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864216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50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贸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商贸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商贸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商贸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商贸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贸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贸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I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1 1.1 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 .1 1.2 研究工作的依据、内容及范围 .1 1.3 编制原则 .3 1.4 项目概况 .3 1.5 技术经济指标 .6 1.6 结论 .7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9 2.1 项目背景 .9 2.2 建设的必要性 10 第三章 建设条件13 3.1 项目选址 13 3.2 主要建设条件 13 3.3 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28 第四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31 II 4.1 市场分析 31 4.2 营销策略 33 第五章 建设方案34 5.1 建设目标 34 5.2 功能定位 34 5.3 建设方案 34 5.4 建设标准 3

2、6 5.5 公用工程 38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40 6.1 环境影响 40 6.2 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41 6.3 评价与审批 42 第七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44 7.1 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44 7.2 劳动定员 44 7.3 经营管理措施 44 第八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46 III 8.1 编制依据及采用的标准 46 8.2 安全卫生防护原则 46 8.3 自然灾害危害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46 8.4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47 8.5 消防编制依据及采用的标准 48 8.6 消防设计原则 48 8.7 火灾隐患分析 48 8.8 总平面消防设计 48 8.9 建

3、筑防火 49 8.10 火灾检测报警系统 .49 8.11 预期效果 .49 第九章 项目实施进度50 9.1 实施进度计划 50 9.2 项目实施建议 50 第十章 项目招投标方案52 10.1 招标原则 .52 10.2 项目招标范围 .52 IV 10.3 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程序 .52 10.4 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格要求 .54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55 11.1 投资估算 .55 11.2 资金筹措及使用计划 .57 第十二章 财务评价58 12.1 费用与效益估算 .58 12.2 财务分析 .59 12.3 不确定性分析 .60 12.4 财务评价结论 .60

4、第十三章 建设合理性分析61 13.1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61 13.2 清洁生产符合性分析 .61 13.3 规划符合性分析 .61 13.4 项目建设环保政策符合性分析 .62 13.5 环境承载性分析 .62 13.6 结论 .62 V 第十四章 结论与建议63 1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 1.1.1 项目名称 #x 商贸园建设项目 1.1.2 项目承办单位、法人代表 项目承办单位:#x 市#x 区#x 镇人民政府 法人代表 1.1.3 建设性质与地点 建设性质:新 建设地点:#x 镇政府驻地北侧,北靠#x 路,东靠#x 道, 南靠#x 村 1.1.4 可行性研究报

5、告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 1.2 研究工作的依据、内容及范围 2 1.2.1 研究依据 1、关于编制#x 商贸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 托书、合同书;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纲要; 4、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指南; 5、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 数; 6、国家计委,经贸委,农业部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农产 品流通设施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计经贸20022668 号); 7、农业部农副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 8、国务院关于加强新阶段“菜蓝子“工作的通知 ; 3 9、#x

6、 商贸园规划设计说明; 10、国家现行有关政策和法规、技术标准、规范及规程; 11、项目单位提供的基础材料; 12、现场勘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 1.2.2 研究内容及范围 根据项目建设单位的委托,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范围包括: 1、对项目提出的背景、必要性、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对项 目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2、对项目的建设条件、建设规模、交通条件等进行研究; 4、对项目建设内容、公用设施等技术方案进行研究; 5、就项目的消防、环保、劳动安全卫生及节能措施的评价; 6、对项目实施进度的确定; 7、进行项目投资估算、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8、提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结论。 4 1.3 编制原则 1、积极贯彻

7、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 和地方颁布的标准、规范、规定,使设计做到切合实际,技术 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2、重视优化设计方案工作,通过设计方案的论证来提高设 计水平和降低工程投资额; 3、 “三废”治理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 时投产。排出物符合国家及地方的“三废”排放标准。 4、节能与降耗并重。 1.4 项目概况 1.4.1 项目单位 本项目由#x 市#x 区#x 镇人民政府投资建设。#x 镇位 于#x 省#x 市东北。 1.4.2 建设规模与目标 本项目征地 16150 平方米,厂区东西宽 95 米,南北长 170 5 米。本项目主要建设市场商贸大棚、门市

