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媒介.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79527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3.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文化媒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中国历史文化媒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中国历史文化媒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中国历史文化媒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中国历史文化媒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文化媒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文化媒介.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媒介,吴海伦,中国的各民族语言,语言定义:见书 语言是维系人与世界各种关系的基本纽带,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的主要手段,是传统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媒介。 五大语系,十个语族 汉语 结构特点:与西方语言相比,组织方式灵活,建构简易。 其基本语言单位由尚简而获得灵活能动的性质。表现在语词的弹性上,即词义功能具发散性。实虚词可相互转化,汉语句子组织的建构灵活。西方语言的句子脉络是一种以动词为中心搭起固定框架,以“形”役“意”,汉语是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的。 例如:其修饰成分可“外化”为独立的评价性成分而加以铺排。红楼梦中刘姥姥初进荣国府,与王熙凤正说话,总之,汉语利用词语的弹

2、性组合,灵活运用而成为音句,再循自然事理之势巧为推排成为义句,于音节铿锵之中传达交际意念,这也是汉语句子结构的过程及特点。 汉语的神韵:汉语语法的特点是以简驭繁,以能动、发散的基本单位为主体作创造性的发挥。中国是整体地观照世界的方式,习惯于以感性直观的方式体悟人与世界的动态的有机的联系,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带有综合性、宽泛性、灵活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这种观照方式积淀在语言上,汉语汉字反过来又逐渐固化了这种思维方式。每一种民族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逻辑、组织、修辞方式和美学价值,汉语的特性在于“以神统形”,“以言得意” 例如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中国的各民族文字,文字:语言的书

3、写符号,是形、音、义三结合的符号体系。 文字的形态及其演变 从原始记事到文字的产生:结绳、木刻、图画,以及在器物上划刻;仓颉造字说 字形演变经过图形化、线条化、笔划化 出现过陶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即“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字形态的演变:汉字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其发展史是图画文字以象形象意特征逐渐退化的历史。不仅将汉字发展为一堆纯粹假定性的符号,而是要使汉字的表意功能更好地适应语言与思维的发展 甲骨文:殷商 金文:周代 小篆:秦(字形简化,形体固定,异体字减少,圆润的线条) 隶书:秦系文字的进一步发展(线条为方折的

4、笔画),中国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书法艺术是独特的艺术,也需要独特的书写工具, 这就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文房一词最早出 现在南北朝,当时是指国家典掌文翰之处。唐宋以后才 专指文人书房。,韩文公祠,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就是指文人在书房里常用的笔、墨、纸、砚。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里说世言徽州有文房四宝,据此,人们又把文房四谱称为文房四宝谱。,礼器碑(东汉),(一)笔,毛笔用动物毛制成。分为两种:一种质地发硬,是 用兔毫(紫毫)、鹿毫、鼠须、猪鬃、狼毫等制成;一 种质地发软,是用羊毛、青羊毛、西北黄羊毛、鸡毛等 制成。也有软硬合制,称为兼毫,用处不大。笔杆多用 竹、木、象牙等制作。,湖笔,

5、历代名笔迭出,有长沙楚笔、云梦秦笔、江陵汉笔 和武威汉笔等。南宋以后,浙江吴兴笔尤为著名。吴兴 在元代属于湖州路,因此,冯应科的笔又称湖笔。现在 湖笔以王一品最负盛名。,湖笔,湖笔,湖笔历史 物原说: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以刀书,虞舜以漆书于方简。 湖笔传说 相传,蒙恬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湖笔,湖笔,羊毫笔,狼毫笔,(二)墨,墨的起源在殷商之前。最早用木炭制作。汉代用松烟、油烟制墨。以质地细腻、胶轻、味香、色泽浓黑泛紫光者为上品。安徽歙县旧属徽州,其墨称徽墨。明万历年间徽墨尤负盛名。,徽墨,徽墨,徽墨,徽墨唐末战乱,河北易州墨工奚超带儿子

6、廷珪来歙地,依靠黄山脚下的遍地古松研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不但委任廷珪为墨务官,还赐其全家“国姓”,从此李墨风靡天下,至宋宣和年间竟达“黄金易得,李墨难求”。 自宋至明清,歙县因府治于此,故为制墨业的集中地,先后涌现出大量工巧匠。,徽墨,徽墨,(三)纸,唐宣州泾县(今安徽)的纸是用皖南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经多种工序精制而成,抗蛀不腐,搓折无损,水浸日晒也不变色,具有匀薄、洁白、坚韧,吸墨等优点,号称宣纸,或泾县纸。南唐后主李煜特建澄心堂贮藏宣纸。,宣纸的生产流程,宣纸,关于宣纸的由来,迄今尚无可靠的文字供考证。倒是生产宣纸的泾县,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东汉安

