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doc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3409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 页数:203 大小: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ZY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中 医 病 证诊 断 疗 效 标 准Criteria of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940628发布 19950101实施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制说明中医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确切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中医医疗机构发展迅速,对中医学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为中医

2、医疗技术标准规范化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随着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的深入,中医医政管理工作的加强,中医学术对外交流的扩大,制定和完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促进中医医疗技术的标准规范化建设,并逐步与国际接轨,提高中医学术水平,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重要举措。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在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一辑)的基础上,扩大科属,增加病种,编制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兹作说明如下:1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制工作概况编制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一期工作始于1983年。原卫生部中医司委托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卫生厅、局中医处,组织有关中医临床专家编写了中医内、外、妇、儿4科常见

3、81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其间,1987年在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四川、陕西7省(市)300多所中医医院临床试行1年,并在此基础上经多次论证,反复修订,于1988年10月定稿,1989年7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正式试行。几年来,实践表明制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工作是基本成功的,对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提高中医医政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今后中医临床医疗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满足中医临床实践的需要,1991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二期工作计划论证会,邀请了50余位国

4、内著名中医药专家、原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有关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及中医医政管理专家参加。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一期工作成绩,统一了认识,论证了二期工作计划。1992年初至1993年底,在国家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司的大力帮助与指导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城市处组织有关专家分别成立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写组和专家审定组。先后召开了5次编写会议,从确定编写体例、落实编写任务到审稿、统稿、定稿,经过200多位各方面专家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等9科397个病证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写分工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一辑)的修订工作由江

5、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中医局(处)、江苏省中医学会承担。中医内、外、妇、儿科扩大病种的编写由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外科学会、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中医局(处)、江苏省中医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湖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单位负责起草。眼科由中国中医药学会眼科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贵阳中医学院负责起草。耳鼻喉科由中国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学会、江苏省中医院、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负责起草。肛肠科由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科学会、江苏省南京市中医医院负责起草。皮肤科由

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北京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负责起草。骨伤科由中国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学会、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负责起草。各科病证名的英译由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承担。3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写原则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写原则是:总体设计,分步实施,专家指导,专科(专病)中心牵头,学会把关,先简后繁,先易后难,成熟一批,公布一批,推广一批。即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的组织协调下,充分依靠和发挥全国中医专科(专病)医疗中心、中国中医药学会有关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带头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医临床各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及时推广应用。4

7、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写体例说明在总结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一辑)试行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多次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写体例,具体说明如下:4.1 本标准由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等9科标准组成。4.2 本标准所列病证,按中医病证分类编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制)的分类编码原则进行编码,以有利于中医病案管理,促进中医医疗质量的提高。4.3 本标准的体例结构分: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四个部分。4.3.1 病证名的选择坚持以中为主,能中不西。对极少数疾病,中医尚无确切病名者,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采用西医病名。证候分类突出中医学

8、术优势与特色,为深入研究其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服务;疗效评定则等效采用西医相关标准。其中中医骨伤科疾病则以损伤的解剖部位和损伤的类型命名,这是基于中医骨伤科界在建国以来从教学到临床逐步形成的共识,故尊重其专业特点。经过专家严格论证,本标准允许个别中医病证名的创新和改进。病证名下的引言简要说明了该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病位、病性以及与西医病种的关系揭示等。4.3.2 本标准的诊断依据包括主症、起病形式、疾病演变过程、特异的病因、诱因及流行病学史、主要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必要的鉴别诊断。 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实验室检查以临床确诊需要为前提。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应根据国

9、务院颁发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西医结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关于医疗设备的要求,酌情确定医院的有关设备。4.3.3 本标准各科病证证候分类的确定遵循如下原则:符合中医理论,依据治疗需要,重视标准的内涵与导向,有利于中医防治疾病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充分体现各科特点。一般不写分期分型,发作性疾病可写发作期、缓解期。一般不分度,如需要反映病情轻重与转归时,可参照国内、外的相关标准。4.3.4 本标准疗效评定分“治愈”、“好转”、“未愈”三级,均按病人出院时的状况判定。“治愈”是指疾病经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器官功能恢复或基本恢复,或创口愈合;“好

