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教育学考试题目及答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72541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教育学考试题目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教育学考试题目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教育学考试题目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教育学考试题目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教育学考试题目及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简述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学习迁移能力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下述方法促进此种能力: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的教学目标。注意教学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编排。有效设计教学程序。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2.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大学生学习区别于承认学习,与中小学学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自身的特点: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学习方法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加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3.简述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正

2、向的归因模式?提高低自信心学生的成功期望。协助学生练习,达到短期目标,向他们提供如何使用策略达成目标的讯息。教导学生如何去“集中注意力于策略,而非结果上面,使他们较有可能会拥有其结果”。制定个别化的目标,让他们认识到成功是来自于他们的努力。平等的待遇,避免学生归因到本身能力的差异。避免给予学生同情式的线索。4.简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特点及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实践、和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表现出自身的年龄发展特点:学习动机的多元性。学习动机的自律性。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职业化。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每个教育者的重要任务。方式有:创设问题情境,

3、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赛。5.简述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1)有效教学是有明确任务指向的教学。(2)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3)有效学习是最优化教学策略实施的教学。(4)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的教学。(5)有效教学是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的获得,还包

4、括学生的内在发展三维目标统一的教学。(6)有效教学是师生富足的教学。应该是知识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能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7)有效教学是师生生命价值彰显的教学。6.简述元认知训练的方法。(1)自我提问法。不断地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2)相互提问法。要求学生根据提问表单相互提问并作出回答。(3)知识传授法。通过传授学习理论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关于元认知的知识,使学生自觉地将元认知运用于学习中。(4)计算机程序教学法。把所要学的知识编成程序,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自学。(5)出声思维法(口语报告法)。7.简述教学反思包括哪些重要成分?教师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内容

5、:(1)认知成分。是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作出决策。(2)批判成分。不仅只关注解决问题,更关注提出问题。(3)教师的陈述。教学反思的方法:(1)课后备课。(2)反思日记。(3)详细描述。(4)实际讨论。(5)行动研究。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过去知识经验。(2)定势与功能固着。是由先前的活动或经验而造成的一种预先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1) (3)问题情境。(4)原型启发。(5) 情绪和动机状态。9.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

6、(5)合理的行为。(5) 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10.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1)发展性原则。教育者以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2)主体性原则。在心理健康过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特点。(3)尊重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力。(2) (4)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11.简述如何进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一)全面认识自我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对自我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二)积极悦纳自我。积极评价自己,正确对待挫折。

7、(三)努力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努力提高现实自我。12.简述造成师生人际关系对立的原因。(一)师生间因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教师与学生价值观念的差异性,是导致师生冲突的最主要原因。在我国教育传统中,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因受这种传统观念影响,往往认为自己是规则和真理的化身,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成了自上而下的等级关系。但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心目中“教育者”与学生心目中“服务者”这两种角色的尖锐冲突。加之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手段的多元化直接动摇了教师对知识拥有和传播中的垄断性地位,从而动摇了教师的权威。 (二)师生间因角色地位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

8、和学生属于不同的角色,履行着相反的职能。如果教师没有充分地向学生说明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并且得到学生的理解与尊重的话,即使是教师完全正确的行为,也可能被学生所误解。教师应把握好平等的师生角色关系,消除师生之间的角色对立。 (三)师生间因年龄经历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由于在年龄与经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对同一事情,他们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就因为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四)师生间因性别性格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每位教师都是学生的直接模仿对象,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产

9、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师生双方都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将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否则,师生之间就易产生排斥、疏远甚至冲突,这将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13.结合实际,说明高等学校教师的自我教育应注重那些方面?教师自我教育是教师把自己既作为教育主体,又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在高度自主的、自觉的、自动的、自我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自我,自我教育就不存在。教师自我教育必须尊重并促进教师自我的发展。一, 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一方面,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对新的教育问题、

10、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探索,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创造性地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教师的工作更富创造性和开拓性。总之,教师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可以重建自己的教育观念,形成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二,构建自我教育的意识。自我教育是主体有意识地、主动地对自己施加的教育,因此,自我教育意识是教师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反思过程主要包括4个环节:积累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它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只有具备了自我教育意识才能有效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拓展。 二, 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自我教育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评价的客观性、严格性和经常性。为此,教

11、师要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自我评价和反思通常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强化课后小结,及时记录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积累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二是建立自我剖析档案,记录那些对自身成长影响巨大的关键事件,以便经常与自我保持专业发展对话,及时修正自身专业发展的计划。三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来借鉴经验、分享成果。14.结合实际,说明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一)对教学工作保持积极的心态。一个人的态度在很

