样单位,不足Io(X)n按取样单位抽样检测吸水率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超径逊径压碎率料源改变时检测与沥青黏附性坚固性!I1IT细料料或品冷仓成料表观密度满足本规范或设计要求每K)OOm3sPOOnP为一取样单位,不足IoOom3按一取样单位抽样检测吸水率超径石

17、粉含量(人工砂)含泥量(天然砂)有机质含量(天然砂)坚固性料源改变时检测水稔定等级填料储料罐密度满足本规范或设计要求每IoOt20Ot取样一次,不足100t按一取样单位抽样检测含水率细度亲水系数料源改变时检测掺料料库材仓按产品的质量标准或规定的质量指标工业产品应符合相应质量标准或设计要求每批到货检查1次表E-2沥青混合料制备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检验对象取样场所检验项目质量要求取样频次沥青热沥青贮存针入度满足本规范或设计要求每个工作日检查1次软化点延度温度参考本规范621条要求工作日随时检测粗细骨料热料仓超逊径满足本规范或设计要求每个工作日检查1次温度参考本规范621条要求工作日随时检测填料拌和站

18、填料罐细度测定值用于调整施工配料单必要时检测掺料掺和料仓称量误差工业产品应符合相应质量标准或设计要求工作日随时检测混合料控制室计算机配合比偏差满足本规范或设计要求每盘记录,并整理分析拌和站出机口或摊铺现场马歇尔击实成型试件密度和孔隙率检验方法见DL/T5362,满足设计要求每个工作日检查1次沥青含量(抽提)矿料级配(抽提)满足本规范或设计要求浇筑式沥青混合料黏度、分离度检验方法见DL/T5362,满足设计要求其他指标(渗透系数、斜坡流淌值、圆盘试验、三轴试验、小梁弯曲等)满足设计要求按设计要求的频次,定期检测。外观色泽均匀,稀稠致,无花白料、无黄烟及其他异常形象工作日随时检测温度满足本规范或设

19、计要求工作日随时检测表E-3乳化沥青喷涂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检测对象检验项目检验标准及目的检验频次基础面基础面干燥撒布范围内检查1次乳化沥青单位面积喷涂量(kgm2)符合设计要求每个工作日检查1次乳化沥青温度(IC)符合设计要求随时,至少每槽车2次喷涂效果均匀喷涂范围内检查1次表E-4沥青混凝土面板整平层和排水层铺筑现场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检测对象检验项目检验标准及目的检验频次沥青混合料摊铺温度(C)符合设计要求摊铺机料斗随时检测初始碾压温度(C)符合设计要求沿摊铺条带每IOm检测1次终碾温度(C)符合设计要求沿摊铺条带每Iom检测1次层面平整度(I三)15mm2m沿摊铺条带每IOm检测1次厚度(

20、nun)10沿摊铺条带每IOm检测1次层面层面清理干净、干燥施工前检测1次条带接缝接缝角度()80沿摊铺条带每Iom长检测1次接缝角度()45沿摊铺条带每IOm长检测1次与混凝土结构间接t混凝土表面全部凿毛,凸凹应小于20mm,表面整平、干燥、洁净每IOm检查1次沥青涂料涂刷涂刷均匀、无空白处,涂刷量约0.4kgm2每IOm检查1次止水材料铺设铺设平整、均匀,厚度符合设计要求每IOm检查1次止水槽回填回填厚度(mm)符合设计要求每5m检查1次回填密实度密实、表面平整每一回填层检查1次沥青混合料密度和孔隙率(无核密度仪)符合设计要求每150m2250m2范围内至少检测个点抗渗性(真空试验)符合设

21、计要求150mm2250m2范围内至少检测1个点,热缝1次/5Om1次/IoOnI;冷缝1次30ml次/50m:取芯检测孔隙率(%)符合设计要求每3000m26000m2至少取芯样1组密度(g/cm3)符合设计要求渗透系数(cms)符合设计要求表E-6沥青-混凝土面板封闭层铺筑过程质量检验项目及:重求检测对象检测位置枪验项目检验标准及目的检验频次沥青玛蹄脂铺筑现场涂刷温度(C)符合设计要求每槽车2次厚度(mm)符合设计要求每IOom2范闱内至少检测1个点层面层面清理干净、干燥随时检测沥青玛蹄脂出机口或铺筑现场斜坡流淌符合设计要求按设计要求必要时进行低温冻断符合设计要求柔性符合设计要求表E-7沥