10、转”是疾病经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器官功能明显改善;“未愈”即指疾病经治疗,症状及功能状态的改变不明显,或症状加重和器官功能下降。存在与本病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包括临床症状无变化也列为“未愈”。这种分级法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91年制定的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和卫生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案首页相对应,以适应医政管理的需要。4.3.5 为便于国际交流,本标准所有病证名均加注英文。英译采用英式英语。中医病证名凡与西医疾病名称完全对应者,按目前通用的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第九版国际疾病分类(ICD9)英译;如仅部分对应,则另行英译,并附简短注解,说明该中医病名主要是指或包括ICD中的哪种(或哪

11、些种)疾病;如属中医特有的概念,无相应的西医疾病,则除英译外,另加简要注解说明该病证名的含义。此外,由于一些病证的英译名不能完全反映中文的含义,因此在中文名与英文名之间,加注音译名,以作补充。5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有关编写单位曾在相关学会、专业委员会的范围内广泛征求过意见。同时,加强了与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协编教材的编写工作的协调和沟通,并邀请各地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专家及中西医结合专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修订。因此,本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代表性和权威性,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的评定,对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

12、标准 ZYT001.194Criteria of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interna1 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traditiona1 Chinese medicine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5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2 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21诊断依据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

13、头痛,肢体酸楚。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22 证候分类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症状消失。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3 咳嗽的诊断依据、

14、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31 诊断依据31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31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31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

15、数。32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32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32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32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32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32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33疗效评定33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332

16、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33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4 风温肺热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41诊断依据411以身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主症。412病重者可见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413冬春两季较多。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4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属细菌性感染;正常或偏低者以病毒性感染为主。415肺部有实变体征,或可闻及干湿性罗音。416痰直接涂片或培养可以找到病原体。417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可见一侧或两侧肺叶或

17、肺段炎性阴影。42证候分类421风热犯肺: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422痰热壅肺: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或痰黄带血,胸闷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423肺胃热盛:身热,午后为甚,心烦懊,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满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燥,脉滑数。424热闭心包: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痉厥或四肢厥冷。舌绛少津,苔黄,脉弦数或沉数。425气阴两虚: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纳少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426邪陷正脱: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紫绀,烦躁不安,身热骤

18、降。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志逐渐模糊。舌质淡紫,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43疗效评定43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及X线等检查恢复正常。432好转: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有所改善,X线检查肺部病灶尚未完全吸收。433未愈:病情未见好转。5 肺痈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肺痈是由风热邪毒蕴滞于肺,热壅血瘀,血腐化脓而成。以发热,胸痛,咳吐腥臭脓血痰为主要症状的肺化脓症。51诊断依据511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气粗。512咯吐大量黄绿色脓痰或脓血痰,吐入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气味腥臭。513局部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或增强,语颤音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或湿

19、性罗音。5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515痰培养有致病菌。胸部X线摄片,肺部可见大片浓密炎症阴影,或透亮区及液平面。52证候分类521初期:恶寒发热,咳吐白色粘痰,胸痛,咳时加重。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滑数。522成痈期:高热寒战,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渴,咳呛气急,咯痰黄浊,胸满痛,转侧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523溃脓期:咳吐脓血,状如米粥,量多腥臭,胸满,心烦懊。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524恢复期:热退咳减,脓血痰减少,胸胁隐痛,气短神疲,自汗盗汗,低热。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53疗效评定53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532好转:症状及体

20、征明显减轻,肺部病灶部分吸收,或脓腔范围缩小。533未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6 肺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肺痨系由感染“瘵虫”所致的肺部慢性消耗性传染性疾患。可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等主症。相当于肺结核。61诊断依据611初期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病重者可出现咳(咯)血,潮热,颧红,盗汗,形体明显消瘦等症。612常有与肺痨者密切接触史。613病灶部位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湿罗音。614痰液涂片、浓缩或培养,结核菌多呈阳性。615血沉增快616结核菌素皮试呈强阳性。617X线摄片示肺部可见结核病灶。必要时可作X线断层摄片。62证候分类621肺阴亏