7、帝建光元年(公元一二一年),蔡伦的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他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惰。年复一年,终未如愿。一天,孔丹徘徊于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而洁净的纤维。 孔丹取以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大功告成。这就是后来的宣纸。,宣纸,(四)砚,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石砚是最古的砚。汉代的陶砚也有出土。唐以后砚多用广东肇庆的端溪石和江西歙州的歙石。近年来河北易县的易水砚异军突起。易水砚产于唐代,已有上千年历史。,易水砚,端砚,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

8、、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端砚,歙砚,歙砚中国名砚类名,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歙砚始于唐代。据北宋唐积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自此以后,歙砚名闻天

9、下。 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歙砚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箕形歙砚,石质细润,色泽清纯, 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在南唐时期,歙砚大受宠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对歙砚极为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硅墨三者称为天下冠。 宋代,歙砚获得很大发展,歙石开采规模扩大,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歙砚,十二罗汉绿端砚(宋) 鹅形眉纹歙砚(元),洮河石砚(明) 瓶式澄泥砚(清),端砚 歙砚,洮砚 澄泥砚,故宫博物院藏文房四宝精品,清乾隆 檀香木彩画福寿笔,管长 26cm,直径1cm。 此笔管、帽均采用

10、名贵的檀香木制作,纤直细腻,散发淡淡的幽香,上以金彩绘寿桃、灵芝、蝙蝠、万年竹等吉祥纹样,并饰以朱、绿、绛等色彩。管、帽两端嵌饰象牙。笔头紫毫制,根部较细,色浅,至腰部凸隆,色渐深,呈兰蕊式,此形是紫毫的天然特征所致。 该笔选材名贵,制作精工,是清宫中最具观赏和使用价值的毛笔之一。,御制四库文阁诗墨,套墨5锭,形状各异。 此套墨质地优良,墨模雕刻精细,是套墨中的稀世珍品。,清 仿明仁殿画金如意云纹粉蜡纸 此乃仿元代名纸“明仁殿纸”,。纸两面皆用黄粉加蜡,再以泥金画以如意云纹图案,纸背洒金片,纸正面右下角钤有隶书“乾隆年仿明仁殿纸”字印。 该纸平滑匀细,纤维甚少。可逐层揭开3-4张,每张均可用。

11、这种纸是乾隆时期内库藏品,造价极高昂,只供皇室专用 。,乾隆 歙石双螭寿字池长方砚,长16.3cm,宽10.4cm,厚3cm。 砚歙石制,长方形,色青绿。砚周边凸起,上端辟成一长方形深墨池,池外下方正中雕阳文篆体“寿”字,左右两边各雕螭虎一,螭首相对,螭身绕池翻卷。 此砚为浅浮雕,雕工刀法圆润,不露锋芒。砚背略凹,石质莹润细腻,砚面有眉子纹、粗细水波状罗纹。此歙砚堪称石美工精,装于一紫檀木盒内。,中国的古代书籍,古代典籍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此外还有类书和丛书 古书形态的演变 石刻、金刻、简策和缣帛 石刻:刻在石头上的碑文,最早的石刻文字是春秋时代秦地刻的石鼓文 简策:“简”竹片,类似

12、书籍的一页;“策”用线或牛皮将多片竹片编连起来成为册,像今天的书 帛书:在简策使用后不久出现,帛是一种丝织品,又称缣、素 纸:西汉初年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推广之后扩大生产,到两晋南北朝纸写本盛行。“洛阳纸贵” 写本:唐以前流行的书籍,形式为“卷轴”。书高约一尺以数纸连为一幅,接缝处,以胶粘在一起,其横幅可卷,谓之“卷”;其卷心之轴两端露于卷外如车轴谓“轴” 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雕版起于中唐,最初从印刷历书和佛经开始的;北宋时,毕升发明泥活字版,其制造和使用方法与现代铅字排印相似。,文化典籍,经学著作:经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书籍,包括儒家经典及对其注疏。最早称为“经”的书诗经书经

