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教师.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13881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97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讲教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主讲教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主讲教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主讲教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主讲教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讲教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讲教师.ppt(1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欢,迎,同,学,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讲教师:,武天林,2,第三章 世界的状态和辩证方法,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本章知识点、难点、重点和思考题,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3,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和历史形态,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一、人类认识世界状态的历程,四、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五、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六、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和核心,4,一、人类认识世界状态的历程,1、古代人眼中的世界状态和朴素辩证法,2、近代人眼中的世界状态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3、现代人

2、眼中的世界状态和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5,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这种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是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最先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生成和消逝。,1、古代人眼中的世界状态和朴素辩证法,6,被列宁称为古代辩证法大师的赫拉克里特认为,宇宙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他认为从燃

3、烧的火中可以观察到宇宙是处于一种生生不息的运动状态。在古代他就提出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斗争是万物之父”等辩证法命题,而且也是第一个提出对立统一观点的哲学家。他认为产生万物又驾驭万物的逻各斯(即对立统一)才是真正的神。,古代希腊的辩证法思想:,7,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阴阳八卦说: 这一学说起源于殷周之际,先哲们用阴阳范畴概括了一切对立现象,并创造了两种形象的符号来代表:“”表示阳,“”表示阴。所谓八卦,即用八种符号来表示八种自然现象,这八种符号由阳爻和阳爻的不同排列所组成。八卦分别是:乾、坤、震、巽(xun)、坎、离、艮、兑等,它们分别表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然后用这个

4、模式来说明世界的发展变化。而阴阳就成为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最终力量。,8,9,、五行学说: 始于夏朝,流行于商朝,到了西周发展为“五行元素说”。西周末年,太史官史伯在总结前人思想以后说:“夫和实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乃尽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这里已十分明确的把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物质当成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材料。这清楚地表明中国古代原始五行说,实际上就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物质组成问题的假说。它不仅是朴素的唯物论,而且具有朴素的辩证法的观念。,10,我国原始五行说发展到了春秋时代,又出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即木生火,火生

5、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显然它是由实践经验抽象出来的。五行依一定的相生次序而相生;又依一定的相克次序而相征服。这种关系深刻地揭示了世界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相互联系,中国古代文化用五行说模式说明世界的普遍联系。,11,五行相生图,五行相克图,12,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古代的朴素辩证法“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等方面来分别地加以研究。这首先是自然科学和

6、历史研究的任务,这种考察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2、近代人眼中的世界状态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13,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而且我们必须说,现代自然科学为这种检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地运行的因此,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的相互作用才能做到。近代德国哲学一开始就是以这种精神进行活动的。,3、现代人眼

7、中的世界状态和唯物辩证法,14,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1、什么是辩证法,2、什么是形而上学,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15,1、什么是辩证法,()辩证法的本来意义:通过对话以揭露论敌观点中的矛盾,从而战胜对方的一种论辩术。,()辩证法的引申意义:是指和形而上学(即旧哲学)相对立的思辩哲学的逻辑方法。,()辩证法的现代意义:是指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相对立的发展观,即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观点认识世界的发展观。,16,辩证法的本意是通过论辩揭露对方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论辩术;后来引申为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学说。,苏格拉底,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柏拉图,17,、什么是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本来意义:研究超验对象的学问,即哲学。,()形而上学的引申意义:是指和思辩哲学相对立的旧哲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现代意义:是指和辩证法相对立的发展观,即用孤立和静止的的观点认识世界的发展观。,18,恩格斯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描述:,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活。”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正和负是绝对互相排斥的;原因和结果也

9、同样是处于固定的相互对立中。,19,初看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极为可取的,因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然而,常识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动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遇到最惊人的变故。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0,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并且

10、可以肯定地说某种动物存在还是不存在;但是在进行较精确的研究时,我们就发现这有时是极其复杂的事情。这一点法学家们知道得很清楚,他们绞尽脑汁去发现一条判定在子宫内杀死胎儿是否算是谋杀的合理界限,结果总是徒劳。同样,要确定死的时刻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生理学证明,死并不是突然的、一瞬间的事情,而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同样,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都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在每一瞬间,它同化着外界供给的物质,并排泄出其他物质;在每一瞬间,它的机体中都有细胞在死亡,也有新的细胞,21,在形成;经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这个机体的物质便完全更新了,由其他物质的原子代替了,所以每个有机体永远是它本身,同时又是别的东

11、西。在进行较精确的考察时,我们也发现,某种对立的两极,例如正和负,是彼此不可分离的,正如它们是彼此对立的一样,而且不管它们如何对立,它们总是互相渗透的;同样,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只有在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意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合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化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22,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是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状态。,()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存在状态;