21、虚:干咳,痰少粘白,或带血丝,口干咽燥。舌质红,苔薄,脉细带数。622阴虚火旺:咳呛气急,咯血,痰少粘白或黄,口干咽燥,午后颧红,潮热,骨蒸,盗汗。舌红或绛,苔薄黄或剥,脉弦细数。623气阴两虚:咳嗽气短,咯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或食少腹胀,便溏。舌质红嫩,苔薄,脉弱而数。624阴阳两虚: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状或夹血,形寒自汗,声嘶音哑,形体消瘦。或伴有浮肿、腹泻等症。舌质淡而少津,苔光剥,脉微数或虚大无力。63疗效评定631治愈:症状消失,肺部病灶吸收钙化,痰菌检查转阴。632好转:症状改善,肺部病灶部分吸收。633未愈:症状及病灶无变化。7 咯血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2、咯血是肺络受伤,血溢脉外,以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等为主要表现。多见于支气管扩张。71诊断依据711咯(咳)鲜红血,常呈泡沫状或与痰液混杂。712多数患者有反复咯(咳)血史。713胸部X线摄片,可无特异性改变。病变明显时可见蜂窝状或卷发样阴影。714必要时作支气管碘油造影或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柱状、囊状或混合型的扩张。72证候分类721肝火犯肺:咳呛气逆,咯(咳)血鲜红,胁痛善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722阴虚火旺: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干咳咽燥。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723痰热壅肺:咯(咳)血量多,血色鲜红或夹有黄痰,或脓痰腥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724气虚血瘀:反复咯(咳)

23、血,血色淡红或夹紫黯血块,气短胸闷,易汗。舌淡或有紫色瘀斑,苔薄白,脉细涩。73疗效评定731治愈:咯(咳)血控制,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732好转:咯(咳)血减少,症状改善。733未愈:咯(咳)血无变化。8 悬饮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悬饮是指肺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肺失宣通,胸络郁滞,气不布津,以致饮停胸胁,出现咳唾胸胁引痛,或见胁肋饱满。多见于渗出性胸膜炎。81诊断依据811初期以咳唾胸胁引痛,或伴有恶寒发热为主症。发病缓急不一。812积饮形成后,胸痛减轻,胸闷逐渐明显。重者有呼吸困难。813积饮消退,可后遗胸胁疼痛,咳声不扬,少痰,迁延不已。814少量积液时,患侧可闻及胸膜摩

24、擦音。积液量多时病侧呼吸运动受限制,胸满隆起,肋间隙增宽。叩诊呈浊音或实音。815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血沉增快。816胸部X线摄片检查,可见肋隔角变钝或消失。积液多者患侧有密度均匀致密阴影,纵隔向健侧移位。包裹性积液边缘光滑饱满,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超声波探查有积液。817胸水常规检查呈透明黄色或微混,少数可呈血性;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汁数以淋巴为主。胸水结核菌培养可为阳性。82证候分类821邪郁少阳:寒热往来,或恶寒发热,胸胁疼痛,咳嗽痰少。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822饮停胸胁:咳唾时胸胁引痛,转侧不利,偏卧于病侧则痛缓,肋间胀满,呼吸息促。舌苔薄白,脉象沉弦。8

25、23肺络不畅:胸胁疼痛,呼吸不畅,或有闷咳,迁延不已。舌苔薄,脉弦细。83疗效评定831治愈:症状消失,胸腔积液吸收,实验检查正常。832好转:症状明显改善,胸腔积液减少。833未愈:症状、胸腔积液均未改善。9 喘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91诊断依据91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91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91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

26、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91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92证候分类92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92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92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92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

27、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数。92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92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93疗效评定93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93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93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10 哮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哮病系宿痰伏肺,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

28、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相当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101诊断依据101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101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101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101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101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101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101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102证候分类1021发作期10211冷哮: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10212热哮:

29、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10213虚哮: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喘哮,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1022缓解期10221肺气亏虚: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濡。10222脾气亏虚: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引发。舌苔薄白,脉细缓。10,223肾气亏虚: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103疗效评定1031治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10,32好转:哮喘缓解

30、或发作次数减少。1033未愈:症状无变化。11 胃脘痛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痉挛等疾病。111诊断依据1111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1112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1113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1114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111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112证候分类1121肝胃气滞: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

31、嗳气频作。苔薄白,脉弦。1122寒邪犯胃: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1123胃热炽盛: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粘。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1124食滞胃肠: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或实。1125瘀阻胃络: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1126胃阴亏虚: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1127脾胃虚寒: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舌质淡,脉沉细。113疗效评定1131治愈:胃脘痛及其

