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D类综合应用能力.docx

上传人:有米之炊 文档编号:2815766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X 页数:239 大小:87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业单位D类综合应用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9页
事业单位D类综合应用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9页
事业单位D类综合应用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9页
事业单位D类综合应用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9页
事业单位D类综合应用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事业单位D类综合应用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D类综合应用能力.docx(2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综合应用能力 D 类1目 录第一部分教育教学核心能力3第一章 教育个体的发展3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3第二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6第三节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教育7第二章 学生发展心理11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11第一块 认知发展基础11第二块 学生认知发展特点36第二节 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心理39第一块 情绪情感发展基础39第二块 情绪情感发展心理41第三节 学生的人格发展心理45第三章 学生的学习指导51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理论51第二节 学习动机64第三节 学习迁移71第四节 德育77第五节 心理健康教育94第四章 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100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100第二节课

2、堂管理104第三节 学生管理107第五章 教育教学评价能力120第六章 沟通合作能力124第七章 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125第一节 教学基本原理125第二节 教学设计与活动设计140第三节 课堂教学实施技能148第二部分师德与职业认知164第一章 素质教育观164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73第三章 教育法律法规181第三部分教师自主发展能力219第一章 教师专业发展能力219第二章 教师反思229第三章 教师心理234238第一部分教育教学核心能力第一章 教育个体的发展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

3、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即身体的结构形态(包括各系统、各器官)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指体质的增强,即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的增强。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及其作用1. 遗传的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2. 遗传的作用:

4、第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第二,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格赛尔的成熟机制,成熟表现在两方面: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第三,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二)环境及作用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1. 环境的构成: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对儿童而言,常常是通过教育活动实现的。2. 环境对人的作用: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5、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错误观点:环境决定论)。(三)学校教育及作用1.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教育, 是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 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原因如下: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

6、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最近发展区);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内涵: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1. 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

7、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美术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试分析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2. 人的身心发展只需学校教育而无需社会实践。阅读案例,回答问题。案例:第一学期期中考后,七年级某班班主任纪老师发现班级总平均成绩年段排名最后。为能有效提高学生成绩,家长会上纪老师宣布了一些决定,首先是将在班级微信群里公布学生每次考试成绩及排名,要求子女成绩不好的家长配合监督;其次对排名最后的同学实施惩罚: 要么背着第一名绕操场一圈,要么罚款 20 元以奖励第一名。女生杨某是外地生,近一个月连续几次考试都排名最后,由于身材弱小,她只能接受罚款。杨某为逃离这种困境,决定离开学校,父亲认为女儿的成绩升学无

8、望,同意她的想法,告知纪老师后,把女儿送到亲戚家的小食店做服务员。一周后,校领导到班级听课时发现了问题,充分调查后,慎重做出了更换班主任的决定,由经验丰富的黄老师接任。第一次班级晨会,黄老师先和同学们用掌声欢迎杨同学“回家”,以“我们是一家人”为主题发表热情杨溢的讲话,进而黄老师以和蔼的态度,生动具体地分析学习的意义和班级学 风建设的重要性;最后宣布学期结束时,班内设立特殊奖并颁发荣誉证书,包括“文艺能手”、“勤学标兵”、“进步典型”、“优秀组长”、“助人为乐之星”等奖项。短短的班会,黄老师的精彩“演讲”让全班同学耳目一新,充满期待。之后黄老师在教室里设立“班主任信箱”,让同学们为班级建设提建

9、议,也可匿名留言等。信箱的效果很明显,收集到许多意见和建议, 黄老师都及时给与采纳或反馈,并在“点赞墙”给同学们点赞!有一天,黄老师收到了一张留言:“谢谢您,黄老师!是您开启了我人生的希望之门”那隽秀的文字表达了杨同学的心声。原来,黄老师一接任就到杨某家进行家访,了解到期中 考前杨某的母亲就生病在家,父亲务工时间长,照顾母亲的许多担子就落在她身上。黄老师 一方面个人出资对杨某的家庭表达了慰问,引导杨某及其父亲正确认识接受教育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针对杨某的实际困难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后来,黄老师发现杨某歌唱方面很有潜质,建议音乐老师给与关注,又鼓励她参加校园歌手赛,获得二等奖。期末考前,黄老师