13、礼经乐经易经春秋 诗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选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书经:又名尚书,我国最古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时代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内容大部分是文诰号令 易经:周易,本是一部占筮的书,战国末期儒家在阴阳和道家学说影响下为周易的爻卦词作了哲学化的解释,是它成为儒家的经典 礼经:记录了周代贵族的礼制,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 春秋三传:对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所作的阐释,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论语:采辑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和孔子少数弟子的言语行为的记录,于战国初期编纂成书。,史学著作:四库全书总目的史部将史籍分为15类,即正史、编年、纪

14、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正史:纪传体史书。最早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本位,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东汉班固因史记的体例作汉书,将正史的格局定位纪、表、志、传四体,汉书以后,正史书都以断代为史。 编年体:最著名的资治通鉴 政书: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史书叫政书,断代的典章制度称为“会要”,此外还有史评与考证性的史书。,诸子百家:“诸子”指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著作,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将诸子分为儒、道、墨、阴阳、法、名、纵横、杂、农、小说十家。 法家:商君书战国时法家商鞅及其后学著作的合编,慎子战国慎到著,韩非子是集先秦法家学说之

15、大成的代表作。 兵家:孙子春秋孙武著,吴子战国吴起著。 管子包括道、名、法等家思想。 吕氏春秋,战末秦相吕不韦及其门客编撰,又称吕览,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诸子百家的争鸣 与学派的特征,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对人才的渴求, 给士阶层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2.兼并战争打破了西周初期相对平静的生活 格局,多种因素的冲突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3.竞相争霸的诸侯缺乏一统的观念形态,学 术环境宽松,文人可进行独立的的精神劳动; 4.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代专职的宫廷 文化官员走向下层,推动了私人学者集团兴起。,西汉刘向概括百家实际有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

16、家。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他认为小说家只写点杂记,不算学派。,石雕伏虎(西汉),十家中,只有儒、墨、道、法、阴阳等几家称得上 学派。战国诸子的兴起,具有鲜明的文化目的性,就是 救时之弊。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统承继上的差 异,各学派风格上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陈子匜(春秋),儒家孔子开创的学派。特点是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视血亲人伦,重视入世建功,重视实践理性,重视道德修养。,孔子(春秋),道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后世不少文人学士正是从儒家指示的独善之路找到通往道家思想之门。儒家和道家由对立走向互补,相反又相成。,老

17、子(春秋),法家先驱人物是齐国管仲和郑国子产,申不害、慎到相继提出重术、重势的思想。韩非子则集法、术、势之大成,建构起完备的法家理论,是秦朝统治天下的理论基础。,韩非子(战国),墨家墨家创立者是鲁国墨翟,信徒多是下层群众。墨家强调尚力,节用,兼爱,强调尊崇天神,鼓吹专制统治。吕氏春秋当染载: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子(战国),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齐国邹衍。特长是深观阴阳 消息。所谓阴阳消息,就是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 矛盾的双方互为消长,一生一灭,构成万事万物运动发 展的终极原因和基本方式。,齐国故城遗址(山东淄博),孔墨老庄等诸子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 书式的渊博的学者,他们

18、的争鸣,使中国传统文化的走 向得以大致确定。春秋战国时期可以称得上中国文化的 轴心时代。,铜车马(秦),诗文集:集部是诗文词等书的总称。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西汉刘向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在民间歌谣基础上创造的诗歌作品以及模仿他们的作品汇编成书 玉台新咏:南朝陈徐陵编,继诗经、楚辞之后的诗歌总集。,类书与丛书,类书:按类采辑群书,汇编各种资料,供寻检之用的工具书。将群书中各种资料以类相从 明代类书中规模最大的是永乐大典 清代是类书编纂的鼎盛时期,出现我国规模最大、用处最广、体例最完善的古今图书集成,丛书:将若干种著作整部汇编在一起,冠予总名称,印刷出版,谓之“丛刊”或“丛书”。

19、总之,人类史上,像中国这样历代传布,保存如此浩瀚的文化典籍极为罕见,绝无仅有。在这一过程中,汉字发挥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功能,它是人类文字的骄傲。,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文化总结时期。统治者调动人力物力收集考证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物,编纂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典,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康熙字典,永乐大典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早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永乐大典,中国的古代教育,教育:概念、本质、类型 中国古代的官学教育: 中央官学教育、地方官学 中国古代的私学教育: 产生、发展、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的书院 发展简史