32、它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1132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1133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12 噎膈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噎膈系因痰气交阻,或痰瘀阻滞,致胃失和降,出现饮食梗噎难下,或食入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多见于食道、贲门部疾病。121诊断依据1211吞咽食物时,自觉胸骨后有梗噎难下之感。1212久则饮食难下,甚则食入即吐,夹有痰涎,形体逐渐消瘦。1213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可显示食道或贲门部痉挛、狭窄、肿瘤等病变。1214食道镜检作组织病理活检,或食道脱落细胞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1

33、22证候分类1221痰气阻膈:吞咽梗噎,胸膈痞满,泛吐痰涎,病情可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苔薄腻,脉弦滑。1222瘀血阻膈:饮食难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红有紫点、紫斑,脉细涩。1223津亏热结: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光红少津,脉细弦数。1224气虚阳微:水饮不下,泛吐多量粘液白沫,形瘦神衰,畏寒肢冷,面浮足肿。舌质淡紫,苔白滑,脉弱。123疗效评定123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钡餐X线透视、摄片或食道镜检查恢复正常。1232好转:临床症状改善,X线钡餐摄片或食道镜检查明显好转。1233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

34、恶化。13 呕吐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呕吐系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出现以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131诊断依据1311呕吐食物残渣,或清水痰涎,或黄绿色液体,甚则兼夹少许血丝,一日数次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1312伴有恶心,纳谷减少,胸脘痞胀,或胁肋疼痛。13,13多有骤感寒凉,暴伤饮食,劳倦过度及情志刺激等诱发因素。或有服用化学制品药物,误食毒物史。1314上腹部压痛或有振水声。肠鸣音增强或减弱。1315呕吐控制后,胃肠X线摄片及内窥镜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1316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B超探查肝、胆、胰等有助于鉴别诊断。132证候分类1321寒邪犯胃

35、呕吐食物残渣,量多如喷,胸脘满闷,可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白腻,脉浮滑。1322食滞胃肠:呕吐酸腐食物,吐出为快,大便秘结或秽臭不爽,嗳气厌食,脘痞腹胀。苔厚腻或垢,脉滑或沉实。1323痰饮停胃:呕吐清水痰涎,脘闷痞满,口干不欲饮,饮水则吐,或头眩心悸。苔白滑或腻,脉弦滑。1324肝气犯胃:呕吐泛酸,口苦嗳气,脘胁烦闷不适,嘈杂。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1325脾胃虚寒:呕吐反复,迁延日久,劳累过度或饮食不慎即发。神疲倦怠,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畏寒肢冷,面色白光白。舌质淡或胖,苔薄白,脉弱。1326胃阴亏虚:时时干呕,呕吐少量食物粘液,反复发作。胃脘嘈杂,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

36、舌红少津,脉细数。133疗效评定1331治愈:呕吐控制,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1332好转:呕吐次数减少,或间歇时间延长,部分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有改善。1333未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14 吐血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吐血系胃络受损,络伤血溢,出现血从口中呕吐而出的病症。指上消化道出血。141诊断依据1411呕吐液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有食物残渣,混有胃液。1412初起常有恶心,胃脘不适或疼痛。吐血量多者头晕心慌,汗出肢冷,甚或晕厥。1413脘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1414呕吐物或大便隐血试验强阳性。1415胃肠X线钡

37、餐造影及胃镜检查,可明确出血病灶部位及性质。1416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及胆、胰、肝、脾B超等检查排除肝脏及其他疾病所致的吐血。142证候分类1421胃热炽盛:吐血量多,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脘腹胀闷甚则疼痛,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脉滑数。1422肝火犯胃:吐血色鲜红或紫暗,呕哕频作,嘈杂泛酸,胃脘痞胀灼热,心烦易怒,胁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1423瘀阻胃络:吐血紫暗,胃脘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或刀割,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或有瘀斑,苔薄,脉涩。1424脾不统血:吐血反复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胃脘隐痛,喜按,神疲畏寒,心悸气短,自汗,便溏色黑,面色苍白。

38、舌质淡,苔白,脉弱。1425肝胃阴虚:吐血量多色红,脘胁隐痛,嘈杂吐酸,烦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舌红无苔,脉细弦数。143疗效评定1431治愈:吐血控制,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试验连续3次转阴,血色素正常,X线或内窥镜检查正常。1432好转:吐血量明显减少,症状改善。14,33未愈:吐血及其他症状无变化。15 便血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便血系胃、肠络脉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见于消化道出血。151诊断依据1511血液随大便而下,或血与粪便夹杂,或下纯血。出血部位偏下消化道者多见便下鲜血;出血部位偏上消化道者,血色污浊而暗,色黑呈柏油状。1512可伴