10、组织了主题为“主动学习,快乐成长”的温书迎考 班会,邀请各科任教师和部分家长代表参加。班会设有学习经验交流、生问师答、自由发言、家长寄语等环节,杨某在发言中表达了自己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问题:结合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分析案例中杨某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8 分)第二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并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身心发展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

11、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有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因此,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 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因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个体

12、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互补性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

13、们可以通过其他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切实地提高。总结:教育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 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其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辨析题:1. 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是个体身心

14、发展的互补性。2. 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性的特点。3.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阶段性规律的反映第三节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 研究不同发展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对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儿童从 612 岁是在小学里度过的。儿童如何融入集体生活,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形成对教师权威的尊重,都是小学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大致

15、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我们常 说的小学低年级段(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段(三、四年级),小学高年级段(五、六年级)。这三个阶段的小学生身心发展各有其阶段性特征。1.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身体发育上处在平稳发展的时期,其身高平均每年增长 0.04-0.05 米, 体重平均每年增加 23 千克,心率、血压、肺活量及其他生理指标都不稳定,且与成年人的指标有较大差距,骨骼易弯曲,肌肉力量较小,虽然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比幼儿期有很大的 发展,但小肌肌肉力量较小,虽然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比幼儿期有很大的发展,但小肌肉动 作的协调性还较差。这一阶段的儿童,不易做强度太大、时间太久的体育

16、运动,在训练写字、弹琴等这些小肌肉运动的动作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经步入学校,却不可避免地延续着幼儿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 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一般只有约二十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们依然很喜欢游戏,同伴交往、社会性都在游戏中继续发展着。此时的儿童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还处在以成人标准为标准的阶段,对成人的依赖开始从对父母的同一转向对教师的同一,明显地表现为对教师权威的服从,最典型的特色就是“打小报告”,特别爱说“老师说”因此,在

17、这一阶段,学生管理者要充分关注低年级教师的示范作用,要指导教师利用权威和孩子们建立亲密关系。另外,这一阶段的学生还没有脱离幼儿期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喜欢自言自语,一般只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而对别人的认识也都停留在成人尤其是教师的评价上。他们喜欢表达而不太会倾听,并且,刚入学的儿童正经历着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的转化时期,最初在进行书写训练时常费劲而又没有把握,因此学龄之初的孩子会有一段“橡皮时代”。这些特点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理解的。2.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除大脑外,三、四年级学生的各项生理指标,只在量上比一、二年的学生有所提高,基 本没有质的飞跃,仍处于平稳发展之中。但是,他们的大脑却

18、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他们的语 言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却正处在由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转换的过渡阶段,常常出现“有话说不清”的情况。同时,他们的逻辑思维开始迅速发展,他们在接触“好与坏”“正确与错误” “主要与次要”等概念时,尽管还有些模糊,但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阶段的孩子基本 已经脱离了幼儿期的一些特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集体活动中来。他们一方面继续服从着教 师的权威,另一方面开始重视伙伴之间的真诚与法则,伙伴规则时代悄然而至。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对外界的事物有自己的认识标准,开始尝试自己作出判断,对父母和老师不 再唯命是从,开始不听话,甚至总是能编一套自己的道理来和老师、家长“抬杠”。这一阶

19、段是儿童“见解形成期”,这种“见解”并不像青春期那样完全独立,而主要是情感方面的独立。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情感,不能简单的滥用权威,同样要矫正孩子们的一些认识,避免学 生不合理的见解肆意扩张。3.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五、六年级的学生,身体发育再次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被称为第二发展期。此时,他们不仅身高体重明显增长,而且肌肉骨骼的力量也在迅速增强。他们虽然总体上看还处于儿童期,但其中一些年龄偏高的儿童已处于儿童向少年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儿童有了进行更高层次学习的认识基础,有些孩子生理发育开始趋于成熟,尤其性成熟,使他们开始关注男女之间的差异,社会化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状态。他们的智力有很大