8、房、停车场等。 本项目投产后,将极大地促进周边地区农副产品的流通, 丰富市民的菜篮子。本项目可容纳商户 100 户,人流量可达 5000 人/d。 1.4.3 场址概述 本项目位于#x 镇政府驻地北侧,北靠#x 路,东靠#x 道, 南靠#x 村。该区域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给排水、 电力、电讯等公用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不涉及拆迁,各项建设 条件十分优越。 1.4.4 提出的理由 1、城市发展计划方面 #x 镇现有的批发市场具有规模较小,不能满足需求,抑 制城市发展等缺点。随着#x 区城市一体化的发展,需建一座 广域型,现代化物流设施齐全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2、流通贸易方面 把#x 镇构筑

9、成#x 区及周边县市的输出口贸易和相关商品 6 的物流基地,担当低价位,安定的购买场所的作用,为物价安 定做出贡献。 3、道路交通方面 #x 镇东距#x、连场 80 公里;路、#x 路等省级公路穿境 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4、地域经济活性化方面 随着新商家的市场参与,带动竞争发展,流通正常化,物 流费用和交易费用的节省,因此需建具有规模性经济物量的现 代化农副产品市场来满足市场需求。新的批发市场建设,带动 货物量及商家的扩大,为剩余劳动力解决岗位,促进地域经济 的活性化。 1.4.5 项目实施进度 本项目建设期 12 月,计划于 2010 年 6 月份开工建设,期 间完成项目的土建、设备安装调

10、试等项工程,预计 2011 年 6 月 工程全部竣工。 1.4.6 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 2600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2400 万元,流动 7 资金 200 万元。 本项目所需资金全部自筹解决。 1.4.7 劳动定员 本项目劳动定员 5 人,年工作 365 天。 1.5 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序号项目单位数量 一占地面积平方米 16150 二建筑面积平方米 15200 三运行时间天/年 365 四主要经济指标 总投资万元 2600 建设投资万元 24001 流动资金万元 200 2 总成本费用万元/a 253.5 3 年经营收入万元/a 1057.3 4 年利润万元/a

11、 999.1 8 投资回收期 税前年 2.55 税后年 3.1 财务内部收益率 税前 %46.406 税后 %41.28 7 投资利润率 %38.4 8 盈亏平衡点 %58.71 1.6 结论 1.6.1 结论 今明两年我国国家资产投资调控政策总的原则是继续 保持投资总量的较快增长,积极扩大内需,国家为全面启 动房地产市场出台了各项扶持政策,为本项目提供了政策 上的支持。本项目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实施,将有力 地促进城市布局结构的完整和城市面貌形象的提升。 本项目为#x 市#x 区#x 镇人民政府投资建设,对安置失 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为加快#x 区城市 9 化发展进程作出

12、了重大贡献。本项目的建设将产生较好的经 济和社会效益,其建设是必要和及时的,项目建设将采用 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建设方案合理,投资效果良 好,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1.6.2 建议 资金是项目建设的关键,应保证资金按期到位,以 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本项目是为失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解决生存难题 的较好途径,各级政府部门都对此类项目相当关心和支持, 在本项目的立项报批、建设、税收征管等多方面进一步寻 求政策支持。 从项目诸多方面的研究表明,本项目的投资开发意 义重大、切实可行,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并从政 策上加以扶持,以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争取早投资、早受 益。 10 第二章 项目背景

13、及建设必要性 2.1 项目背景 #x 商贸园建设,既是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失地 农民就业机会的一项民心工程,也是顺应#x 市经济发展和市 场需求而提出的一项富民强市工程。 目前,世界经济的竞争正在加剧,农副产品的流通也不能 例外。特备是在 WTO、FTA 体制下大部分农村及农副产品的受害 最为显眼。为了开辟今后拓展的农副产品世界贸易竞争的波高,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通过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化改善流 通现状。 特别是需要改变农副产品不是竞争商品,而是人类健康的 生命商品的意识。为了通过流通的效率化减少流通费用,稳定 农副产品的价格,提高农副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持续性带给消费者