12、大程度上制约着自己的行为,决定着最终的成败。人的心态也同样决定着自己的行为。积极的心态,预示积极的行动:进取的心态,使人浑身洋溢着热情和力量。(二)认真备课,常备常新。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谋划。老师备课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轻描淡写,应付式的备课,实质上是对工作不负责的表现,是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三)研究教材,超越教材。教材为是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四)研究教法,超越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最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解疑的欲求,获得解疑的快感,能让学生真正融会贯通的方法。(五)善于反思,勤于积累。上完一节课后,习惯的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得失,那里做得好,那里做得不好,

13、做得不好的,如果下节课再上同样的内容,又该采取什么更好的办法?(六)要有自己的一套学习计划。(1)取挤出时间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和文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些建议,更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明灯,书中关于如何备课,如何讲授课程,如何检查作业,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等问题都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同时我们每个人至少要订几份教育教学杂志,每期重点读几篇文章。通过阅读,不断吸取新的教改信息。(2)养成积累教学经验的习惯。把从书刊、报纸上看到的教学小技巧和自己教学实践中想出的好点子、平时工作时在别人身上受到的启发,及时搜集总结,养成撰写教育随笔的习惯。能把教学案例

14、、教育故事、经验论文、读书体会等看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能使“教”与“研”更深入一步。(3)参加校外各类活动。想办法多参加一些学习培训、教研教改等活动。从别人的研究、讲座和讨论中学习新方法、策略。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总结,我的教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4)向高水平、有影响的教师学习,以他们为导师,跟随听课,虚心求教,并把自己在教学、学习、研究中的成功与困惑及时向导师汇报,以得到导师的指点。15.结合实际,说明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应注意的问题。(1)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心理健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要求.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的社会对人有不同的要求。(2)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15、与否,要持相对和综合的标准。不能以单一的表现和绝对的数字为准则。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测验多一分即是异常,看一个心理或行为就下结论的做法是不符合心理健康的实际的。(3)心理不健康与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已患心理疾病。因此,不能仅从一时一事而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4)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适应。人们论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时将社会适应作为重要的一条。适应有两种:消极的适应是指个体被动地适应环境;而积极的适应则是指个体一边调整自我的需求,一边试图改变环境的条件,改造环境。(5)心理健康并不是

16、完全的平衡状态,而一种动态的平衡。不应该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这并不是心理健康。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他不会有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焦虑感和挫折感,也没有冲突,内心世界自然平衡,但他不能算健康,因为他的心理状态不是积极向上的。(6 )心理健康也有层次高低。如果把消除过度的紧张不安而达到内部平衡称作“消极的”或“低层次的”心理健康的话,那么,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还应该提倡的是积极的或高层次的心理健康.这积极的或高层次的心理状态意味总有高尚的目标追求,能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有社会价值的创造,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由心理追求(不平衡)实现追求(达到平衡)环境

17、刺激产生新的追求(新的不平衡)实现新的追求(达到新的不平衡)的一个心理健康水平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的发展方向.每一个人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作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以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3) 16.结合实际,谈谈建立和谐师生人际关系的途径和方法。(1)讲究语言艺术,注意说话时的语速,音质和声调。人与人相互之间的沟通是借助一定的符号系统实现的,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能够最有效地、最准确地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更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作用,诸如说话时的语速,

18、音质和声调,以及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等。(2)注重感情投入,使学生产生接纳、好感与喜爱。在师生人际交往中,与教学、管理同时进行的是感情交流。感情是所有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基础,是人际关系的稳定性、深度、亲密程度的主要调节器。交往对象之间的好感、喜爱与吸引,可以使彼此心理距离缩短,建立融洽关系。相反,厌恶和冷漠的感情,却会使交往双方关系紧张或疏远。(3)讲究管理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完全一致,学生的思想需要不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实事求是的分析,有的放矢的开导,可以启迪心智,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利害,甚至可以达到思想豁然开朗。晓之以理,还必须动之以情。因为我们所讲的道理只

19、有与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的时候,才能打开他人心扉,扣动他人心弦,使其乐意接受道理并自觉运用这些道理来指导行动。(4)教师应正确对待自身某些方面的缺限和知识储备的不足。信息传播手段现代化的今天,学生得到信息之多、之快,确实会越过老师。老师是学生学习某些方面知识的向导和引路人,针对自己知识的不足,学生的质疑应有一个好的心态,实事求是,虚心学习,甚至可以向学生求教。此外,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安排课堂教学和实施管理,恰当调节师生之间的分歧,遇到分歧应注意师生双方可以争论、辩论,但教师不可草草下结论,应给学生以思考和接受教师观点的时间。总之,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方法和艺术表现在很多方面,只要我

