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经济开发区环保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8亿) (2).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863195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咸宁经济开发区环保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8亿)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咸宁经济开发区环保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8亿)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咸宁经济开发区环保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8亿)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咸宁经济开发区环保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8亿)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咸宁经济开发区环保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8亿)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咸宁经济开发区环保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8亿)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咸宁经济开发区环保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8亿) (2).doc(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77 页目 录第一章 总论51.1项目概要51.2项目单位概况51.3报告编制的依据61.4报告编制的原则71.5项目研究的范围71.6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81.7项目建设期91.8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汇总表10第二章 项目提出背景及必要性12 2.1项目提出的背景122.2项目必要性19第三章 市场分析253.1咸宁市宏观经济发展253.2我国环保产业现状273.3咸宁市政府大力支持环保产业发展293.4咸宁市环保产业园发展战略29第四章 项目选址分析324.1咸宁市区位优势324.2项目所在地自然条件分析344.3公用设施基础条件374.4社会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及城区规划384.5项目建设

2、地块分析42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445.1 建设规划原则445.2建设规模445.3总体规划布局455.4主要施工方案46第六章 建设内容及技术经济指标526.1建筑内容526.2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汇总表53第七章 公用工程557.1给、排水557.2供电、通信及安防系统557.3 燃气设施56第八章 劳动、消防安全卫生与防雷578.1劳动安全卫生578.2消防安全608.3防雷措施61第九章 节能节水649.1设计依据649.2节能649.3节水65第十章 环境影响分析6710.1环境保护法规及标准6710.2项目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67第十一章 项目招投标方案7111.1项目的招投标概述7

3、111.2项目招标工作依据7211.3项目招投标原则7211.4项目招投标方式与程序73第十二章 实施进度安排74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7513.1投资估算的依据7513.2项目总投资估算75 13.3资金来源76第十四章 财务评价77 14.1财务效益评价的依据7714.2基本财务数据假设7714.3营业收入预测与成本费用估算7714.4不确定性分析7914.5盈利能力分析8114.6 财务评价结论81第十五章 项目风险因素识别8315.1政策法规风险8315.2经营风险8315.3建设风险8315.4风险的管理与对策84第十六章 社会评价87 16.1社会效益8716.2环境效益8816.3经

4、济效益88第十七章 结论与建议8917.1结论8917.2建议89第一章 总论1.1项目概要项目名称:咸宁经济开发区环保产业园建设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地点:本项目位于317省道以南,武咸城际铁路以东。项目实施单位:咸宁市湖北桂冠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本项目建成后将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优化市域空间的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园的服务功能;有利于培育专业化大型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优化产业园的投资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有利于提升整个咸宁的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打造城市新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有利于扩大当地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的建设,促进了

5、咸宁市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2项目单位概况名称:湖北桂冠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住所:咸宁市银泉大道190号 法定代表人:乐建舜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项目投资,企业营销策划,投资管理,工业园区及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资产管理。咸宁市湖北桂冠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或公司)于2013年8月13日在咸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取得注册号为422300000029796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0.00万元,出资人为咸宁市荣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占公司注册资本的99%;咸宁荣盛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占公司注册资本的1%。截至 2013.10月公司资产总额 502

6、5.79 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 5025.79万元。1.3报告编制的依据1.3.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咨询委托协议书;1.3.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1.3.3城市环境卫生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城建1991637号);1.3.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3.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3.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3.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3.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3.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2006年版);1.3.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1.3.1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

7、06版);1.3.12建筑给水排水规范(GB 500152003)(2009修订版);1.3.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2008年版);1.3.14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15号);1.3.15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商资发2006257号);1.3.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3.17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1.3.18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1.3.19湖北桂冠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提供的各类资料。1.4报告

8、编制的原则1.4.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范和标准;1.4.2在湖北省总体规划和咸宁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从咸宁市经济开发区现状出发,采取全面规划,建设各项设施工程,合理确定工程规模,精心打造配套设施,真正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1.4.3进一步整合功能、拓展空间、优化环境,发展咸宁市全新格局;1.4.4本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安全可靠的原则,选择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效益良好的工程设计及建设方案;1.4.5坚持“统筹兼顾、近远结合、分步实施”的方针,根据财力、物力科学合理地安排工程进度;1.4.6项目的建设目标应符合国家