20、发展,逻辑思维开始在思维中占主要优势,而创造性思维也开始有很大的发展。高年级的孩子对各种事物都怀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着开放、探究的心态显示出他们广泛的爱好。在这种求知的心理状态下,他们的判断力开始理智地发展,对成人尤其是教师的批判精神开始萌生。与中年级充满反抗、逆反情绪的“见解”不同的是,他们相对显示出一些稳定与成熟,批判的目的更多是想弄清是非,或表明他们的公正。此时,教师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利用学生要求独立的心理特点,给他们为班级做事的机会,让他们觉得能展示自己的独立性和能力,以此调动他们关心班级、为班级做贡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性别角色差异的认识,其实早在中年级就已经步入了快速的发展

21、时期,如男生会时常对女生恶作剧,会在女生游戏时滋事扰乱,而女生则喜欢频频向老师告状,男女同桌时会画出分界线。到了高年级,由于青春期的开始,男女儿童对各自所属的性别意识在强化,有些儿童会出现疏远异性的现象,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心理发展正开始一个崭新的质的飞跃。这些情况会一直延续到青年初期。二、初中生身心发展特征与教育1215 岁的初中学生处于少年发育期,亦叫做青春早期,这个阶段他们身体形态及其功能的发育特点有:身高、体重迅速增加;肌肉发育显著,体力增强;心脏和肺脏加重,功能增强;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基本成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发育基本成熟。在这一阶段,教师学会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千万不能嘲

22、笑或者遏制学生的想象力。当学生主动寻求和教师的心理沟通时,教师要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慎之又慎,给出中肯的意见,千万不能把学生青春期的小秘密当作玩笑甚至在办公室里当作谈资,一旦学生感觉到自尊受了伤害,会对他的成长造成难以挽救的影响。三、中专生身心发展特征与教育通常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进行,在级别上相当于普通高中,但普通高中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毕业后一般参加普通高考,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一般来说,中专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有人称之为“极不稳定期”。在心理发展上自然也体现了这种变化显著、可塑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1. 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有强烈的成人感,但又带着盲目

23、性和封闭性;2. 性意识迅速觉醒,渴望与异性交往,但个别学生自控能力差;3. 认知能力大为增强,喜欢独立思考、争论、但容易固执己见,强调片面,怀疑一切;4. 情感易冲动,喜欢模仿,意志品质有了很大提高,但常感情用事,盲目崇拜,有时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中专生里面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学习上惧怕失败,成绩不稳定;做事缺乏耐心, 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差,意志薄弱,态度消极;心理压力大,过度焦虑,性格抑郁。(2015 年)某小学一年级某班学生在上午第一二节课时注意 力比较集中,也能手背后坐好认真听讲,但是上到第三四节课的时候,不少学生开始不专心听讲,不是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扭动身体,就是双腿跪在椅子上,

24、有的甚至整个人趴在课桌上。教师多次提醒,学生还是不断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又尝试了多种严格的管理方式,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向心理专家求教后,改变了上课要求,不再强行要求学生手背后听课,而是允许学生在上课时以适当的方式放松或活动自己的身体,还在每节课上到一半时做一次课中操。调整之后,学生不专心的现象逐渐减少。此外,教师还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教师感到很欣慰,觉得自己也成长了。阅读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分析该案例中学生的行为表现。要求:逐题作答,写清题号;分析准确,条理清晰。2. 该案例

25、对教师专业的发展有何启发?要求:逐题作答,写清题号;分析准确,条理清晰;总字数 400 字左右。(2015 年)2.有老师说:“青春期的孩子爱跟老师、家长对着干,破坏力很强,必须严加管教。”要求:对上述观点作出判断和分析。条理清晰,350 字左右。第二章 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第一块 认知发展基础一、感知觉(一)感觉的概念及分类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2.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

26、、机体觉等。(二)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1.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感受性与感受阈限在 数值上成反比关系分类: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1)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高,绝对感觉阈限低(2)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差异量,又叫最小可觉差。2. 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规律(1)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中,其它刺激

27、影响着该感受器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叫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 适应在不同的感觉中,其表现和速度各不相同。视觉适应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如人从亮 处进入暗室,最初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过一会儿就能看到一些东西,这是暗适应。暗 室适应半小时后,反之,若在暗室里呆久了,突然到强光照射的地方,最初很耀眼,看不清 外界的东西,稍后才能逐步看清东西,这是明适应。触压觉、温觉、嗅觉适应现象也很明显, 如棉大衣久穿在身上而不觉其重、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都是感觉适应现象。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

