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能源发展规划第一章发展基础4第一节发展现状4第二节发展环境12第三节需求预测16第二章总体要求17第一节指导思想17第二节基本原则17第三节发展目标19第三章发展布局20第一节打造能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20第二节优化三大能源运输网络22第三节打造多个智慧能源平台23第四章重点任务24第一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升能源保障能力24第二节完善能源储运体系,提升能源供应质量26第三节着力推动能源节约,建立高效用能新局面29第四节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34第五节稳步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能源治理体系.37第六节增强能源共享普惠能力,持续优化能源营商环境.39第七节积极融入湾区
2、建设,加强能源发展合作40第五章环境影响分析41第一节环境影响分析41第二节环境保护措施42第六章保障措施43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44第二节加强规划实施44第三节加强政策支持44第四节加强评估调整45附表:“十四五”时期全市能源建设重点项目表能源是经济社会的血脉与动力,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培育“五大产业”,大力实施“七大行动”,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幸福和谐美丽的重要时期。本规划根据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电力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
3、12025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编制,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市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部署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是未来开展能源发展工作、制定能源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发展现状一、发展成效“十三五”以来,市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能源革命战略,积极推进保供应、调结构、提效率、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能源工作,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能源结构显著优化。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由2015年的4
4、8.3魏、25.81%.0.68%、25.21舟调整为2020年的39.93%18.01%.1.90%.40.16%,煤炭消费占比下降8.38个百分点、石油消费占比下降7.8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占比上升1.22个百分点、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占比上升14.96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向清洁低碳化转变。全面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进工业园区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和清洁能源改造升级。能源绿色发展显著推动空气质量改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大幅下降,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重要支撑。2020年2019年2018年2017年2016年2015年5162322%25
5、6%232%2259%0%10%20%30%40%50%W%7080%90%100%、柒炭A天然气”其他49.16%45.65%24A6%2511.13%068%图120152020年市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能源储运设施稳步发展。“十三五”期间,扩建500KV上寨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1000MVA;新增220KY变电站4座,分别为万绿湖站、奎阁站、霍山站、九连山站,扩建1座,新增变电容量1440MVA。到2020年底,全市建成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11座,I1.O千伏变电站58座,35千伏变电站27座,形成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1540.5万千伏安、线路总长度3988.4公里,
6、电网整体供电能力充裕。“十三五”期间,西气东输三线闽粤支干线(广州一潮州段)及粤东天然气主干管网惠州一支干线项目正式投产,“多气源互联互通”供应格局加快构建。截至2020年底,市累计建成天然气门站1座,1.NG气化站5座,供气管道1430公里,液化石油气储配站26座,液化石油气供应站585座,城燃企业天然气储气能力约0.13万立方米(液态)。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6.02乐能耗强度及碳强度在北部生态发展区五市中均为第一低位;能源消费新增量32.36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7$,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399.27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三
7、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2020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33.70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比例为81乐较2015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得到有效控制,2020年规上工业煤炭消费量214.02万吨,较2015年减少9.11%。图220152020年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可再生能源成为电力主力军。市无煤、油、气,水能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新能源开发潜力大,属化石能源匮乏、可再生能源相对丰富的市域。截至2020年底,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296.44万千瓦,其中,煤电120万千瓦,水电126.24万千瓦(省调机组新车江和枫树坝共55.50万千瓦,地调机组70.74万千瓦),风电9
8、90万千瓦,光伏发电38.1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及其他2.17万千瓦。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较2015年新增45.01万千瓦,增长17.90%,新增电源装机均为光伏发电、风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76.44万千瓦,装机占比近60乐其中光伏装机38.13万千瓦,装机增长近18倍。全市逐步形成以水电、火电为基础,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多元化电力供应体系。专栏12020年市电力装机构成序号项目名称装机容量占比合计296.44万千瓦100%一煤电120万千瓦40.5%1电厂260万千瓦40.5%二水电126.24万千瓦42.6%1新丰江水电站35.5万千瓦12.0%2枫树坝水电站2