14、更安全,更经济实惠的商品,需开发现代化 农副产品流通设施,促进农副产品的标准化、规格化、等级化, 带动农村的产业化发展。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作为食品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战略地 11 位十分明显。商务部正在加强中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 造,大力推动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冷链系统和生鲜农副产品配 送中心等建设,确保菜篮子安全。农副产品既是满足人们生活 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又为工业生产提供重要原料,加快建设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解决农民农副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 副产品市场开拓,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2.2 建设的必要性 2.2.1 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在推进工业

15、化、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业土地转化为非 农业用地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要经历 这样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各地就产生了这样一批离开了 世代相依的土地,成为既有别于一般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 的特殊群体失地农民。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土地征用、 补偿、失地农民安置等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因失地农民而 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在一定范围存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 因素。因此,在征地制度改革中如何解决好这些处于弱势生存 状态的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也成为了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 12 府和相关部门必须要解决好的课题。 要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上,必须建立起“经济补偿、 就业服务、社会保障

16、”三位一体模式,实现土地征用与安置劳动 力、建立社会失业和养老保险制度同步进行,让农民分享城镇 化带来的现代文明成果,使城市化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优 化就业环境,广辟就业渠道,全方位、大规模地促进失地农民 转移就业,城市化进程中解决征拆矛盾的根本办法。 本项目建设不但可以增加农民就业和创业机会、增加农民 收入,而且可以促进征地、拆迁、安置、就业进入良性循环系 统,有利于加快#x 区的城市化进程。 2.2.2 保证消费安全,创建放心工程的需要 农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 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农民增

17、收和农 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农副产品质量的安全与人民群众生 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项目建设中果品及 农副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心的建成,不但满足市场的需要, 13 而且保证了“绿色食品“进入百姓家庭.强化市场监管,规范交易 行为,创建放心市场,改善市场消费环境,增强对农副产品消 费的信心,推动“放心工程“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引导绿色消 费。 2.2.3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发挥主渠道和龙头作用,促进农副产 品流通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区域农民 经济发展和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服务“三农“,服务社会 的能力等方面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2

18、.2.4 降低成本,促进流通的需要 目前我国有 5000 多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 3000 多亿元,占全国消费品批发市场成交额的 30%以上,是我国农 副产品流通交易的主渠道之一。 通过现代化的交易方式,大大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 保障供应,促进市场繁荣。市场的建设将对#x 镇的果品、粮 油制品、畜牧品等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绿色通道“,有利于打造区域性大型 14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 #x 商贸园将成为区域商品流通产业的龙头和重要的经济 增长点,强劲的辐射源,必将进一步带动周边地区第三产业的 发展,促进#x 镇的经贸发展,对吸

19、引投资,拉动需求,增加 就业机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2.5 落实中央政策的需要 在 2009 年 12 月 5 日至 7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 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 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 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x 商贸园建设 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的来看,商贸#x 商贸园项目建设不但可以增加失地农 民就业机会、富裕村级经济

20、,也可以构建#x 区新的经济贸易 15 平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外,本项目建设还可以提高党员、 干部的执政能力,密切干群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 的和谐发展。 16 第三章 建设条件 3.1 项目选址 本项目位于#x 镇政府驻地北侧,北靠#x 路,东靠#x 道, 南靠#x 村。该区域农副产品丰富,交通发达,给排水、电力、 电讯等公用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不涉及拆迁,各项建设条件十 分优越。 3.2 主要建设条件 3.2.1 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x 区在#x 市东北部,东 地质构造 #x 区在大地构造上属羊庄向斜盆地,位于秦岭负荷构造 带和鲁西旋转构造体系复合部位,断裂和摺曲构造发育,