28、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类。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如同一灰色纸片放在白色背景上显 得暗些,放在黑色背景上则显得亮些。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会产生继时对比现象。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之后,喝杯白开水也觉得甘甜。感觉后效(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正后像品质与原像相同,同色视觉后像负后像相反,补色(2)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每一种感觉均会受到其它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当我们仔细听微弱声音时,常常会闭上眼

29、睛,说明了视觉对听觉感受性的影响;“望梅止渴”说明视觉对内脏感觉的影响。不同感觉间的相互补偿一种感觉丧失后,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会有所提高,以获得因为这种感觉丧失而不能获 得的信息,起到补偿作用,例如:盲人丧失了视觉能力,而其听觉能力和触觉能力相对提高; 聋哑人的视觉相对发达。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彩色感觉最容易引起联觉。红、橙、黄等色引起人温暖的感觉,因而被称为暖色;蓝、青、绿等色往往引起寒冷、凉快的感觉,被称为冷色。音乐家常会发生视听联觉,在声音作用下大脑中产生某种视觉形象。不同的色调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效应。红色使人兴奋,蓝色使人镇静,绿色使人和缓,玫瑰色使人振奋等。

30、在建筑设计、环境布置上要考虑色觉的联觉作用。根据联觉现象,近年来人们创造出了彩色音乐,把声音形象转化为彩色形象。(三)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四)知觉的种类1. 物体知觉(1)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及方位知觉等。(2) 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人们依据空间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依据时间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时间知觉的形式有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计和对时间的预测四种。(3) 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置移动和位置移动速度的反映

31、。它也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参与运动知觉的有视觉、动觉、平衡觉。人们凭借运动知觉来估计物体运动和速度,它对人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运动知觉又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导运动。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们看到

32、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自主运动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现象。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2.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它不仅是对人的外部特征(外貌、姿态、行为举止等) 的知觉,而且要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判断人的内部动机、兴 趣、个性和心理状态等,从而形成对人的认识、印象和评价。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等。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出现的四种偏差:(1) 第一印象。它是指与陌

33、生人初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它鲜明、深刻而牢固,会给人一种固定的看法,它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2) 晕轮效应。 “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就是典型的晕轮效应。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特征形成某种印象后,就会影响他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产生良好的或不好的看法。好像一个人的头一旦被照亮了,就觉得全身都光亮了一样。(3)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能潜在于人的意识之中。(4)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在与熟人多次交往中,近因效应起很大的作用。辨析题:初次与某人交往

34、,当得知他是一名大学教授时,马上断定他很有学问、有修养、性情温和、待人民主。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此种现象属于首因效应。(五)感知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1. 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1)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直观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2)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A. 强度律。直观对

35、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的感知,因此教师语言应尽量抑扬顿挫。B. 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和背景差异越大,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越容易。比如:板书设计。C. 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比如:通过多媒体模拟植物的生长过程。D. 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的感知。比如:教材编排分段分节。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案例分析题:林老师为了上好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课,精心制作了 PPT,并准备了青蛙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课前林老师将这些教具摆放悬

36、挂好后,马上受到了许多学生的围观。课上他先是播放了视频材料,接着他演示了青蛙标本,因标本过小,后面的同学伸出脖子也看不到,他不断翻着PPT,却没有适时作出讲解。下课铃声响了,准备的PPT 还没有翻完。课后学生们反映说:“我们忙着看这看那,老师讲什么没听清,而且有的 PPT 白色背景上浅色字很模糊。”(1) 林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存在哪些问题?(2) 联系材料阐述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2. 观察力的培养(1) 概念:观察(observation)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的知觉”。(2) 观察能力高低的标准(观察的品

37、质)客观性。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防止主观经验的消极作用。全面性。观察仔细、全面,不遗漏有关的细节。准确性。能辨别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别,防止错觉的产生。敏捷性。能迅速抓住稍纵即逝的现象,迅速洞察事物的主要特征。创造性。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3) 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力: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等二、记忆(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人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