9、0万千瓦6.7%3I1.OKV,35KV及以下水电电源70.74万千瓦23.9%三光伏发电38.13万千瓦12.9%四风电9.9万千瓦3.3%五生物所发电及其他2.17万千瓦0.7%140120100806040200120120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电rI1.1.水38.132.12.17光优发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及共他口“1年电通条机(万千70日二必乐里海共机(万千IC)图32015年和2020年市电源装机规模变化2015年:二CII4一线电水电-A,生物盾发电RX他煤电尤M&电-i1.*SKtt图42015年和2020年市电源装机结构变化-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建成投产东源天华阳光农光互补示
10、范园项目(100MW)、连平大湖(40MW).连平隆街(40MW)、连平上坪(20MW)农业光伏项目、西气东输三线闽粤支干线(广州一潮州段)、粤东天然气主干管网惠州一支干线等一批能源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电厂二期、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拥有省车载智能液晶显示屏企业重点实验室和省移动能源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和屋顶光伏等太阳能光伏项目加快推进,光伏应用规模持续扩大。光伏发电、水电开发、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等先进高效能源技术应用和产业日益集聚发展。能源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引导工业园区等大电力用户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11、有效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到2020年底,全市共有515家市场主体获准入电力市场交易,累计实现直接交易电量47.51亿千瓦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约1.82亿元,助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积极鼓励公共机构和重点用能企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能源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加快能源民生保障工程建设,推动城乡居民获得基本能源供应和服务均等化,独立供电区域农电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供电可靠性、电压合格率、环网率、可转供电率、馈线自动化覆盖率、智能电表覆盖率、低压集抄覆盖率、通信覆盖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农村户均容量达到2.12千伏/户。制定出台市实施光伏扶贫工程指导意见,建立
12、光伏企业招标名录,强化光伏企业资质、产品质量、后续维护的监管,促进光伏扶贫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贫困户利益,让能源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专栏2市“十三五”能源发展主要成就指标2015年2020年年均漕速累计一、总董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366.91399.271.7%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78.0699384.95%二、结构煤炭48.31%39.93%-8.38%1石油25.81%18.01%(-7.80%天然气0.68%1.90%11.22%一次电及其他25.20%40.16%I4.96%1.三、供应能力本地发电装机(万千瓦)251.43296.4445.011其中:煤电
13、120120IOI气电0OIOI风电4.959.904,95光伏2.0138.1336.I2水电122.37126.2487生物质及其他2.102.170.07四、单位GDP能耗降福)6.02%专栏32020年市能源发展指标对比情况指标江门惠州全国能源消费结构煤炭39.93%33.4%55.1%19.2%56.8%石油18.01%26.2%14.7%42.5%19.1%天然气1.90%9.8%12.7%14.7%8.5%一次电力及其他40.16%30.6%17.5%23.6%15.6%电力袋机结构煤电40.5%45.3%48.5%29.7%49.8%气电-20.0%11.7%32.5%6.8%
14、核电-11.4%31.3%-2.3%可再生能源及其他59.5%23.3%8.5%37.3%41.1%二、存在问题不同年份能耗“双控”形势差异较大。十三五”期间,以能耗年均增长1.7%的增速,支撑年均5.软的GDP增长,顺利完成省下达的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十三五”前四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仅降低8.4%,且2018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2020年单位GDP能耗则下降8.32%,各年度能耗“双控”形势差异较大。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较大。在属于后发展地区,当前经济总量和能耗总量偏小,短期内水泥、钢铁、陶鎏、玻璃等高耗能行业仍占主导地位,传统产业升级步伐较慢。随着
15、深入参与“双区”和深圳都市圈建设,主动承接广州、深圳在产业、技术、资金等方面溢出资源,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水产业、先进材料产业、生态旅游业、现代高效农业等产业兴市行动,全市能源消费需求也将持续增长。综合考虑区域发展优势、产业发展基础、产业结构特征、重大项目布局等因素,当前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仍较大。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开发面临制约。目前市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以水电站为主,水电占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的比重约70%o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利用江河水力发电的水电站,经过了几十年的开发建设,当前水能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陆上风电受生态严格控制区和林地指标限制,进展相对缓慢。“十三五”期间,市光伏发电开
16、始快速发展,但“十四五”开始,风电、光伏发展将进入平价阶段,不再进行财政补贴,实现市场化、竞争化发展。未来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将面临较大压力。天然气发展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到2020年底,市管道天然气普及率仅为33.8%,低于粤北地区47.7%的平均水平。全市仍有4个县级行政区未通达天然气主干管道,包括龙川县、和平县、东源县、连平县。目前市尚未实现门站供气,天然气终端价格偏高,其中,天然气居民用户价格(第一档)为3.89元/方,而全省实现门站供气的16个地级市平均为3.6元/方。近年来天然气应用于发电和工业的步伐较慢,天然气规模化利用发展受到限制。新能源产业发展落后。光伏发电、风电、水
17、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全市装机的比重近60%,可再生能源已成为电力体系的主力军。但全市新能源产业研发力量较为薄弱,领军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仍以传统工业低端生产技术人才为主,现有的技术人才培育架构和引进机制难以形成高端人才集聚效应,自主创新基础力量不足。新能源装备制造整体水平与全省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和先进装备对外依赖程度较高,且全省新能源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对也没有太多的布局,新能源产业有待进一步培育壮大。第二节发展环境“十四五”及中长期,随着我国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碳达峰与碳中和、“双区”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和先行先试政策在我省叠加