21、北部 有西北东南向的长龙断裂带,南部有平行长龙断裂的西北 东南走向的曹王墓断裂带,在西部 30km 处有南北向的峄山断裂, 17 东部 10km 处有南北向的上辛庄马头断裂,从而形成一个独立 的#x 断块。#x 断块虽与西南部 20km 外著名的羊庄盆地断块 同属羊庄盆地,但分属两个不同的断块,中间有曹王墓断层和 桑村穹隆相隔。 羊庄盆地为一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的较大的向斜构造盆地, 周围岩层均向腹地倾斜,岩石倾角 5-12。两条北西西向断裂 长龙断裂和曹王墓断裂将羊盆地割为三个次级构造单元:辛庄 辛召断块、#x徐庄断块和羊庄辛集构造盆地。辛庄辛 召断块主要由下寒统和太古界变质岩及火成岩组成;#x

22、徐庄 断块主要由中、上寒武统组成;羊庄辛集构造盆地主要由奥 陶系和上寒武统组成。各单元中的山间盆地、谷地分布着第四 纪地层。 地层 #x 区地层属华北型沉积,岩层从老到新发育有:太古界 泰山群,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及新生界第四系。此外还有侵 入岩,主要为太古界早期及燕山期两次岩浆活动的产物。 4.水文 18 #x 区地表水系属淮河流域运河水系,地表径流自西向东 自然形成四个流域:峄城沙河流域、西河流域、十字流域与郭 河流域。 城河是郭河支流发源于邹城市凤凰山,在#x 镇注入岩马 湖水库。次支流发源于#x 镇辛庄水库东北。水库境内流域面 积为 354 平方公里,干支流全长 29.5 公里,河床最

23、宽处约 150 米。 北沙河,发源于邹城香城以北的山区,入境后流经东郭、 龙阳、姜屯、大坞、级索、滨湖 6 个镇,于王晁村北入微山县, 至后留庄村西入昭阳湖。流域面积 535km2,全长 64km,境内长 37.5km。1960 年在邹、滕边界建成马河水库,拦蓄了上游大部 分洪水。 薛河,又名十字河。发源于#x 区,于西江村东入境,流 经羊庄、官桥、柴胡店、张汪 4 个镇,在圈里村入微山县,排 入微山湖。流域面积 960km2,全长 81km,境内长 30km。 郭河,发源于#x 区水泉乡长城东北,于小宫#x 入境,流 经东沙河、南沙河、洪绪、鲍沟、级索、西岗 6 个镇,从北满 19 庄汇入城

24、河。流域面积 244km2,全长 49.7km,境内长 32km。郭 河汇口至入湖口,又称城郭河。 羊庄盆地水文地质区位于十字河中上游流域,总面积为 724km2。根据富水情况,羊庄盆地水文地质区分为东北部潜水 区、中部裂隙岩溶一般富水区和南部裂隙岩溶富水区三部分。 东北部潜水区:主要由分布于长龙断层以北辛召断块的变质岩 风化带含水层组成,以潜水为主;中部一般含水区:由位于长 龙断层与曹王墓断层之间的#x 断块组成, 以石灰岩裂隙岩溶 水为主,其东部为中下寒武系地层、西部为上寒武系地层,富 水性一般,分布极不均匀,单井出水量为 500m3/d 左右,埋深 24m 以下,最深 60 余米;南部裂

25、隙岩溶富水区:该区为羊庄盆 地,地下水为石灰岩裂隙岩溶水,主要含水层为中奥陶系厚层 石岩,裂隙岩溶十分发育。盆地腹地第四系地层广泛覆盖 8- 12m,底部有富水性强的砂层,其下岩溶发育深度 150m 左右, 富水性很强,单井出水量2000m3/d。 5.气候特征 该区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湿热 20 多雨,春秋干旱少雨,冬季寒冷而多霜少雪。降水年内分配很 不均匀,高度集中于 7-8 月份,占年降雨量的 70%。有关气象 数据如下: 多年平均气温:13.6 极端最高气温:40.4 极端最低气温:-21.8 年平均降水量: 785.7mm 年最大降水量:991.1mm 日最大降