9、有关标准和地方规划,工程设计执行国家规范和标准,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安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保护环境,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1.5项目研究的范围1.5.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1.5.2 项目所在地分析1.5.3建设方案的拟定1.5.4环境保护1.5.5工程建设及公用配套设计1.5.6项目投资估算和财务效益测算1.5.7社会效益分析1.6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本项目总体规划范围面积为5000亩,建设地块位于317省道以南,武咸城际铁路以东。具体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1)土地平整 本项目计划用地5000.00亩,平整后达到“五

10、通一平”标准;(2) 厂房 本项目主要包括园区内 110,500万平方米厂房;(3)孵化器 孵化器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3栋10层综合楼及其配套设施,其中主要包括办公楼、超市、食堂等,总面积约9.8万平方米;(4)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道路及硬化、绿化、停车场等。详细如下表所示: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概 算 金 额(万元)技术经济指标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其他费用合 计单位数量一第一部分 工程费用53672.00 2198.00 0.00 0.00 55870.00 1建筑工程37597.75 0.00 0.00 0.00 37597.75 (1)厂房12707.50 12707

11、.50 110,500.00 (2)孵化器办公楼24480.00 96,000.00 超市230.00 1,000.00 食堂175.00 1,000.00 (3)门卫2.85 30.00 (4)配电房2.40 30.00 2设备及安装工程0.00 2198.00 0.00 0.00 2198.00 (1)中央空调2058.00 2058.00 98,000.00 (2)电梯140.00 140.00 部 4.00 3总平面及基础设施16074.25 0.00 0.00 0.00 16074.25 (1)道路及管网建设15000.08 333,335.00 (2)绿化1066.67 66,66

12、7.00 (3)停车场7.50 1,000.00 1.7项目建设期项目建设期为2年(从2014年1月起至2015年12月),根据工程的需要,本工程项目的实施计划如下:项目准备期(2014年1-7月)完成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相应的审批程序;项目施工期(2014年8月2015年12月)完成项目的全部施工内容,其中:1、土地平整施工期:2014年8月至2014年12月;2、主体工程施工期: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3、竣工验收施工期: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1.8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汇总表项目总投资80881.92万元,其中建设投资76480.32万元、建

13、设期利息4401.60万元,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1, 表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汇总表1总投资万元80881.92 1.1 建设投资万元76480.32 1.2 建设期利息万元4401.60 2 土地平整费万元11312.75 3 收入总额万元99207.28 4总成本费用总额万元44005.43 5净利润总额万元30240.57 6盈利能力指标6.1 税前财务净现值(万元)万元9677.58 6.2 税后财务净现值(万元)万元3358.30 6.3 财务内部收益(税前)%14.98 6.4 财务内部收益(税后)%12.39 6.5 投资回收期(税后)年6.19 7 清偿能力指标7.1 借款偿还期

14、年7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中部崛起战略,符合咸宁经济发展得需要。项目的建设条件具备,具有较强的偿还能力。项目的建设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讲求效益的原则,贯彻国家发展经济新思路。通过对环保产业园的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形成产业集聚,能促进咸宁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经济可持续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第二章 项目提出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提出的背景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

15、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群形态更加明显,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居环境逐步改善。但是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规模结

16、构不合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等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合理规划城镇化布局,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四化同步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2.1.1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质量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推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做了大量工作。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

17、、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本项目的建设,在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对改善本地投资环境,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对促进咸宁经济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意义重大。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进行了重点部署。要求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3、20

18、13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4、2013年6月26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指出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

19、,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促进产业发展、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城市产业支撑,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促进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2.1.2湖北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2011年以来,湖北省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达到51.83%。但从总体上看,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要求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湖北发展,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的文件,从