18、以及我市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我市能源事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发展机遇绿色低碳发展带来战略机遇。在全球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世界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大势已成。在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积厚成势,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北部生态屏障,把北部生态发展区打造成更具持续力的生态发展新标杆。”作为的生态屏障,具备打造全省生态发展新标杆的良好基础。以新担当新作为争
19、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排头兵,是省委、省政府新时期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赋予的重大任务,更是融入全省发展大局,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全省绿色发展提供经验的重大机遇。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污染小、灵活性强的气电将成为衔接传统能源与零碳新能源的桥梁。随着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其间歇性的特点需要调峰电源与之配套,天然气发电及抽水蓄能发电项目作为调峰调频性能优良的电源,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有力补充,是电力部门低碳转型的可行技术路线。能源技术创新步伐加快。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
20、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科技创新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科学道路和必然选择。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加强核电、风电、光伏、氢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储能、充电柱、地热能等领域的关健技术攻关。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能源互联网、数字能源、电力物联网等领域向纵深发展。新一轮能源变革兴起,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新能源将迎来加快发展新阶段。市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全市装机比重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要紧抓战略机遇期抢占新能源发展跑道,整合优势科技力量与创新资源,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
21、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储能、电动汽车等能源生产消费技术,加速传统电力行业向新能源电力系统演变。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推进。国家和省按照“放开两头、管住中间”总体思路,积极稳步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充分竞争、公平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随着国家管网集团省管网有限公司的成立和全省天然气“县县通工程”的实施,加快形成覆盖全省、资源共享、公平开放的天然气“一张网”,有利于消除资源输送瓶颈,降低终端用户用气成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电力供需格局相对宽松。“十二五”时期及“十三五”前两年,市电力供需宽裕,具有一定的电力富余,电力保障供应的压力相对较轻。随着社会发展全面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自2018年开
22、始,市供用电形势发生了转折,用电需求增长大于供电能力的增长,电力供应较为紧张,需从市外调入电力。“十四五”时期,电厂二期项目及东源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有效解决电力供应紧张问题,全市的电力供应将从紧缺转变为富余,电力供需格局相对宽松。二、面临挑战能源供应外部条件不稳。全球地缘政治关系日趋熨杂、油气价格大幅宸荡、能源治理体系加速重构,加剧能源资源供应外部条件的不确定性,加之近年来省夏季出现电力供应紧张情况,对能源供应保障带来较大安全风险和隐患。能源发展约束因素趋紧。在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下,要求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加快能源绿色发展进程。但
23、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期,未来开发利用重点项目、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都将加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带来土地利用、建设空间、拆迁安置等社会问题,加大能源项目建设难度。国外技术封锁加剧。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特别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能源等领域的国产技术自给已提升到了战略安全层面。能源领域事关国家稳定和安全,能源技术也存在着技术封锁的风险。国家相关补贴政策退坡。“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展将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发挥市场在可再生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2021年开始,风电、光伏发展将进入平价阶段,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现市场化发展、竞争化发展。第三节需求预测综合考虑市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布局、产业升级方向、终
24、端用能效率和清洁低碳能源发展潜力对能源供需的影响,立足于省和市自身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体系建设等实际情况,按照体现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要求,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成省下达的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幅度任务。按照“控煤、节油、提气、增非化石”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总体思路,逐步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加快开发利用光优、风电等新能源,市能源消费持续向绿色低碳转型,预计到2025年,全市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消费大幅提高,天然气消费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40近从能源分类看:“十四五”市煤炭消费有一定增长,主要受电厂二期拉动。市煤炭消费主要由煤电厂、钢铁厂、水泥厂和陶