12、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存在状态。,()辩证法肯定矛盾的存在,用全面的观点思考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用片面的观点思考世界的存在状态。,23,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和历史形态,、辩证法的历史形态,1、辩证法的存在形式,24,(2)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这是辩证法的自觉形式,是以人的认识和概念的辨证运动形式而存在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的高级形式就是概念辩证法,它是人们把握客观辩证法的思维方法。,(1)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世界本身具有的辩证法,这是辩证法的自在形式。这种辩证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成为推动客观世界辩证运动的客观力量。,1、辩证法的存在形式,25,(3

13、)实践辩证法是人的活动的辩证法,是人用运概念辩证法把握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后,以自己的活动改变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在人的活动中,形成了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社会与自然,自由与必然等矛盾,人的活动就是在这些矛盾推动下,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辩证过程,贯串与这个过程中的辩证法就是实践辩证法。因此,实践辩证法就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26,请举例说明三种形式的辩证法,、太空中的卫星绕着恒星旋转,与恒星之间存在着既排斥又吸引的关系。这属于自然辩证法,即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过程。 、反映这种辩证法的天体力学用概念的形式揭示了这种自然辩证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对科学思维中的逻辑方法进行总结,形成辩证逻辑,这属于

14、主观辩证法。 、现代人利用主观辩证法指导科学研究,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人造卫星。这属于实践辩证法,即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辩证法。 、水流中的瀑布流体力学(和辩证逻辑)人造水库和发电站,27,、辩证法的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28,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辩证法这个概念源于希腊文,原义是“对话”。在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的辩证法乃是苏格拉底通过两个人对话而追问事物本质的方式,进一步深化为思想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一种概念辩证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不过在黑格尔看来,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而且是事物本身的本质规定,所以思想从根本上说乃是“客观思想”。于是,当黑

15、格尔将思想看作是宇宙万物共同的根据和基础的时候,他的辩证法就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的“方法”,也不仅仅是构建哲学体系的方式,而且是世间一切事物共同的运动方式或客观规律。换言之,辩证法与本体论是同一的。,29,古代朴素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简单描述; 近代唯心辩证法是对主观辩证法的自觉总结; 现代唯物辩证法是实践辩证法。这是辩证法的合理形态。,30,1、辩证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普遍联系首先是指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必须存在于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之下。也就是说都和其它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四、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31,、其次普遍

16、联系是指整个世界以及每个事物都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为了正确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状态,我们在把握普遍联系原理时,必须注意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如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32,问题与联想,、有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根据你的知识举证说明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 、请结合普遍联系原理说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请结合普遍联系原理说明中国医学治病为什么必须实行辩证施治的原则?,、请借助于形象思维,想象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所揭示的世界存在状态是一个什么样子。,33,渔网 棋盘 全息照片 超级连接的网页,34,条件性原则就是把事物放在一

17、定条件下加以认识的原则,也可以叫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告诉我们,必须用条件性和整体性的原则认识事物。,整体性原则就是把事物当作由许多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的原则,这种原则着眼于事物的内在联系。,35,五、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理,36,世界的普遍联系必然引起永恒的运动和变化,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状态中存在着一种前进上升的趋势,唯物辩证法把这种趋势叫做发展。唯物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来说明世界的这种存在状态,简称为发展观。,普遍联系引起永恒的运动;运动是一般的变化,变化是具体的运动,

18、变化说明了运动过程中发生了前后不一致的状态;变化是一般的发展,而发展则是带有方向性的变化,是事物向前向上的变化趋势。,1、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37,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 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是事物的新陈代谢,是事物的质变。,(2) 发展是事物由低级阶段到高低阶段、由简单向复杂的前进上升运动。,(3) 发展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所推动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38,请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说明世界的发展状态,、宇宙演化理论(从康德的星云假说到赖尔的地 质演变学说,到今天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生物进化理论 、社会发展理论,39,生物进化树,40,问题?,宇

19、宙的运动是循环的还是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观有什么现实意义?,首先这种观点是以人类今天所达到的认识为背景的;(认识局限性) 其次这种观点是以人类为本位所提出来的;(立场局限性) 最后这种观点具有相对意义;(时间局限性) 因此,这种观点对于人类来说,有利于树立乐观主义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41,3、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理,什么是新生事物 在无机界:新生事物是指运动中的后来者。 在有机界:新生事物是指进化中的适应者。 在社会中:新生事物是指发展中的先进者。,42,首先新生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其次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具有新的生命力的事物;