20、8个部分、37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及今后更长时期湖北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按照构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要求,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城镇化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向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转变。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龙头,以加快中小城市和中心镇提质扩容为重点,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明和谐,城镇布局科学,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创新理念,科学发展,切实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城镇带动,产业驱动,努力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坚持因地制

21、宜,突出特色,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和城镇化途径;坚持规划先行,集约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坚持生态优先,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坚持城乡统筹,优化结构,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切实保证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2%以上;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提高,每年转移农村人口60万人以上,五年共新增3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镇,其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吸纳90万人以上,中小城市和县城吸纳130万人以上,中心镇和其他小城镇吸纳80万人以上;城乡产业良性发展,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22、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条件大为改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居中部地区前列;城乡体制障碍逐步消除,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快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基本构成经济文化生态强省的城镇体系。同时指出第二、三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城镇的规模与活力。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二、三产业,要加大改革力度,政策要倾斜,体制机制要相适应,政府服务要高效周到,大力招商引资,加快社会融资,力争国家投资,改进和完善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突出项目建设和相关指标的权

23、重,加大指导和督办的力度;政府要指导和全力帮助企业上市,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促进企业更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城镇的扩张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在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快推进城镇化与城乡建设一体化。以“一核一带三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圈域城镇建设。进一步增强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大中城市,推进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重点镇建设。以城际铁路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一站一城(镇)”建设,开展“扩权强镇”试点。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基本形成城乡建设一体化格局。充分发挥武汉核心作用和宜昌、荆州、黄石、鄂州、黄冈、咸宁等重要节点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提升鄂州、黄

24、冈及咸宁城市化水平,大力发展沿江重点镇和中心镇,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功能,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2.1.3咸宁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咸宁市作为鄂南门户,在“武汉城市圈”中承担着重要节点作用,咸宁市政府按照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原则,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逐步构建“一主一次、一区三轴两带”的城镇空间结构,实现了市域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咸宁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培育发展中心镇,建成一批工业型、农业

25、型、商贸型、旅游型、资源开发型的特色镇,发展成为县域经济次中心。加快推进我市乡镇城镇化进程,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更是实现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的需要。产业发展是城镇建设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根据城镇建设的现状,结合城镇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突出产业强镇的特色之路,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建设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做好产业兴镇的文章。 2013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3年的主要任务有以下两方面:(1)做大做强做优园区。全力推进咸宁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围绕打造100平方公里武咸工业走廊,调整建设一期、全面建设二期、启动建设三期,

26、力争实现每月开工项目4个、投产项目4个、签约项目4个的“三个四”目标,继续做好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工作。支持县(市、区)抓好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优化园区功能分区,完善园区基础配套,加强园区闲置用地清理、建设用地控制,构建“产城融合、园城一体”的发展格局。(2)做大做强做优产业。大力实施“三个百亿”产业工程,加快培育一批百亿元大产业、百亿元大企业和百亿元大园区,扎实推进产业园区建设。2.1.4咸宁城镇化建设现状咸宁经济正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在其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多个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存在诸多困难,目前,咸宁城镇化建设现状如下:1、

27、经济发展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支撑不足。尽管近几年来,咸宁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但GDP总量依然较小,全省排名靠后。主要原因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够,部分工业园区在前期引导企业入住时,未着眼产业集群发展,使众多关联性不强的企业“扎堆”,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相对缓慢,影响了产业集群发展。2、城镇结构体系、规模不合理,城镇化水平较低。一是中心城区实力弱、城市首位度不突出、能级层次不够,缺乏高层次、高水平、面向区域的服务设施,区域增长极和门户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周边城镇辐射带动影响力不强。城镇化水平落后全省平均水平7.05个百分点,低于武汉城市圈城

28、镇化率11.83个百分点。其次是城镇规模偏小,全市60个乡镇,镇区人口2万人以上的乡镇仅有4个,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人口不少于3万人,面积不小于3平方公里的市级中心镇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一主两副”的城市空间格局没有形成,城镇体系的金字塔基础弱,城镇群带动不强,镇村格局扁平,“小城区、大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载体发育不足,对周边农村的吸引力不够。3、区域协调发展不够,城乡空间建设无序,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全市工业园数量多,规模大,但真正落户投产的实体企业不多,出现“圈而不建”和“土地翻身晒太阳”的现象,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明显不足,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4、乡镇经济实力薄弱,产业集聚度不高。目前

