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137.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875502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13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13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13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13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137.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武帝对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阶级矛盾尖锐,

2、人民不断举行起义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 B C D答案D解析题干所提供的四种情况都符合北魏初年的历史状况。3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答案C解析均田制是指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大量个体农户经营,A、B两项表述有误。D项官府募民耕作,表述不准确。4史书曾称颂魏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是因为他()A推行均田制B迁都洛阳C实行俸禄制,整顿吏治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答案C解析A、B项明

3、显与材料不符;D项则是促进“汉化”的措施,也与题干不符。针对当时官场黑暗,孝文帝下决心整顿吏治,严惩不贷,并颁行俸禄制,不许官吏自筹,使得秩序好转,故选C。5冯太后和孝文帝都主张学习汉族文化,主要原因是()A两人均受汉族文化的长期熏陶B学习汉族文化易于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汉族政权力量强于北魏政权D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孝文帝统治时期,北魏社会矛盾尖锐,局势动荡不安,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6“(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人口合计还要多出一倍有水田之

4、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得益于()均田制的推行俸禄制的实行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北魏时期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A BC D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6世纪初北魏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可知,所列选项全部符合题意。7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答案C解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

5、占成片的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8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对此材料反映的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鲜卑族从孝文帝改革后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C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一度萎缩,北魏后有所恢复D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答案C 解析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和对材料出处及内容的理解即可得出答案。9.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

6、风格,这是民族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10民国初年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记载:“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于中国之贡献颇大。”下列对材料中改革的评价的立足点说明最全面的是()A社会制度 B生产方式C风俗习惯 D中华民族答案D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于中国之贡献颇大”。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生产方式的农业化、风俗习惯的汉族化,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1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为结束分裂完

7、成统一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当时的中国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造成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趋于缓和,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2人云“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有()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得到所有鲜卑贵族的支持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北方胡汉各族民众都支持改革A B C D答案A解析孝文帝改革没有得到鲜卑贵族和胡汉各族民众的广泛支持,而是面临重重阻力,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二

8、、非选择题(第13、14题各18分,第15题1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材料三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

9、洋大海之中。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并指出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6分)(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4分)(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8分)答案(1)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特点:不断南迁。原因: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3)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失。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

10、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

11、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8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10分)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

12、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解析本题以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发展的作用。第(1)问,要仔细阅读材料,将其主张分类归纳;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来分析其作用。对民族关系的认识,要建立在肯定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基础之上。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

13、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6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答案(1)问题: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措施: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说明: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解析第(1)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一总结,它体现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第二问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要注意只回答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的内容。第(2)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太子反对改革表明改革面临阻力;而孝文帝废太子则表明他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