26、水量:220.2mm 年平均气压: 1009.3hPa 年均相对湿度:66% 全年主导风向:东南风 年平均风速:2.6m/s 6.植被 #x 区属于暖温带阔叶林带,杂生针叶林,原始森林已被 破坏,为次生植被所取代。由于境内地貌类型多,植物资源极 其丰富,门类科属繁多,木本植物共 56 科,123 属,191 种。 21 盛产花生、苹果、黄梨、板栗、大枣、花椒、核桃、冬桃、油 桃以及乌克兰樱桃、美洲艳红李子等优质果品,有金银花、槐 米、栝楼、山楂、丹参等中药材上百种。 7.资源 #x 区处于泰沂山脉西南麓,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多, 平原少,山地丘陵面积占#x 区总面积的 88.6%。东部为海拔

27、 500 米以上的群山区,重峦叠嶂,连绵起伏;西部为海拔 100 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前倾斜平地,属低山丘陵地貌类型。#x 区低山连绵,丘陵遍布,河渠纵横,平原较少。地势东高西低, 处于自然倾斜状态。 #x 区区境内起伏较大,褶皱连绵,大小山头共有 1234 个, 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 1.2 个,其中海拔高度 400 米以上的山头 161 个,坐落在区驻地东北的高山(又名翼云山) ,海拔 620.4 米,为鲁南地区最高峰。 熊耳山,海拔 483 米,呈东西走向,东西绵延 6 公里,南 北宽 2 公里。它像一只大白熊头朝东,尾向西,横卧在#x 镇。 立于熊耳山下向上看,在群山中,一峰突起,群山拱卫

28、,柏苍 22 松郁,石崮云绕,雄伟壮丽,气势磅礴。从山顶俯视山下,众 水交络,泉水叮咚,绿野山花,摇枝轻语,一展秀色。熊耳山 又分 3 个景区:溶洞群景区、黄龙洞景区、双龙大裂谷景区。 翼云山地处#x 新城东北 1.5 公里处,海拔 628 米,为鲁 南第一高峰。因其高入云端,俗称高山。翼云山之名出自于该 山“泰山行宫”里的一通碑文:“山名翼云,崇高也,山与云连, 朝夕往来,烟雾白云与山交会,双峰白云吐扬,故名之曰翼云。 ” 龙牙山位于#x 区#x 镇,龙牙山海拔 278.3 米,东西横亘, 绵延十数里,三峰突起,犹如巨龙张牙,故名“龙牙山”。龙牙 山山势险峻,悬崖峭壁耸立,奇石怪岩遍布,山中

29、有泉喷水, 长流不断,清流甘冽。 #x 区境内泉头较多,涌流成溪,多为干支河流的发源地, 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 岩马湖又称岩马水库,位于#x 区冯卯乡。在乡政府东三 里处,距离市区约 60 公里。始建于 1959 年,设计总容量为 2.026 亿平方米,总坝长 16709 米,水面 13500 亩,现为#x 市 23 量大的水库。其东岸,张山之阳,北赵庄村南有一天然岩洞, 以它独有的奇观妙景,吸引着四方游客前来观光。由于这里是 库区,有自己独特的小气候,夏季凉爽湿润,冬季温润不干燥。 岩马湖以其美丽的景致,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前来游玩。俯视 整个库区,有种凭海临风之感,映入双眸中的是一片汪洋,一

30、 片蔚蓝色,数不清的渔船点缀其中,如诗如画。 龙床水库位于#x 区半湖乡境内,离城大约 20 公里。是一 处消夏休闲的好去处。从半湖乡所在地往西不远处,有座小山。 说是小山,其实只是一个大型的土堆。山上长满了栗子树、樱 桃树、桃树、杏树,四季中三季水果飘香。春天有樱桃,夏天 有杏子和桃子,到了秋天,满山高大的栗子树就把又大又亮的 栗子奉献出来了。小山的南面还有一座小山,也同样长满果树。 两山之间有一深涧,一湖碧幽幽的绿水荡漾其中,这就是龙床 水库。 #x 区现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种 20 多个,主要有金、 铜、镁以及石灰石、花岗石、大理石、石英石、白云石、钾长 石、磷矿石、粘土、高岭土、方解