25、鎏厂构成。综合考虑电力负荷和电力需求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客观实际,充分发挥煤电托底保障作用,提高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合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要,非发电用煤总体压减。“十四五”市石油消费受经济、人口拉动略有增长。随着东源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建成、“煤改气”推进和城镇管遒天然气普及率提高,“十四五”市天然气利用水平将大幅提高。预计到2025年,天然气消费量约5.2亿立方米。以电动汽车、5G、智能制造、智能家居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将成为用电增长新动能,电能替代深入推进,全社会电气化水平持续提高,预计到2025年,我市全社会用电量约166亿千瓦时,“十四五”年均增长10.8$。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
26、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统揽,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为立足点,大力发展清洁低碳能源,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深入推进能源技术、体制革命及共享普惠和对外合作,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创新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培育
27、五大产业”,大力实施“七大行动”,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排头兵,奋力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提供坚强可靠的能源保障。第二节基本原则多元清洁,安全发展。优化能源供应布局和结构,构建以清洁低碳为主导的能源供应体系,提升能源系统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坚持节约优先,加强重点领域节能,促进能源节约高效利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合理保障民生用能,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全面提高能源利用综合效益和效率。绿色智慧,融合发展。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依托能源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智慧能源产业,促进多能互补、系统融合协调发展。市场驱动,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电力体制和油气
28、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理顺能源价格机制,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推进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求引领,集聚发展。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依托能源科技研发、产业制造和重大能源工程优势,不断提升能源技术水平,完善能源研发、生产、应用、服务全产业链,形成能源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局面。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发挥各县(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促进能源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能源生产供应设施科学布局以及统筹建设,形成能源高质量发展合力,协同提升能源普遍服务能力。第三节发展目标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全市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29、和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等关键指标继续保持省内领先地位,新能源产业和能源现代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努力构建高质量绿色低碳能源保障体系,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能源供应更加安全可靠:电力装机容量达到890.7万千瓦,新增594万千瓦;天然气普及率达到55乐新增供气管遒700公里,天然气门站5座,储气设施2座。能源供应和储运能力显著增强。能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合理区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幅度完成省下达任务,火电供电煤耗和电网综合网损率进一步降低。能源结构更加清洁低碳: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消费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40%左
30、右,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持续优化。能源产业更加集群发展:稳步推进天然气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设施、氢能推广应用等重大能源工程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能源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专栏4市“十四五”能源发展主要目标指标2020年2025年年均增速累计属性一、总量目标天然气消费总置(亿立方米)0.575.255.8%预期性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99.3816610.8%预期性二、结构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40预期性非化石能源电力装机比重(%)59.555.11-4.4预期性三、供应目标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97.30109.962.5%约束性本地电力装机(万千瓦)296.4
31、4890.7I594J预期性煤电(万千瓦)120320200预期性气电(万千瓦)080180预期性水电(万千瓦)126.2413013.76预期性光伏发电(万千瓦)38.13338.1300预期性风电(万千瓦)9.99.90预期性生物质发电及其他(万千瓦)2.1712.67(10.51预期性四、效率目标单位GDP能耗下降率()I6.O2152.83约束性五、环境目标单位GDP二就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省下达任务约束性注:I.口内为黑计蒙.2.能对.i?台生产能力的观款值和2025年目标值.东源于当国民居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十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抱要九3.“十口五一用用可再生能源和怏发展
32、但由于新建电厂二期以及来源天然气热电联产Jg自,导致祚化石能海电力裳机比也&行下尊.第三章发展布局第一节打造能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二、加强区域能源管理协同发展优化区域间能源发展衔接机制,促进跨区域能源规划、市场、技术、应急等方面的协调合作,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建立政府牵头、企业合作、社会参与的区域能源发展合作机制,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城市间能源安全管理和应急保障能力。三、推进地区双边能源资源合作开拓高质量能源供应渠道,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保障地区能源供应安全。推动与深圳、惠州等周边地区的双边能源合作,不断强化能源合作项目,不断拓展能源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快“融深”“融
