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储备粮直属库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859500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储备粮直属库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中央储备粮直属库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中央储备粮直属库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中央储备粮直属库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中央储备粮直属库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央储备粮直属库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储备粮直属库扩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目 录一、总论.11.1项目概况.11.2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21.3*市概况.21.4项目提出的理由.51.5可行性研究依据及范围.8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91.7研究结论及建议.9二、项目建设背景.112.1我国粮食总体形势及其安全保障体系.112.2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主要成就.122.3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142.4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192.5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任务.21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53.1项目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253.2项目建设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的重大措施.273.3项目建设是增强国有粮食企业储备能力的必要选择. 28四、项目建设

2、的有利因素.134.1区位条件优越.304.2粮食资源充足.324.3国家政策支持.33五、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345.1项目建设选址.345.2项目区自然因素.345.3项目建设条件.35六、建设规模及内容.376.1建设规模.376.2建设内容.37七、工程建设方案.387.1总平面布置.387.2建筑设计总体要求.387.3工艺.397.4建筑设计.407.5荷载与效应组合.407.6结构设计.407.7消防设施.417.8电气与粮温测控.41八、环境保护与节约能源.438.1环境保护.438.2节约能源.43九、项目实施进度计划.45十、招投标方案.4610.1编制依据.4610.2招

3、标范围.4610.3招标组织形式.4710.4招标方式.4710.5招标信息发布.48十一、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4911.1投资估算.4911.2资金筹措.49十二、财务评价.5112.1、财务估算.5112.2财务效益评价.52十三、社会效益分析.54附件: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3、建设用地预审报告书;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5、*市粮食局关于新建*市灵泉粮食仓库的项目声明;6、*市财政局7、关于新建*市灵泉粮食仓库土地征用及住户拆迁的补偿协议;8、平面布置图。- 中央储备粮临澧直属库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概况1.1.1建设名称中央储备粮*

4、直属库扩建工程1.1.2 建设单位中央储备粮*直属库1.1.3建设地址市*新安镇铁新路3号1.1.4建设性质扩建1.1.5建设规模新扩粮食储备仓库4栋,总建筑面积6784平方米,并整套完善其基础设施,新增库容总量2.9472吨。1.1.6建设内容扩建粮食仓库中转库4栋,总建筑面积6784平方米,配套完善其散粮接受、发放设施,散粮运输工具,企业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和检验监测系统及其他配套设施。1.1.7主要功能该项目为内陆散粮中转库,年中专量超过30万吨,并具备开行火车班列运输的基本功能,具有铁路散粮接受、发放能力。1.1.8交通情况项目建设所在地*县新安镇,地处*、*、*三县交界处,南*水,枝柳铁

5、路和S304省道纵横穿越其境,水陆交通十分方便。1.1.9建设总投资据初步估算,该项目建设需总投资1617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1390万元,其他费用146万元,基本预备费46万元,建设期利息35万元。1.1.10资金来源1、申请国家粮食现代物流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贴800万元;2、申请国家商业银行贷款600万元;3、建设单位自筹资金217万元。1.1.11建设工期该项目建设拟在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两年内完成。1.1.12编制单位市建设项目咨询中心1.2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中央储备粮*直属库始建于1980年,于2001年10月上收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直属库,目前已成为一家集粮油购销

6、、储存、加工、物流中转于一体的综合型粮油企业。库址地处*县新安镇新冯村,占地面积24.4公顷。现设办公室、财务会计科、人事保卫科、仓储管理科、业务科、质量检验科6个科室,拥有干部、职工109人。总资产189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6600多万元。现有房式仓36栋及站台库、成品库等,总仓容1.35亿公斤,另有容量为7500吨的粮油库一座;地磅房、质检中心、网络信息中心、红外监控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1116米的铁路专用线横贯库区,并有5000平方米的铁路网罩棚站台,可全天候装卸作业。历年来粮食年吞吐量均在30万吨以上。其业务范围为:“立足澧水流域,面向市域,敷设湘鄂区域”,成为向西北有较大影响的