20、,最后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生事物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事物。,43,、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由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基本范畴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为几个数字即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特征;三大基本规律;四种基本方法;五对基本范畴。,2、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六、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和核心,44,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二、对立统一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45,一、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量变和质变范畴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具有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的

21、规定,都是质和量的统一,都是有限度的存在。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掌握质、量、度范畴。其次还必须掌握量变和质变范畴。,46,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同质事物相区别的外在规定性;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由事物的质所确定的量的变化范围或数量界限。,47,质量互变规律中度的范畴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适度原则:为了保持事物的性质必须把事物量的变化限制在其质所规定的界限之内。 超度原则:为了改变事物的性质必须使事物量的变化超出其质所规定的界限。,48,量变是事物存在期间的变化,是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产生和灭亡的变化,是间断的显著的变化。 量变意味着事物的存在和增长;质

22、变意味着事物的非存在和转化。因此,量变和质变是两种对立的变化。,49,量变与质变区别示意图:,灭亡,产生,灭亡,产生,产生,量变,飞跃,质变,50,(1)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是新的量变发生的前提。,、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51,(2)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存在着部分质变的情况;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存在着量的扩张现象。,阶段性部分质变:,局部性部分质变:,(事物的发展程度),(事物的存在范围),部分质变,52,(3)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 (关

23、节点问题) 质变产生新量变;(质变的标志) 如此循环,形成不断地新陈代谢过程,质量互变规律就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53,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中理解和把握规律的内容,如果人为地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就是这样的错误观点。,、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导致的错误,54,激变论:1812年,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的,又叫灾变论。居维叶不承认生物进化,可他后来发现一些化石跟现有的物种不一样,于是他提出物种本来没有进化,古生物类型的更替是地壳激烈变动的结果。也就是灾变的结果,上帝把生物创造出来,另外还在地球上发生过27次激变或灾变

24、。后来这个观点引申为事物要么不变,一变就是质变,从而否认量变的激变论。,庸俗进化论:与激变论相反,庸俗进化论认为进化仅仅在量的范围内进行,永远不会引起质变,从而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在质变和量变的关系问题上,以上两种观点都走了极端,没有认识到质量互变的统一性。,55,、学习质量互变规律,掌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又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既要反对“左倾”冒险主义,又要反对右倾保守主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行善如春院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

25、于足下;博学通识,在于积学。,学习质量互变规律对我们做人、干事和为学有什么指导意义?,56,二、对立统一规律,1、辩证矛盾的含义,矛盾一词出于韩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寓言故事。但韩非以“不相容者不两立”的两极对立思维理解“矛盾”的含意,把“矛盾”一词看成为非辩证法甚至反辩证法的概念。,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列举各种矛盾现象并试着概括出矛盾定义,57,日常思维、形式逻辑、形而上学中的矛盾:,矛盾对立相反背反不两立对抗斗争打架等现象或关系。,58,辩证矛盾是标志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要地说矛盾即对立统一,因此矛盾法则又称为对立统一规律。 要理解辨证矛盾,

26、就必须进一步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辩证矛盾,对立关系,统一关系,之间的关系,矛盾斗争性,矛盾同一性,统一关系,59,、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除、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即无条件的,因为矛盾首先是指对立性质或关系,这种性质或关系不需要任何条件就可以相互排斥。因为矛盾的本意或本性就是相互对立,人们也由此产生了对矛盾的片面理解,把矛盾等同与于对立。,60,列宁对矛盾统一性的推敲:,列宁的哲学笔记第页(谈谈辩证法)中有一段论述: 对立面的同一(它们的“统一”,也许这样说更正确些吧?虽然同一和统一这两个名词在这里并没有特别重大的

27、差别。在一定的意义上这两个名词都是正确的),61,首先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共居一体。,其次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包含、融为一体。,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属性,这种属性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即有条件的,因为要把性质对立的东西统一起来,使它们相互依存、包含和转化,就必须有一定的条件。,62,辩证矛盾的对立统一示意图:,太极,生两仪,阴,阳,太阴,少阳,太阳,少阴,生四象,63,智力测验题: 有一列火车开进一个山洞,但开到一个地方之后就再也无法开进去了,请问为什么?,最后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8、直接同一。,进去出来 进就是出,在转化过程中进与出达到了直接同一。,64,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矛盾斗争性寓于矛盾同一性之中,矛盾同一性以矛盾斗争性为前提。,不是冤家不聚头,不聚头也不能成为冤家。 冤家路窄。只有相反者才能相成。,65,割裂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就会歪曲辩证矛盾,或者导致绝对斗争性,或者陷入抽象同一性。,66,、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掌握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学会用“一分为二”或“两点论”的方法分析问题。,67,4、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的存在又是特殊的),每一事