22、青混凝土心墙工程基座结合面处理质量的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检测对象取样地点检验项目检验标准或允许偏差检验频次混凝土结合面基座现场基座面层面清理干净,全部刷毛,无杂物,且层面干燥每单元检测1次稀释沥青基座现场冷底子油喷涂配料比例符合设计要求,稀释沥青(乳化沥青)涂抹均匀、无空白、无团块、无积液。每单元检测1次砂质沥青玛蹄脂铺筑现场摊铺温度(D110-150每单元检测1次基础面层面清理干净,无杂物,且层面干燥每单元检测1次摊铺厚度(mm)摊铺厚度符合设计要求,无鼓包、无流淌,贴附牢固每单元检测1次表E-8沥青3是凝土心墙施工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检测对象检验项目检验标准或允许偏差检验频次模板模板中心与心墙

23、中心线偏差距离(mm)10每摊铺层随机检验至少5个点沥青混合料摊铺温度(C)气温(TC以上时,2140;气温OC以下时,N150每摊铺层随机检验至少5个点初碾温度(C)符合要求每摊铺层随机检验至少5个点终碾温度(C)符合要求每摊铺层随机检验至少5个点成型层面无损检测孔隙率(%)符合设计要求每一个施工单元IOnIS30m检测1个点,但检测至少3个点密度(gci113)符合设计要求取芯检测孔隙率(%)符合设计要求沥青混凝土心墙每上升4.OmS6.Om检测1次,抽取芯样至少3个密度(gcn?)符合设计要求层间结合外观结合良好取芯检测渗透系数(cms)符合设计要求按设计要求必要时进行小梁弯曲符合设计要

24、求三轴试验符合设计要求其他指标符合设计要求结合层层面结合层面表面层面清理的干净每摊铺层随机检验至少5个点结合层面温度(C)层面处温度50以上每摊铺层随机检验至少5个点沥青混合料摊铺层面表面无污物,色泽均匀,无异常现象每摊铺层随机检验至少5个点心墙压实宽度偏差(mm)符合设计要求每摊铺层随机检验至少5个点横缝沥青混凝土结合层面横向接健干净,坡度小于或等于1:3每个接缝检测1次附录F沥青混凝土圆盘试验方法F.0.1本试验用于测试沥青混凝土圆板在水压力作用下,达到规定挠跨比时的渗漏情况,以此评定其柔性和抗渗性。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面板防渗层沥青混凝土。F.0.2本试验仪器如下:1压力钢筒,内径50Omm

25、左右,可承受0.5MPa的内水压力作用,见图F.0.1。圆筒上下两部分,接口设法兰,可将沥青混凝土圆板夹在法兰之间。2水压力加压装置,可施加直至0.5MPa的水压力。图F.O.1圆盘试验装置图(单位:mm)F.0.3试验步骤如下:1按要求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和孔隙率,成型直径约为600mm50mm的圆盘试件;2通过钢筒法兰螺栓,将沥青混凝土圆盘固定在上下钢筒之间。沥青混凝土圆板迎水面一侧垫有内径45OmmX5mm的橡皮垫圈;背水侧垫衬600mm5mm的橡皮垫板,垫板中心开有中150mm的圆孔。固定螺栓时,上紧力度要适当,以免破坏沥青混凝土;3在钢筒背水部分安装变形量测装置,以测试沥青混凝土圆盘中

26、心的竖向位移。安装后,读取位移初始值(Wo);4向钢筒内缓慢注水,水满后关闭进水开关。将整个装置在规定的环境温度下放置24h;5在约0.05MPa水压下使沥青混凝土板逐渐变形鼓起,并观测沥青混凝土圆盘中心的竖向位移变化情况,直至位移达到规定值(W)后,关闭水压力开关,在弯曲的圆盘和法兰口之间回填砂子,并加盖板支撑。常温时,W-Wo为压力钢筒内径的1/10;6继续施加水压力直至05MPa后,连续观测4h检查圆盘是否发生渗漏。不发生渗漏为合格。F.0.4试验数据处理方法如下:1填写渗漏观测记录及合格性判定;2如圆盘表面未出现拉裂裂缝,可按公式(F.0.4)计算圆盘中心的弯拉应变。(F.0.4)8(W-WnM=D2式中h圆盘厚度,取50mm;D圆盘跨度,取50Omm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