20、、教学研究和学风特色、是中国封建制度化的私学 中国古代教育特色 重点理解并记忆,一、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礼记王制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的学校不仅有古籍记载,而且有丰富的地下发掘的文物作证。礼记王制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殷人重祭祀、崇礼乐,所以特设“瞽宗”。 我国古代较完备的教育制度还是形成于西周时期,我们重点介绍西周和汉代的学制。,(一)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西周的学校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了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制系统。古今图书集成称:“周承四代之制,立四学于京师,辟雍居中(即成均),东胶在左(即东序),瞽宗在右(即右学),虞庠在国之西郊,

21、其在侯国之都者曰颊宫,自乡遂而下,则庠序并设。”总的来说,西周的学校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 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西周的大学有辟雍、大池、射庐、宣庸(榭)等不同名称,都是周天子率群臣及学生习射和作乐舞的地方。,2乡学 乡学是地方学校,一般是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所设学校的名称也不同。 礼记学记又说:“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毛奇龄在学校问中说:“至于乡以下,则有四学,”“一曰乡校”,“一曰州序”,“一曰党庠”,“一曰家塾”。,总之

22、,西周的“乡学”还是可信的,主要是培养奴隶主和贵族的子弟,优异者可升人国之大学。但史籍所记载的西周乡学系统如此之完备,也许是一种理想,不过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西周学校的教师和管理制度,西周的学校教育在管理方面也建立了初步的规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入学年龄及修业期限。西周入学年龄因学生的身份不同而不同,这也反映了宗法等级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修业年限,文献无明确记载,据入学年龄推算,小学一般为七年,大学一般为九年。 2)考查与奖惩。礼记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3)视学制度

23、西周的天子和诸侯每年都要视学,同时举行隆重的养老典礼,因为学校往往也是养老的地方,这样可以将“尊年敬德”和“尊教重道”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天子视学每年竟多达四次,视学当日清晨,击鼓集众,天子至,行祭奠之礼;次日行养老礼。天子、公卿、诸侯、大夫均应出席,先祭先老,然后宴请众老,各就席次,献酢致酒,作乐歌诗,舞文舞武,即席“乞言”、“合语”,即向耆老乞求善言,互议父子、君臣、长幼之道。这种制度后来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二)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1、汉代的官学制度,(1)学制系统: 我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建立始于汉武帝时期,至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才制定中央与地方的学制系统。汉

24、代官学分五级:在中央有太学一级,在地方按行政系统分学、校、庠、序四级。由郡国县邑举办的称学和校,由乡和聚开办的称庠和序。,2)教师与学生。汉代太学里设有博士,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担任教学工作。太学教授之所以通称“博士”,是取其博学多能之意。博士是秦代的官名,汉承秦制,也设置了博士官。博士的职掌除议政、制礼、藏书之外,还具有国家教授的职能,所以博士的学识不仅应熟悉经史百家,还要“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3)考试与视学。汉代太学没有规定修业年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业授官,所以汉代太学很重视考试。西汉太学、博士试策学子,每年进行一次,称为“射策”,类似我们今天的抽签考

25、试。这种方法始于武帝时,由主试者设问题若干,按照难易的性质分为甲乙两科,后来还有丙科。主试者把这些难题写在帛上面,密封好不让泄露,任凭被试者随意取出一种或两种解答,以他们所答试卷而评判优劣。试策合格曰“中”,分别授予不同官职。,2、汉代的私学 (1)汉代私学的发展: (2)著录弟子与及门弟子: 汉代私学学生求学,分著录弟子与及门受教两种。所谓“著录弟子”,即在名儒学者门下著其名,不必亲来受业,所以著录弟子能多至万人,这便是后世“拜门”的开始。“及门弟子”是直接从师受教的,人数多时,也常采用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学方法。 (3)小学阶段与专经阶段:小学阶段的私学又分两段,第一段是蒙学,以识字为主。

26、第二段主要是学习论语、孝经,是专经前的准备阶段。学完这段后,可到社会上谋职,或去做小吏;如想继续深造,可入太学或在私学专攻一经和数经。,二、唐代的科举制度,唐朝全面实现了以科举考试取仕制代替推荐取仕制,对后世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影响深远。 (一)科举考试的生源和报考办法 唐朝取士主要有三条途径:由学校出身的叫“生徒”,由州县考送的叫“乡贡”,由天子诏举的叫“制举”。实际上考生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由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二是社会上一般的读书人。报考办法是:每年仲冬,中央和地方官学都可以通过校内考试挑选学业已成的学生报送至尚书省。凡中央六学、二馆的“生徒”,则由国子监祭酒挑选,凡地方郡县学的“