29、物的矛盾都有其特点;事物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上的矛盾也都有其特点。,简单事物中的矛盾双方各自的地位不同,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别; 复杂事物有两个以上的矛盾,由于矛盾地位不同,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68,由于每个事物的性质不同,因此,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必须不同。,一方消灭另一方; 双方同归于尽; 双方融合,产生新的事物。,掌握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学会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和“重点论”的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矛盾。,69,5、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被矛盾普遍性所规定,二者不可分离,

30、而且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相对的。 掌握二者的辨证统一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学会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避免犯“折衷主义”和片面性的错误。,70,6、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精髓; 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也是我们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71,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与否定 事物矛盾的不同方面在事物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我们把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事物性质的矛盾方面称为肯定,把处于被统治地位且同事物性质相反的矛盾方面叫做否定。 肯定和否定辨证统一、不可分割,但否定对事物的发

31、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唯物辩证法着眼于事物的发展,所以更看重否定的作用。,72,2、辩证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对否定的理解是辨证的,是以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基础的。这种辩证否定观认为:,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它物的否定;是单纯的否定;是自我完蛋、否定一切的否定。,73,3、掌握辩证否定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用辩证否定观说明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

32、关系?,74,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和实质,否定之否定是反映事物由于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相对完整过程的哲学范畴。这个过程必须通过两次否定才能实现,因此这个过程中的规律就被称为否定之否定规律。,75,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是:,两次否定; 三个阶段; 周期性。,肯定再肯定,否定,一次否定,两次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示意图:,76,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是: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趋势,即事物发展的方向是由低级阶段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指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曲折性道路,即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曲折过程。,77,肯定再肯定,否定,低级阶段,高级阶段,曲折

33、阶段,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78,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趋势和曲折性道路是辨证统一的,即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曲折性道路,才能实现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前进上升运动;事物的发展只有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过程中的道路才能被称为曲折性道路。 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循环论”的错误观点。,79,直线论:,循环论:,统一论:,请同学们自己的理解想象统一论的形象,80,5、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普遍性的规律,只有正确理解这个规律实质和存在的原因,才能坚持它的客观普遍性。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事物的

34、矛盾运动规律的展开和体现,只有抓住矛盾运动规律,才能真正懂得否定之否定规律。,81,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由生到死属于否定,死后能否再生?如果不能复生,那么否定之否定怎样体现呢? 否定之否定必然出现三个阶段,但有些事物的发展却必须经过四个、五个、甚至更多的阶段。如种子植物的生长过程: 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种子) 卵生动物的生命历程: 卵子幼虫成虫蛾子卵子,82,6、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掌握否定之否定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道路。在对待社会发展和人生道路问题时,才能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树立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才能意识道路是曲折的,磨炼不屈不挠的坚

35、强意志。,83,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一、原因和结果,二、必然性和偶然性,三、可能性和现实性,四、内容和形式,五、现象和本质,84,一、原因和结果,1、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把这种普遍联系称为因果联系。 在事物的因果联系中,我们把引起某一现象的现象叫做原因,而把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称为结果。 显然,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先因后果是原因和结果的明显区别,但引起和被引起则是原因和结果的本质区别。,85,因果联系的复杂性:,线形因果联系示意图: 第一原因 甲 乙 丙 丁 最后结果 非线形因果联系示意图:,金,水,木,火,土,86,2、原因和结果既是对立的,又是

36、统一的。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原因和结果相互包含,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或者说它们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在因果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否定因果联系客观普遍性的主观唯心主义,也要反对把因果联系神秘化而宣扬神学目的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提前,把握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预见未来,正确地提出行动目标。,87,因果关系与必然性和偶然性联系示意图:,内因,外因,结果,感冒,正气虚,外邪强,必然性联系,偶然性联系,必然性趋势,偶然性趋势,88,二、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

37、中一定要出现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这是两种对立的趋势。,89,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3、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掌握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既要发现必然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善于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偶然性。,90,内因,外因,结果,必然性联系

38、,偶然性联系,现实性,可能性,可能性,现实可能性,抽象可能性,91,三、可能性和现实性,1、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尚未实际存在,但能实际存在的种种趋势;现实性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存在性。,2、可能性范畴比较复杂,应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抽象可能性和现实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大的可能性和小的可能性。,92,3、可能性和现实性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没有可能性就没有现实性;可能性是孕育在现实中的发展趋势,没有现实性就没有可能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能性可以变为现实性,现实性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4、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性