20、们认真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师生人际关系17.结合实际,说明我们如何建立高校教师的威信?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因其资历、声望、才能和品德等诸因素表现了良好的特征,因而受到学生的敬重和信赖。建立和维护教师的威信既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又是教师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教师威信的树立尽管受到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主观因素是威信形成的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有以下五方面的具体要求: 1 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实践证明,教师的道德、才能、教育态度是行成威信的重要条件。2 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对教师威信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教师的威信是在和

21、学生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具体方式有:课堂教学、课外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辅导员与学生间的交流等。 3 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教师端庄、朴实、整洁、大方、自然的仪表,可给学生以充实、沉着、稳重、积极向上的感觉。另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也很重要。一个教师懒惰成性、不讲卫生等不良习惯和生活作风,也难以形成较高的教育威信。 4 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教师和学生第一次见面,特别是开始几节课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首因效应。如果教师在一开始,就表现出沉着、自然、亲切、机智等,赢得学生的好感,从而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会初步树立威信。因此,教师必须

22、注意要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5 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教师要树立真正的威信,还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表率意识,一举一动都要注意自我形象,时时处处都要考虑对学生的影响。有威信的教师并不是说必须是没有一点错误、缺点的完人。教师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不但不会降低威信,还会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6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职责是向青年一代“传道”、“授业”、“解惑”,这要求教师根据社会要求和教育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观点,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满足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使他们顺利成才。7 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有丰富知识的人,是守纪律、讲文明

23、、懂礼貌、有道德的典范。如果一个教师的言行举止与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不相符,他在学生中的威信就会降低。8 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教师要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威信,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对威信有正确的认识,把威信和威严严格区分开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维护自己的威信。1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看法。一、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改革,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已在高等学校引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但是我们也看到,现有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高等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素质教育的形式化、表面化倾向,是对 “人的全面发展”的改革目标定位

24、的误读。为推进素质教育,各高校在改革中都出台并实施了一些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问题在于,许多学校的改革存在着形式化、表面化的倾向,没有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根本原则。(二)培养方式上过多的共性制约,有悖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尊崇个性发展的内涵。高教改革在尊重学生个性方面作出了努力,但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仍然是以同样规格的目标来要求的;教师备课、上课很少注意对学生的针对性、可接受性。(三)忽视发展的可持续性,使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贯彻缺乏持久的动力。首先,目前我国的高教改革不是根据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可能的发展变化主动进行调整,而是被动

25、适应社会的嬗变。其次,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较多,培养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较少;专业教育较多,基础教育较少;传授如何做事方面较多,教育如何做人方面较少。必然使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很难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四)教育评价中的机械化、教条化倾向,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有三个特点:其一是质量标准的刚性,即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采取同样的标准,其二是质量标准的单一性,例如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争取到多少科研项目,取得多少科研成果,完成多少课时;对学生评价的指标是考试分数。其三是质量标准的绝对性。所有的人才经过高等教育的培养都要达到某一固定的或绝

26、对的知识水准。近年来,对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质量观。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的导向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相背离的。二、对策针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审视,改革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构建一个多元、柔性、相对的、符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实际、具有正确导向的评价制度。以求对未来高等教育改革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对高校的评价,要充分认识不同学校拥有的不同的办学历史、发展目标、任务和职能,从而确立多元化的评判标准,鼓励大学办出特色。对教师的评价,要弱化奖惩性、甄别性的评价功能,增强发展性评价的功能。要用发

27、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采用一种开放式的、灵活的评价制度,以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例如,对不同基础、不同特点的学生的评价,要注重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提高。对于学生的不同能力,应当给予同样的重视,这样才能使各类学生成长为既全面发展,又具有特色、特长的创造性人才。(二)深化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改革,扩大和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最佳的教育环境。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教育环境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教育自身的自我选择的确立,以及对受教育者主体需要的充分满足。这些都依赖于高校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三)实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转型性变革,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目标和功能的转变,保证人的

28、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必须有利于高校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时间取向上的前瞻性,高校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去思考今日之改革,找准学校的定位。二是在改革内容方面的适应性,学校内部的各项改革如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要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四)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主动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改革的终极目标。高等教育的改革要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切实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等一系列创新思路和举措,改革大学的人才

29、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这事实上是高等教育工具意识向本体意识的回归,是高等教育本质的体现。需要指出,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高校领导的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都应具有全面发展的理念和全面发展的素质,并以此为目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当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观念、认识、行为真正提高和到位之日,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目标切实落到实处之时。18.结合实际,谈谈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的高等教育通过几年的扩招在短期内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目前正在向“普及化”方向迈进。出现的众多棘手问题也值得高