38、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二)记忆的分类1. 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1)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如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它可以通过言语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2) 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叫形象记忆,这些具体的形象可以是视觉,也可以是听觉

39、、嗅觉、触觉、或味觉的形象。例如,人对看过一副画,听过一首音乐的记忆就是形象记忆。这类记忆的显著特点是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典型的直观性。(2) 情绪记忆是以过去体验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学生对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愉快心情的记忆,或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都是情绪记忆。(3) 逻辑记忆是以思想、概念或命题等形式为内容记忆。例如,对数学公式、定理、哲学命题等内容的记忆。(4) 动作记忆是以人们过去的操作行为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体育课的体操动作、武术套路, 上实验课的操作过程都会再头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3. 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

40、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名称保持时间容量大小编码方式存储方式瞬时记忆相当短,一般不超过2 秒钟信息量较大图像信息为主选择性注意短时记忆1 分钟以内有限,约为 7+2个组块(米勒)听觉编码复述长时记忆1 分钟以上及至终生几乎无限意义编码(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分类存储(三)记忆的基本规律记忆过程包括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1. 识记的规律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欲提高记忆的效率,必先研究

41、识记的规律,提高识记的质量。研究发现,识记效果与下列因素存在内在、规律性的联系。识记的目的识记的目的性是影响识记效果的首要因素。大量实验表明,有明确目的的识记比无目的的识记效果好。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对材料的理解在识记过程中,理解的识记比不理解的识记效果好,识记效果随理解的加深而提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识记材料数量的多少对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数量越多,平均用的时间或诵读的次数就越多。识记材料的性质对识记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直观形象材料的识记较好, 视觉材料比听觉材料的识记好。此外,有意

42、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有韵律的材料比无韵律的材料容易识记。主体的情绪状态识记时主体的情绪状态也是影响识记效果的一个因素。一般认为,积极情绪状态下识记效果优于消极情绪状态下识记的效果。识记的方法。采用意义记忆法比采用机械记忆法对信息的识记更准确。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人的主观需要、知识经验、性格特点、能力类型等都对识记效果有一定的影响。2. 保持与遗忘的规律(1) 遗忘的概念保持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视角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过程。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回忆和再认或是错误地回忆和再认的现象。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2) 遗忘的种类:遗

43、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是指对识记内容一时想不起来,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还能再认和回忆的遗忘。如提笔忘字,叫不出熟悉的人的名字等。永久性遗忘是指对识记的内容没有复习巩固而造成痕迹的消退,如果不重新识记,就永远不能再认和回忆的遗忘。(3) 遗忘曲线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并发现其规律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这就是 人们常说的遗忘规律。(4) 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因素的制约。识记材料的重要性,或者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有一定影响。最先被遗忘的是那些对识记者来说没有重要意义的、不引起兴趣

44、的、不符合需要的、在工作和学习中没有重要性的材料。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得慢;熟练的动作技能遗忘的最慢。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多,材料少,则遗忘较慢。识记材料的学习程度。所谓过度学习就是指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 50%时效果最好。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中间位置的内容则容易遗忘。这可能与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有关。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所产生的干扰作用。系列材料的

45、记忆过程中,开始部分的内容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末尾部分的内容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共同影响,故而系列材料的记忆出现了系列位置效应。(5) 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复习在记忆中有重要作用。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及时复习。识记后,遗忘很快就发生。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制定复习计划,不要过于紧张和疲劳,以免产生干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单调的复习方法,易使人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会降低复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方法要灵活多样。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可以更好地提高记忆效果,在复习时应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要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相互配合。尝试

46、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的方法,能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到识记的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四)再认或回忆的规律1. 再认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重新辨认出来的过程。2. 回忆回忆是指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从信息加工观点看就是 信息的输出或提取过程。回忆既是识记、保持的目的,也是检验识记与保持效果的唯一指标, 同时还是强化识记、保持的重要手段。(五)记忆力的培养1. 记忆的品质(1) 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敏捷性指的是识记速度的快慢,通常以单位时间内记住内容的多少来衡量。据说 当代科学家茅以升小时旁观祖父抄写古文东都赋,他的祖父刚抄完,他就能全文背出来, 其记忆的敏捷性是极其惊人的。(2) 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