29、全市乡镇综合经济实力不高,乡镇的经济规模普遍较小,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相似、缺乏鲜明特色,难以形成产业集聚,缺乏引导农民进镇就业的吸引力。5、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滞后,难以承担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尽管全市近几年公、铁、水交通设施发展迅速,但是城镇给、排水市政基础设施和学校、文化、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配套功能不完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跟不上发展需要,尤其是乡镇。6、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有待提高。新型城镇化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相比具有新的内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经济社会统筹、外延与内涵统筹。如果对新型城镇化意义认识不够、摆位不正,就不能正确看待新型城镇化在推动“四

30、化”协调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2.2项目必要性2.2.1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科学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前瞻性是规划的前提,统筹性是规划的根本方法。科学预测发展要做到近期规划与远景规划相结合;要统筹主镇区和其他功能区的关系;要统筹不同的地域空间,特别是土地的利用,做到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无缝对接。本项目的建设结合咸宁市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城镇资源配置,提高了城镇土地的利用效率。2.2.2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突出特色,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发展是城镇建设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因此要根据城镇建设的现状,结合城镇的区位优势

31、、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突出产业强镇的特色之路,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建设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做好产业兴镇的文章。本项目的建设正是结合实际准确定位,通过建设有自身特色的环保产业园,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城镇污染少、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企业,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走工业强镇之路,加快咸宁产业结构升级。2.2.3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要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要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当前,咸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

32、加速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战略,就是要着眼实现全面小康、迈向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总结和汲取国内外现代化历程的经验教训,解决当前咸宁发展的阶段性矛盾和问题,走出一条具有咸宁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本项目建设能促进工业的迅速发展,实行新型工业化,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支持城镇的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真正的统筹发展。2.2.4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开发区形象,促进咸宁经济发展咸宁市经济开发区属于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一直以来受到中央及地方的高度重视,环保产业园建设能提

33、高产业的聚集度,可以利用最小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目前,咸宁市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需要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本项目的建设能提升园区的产业容量,为园区的经济建设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使园区形成具有较高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结构、较强加工制造能力和综合配套能力的行业规模;形成具有较强的产业盈利能力、支撑咸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形成具有一定消化吸引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经济技术体系。同时有效提升了开发区的形象,提高了咸宁市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了整个咸宁市的经济发展。 2.2.5本建设工程响应国家“低碳节能”的号召,是一项名副其实的“利民”工程。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国民经济持续

34、快速增长、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制约趋紧,能源供应出现紧张局面,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据此,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短缺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大力发展环保型工业将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于推进地方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保产品开发通过投资拉动、税收增加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将把地方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形成支撑力强的产业集群,有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2.2.6 本项目的建设促进了

35、两型社会发展。目前,我国中部地区已规划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武汉“8+1”城市圈获批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黄冈也在武汉“8+1”城市圈内)综改区,以探索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中部经济的崛起打造新引擎。随着咸宁市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增加,提高城镇化质量对咸宁市的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环保产业园项目的建设是当地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湖北省实现中部崛起的需要,是湖北省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湖北省响应国家发展“两型社会”的需要。

36、本项目建成后,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本项目建成后能有效解决资源环境存在的严重问题,如:工业污染、能源浪费等,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本项目建成后能大力提高市域环境,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起基础性的作用,加快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发展,促进形成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2.2.7 本建设工程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展的德政工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进入21世纪后,国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

37、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早已被我国正式列入“十二五”规划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规划”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本项目建设成功后,将进一步完善基础公共服务建设,丰富和发展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本项目建设正是坚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起点,高品位,全面制定和完善全市具有较强超前意识的城镇规划,以人为本