31、石等,尤其花岗石储量大、 24 分布广,具有极高的开采价值。 3.2.2 社会经济 1.行政区划 1983 年 11 月 15 日, #x 区建立。共有 14 处公社组成。 1984 年 3 月,社改乡,14 处公社改成 3 镇 11 乡。2001 年 3 月, #x 区乡镇规模调整,原来的 14 个乡镇全并为 8 个镇 1 个街道。 2004 年,成立凫城乡。2006 年,#x 区辖 8 镇 1 乡 1 街道, 258 个行政村(居委会) 。 2.人口民族 至 2006 年底,山 亭区总人中 488561 人,男性人口 256698 人,女性人口 231863 人,分别占总人口的 52.5%

32、和 47.5%;其中乡村人口 367644 人,城镇 人口 120917 人,分别 占总人口 75.3%和 24.7%。#x 区总户数 13314 户,平均每户 3.66 人。年末#x 区人口密度为 484 人/平方公里。人口出 生 率为 10.81,自然增长率为 4.40。 #x 区少数民族有回 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 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 25 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傈族、佤族、高山族、拉祜族、 水族、东乡族、土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毛南族、仡佬 族、阿昌族、普米族、京族、塔塔尔族。至 2006 年底,少数民 族有 1326 人。 3

33、.历史文化 #x 是#x 省#x 市的市辖县级区,历史悠久,钟灵毓秀, 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 7300 年 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 息。#x、西集等地曾 发现多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 夏朝时期(约前 21 世纪-前 16 世纪初):南部属鄫国,北 部属滕国。 殷商时期(约前 16 世纪初-前 11 世纪) ,南部先属(上艹 下既)国,后属大彭国,北部为邾国。 西周时期(约前 11 世纪-前 771 年) ,南部属郑国,北部属 滕郳。 春秋时期(前 770 年-前 476 年) ,南部属郑国,北部属滕 国和邾国。 26 战国时期(前 475 年-前

34、221 年) ,前期,南部属兰陵,北 部属滕国。前 254 年,现#x 区全境属楚。 秦(前 221 年-前 206 年) ,南部属鄫县,北部属滕县。 西汉(前 206 年-公元 25 年) ,南部属楚国(丞无“一”)县, 北部属鲁国、沛国滕县。 东汉(25 年-220 年) ,南部属琅琊国的(丞无“一”)县、 鄫县;北部属鲁国、沛国、蕃县、合乡县。 三国(220 年-280 年) ,南部属东海郡(丞无“一”)县、北 部属东海郡蕃县、合乡县。 晋朝(280 年-420 年) ,南部属兰陵郡(丞无“一”)县,北 部属彭城郡蕃县。 南北朝(420 年-589 年) ,南部属兰陵郡(丞无“一”)县,

35、 北部属鄫郡蕃县。 隋朝(581 年-618 年) ,公元 583 年, (隋开皇三年)罢兰 陵郡,586 年(隋开皇六年)改蕃县为滕县,北部属滕县。公 元 596 年(隋 开皇十六年)改(丞无“一”)为郑州,设兰陵县 (治旧(丞无“一”)域) 。公元 602 年(仁寿二年)废郑州,改 27 兰陵县为(丞无“一”)县,不久又改县为兰 陵县,南部属(丞 无“一”)县、陵县。 唐朝(618 年-907 年) ,公元 621 年(唐武德四年) ,沂州 琅琊郡(丞无“一”)和滕县。 宋朝(960 年-1279 年) ,南部属京东东路徐州琅琊郡(丞 无“一”)县,北部属京东西路徐州彭城郡滕县。 金代(1