33、湾”步伐。第五章环境影响分析第一节环境影响分析本规划按照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要求,以能源安全战略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目标,推动能源发展转型升级,以提质、增效、减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减少能源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推进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建设,减少油气装卸、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环保水平。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模
34、式,营造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强化能源项目的环境监督管理。全面贯彻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资源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能源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节能审查制度,切实落实建设项目环评、水保要求和“三同时”制度,重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和环境恢复,加强项目生产运行过程中的环境监测和事故防范。实现能源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理要求,提前协调能源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空间功能区划,加强对生态敏感区能源建设项目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监管。根据能源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能源项目建设规模,实现保障能源供应、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通过规划实施,到20
35、25年,全市能源发展的环境效益更加凸显,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第六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指导下,建立健全以市发展改革局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各县(区)和重点能源企业细化落实的能源规划实施工作机制,加强对能源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和审议,强化规划的统筹协调,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第二节加强规划实施积极对接国家、省相关能源规划,分解落实约束性目标,明确相关主体工作责任,加强节能目标考核,共同推进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统筹安排项目建设,重点做好能源项目建设用地、环境总量指标平衡,协调能源规划与土地、环保、城
36、乡建设、生态功能区划以及交通、水利等专项规划,完善能源要素保障,加强公众沟通,促进能源项目科学布局和顺利落地。第三节加强政策支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能源领域法规政策,推动及时制定地方配套落实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能源节约和清洁能源利用。加大对公益性能源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积极探索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股权、债权融资。制定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天然气利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政策措施。第四节加强评估调整坚持规划中期评估制度,严格评估程序,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工作,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及时查找和解决问题,对规划滚动实施提出建议,根据规划实施和政策调整情况,修订调整能源规
37、划目标和任务,强化能源规划对全市能源改革发展的指导地位。附表:“十四五”时期全市能源建设重点项目表“十四五”时期全市能源建设重点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起止年限投资估算(亿元)在建(续建)1电厂二期2X100OMW燃煤机组扩建工程逑设2台100OMW国产超超招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脱硝、高效除尘、废水零排放和在线烟气连续监测等环保装置。2021-202289.93二新开工抽水蓄能电站项目1岑田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120万千瓦。2022202680天热干热电联产项目2东源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装机容量80万千瓦。2022202430生物质/垃圾发业Jfi目3龙川县顺民
38、生物质发电项目拟在龙川县车田镇新律装机容量6万千瓦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规模为4X651.h生物质燃料锅炉配4X15MW抽气凝气汽轮发电机殂1.202220257序号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起止年限投资估算(亿元)4市热力发电厂总速设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d,一次建成,配置2台600td机械炉排焚烧炉和1台30Mff中温次高压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2021-20258.735东源县综合资源利用中心装机容量1.5万千瓦。2021-202566光伏发电项目新增蓑机容量约300万千瓦。2021-2025135电网项目7500千伏输变电站新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500千伏开关站1座。2021-
39、202564.898220千伏输变电站新建220千伏变电站6座。2021-2025911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站新建110千伏变电站31座。2021-2025石油天然气项目10东源门站健设工程拢设1座东源门站(供气规模0.3亿立方米/年)及配套管网。2021-20230.311龙川门站速设工程建设1座龙川门站(供气规模0.5亿立方米/年)及20公里配套管网。2021-2023112连平门站建设工程建设1座连平门站(供气规模0.3亿立方米/年)及配套管网。2021-20230.313和平门站建设工程建设1座和平门站(供气规模0.73亿立方米/年)及8公里配套管网。2021-20230.1序号项目名称
40、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起止年限投资估算(亿元)14江东新区门站建设工程鹿设1座江东新区门站(供气规模0.3亿立方米/年)及配套管网。2021-20230.315-东源项目天然气主干管网项目,管道长度36公里。2021-2023816兴宁-和平-连平项目天然气主干管网项目,管道长度153公里。2021-2023917遂平县园区1.NG储能站建设工程新增储地容量2X100立方米,建设相关配套设施。2021-20230.1218连平县1.NG储能站建设工程新增储罐容量2X100立方米。2021-20230.1219惠州-韶关成品油管道(粤湘成品油管遹段)项目成品油管道长度约520公里,起始于惠州,经、清远,到达韶关乐昌.设计输送能力450万吨/年。煤炭储备项Ia20燃煤电厂储备项目迂设电厂专用煤场等煤炭储备场地。2021-20250.4储能项目21新型储能项目建设调峰调须等新型储能项目2021-2025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