38、,产业优先,配套发展,分步实施,从根源上消除或减少后期“城市病”的发生,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宜居、宜业、和谐繁荣的现代化城镇绘制美好的蓝图。2.2.8扩大当地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之源。就业对于实现社会稳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1、就业的保障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就业的保障功能是指居民通过就业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就业的保障功能。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而这些条件的改善源于收入的增加,收入增加的根本途径是就业,有助于城乡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

39、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可见,就业的保障功能的发挥,对于实现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2、就业的激励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就业的激励功能,指城乡居民通过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功能。这种功能源于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是指城乡居民在就业过程中诸多利益因素和竞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和功能。利益因素包括收入水平、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工作条件等,在利益机制的作用下,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于城乡居民在就业过程中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必然产生巨大的内在推动力。竞争因素包括文化水平、应用技能、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优胜劣汰的就业竞争对于城乡居民在就

40、业过程中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必然产生巨大的外在推动力。可见,就业的激励功能的发挥,对于实现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3、就业的融入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城乡居民只有实现充分就业,才能获得正常的社会群体生活,才能为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创造必要的条件,只有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进而实现社会稳定,才有稳固的社会基础。可见,就业的融入功能的发挥对于实现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总而言之,本项目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推进本项目建设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维持社会长治久安、加速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战略措

41、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让咸宁经济发展更快速,人民生活环境更美好。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十分必要。第三章 市场分析3.1咸宁市宏观经济发展2012年,面对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和特大自然灾害侵袭的严峻考验,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时俱进,狠抓落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强力推进鄂南经济强市战略,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有效应对复杂形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切实抓好各项稳增长政策的落实,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和调度,加大解决突出问题工作力度,在全市上下营造抢机遇、争项目、促内需的浓厚

42、氛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0亿元,增长30%。武深高速咸宁段、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咸宁西段开工建设,红牛饮料三期、黄鹤楼酒业、中美厚福医疗器械建成投产,华润(赤壁)电厂二期实现并网发电,武咸城际铁路、咸通高速、通界高速和咸宁南玻玻璃产业园、咸安生态环保产业园、嘉鱼洁丽雅产业基地、赤壁光谷产业园、通城宝塔研磨、崇阳兴民钢圈、通山科奥医疗器械工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亿元,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物价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二)加快推进产业调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8.1:47.8:3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4家、净增54家,其中年产

43、值过亿元以上企业310家、增加51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0亿元,增长17%。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嘉鱼管材纳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麻塘”、“白练及图”获评中国驰名商标。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绿色农产品基地面积355万亩,建成畜禽养殖小区210个,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4家。咸安区获评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全市旅游接待人数2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7亿元,分别增长39.8%、38.4%。成功举办第四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与青岛、苏州、丽江一道跻身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市。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省定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 (三)不断加大统筹力度,

44、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六城三区”建设,市区一体化进程加快。十六潭公园、青龙山公园一期、嫦娥公园二期和市竹博览馆建成开放,市规划展览馆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多城同创”取得重要进展。加强县市城区建设,嘉鱼环湖公园全面建成,赤壁生态新城、通城樊牌新城建设进展顺利,崇阳“一河两岸”城市景观工程开工建设,通山高标准完成次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涌现出一批村企合作共建典型。“北三县”沿江产业带和“南三县”生态特色产业带竞相发展,赤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名列全省第19位,重返第一方阵。(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活力显著增强。“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取得新进展,“厅市合作

45、”、“校市合作”不断深化。52个市直单位完成企业脱钩改制。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9727户,增长33.95%。财税库银横向联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化债工作全部结束。争取国土整治项目42.3万亩,净增耕地5.2万亩。城投、交投、农投、职教投等融资平台创新发展,示阳农牧股权首开我市企业在天交所挂牌交易先河。新引进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新增贷款84.4亿元,同比多增35.4亿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受到全国表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引进新开工工业项目509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10亿元,增长56.2%;实际利用外资2.12亿美元,

46、增长20%;完成外贸出口2.33亿美元,增长0.4%。岳九咸“小三角”率先启动。全省首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落户咸宁。 3.2我国环保产业现状 环保产业的发展问题,目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明确支持。2011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节能环保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强调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并将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有90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170多万,年产值达520亿元左右,占国民生产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