7、中央直属粮库。该库地处湘西北澧阳平原,西倚枝柳铁路,南*水流域,东接207国道,北与湖北荆沙市接壤,是通往向西北和云、桂、川、默、渝、鄂等省市的咽喉要道。近年来,该库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目前储量全部采用“四合一”新技术,积极探索科学储粮新技术,大力开展“绿色储粮”新课题,储粮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粮食出入库均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连年被评为中储粮湖南分公司系统“中央储备粮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同时,该库率先在中储粮直属库中推行贯标活动,于2002年9月顺利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并逐步与国际接轨;该库质检中心又于同年12月通过粮油中心实验室省级计量认证,

8、粮油检测水准全面提升,粮油品质监测更具公正性、准确性与权威性。*直属库将秉承“强化管理,稳健经营;超越自我,永续发展”的企业理念,正在进一步构建和谐粮库、打造一流企业而努力奋斗。1.3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市地处湘西北,自古就有“湘西门户”、“荆楚要地”、“黔川咽喉”之称,是湘西北主要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市近期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相继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中国诗墙”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为本项目综合开发提供了

9、良好的社会资源。市交通便捷。长常、常张高速公路穿越市区,319、207国道在市区交汇,桃花源机场直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口、昆明,石长铁路穿市而过,沅水、澧水流经全境。整个市的交通己形成以公路为主,集公、铁、水、航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尤其近两年来,长常、常张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湘渝高速(常吉高速)公路年内将建成通车,常荆高速、常岳高速、常邵高速明年将全面开工建设。“十一五”末期有望建成6条高速公路和市环城高速公路。优势明显的交通组合,为本项目综合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内外交通环境。近年来,市按照“工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的战略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国家宏

10、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全市各项事业得到了稳定协调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为8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速度加快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8.3亿元,比上年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3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2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人均GDP达到15901(按常住人口计算)。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541.933.6调整为24.142.233.7。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八件实事全面达标,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工业经济持续增效,基础设施继续

11、加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交通和邮电、金融和保险、教育和科技、文化和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名第三,城市竞争能力进入全国百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本项目综合开发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1.4项目提出的理由 1.4.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粮改政策,有利于改善粮食流通现状 目前,从库容、吞吐量、储量能力及配套设施等方面看,*直属库系湖南省市最大的粮食储备库。扩建后,*直属库将成为*及邻县的粮食集散、储备中心,它将收纳*县36个点库及邻近的桃源、鼎城及湖北公安、松滋等地的粮食,将周边粮食调集粮库储备或通过铁路发运至全国各地,使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紧密联系起来,统一收储、统一调运,既可

12、减少流通环节,避免流通交叉重复,降低流通、保管费用,又使粮食流向更趋合理,粮食流通更便捷。1.4.2是粮库建设符合经济规模,有利于提高规模效益*直属库扩建后,该库总库容高达1.92亿公斤,油罐1640万公斤,其中1.7亿公斤粮食仓库和1400万公斤油罐可作国家长期储备之用,其余仓库、油罐可用于短期周转。可为粮油长储、短调、快收、随发提供良好条件,将对市粮食流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直属库在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技术力量雄厚、职工人数稳定等基础上扩大规模,将会大大减少国家对粮库基础设施的投资,降低粮食保管费用,加快企业内部的运转,相应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以大规模取得高效益,通过提高规模效益达到发殿规

13、模经济,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克服扩建工程点多面广,给粮食收购、储备、中转带来的诸多不便。1.4.3项目建设便于中央统一管理,有利于增强中央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在*直属库现有基础上再行扩建后,使周边所产粮食得到了很好的集中,这样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相应的减少了这一地区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制,便于管理。1.1.4项目建设扩大仓荣,减少建议仓库的储量,有利于降低粮食损耗*直属库位于湖南主产粮油的澧阳平原,全县耕地面积60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66万亩,油菜面积40万亩。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4亿公斤,可产食用油0.4亿公斤,人平向国家提供商品粮油居全省之首,市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全市每年粮食产