27、生徒”,则由长吏挑选。“乡贡”则由各人自己怀牒向州县报考,试毕,长吏以乡饮酒礼饯行送至尚书省。,(二)考试的科目和方法 唐朝科举设科繁多,常设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另外还有非常设的科目,如三礼、三传、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科等。 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方法有帖经、墨义、口义、策问、诗赋五种。 唐朝科举考试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偏重记忆,有的侧重文采,有的注重思想,这些方法在考试中参互使用,既可以考查学生的书本知识掌握情况,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思想、人品和才气。,科举制度 1、所谓科举制度就是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同意考试,通过用公开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制度,又称“开科取士

28、”。 2、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常设的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两科,考试的种类有常举、制举两种。 3、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规定以八股文取士,专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命题考试。,4、明清时期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5、乡试通常每隔三年于秋季八月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 6、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考中的称为“贡士”。 7、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考,考中者统称为进士。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称为“连中三

29、元”。,(三)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官吏选用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 2、选官有统一的标准,全国要想做官的人都以全力去适应这些标准,这就加强于思想的统一; 3、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晋升的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治的机会,这就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4、科举从形式上看是较为公平的,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反叛思想。,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 1,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要想通过科举考试就必须进学校读书,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教育对象,出现了

30、“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好风气。 2,科举考试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并策问时务,这有利于统一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并结束了魏晋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谈学风和玄虚思想。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上看,也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 3,唐朝的科举考试一般要考“诗赋”,这无疑对“唐诗”的兴盛起了关键作用。唐朝有籍可查的诗人就有几千人,使我国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顶峰。 4,唐朝的科举科目中,除了明经、进士科外,还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这对于当时社会教育中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这无疑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 1,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

31、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又偏重死记硬背,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又易养成空疏的学风。 2,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敲门砖。这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3,科举考试的舞弊之风泛滥,严重地毒害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败坏着学校和社会的风气。,三、宋代的书院制度,(一)书院制度的起源 首先,由于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其次,因为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 再次,受佛教禅林的影响。 (二)北宋的著名书院及其兴衰 宋初书院兴起,著名的有四大书院,然而各书

32、所载,略有出入。王应麟的玉海以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为四大书院。而马端临文献通考则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四大书院。其实当时除上述书院外,还有茅山书院,也很著名,是宋初大书院之一。,(三)南宋书院的兴盛,第一,书院的数量空前增多,规模扩大: 北宋与南宋书院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是接近2:8。同时南宋书院的规模也比北宋扩大了,北宋书院一般只有讲堂数间,斋舍数十间。南宋有的书院讲堂、斋舍百余间,还建有祭祀厅、藏书楼和各种景观,形成书院特有的完整建筑群。南宋著名的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四大书院,规模较大。 第二,书院活动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 书院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藏书;二是供祀

33、;三是讲学。,(四)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意义,1、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2、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院讲学、辩理。 3、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和门派限制。 4、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并多采取问难辩论的方式。 5、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感情相当深厚。,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学生存在个性差异,自然禀赋不同,教学方法因人而殊,启发诱导开发智力潜能。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反复学习实践才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博学之

34、、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学习步骤,肯定学思并重,又强调思维的重要位置。 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增长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博是约的基础,在博的基础上求约,根据一定的原则归纳、简约或精要知识成果,得出简明扼要的结论,由博返约,以简驭繁。,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教师掌握具体情况,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教学相长,相互为师 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总结: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 第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 第二、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是综合观,即大教育观。培养国家所需人才,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是辨证观,即对立统

35、一观。 三是内在观,强调启发学生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与外国教育相比,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不是机械的呆板的,而是灵活的因人因时而异的;不是分科细密的,而是整体综合的;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技术的,而是德治合一的;不是师生脱离、教育与人生实践脱节的,而是教学相长、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中的;不是以知识系统为枢纽,而是以人生为枢纽,以一代一代人风的建树和培育为目的。,1,注重个人德行忠孝,所以,中华文化注重德,义,礼,智,信。 2,长期科举制,重文化不重科技,使得我们文化底蕴浓厚,而科技发明很少。直接导致我们败在自己的火药和指南之上。 3,古代教育制度以儒家为指导,使得我们的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