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薄燃烧与缸内直喷技术.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61364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79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稀薄燃烧与缸内直喷技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稀薄燃烧与缸内直喷技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稀薄燃烧与缸内直喷技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稀薄燃烧与缸内直喷技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稀薄燃烧与缸内直喷技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稀薄燃烧与缸内直喷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稀薄燃烧与缸内直喷技术.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现代轿车技术 汽油机稀薄燃烧与缸内直喷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内燃机研究所,稀薄燃烧的背景,目前世界各国均面临着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石油资源渐趋枯竭的双重压力。 将过量空气系数从1左右提高到且远超过1.1的水平,可以降低发动机油耗并改善CO2排放,这就是稀薄燃烧。过稀的混合气会给燃烧带来麻烦。主要的问题有点燃困难、燃烧不稳定、催化转化器的NOx转化效率下降等问题。,稀薄燃烧只是在部分负荷工况范围实行稀薄燃烧,启动、怠速、加速和全负荷都不能实行稀薄燃烧。 几种典型的稀薄燃烧系统: 均质稀混合气燃烧:这种燃烧方式主要是通过提高压缩比、改进点火系统以及加强混合气的紊流等来实现的。有代表性的几种

2、均质稀混合气燃烧系统有梅型火球燃烧室、射流燃烧室等。,MAN燃烧系统,射流燃烧室,分层稀混合气燃烧 这种燃烧方式主要是通过控制混合气的浓度分布来实现的,其在火花塞附近混合气比较浓,空燃比约 为1213,保证可靠的点火,在其余大部分区域混合气较稀,空燃比在20以上。分层充气燃烧系统主要有三种:,直喷式分层燃烧系统,如Texaco公司的TCCS、Ford公司的PROCO及日本Satoshi Kato等人提出的OSKA 分隔式燃烧室分层燃烧系统,如本田公司的CVCC 轴向分层燃烧系统,如美国M. R. Showalter首先提出充量轴向分层的概念,随后A. A. Quader等人对轴向分层充气发动机

3、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三菱公司则推出了基于这一概念的4气门滚流分层发动机。天津大学提出的在5气门发动机上采用进气道二次喷射亦很好地实现了该方式的稀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TCCS燃烧系统,本田CVCC燃烧系统,混合燃烧 混合燃烧方式是将发动机分为高负荷和低负荷区,在低负荷区使用分层燃烧,在高负荷区仍然利用常规燃烧。1995年三菱公司研制成功的GDI发动机首次实现了混合燃烧。三菱公司GDI发动机在低负荷区的空燃比达到3040,高负荷区的空燃比为1314。,三菱的GDI燃烧系统,丰田的GDI燃烧系统,GDI燃烧系统通常可按主宰混合气生成的机理分成三类 油束控制 锥型油束直接将燃油送往火花塞,在油束

4、控制的燃烧系统中,喷油器安置在气缸中央,火花塞必须布置在喷油器附近,油束的空气利用率依靠油束的穿透深度保证。油束和火花塞相距太近,可供混合气生成利用的时间太短,液态燃料会润湿火花塞,缩短火花塞寿命。该系统未能投入批量生产。,壁面控制燃烧系统 在壁面控制的燃烧系统中,喷油器和火花塞相隔较远,喷油器将油束喷到活塞凹坑中,然后油气流将燃油送往火花塞。为了避免温度过高,喷油器不应布置在排气侧而应在进气侧,活塞凹坑的开口也指向进气侧。,滚流与涡流(Tumble and Swirl),Tumble,Swirl,气流控制燃烧系统 在气流控制的燃烧系统中,利用轮廓分明的缸内气流与油束相互作用,在发动机的大部分工况范围内都能实行恰当的充量分层。,GDI(产品)目标,GDI的两种工作模式,GDI空气流动,GDI中油束的扩散,燃料经济性的改善,增加充气效率,增加压缩比,功率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