14、量约30亿公斤,出现了明显的仓容紧张,农民“卖粮难”、有粮无处储等问题,粮库不得不利用大量的简易仓库来增加储量,有些老房式仓已不堪重负,使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的损耗增大,造成很大的浪费。在粮油源如此充足的条件下,扩大仓容可以解决多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粮油的损耗。粮库现有空地45余亩,在扩建24m*60m的仓112栋,储油罐15个9000吨无需再进行征地。必要时也只需在周边进行少量征地。1.5可行性研究依据及范围1.5.1研究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12日);2、中共中央、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

15、 20081号);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4、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5、国家启动增产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6、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7、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暂行办法;8、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张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9*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0、工业与民用建筑可行性研究深度及要求;11、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1.5.2研究范围依据国家有关部门政策、规程、规范等,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建设内外部条件、建设方案及公用工程、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等方面进行研究。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

16、术经济指标见表1-1。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备注1项目占地面积M22仓库建筑面积M267843晒坪及道路M24绿化面积M25新增营业收入万元6006新增利润万元7建筑密度8容积率%9建设工期年10新增建设投资万元1.7研究结论及建议1.7.1研究结论1、该项目建设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国家启动增产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需要,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2、该项目建设属于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工程,对完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健全储备粮管理机制,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

17、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该项目建设在中央储备粮*直属库原有粮食仓储容量13.5万吨的基础上,再新建3万吨的粮食储备仓库,对于解决粮食区域性供求失衡、突发性事件的需要及居民口粮应急需求,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4、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要求,符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符合粮食物流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因此,该项目建设非常必要,且切实可行。1.7.2建议1、该项目建设系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工程,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大局,也事关13亿人口吃饭大事。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尽快批准立项,并及时将资金拨付到位,以利项目尽快实施。2、该项目建设是市增

18、加粮食仓储容量,调整粮食仓储布局,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的重大举措。建议市人民政府、粮食主管部门和粮食企业单位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管理,项目设计与施工要严格实行招标投标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加快建设速度,确保工程质量。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2.1我国粮食总体形势及其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

19、衡。但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坚持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粮食供给,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严格保护耕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加强粮食宏观调控

20、,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2.2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主要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较好地解决了人民吃饭问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居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近10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016亿公斤,人均占有量380公斤,人均消费量388公斤。居民膳食结构不断改

21、善,食物消费日趋多样,口粮消费逐步减少,肉、禽、蛋、奶、水产品及食用植物油等消费逐步增加,营养水平不断提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2002年我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物热值、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2.2.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基本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迈上了新台阶,粮食进入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食物供给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保护耕地、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粮食、减免税收、建立直接补贴制度、加大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15.86亿亩

22、,产量达到5016亿公斤,其中谷物产量4563亿公斤,增产820亿公斤,亩产35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年产水平显著提高,粮食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近10年,全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近亿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近1.5亿亩,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4.6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3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在保证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其他食物供给日益丰富。2007年肉类产品人均占有量52公斤,禽蛋人均占有量19公斤,牛奶人均占有量26.7公斤,水产品人均占有量36公斤。2.2.2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1998年以来,根据建

23、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家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全面放开,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现货交易进一步活跃,期货交易稳步发展。国有粮食企业全面推向市场,“老人、老粮、老账”历史包袱基本解决,在粮食收购中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粮食市场主体趋向多元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强。2.2.3粮食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公布实施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建立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取消农业四税(农业税、除烟叶外

24、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屠宰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初步建立了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补贴机制和对农民收入补贴机制。对稻谷、小麦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了对种粮农民的保护机制,市场粮价基本稳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投入倾斜力度,初步建立了稳定的农业和粮食生产投入增长机制。调整中央财政对粮食风险基金的补助比例,实施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2.2.4粮食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完善粮食省长负责制,进一步强化省级人民政府在粮食生产和流通方面的责任。完善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体制,确立粮食经营企业最低库存制度,增强了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