36、115 年-1234 年) ,南部属峄州,北部属滕阳州(后 改滕县) 。 元代(1271 年-1368 年) ,#x 区全境属#x 西路,南部属 峄州,北部属滕州。 明代(1368 年-1644 年) ,#x 区全境属#x 省济宁府(后 属兖州府) ,南部属峄州,北部属滕县。 清代(1636 年-1911 年) ,现全境属#x 省兖州府,南部属 峄县,北部属滕县。 中华民国(1912 年-1949 年) ,现在的镇街先后分别隶属滕 县、峄县、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滕峄边工委(县委) ,费滕峄中 心县(实验 县) ,双山县、麓水县、白彦县管辖。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0、1- ) ,现境

37、内镇(街)先后 属滕县、麓水县、白彦县、峄县、#x 市齐村区管辖。1983 年 11 月经#x 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由原滕县东部 8 处山区 乡镇和原齐村区北部 6 处山区乡镇合并组成#x 区, 为#x 市市辖县级区。 4.城乡建设 #x 区城乡建设围绕“建设生态园林城,打造#x 后花园”的 总体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城乡面貌 发生历史性变化。2006 年,完成 村镇基本建设投资 1.4 亿元, 开发小城镇面积 10.4 万平方米,建设小康屋 4.4 万平方米。自 来水供水能力达到 1.2 万吨/日。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面积 36 万平方米,城市园林绿地 59 公

38、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达到 41%。对 63 个村进行了改造,省、市、区文明生态村达到 110 个,其中 5 个村被评为全省村 庄建设示范村。#x 区房地产开 发完成 8 万平方米。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 9 家,完成建筑 业总产值 1.3 亿元,增长 10%;实现利税 1900 万元,增长 10%。#x 区环境保护工作,以生态区建设为目标,以改善质量 29 为目的,突出水和大气污染防治两个重点,不断强化措施,狠 抓落实,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 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2006 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 35 个,完成投资额 7710 万元, 增长 7.1%。取缔了 270 多家废旧浆清洗、塑

39、料颗粒加工和小淀 粉 加工等“土小”污染企业。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 100%。 5.经济发展 #x 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富民强区、加快#x 崛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坚持“一个中心”(经济建设) , 实 施“六大战略”(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服务现代化、农 村城镇化、社会和谐化、环境生态化) ,突出“五个重点”(招商 引资、重点项目、民营经济、城市建 设、新农村建设) ,强化 “六个保障”(平安建设、计划生育、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廉 政建设、优质服务) ,确保“三个增加”(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就业增 加) ,推进“三

40、个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明)协调发展。2006 年,#x 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47.38 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5.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 30 加值 7.79 亿元,增长 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23.55 亿元, 增长 20.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16.04 亿 元,增长 12.5%, 三次产业比重为 16:50:34。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1.6 亿 元,比上午增长 19.7%。实现财政总收入 1.79 亿元,其中地 方财政收入 1.01 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 100%;税收收入完成 8161 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 80.9%,增长 23

41、.9%。年末金融 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15.45 亿元,比年初增加 2.3 亿元。年末城 乡居民储蓄余额 12.27 亿元,比年初增加 21.9%。年末金融机 构各项贷款余额 18.53 亿元,比年初增 加 3.7 亿元。 #x 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坚持科 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 央 1 号文件精神,积极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 收,实现了#x 区农 业和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了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 势。#x 区农业面积广阔,共拥有耕地面积 38 万亩,其中水 浇地 15.29 万亩,占耕

42、地面积的 40%。#x 区规划建设了 1 处省 级、4 处市级、9 处区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28 万亩,建有农 31 产品质量检测站,申报注册绿色 无公害商标 12 枚,其中莺歌 食品公司的花生酱获得 ISO9002 质量认证,长红枣、花椒、红 椒、板栗、大樱桃等 5 个农产品获得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取 得北 京、上海等十多个大城市的市场准入资格。#x 区初步形 成了以林果、畜牧、水产、粮食、油料、中药材等为主的产业 化经营雏形,拥有农贸市场多处,农副产品加工 龙头企业发展 到 22 家,有 1 家企业获得农副产品自营出口经营权,年生产花 生酱 8000 吨,加工大枣 2000 吨、地瓜枣