30、度关注和迅速解决。一 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拉开高等教育扩招的帷幕的1999年开始至2005年止,仅仅7年时间,高等教育在校生就一举突破2300万人。衍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高校数量增长缓慢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高等教育发展非常缓慢。1999年以来的扩招正是对此前发展缓慢的一种补偿。不过,高教规模的扩大并未带动高校数量的增加。高校数量增长速度远远落后学生数量的增长。(二)教学质量下降明显学生数量激增,进大学门槛降低,学校又不能同时在师资和硬件上满足学生。师资不足还导致教师的正常发展受到限制。由于高教规模的扩张基本上是在靠挖掘原有高校内部潜力的情况下来实现的,这使高等教育质量不可避免

31、地受到影响。大(三)高等学校生均预算下降高等学校的建立和发展所需的经费主要靠国家的投入。虽然是高教财政性经费投入占国家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比例较高,占20%左右,但是,与学生规模增长速度相比,高等教育的经费显得捉襟见肘。(四)高校手脚依然受绑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大小是高等教育能够发展到何种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一直以来,国家对高校的管理如同实行市场经济前对企业的管理一样,统得过多过死。大众化教育使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相对下降,从而使得它对大学的影响力也趋于减弱。(五)知识失业日益加剧知识失业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大学生就业难的确已经成为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今后10年,随

32、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还将继续增多,知识失业在近期内得到缓解的空间还很小。 二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具有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笔者以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以保持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一)政府要转变职能,明确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我国应该通过鼓励和扶持民间力量投资私立高等教育来弥补政府的财力不足,使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2动员社会各种力量,保证投资渠道多元化。政府现在急需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部门捐资助学。3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33、,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走制度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道路。政府需要鼓励和支持大学自主改革,引导大学坚定不移地走制度创新之路。(二)大学要准确定位,提高质量。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1准确定位,明确自身在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位既有学校类型、功能和层次的地位,也有学科、服务方向、和规模的定位。当前,高等学校在关心自身的定位问题时考虑较多的是怎么尽快提高办学层次,而较少考虑在现有层次上办出特色。 2注重质量,面向经济主战场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是要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促进学生成

34、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满足他们需要的教学内容和选择适合他们学习风格的教学方法。再次,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完善学分制和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模式,由一个模式过渡到参考多样化的指标和注重评估特长。最后,注重改善教学条件,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各方面素质同时,又要加强教学硬件建设,不能苦了提供了教育成本的求学者。3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要加强高等教育输出,直接到国外开办高等教育机构,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与境外著名大学和有特色的高等院校合作办学,争取更多的境外学生来华留学和吸引更多的资金为我服务,使中外合作办学向高水平、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三)形成社会合力,协

35、调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是政府和大学的事,它也是整个社会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特别是企业在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需要扮演重要作用,它既要为高校提供经费支持,也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实习和工作的舞台,使产、学、研更紧密地形成一体。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依赖于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而高等教育的进步又得利于对上述问题的解决。也只有这样,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和教育水平才会不断提升,最终才会走向普及化发展的道路。(4) 19.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现状和社会需求实际,说明高等学校应树立怎样的教育观? 在我国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前提和先导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人的现代化

36、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以人的社会化为本的教育目的观、以师生为本的教育管理观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1 以人的现代化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以人的现代化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就是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的理念。这是因为:第一,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第二,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人的现代化既是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又是其内在的组成部分。第三,教育优先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并且具有长效性、滞后性、间接性的特点,因此,为了超前为现代化建设储备足够数量的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就必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37、,否则就有可能制约甚至阻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以人的社会化为本的教育目的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发展包括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人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既指人通过接受教育习得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又指人通过学校教育逐步形成作为个体独立人格和品质的思想、感情和自我观念。因而,应当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状况作为判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尺。这个标尺不仅包括作为个体的学生的体力与智力、才能与志趣、思想与品德、性向与特长及综合素质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也应包括作为群体的学生集体的共同进步与协调发展,当然后者必须以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基础。这一目的观的基本内

38、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观。教育不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条件,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二是学生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观。教育的目的是在促进学生个体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离开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侈谈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以师生为本的教育管理观 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拓展,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相应地需要增加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管理服务、教学辅助服务、后勤服务的人员。在教学、管理、服务的过程中以师生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具体体现在: 第一,要坚持育人以学生为本。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体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提升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二,要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必须坚持依靠教师、相信教师,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学术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校务知情权,没有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 第三,要坚持服务以学生成才为本。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校长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都应当以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健康成才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