25、。加强粮食进出口品种调剂,促进了粮食供需总量平衡。粮食产销区合作关系得到发展。国家粮食应急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公布施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依法管粮取得重要进展。粮食仓储和物流设施条件有所改善,从1998年至2003年,利用国债资金建设国家储备粮新增库容527亿公斤,粮食物流“四散化”(散装、散卸、散存、散运)变革开始起步。2.3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出较好局面,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

26、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大豆和棉花进口量逐年扩大;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 响,上述趋势难以逆转,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2.3.1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需求总量继续增长。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89公斤,粮食需求总量达到5250亿公斤;到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需求总量5725亿公斤。粮食消费结构升级。口粮消费减少,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居民口粮消费总量258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9

27、%。到2020年口粮消费总量247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3%。饲料用粮需求增加,据预测,到2010年饲料用粮需求总量为1870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36%;到2020年将达到235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41%。工业用粮需求趋于平缓。食用植物油消费继续增加。据预测,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17.8公斤,消费需求总量2410万吨;2020年人均消费量20公斤,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2900万吨。2.3.2耕地数量逐年减少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影响,耕地资源逐年减少。据调查,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比1996年减少1.25

28、亿亩,年均减少1100万亩。目前,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多种因素影响,质量相对较差的中低产田约占2/3。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废”污染等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仍将继续减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日趋匮乏,今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极为有限。2.3.3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目前,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水土资源很不匹配。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53%,商品粮占全国的66%,但黑龙

29、江三江平原和华北平原很多地区超采地下水灌溉,三江平原近10年来地下水位平均下降2-3米,部分区域下降3-5米,华北平原已形成9万多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地下水开采漏斗区(包括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此外,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严重,不利气象因素较多,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干旱化趋势严重。今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将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2.3.4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粮食生产重心北移。2007年13个粮食主产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其中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7个北方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

30、1991年的36.2%提高到2007年的43.5%。南方粮食生产总量下降。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6个南方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由1991年的36%下降到2007年的31.6%。主销区粮食产需缺口逐年扩大。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7个主销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由1991年的12.2%下降到2007年的6.3%;产需缺口由2003年485亿公斤扩大到2007年550亿公斤左右。此外,西部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较差、土地贫瘠,粮食生产水平较低,存在供需缺口。2.3.5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小麦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优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大米在居民口粮消费中约占,且比重还在逐

31、步提高,但南方地区水田不断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大幅下降,恢复和稳定生产的难度很大,稻谷供需总量将长期偏紧。玉米供需关系趋紧。大豆生产徘徊不前,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北方种植大豆、南方种植油菜籽比较效益低,生产缩减。粮食品种间(如东北大豆、玉米、水稻)争地及粮食作物与油料、棉花、烤烟等经济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将长期存在。2.3.6种粮比较效益偏低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一些地区粮食生产出现“

32、副业化”的趋势。与进城务工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明显偏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2.3.7全球粮食供求偏紧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据测算,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2200亿公斤,年均增长1.1%;产量增加1000亿公斤,年均增长0.5%。目前,世界谷物库存消费比已接近30年来最低水平。2006年以来,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小麦、玉米、大米、大豆和豆油价格相继创历史新高。今后受全球人口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约束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将长期趋紧。特别是在能源紧缺、油价高位运行的背景下,全球利用粮食转化生物能源的趋势加快,能源与

33、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供求紧张,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个别粮油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增大。2.4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2.4.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坚持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粮食供给,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严格保护耕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食物供给;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主要品种结构平衡,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国家粮

34、食安全,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强化生产能力建设。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合理利用非耕地资源,增加食物供给来源。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粮食市场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完善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保护和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健全粮食储备制度,加强粮食进出口调剂,健全粮食宏观调控机制。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坚持粮食省长负责制,增强销区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倡导科学节约用粮。改进粮食收获、储藏、运输、加工方式,降低粮食产后损