39、有畏寒,头晕,心慌,气短及腹痛等症。1513出血过多可见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按痛。1514内窥镜、X线钡剂造影、肛门指检及乙肠直肠镜检查,可助明确出血的部位及性质。1515询问有无传染病及疫水接触史,血、尿、粪病源体检查及培养,有助于鉴别诊断。152证候分类1521胃肠积热:便干挟血,色鲜紫或暗红,口苦口干,嘈杂烦渴,脘腹痞满胀痛。舌红,苔黄燥,脉洪数。1522湿热蕴结:大便下血,色暗红或紫黑如赤豆汁,或下血污浊腥臭,便解不畅,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1523肠风伤络:便下鲜血,血下如溅,大便干结或为便泄。舌红苔黄,脉弦。1524脾胃虚寒:病程日久,便血紫暗或色黑如

40、柏油样,脘腹隐痛,喜按喜暖,畏寒肢冷,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153疗效评定1531治愈:便血控制,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连续3次转阴,X线钡剂造影或内窥镜检查正常。1532好转:便血量减少,临床症状好转,或大便隐血间歇性阳性。1533未愈:便血及临床症状无改善。16 痢疾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痢疾系因感受湿热病毒,积滞肠腑,脂膜血络受伤,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呈赤白粘冻或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细菌性痢疾或肠阿米巴病。161诊断依据1611腹痛、里急后重,便次增多。大便常有脓血粘冻。1612急性痢疾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1613常见于夏

41、秋季节,多有饮食不洁史。1614急性菌痢,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1615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1616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1617必要时作X线钡剂造影及直肠、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162证候分类1621湿热蕴结: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赤白脓血,每日数次到数十次,肛门灼热,可伴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1622寒湿困脾:腹痛,大便赤白粘冻,伴有头身困重,脘痞纳少,口粘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缓。1623脾阳亏虚:病久迁延不已,大便呈白粘冻状,排便不畅,腹部冷痛时作,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弱。1624热毒炽盛:

42、发病骤急,腹痛剧烈,大便呈鲜紫脓血,气味腐臭。或恶心呕吐,噤口不食。或腹泻前即见高热,腹满胀痛,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甚至昏迷。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1625正虚邪恋:腹泻时发时止,发时大便赤白粘冻或果酱样,腹痛后重;不发时疲劳乏力,食少,腹胀或隐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163疗效评定1631治愈: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培养连续3次阴性。1632好转:症状消失或减轻,大便镜检正常,培养致病菌转阴或未转阴。1633未愈:临床症状及大便镜检无改善。17 泄泻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泄泻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

43、症。相当于急、慢性肠炎或肠功能紊乱等疾病。171诊断依据1711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1712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1713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1714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1715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1716必要时作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172证候分类1721寒湿困脾: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畏寒食少。苔白滑、脉濡缓。1722肠道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可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1723食滞胃肠: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

44、减,纳呆,嗳腐吞酸。舌苔垢或厚腻,脉滑。1724肝气郁滞: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舌质红,苔薄白,脉弦。1725脾气亏虚: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1726肾阳亏虚: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173疗效评定1731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1732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1733未愈:症状未见改善。18 黄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黄疸系感受湿热病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溲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45、多见于肝胆系统疾病。181诊断依据1811目黄、肤黄、尿黄,以目黄为主。1812初起有恶寒发热,纳呆厌油,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或大便颜色变淡。黄疸严重者皮肤瘙痒。1813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应用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1814肝脏、脾脏或胆囊肿大,伴有压痛或触痛。1815血清胆红素(直接或间接),尿三胆试验,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r谷酰转酞酶,碱性磷酸酶以及B超、胆囊造影、X线胃肠造影等有助病因诊断。1816必要时作甲胎蛋白测定,胰、胆管造影,CT等检查,以排除肝、胆、胰等恶性病变。182证候分类1821肝胆湿热: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口干而苦,恶心欲吐,腹满胁痛,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1822湿困脾胃:身目俱黄,黄色晦滞,头重身困,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