39、和现实性的关系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告诉我们,一定要立足于现实,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同时还要放眼未来、树立理想,争取把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脱离现实的理想是空想;没有理想而忙于现实是事务主义者。,93,请同学们根据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下列问题:,上大学和考研究生的关系?! 人生的理想和现实的关系?!,94,四、内容和形式,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事物的结构或表现方式。,2、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

40、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95,3、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4、掌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注重内容的决定作用,根据内容选择形式,反对脱离内容的形式主义;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形式的反作用,利用适当的形式巩固内容、促使内容的发展,批判忽视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96,五、现象和本质,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或表面特征,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有抽象本质和具体本质之别。现象是个别的、易变的、外部的东西;本质是一般的、稳定的、内在的东西。,9

41、7,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本质寓于现象之中,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二者不可分割;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即随着认识的发展过程,人们由现象进到本质、又由本质回到现象。,3、本质和现象的对立使科学研究成为必要的,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又使科学研究成为可能的,人们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是科学的分析方法。,98,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一、归纳和演绎,二、分析和综合,三、抽象和具体,四、逻辑和历史,99,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一、归纳和演绎,1、归纳是思维由个别的经验认识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认识的方法;演绎是思维由一般的理论认识下降到个别的经验认识的方法。归纳和演绎是两个方向相反

42、的思维方法。,2、辩证思维要求把归纳和演绎两个相反的思维方法统一起来,因为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的大前提;演绎又是归纳的前导,没有演绎就无法确定归纳的目的和方向;在现实的思维活动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补充,不可分离的。,100,二、分析和综合,1、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组成要素、并对其组成要素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是在思维中把组成对象的要素结合起来,并对这个结合起来的整体加以研究的方法。一个重在分,一个重在合,二者相对立。,2、辩证思维要求把分析和综合统一起来,因为分析和综合是相互依赖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又是分析的前导。分析和综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01,三、抽

43、象和具体,1、抽象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些属性抽取出来、并舍弃其它属性的逻辑方法;具体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指,在思维中把抽取出来的各种规定性综合起来,形成思维中的具体。,2、思维活动由感性的具体经过理性的抽象,才能由现象进到本质;由理性的抽象经过理性的具体,才能由抽象本质进到具体本质,达到理性具体。因此抽象和具体是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法,没有抽象就不可能有具体;而没有具体,抽象就是片面的认识。,102,四、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1、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建构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逻辑指的是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历史一方面是指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是指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过

44、程。,2、科学的理论体系首先应当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但这种逻辑体系的建构不是单纯的概念演绎过程,而是按照研究对象自身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特别是在总结概括了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发展史之后,才能建立起正确反映历史的逻辑体系。,103,3、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是理性认识依靠逻辑力量能动地再现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因此,理性认识的逻辑不可能简单地描述历史事实和过程,而是要抓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联系或本质关系。这样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就不是完全的一致,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0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政治经济学院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45、。对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哲学专业必修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基础理论必修课程。,课,程,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政治经济学院所有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认识整个世界、观察社会现象和思考历史问题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105,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哲学素养,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它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

46、原理课程的学习,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对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学习,应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内容,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所要解决的前沿性的问题,为学好其它哲学课程打下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学,目,的,10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时间:哲学专业72课时;其它专业(思政、法学、社会学、行政)54课时 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10课时;8课时)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3课时;2课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及其本质特征(4;3)

47、 第三节: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2) 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1) 第二章:世界的本质和人类世界 (10课时;8课时) 第一节: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4课时;3课时) 第二节: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3;2) 第三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3;3) 第三章:世界的状态和辩证方法 (12课时;10课时) 第一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3课时;2课时)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4课时;4课时)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3课时;2课时) 第四节: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2课时;2课时),教,学,计,划,107,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过程(10课时

48、;8课时) 第一节: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3课时;2课时)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4课时;4课时) 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3课时;2课时) 第五章: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2课时;10课时) 第一节:社会的实践本质 (2课时;2课时) 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4课时;4课时) 第三节:社会的政治结构 (4课时;3课时) 第四节:社会的意识结构 (2课时;2课时) 第六章:社会的规律和历史的主体 (10课时;6课时) 第一节: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4课时;2课时) 第二节:历史主体的能动性 (3课时;2课时) 第三节:社会规律和历史主体的关系(3课时;2课时)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

49、的发展 (8课时;6课时) 第一节: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3课时;2课时) 第二节: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由解放过程 (3课时;2课时) 第三节: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3;2),108,参考书目,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4、恩格斯:反杜林论 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 典哲学的终结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7、列 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8、列 宁:卡尔马克思,109,参考书目,1、毛泽东:矛盾论 2、毛泽东:实践论 3、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 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5、毛泽东:论持久战 6、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7、毛泽东: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