35、耗,提高粮食综合利用效率。倡导科学饮食,减少粮食浪费。2.4.2主要目标。为保证到201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不低于389公斤、到2020年不低于395公斤,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专栏一:2010年、2020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指标类别指标2007年2010年2020年属性生产水平耕地面积(亿亩)其中:用于种粮的耕地面积18.2611.2=18.011.0=18.011.0约束性预期性粮食播种面积其中:谷物粮食单产水平(公斤/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公斤)其中:谷物15.8612.88316.25016456315.812.7325=5000=450015.812.635054004750约束性预

36、期性预期性约束性约束性油料播种面积(亿亩)1.71.81.8牧草地保有量(亿亩)肉类总产量(万吨)禽蛋总产量(万吨)牛奶总产量(万吨)39.368002526350939.271402590441039.2780028006700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供需水 平国内粮食生产与消费比例(%)其中:谷物98106=95100=95100预期性预期性物流水 平粮食物流“四散化”比重(%)203055预期性粮食流通环节损耗率(%)863预期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国谷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6亿亩以上,其中稻谷稳定在4.5亿亩左右。在保证

37、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力争油菜籽、花生等油料作物播种面积恢复到1.8亿亩左右。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到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到2020年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其中,稻谷、小麦保持自给,玉米保持基本自给。畜禽产品、水产品等重要品种基本自给。保持合理粮食储备水平。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保持在合理规模水平。粮食库存品种结构趋向合理,小麦和稻谷比重不低于70%。建立健全“四散化”粮食物流体系。加快发展以散装、散卸、散存和散运为特征的“四散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到2010年全国粮食物流“四散化”比例达到30%,到2

38、020年提高到55%。2.5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任务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中央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指出,在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充分利用非粮食物资源,切实加强粮油国际合作的同时,还提出以下3大任务:2.5.1完善粮食流通体系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努力提高粮食市场主体的竞争能力。继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兼并重组,重点扶持一批国有粮食收购、仓储、加工骨干企业,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在粮食收购中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鼓励和引导粮食购销、加工等龙头企业发展粮食订单生产,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为农民提供粮食产销服务。引导各

39、类中介组织开展对农民的市场营销、信息服务和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充分发挥粮食协会等中介组织行业自律和维护市场秩序作用。健全粮食市场体系。重点建设和发展大宗粮食品种的区域性、专业性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油批发市场。发展粮食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积极发展城镇粮油供应网络和农村粮食集贸市场。稳步发展粮食期货交易,引导粮食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建立全国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粮食网上交易。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编制实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推进粮食物流“四散化”变革。加快改造跨地区粮食物流通道,重点改造和建设东北地区粮食流出、黄淮海地区小麦流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谷流出以

40、及玉米流入、华东地区和华南沿海地区粮食流入、京津地区粮食流入等六大跨地区粮食物流通道。在交通枢纽和粮食主要集散地,建成一批全国性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和粮食物流基地。重点加强散粮运输中转、接收、发放设施及检验检测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积极培育大型跨区域粮食物流企业。大力发展铁海联运,完善粮食集疏运网络。提高粮食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程度。2.5.2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完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与调节周转储备相结合、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与企业商业最低库存相结合的粮油储备调控体系,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主要用于保证全国性的粮食明显供不应求、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需要。()中央调节周转储备主要用于执行中央政府为保护农民利益而实行的保护性收购预案,调节年度间丰歉。()地方储备主要用于解决区域性供求失衡、突发性事件的需要及居民口粮应急需求。各省(区、市)储备数量按“产区保持个月销量、销区保持个月销量”的要求,由国家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并做好与中央储备的衔接。()所有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企业必须承担粮油最低库存义务,具体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积极鼓励粮食购销企业面向农民和用粮企业开展代购、代销、代储业务,提倡农户科学储粮。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逐步调整优化中央储备粮油地区布局,重点向主销区、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