43、3000 吨。恒温库发展 到 8 个,果品 贮藏保鲜能力达到 1.2 万吨。粮食播种面积 30 万亩,其中小麦 11 万亩,玉米 6.5 万亩,地瓜 8 万亩,杂粮 4.5 万亩。粮食单产 615 公斤,总产量 19 万 吨。油料播种面积 9 万亩,总产 1.68 万吨;蔬菜面积 8.5 万亩,年产 20 万吨;有 金银花、槐米、栝楼、山楂、丹参等中药材 20 余种,面积 2.8 万亩,年 产 0.7 万吨;棉花零星种植约 5000 亩,黄烟基地 5000 亩,年产优质烟叶 80 万公斤。 2006 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 值 19.7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49 家,

44、实现工业总产值 43.9 亿元, 32 同比增长 25.2%,实现增加值 12.27 亿元,增长 22.5%。实现 产品销售收入 41.7 亿元,增长 25.3%;实现利税 4.9 亿元,增 长 29.1%;实现利润 2.97 亿元,增长 25.2%。规模以上非公 有 制工业实现增加值 8.99 亿元;占全部工业的 45.63%,其中, 私营工业实现增加值 5.6 亿元。#x 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 7 家,科技型企业 20 家,建立 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4 个,实 施企业技改项目 28 个,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 值的比重提高 3 个百分点。 6.科教文卫 #x 区社会救助体系不

45、断完善,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 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明显 好转。2006 年,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6440 元,增长 14%;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 资 11222 元,增长 1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3646 元,增长 1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1966.15 元,增长 17.5%;人均居住面 积 24.96 平方米。全年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 育保险参保 人数分别达 0.96 万人、0.21 万人、0.99 万人、 0.36 万人和 0.36 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 5143 万元。#x 33 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 17024 人。完成了 123 个自然村的

46、通 自来水工程,9.1 万名农民吃上洁净的自来水。新建、改建了 9 处乡镇(街道)敬老院。 #x 区科技进步较快。多年来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共 有市、区两级学科带头人 27 名, “十五”期间共取得各类成果 1162 项,引进、推广先进技术 76 项,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科 技先进县”。 #x 区教育事业发达。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248 处,其中省 级规范化学校 2 处,市级规范化学校 20 处,高中学校 5 处,幼 儿园、小学、初高中及职业技术学 校体系齐全,公、民办学校 兼有。拥有专门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3 处,每年可以为各行业输 送合格人才 1500 多人。 #x 区文化工作以发展先进

47、性文化、挖掘历史文化、弘扬 传统文化、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 目标,坚持“二为”方 向、 “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 新,推动了#x 区文化事业快速发展。2006 年,有公共图书馆 1 处,档 案馆 1 处,体育馆 1 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 34 达到 98%和 95%。 #x 区有卫生机构 19 所,其中,医院、卫生院 15 所,卫 生防疫防治机构 3 所,妇幼保健机构 1 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 床位 628 张,卫生技术人员 936 人,其中执业医师 654 人,注 册护士 363 人。完成了 6 个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改造,较好解决 了参合农民医疗保

48、障问题。 7.#x 镇概述 #x 镇位于#x 省#x 市东北部,与临沂苍山、费县接壤。 全镇辖 19 个行政村, 149 个自然村、总人口 4.2 万人,总面 积 142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45 万亩。地理位置优越,邮电通 信等基础设施齐全。东距#x、连云港 100 公里,西距京沪铁路、 104 国道及京福高速公路 30 公里,南距大运河 40 公里,徐州 观音机场 80 公里;枣辛路、#x 路等省级公路穿境而过,交通 十分便利;电力充足,110 千伏变电所向全镇提供稳定的电源; 资源环境优势突出,境内金矿、石灰石、 铁矿石、 大理石、 天青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分布集中,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49、众多, 文化底蕴丰富,森林植被茂盛,享有“天然公园和聚宝盆”的美 35 誉。2004 年实现 GDP3.2 亿元,财政收入 1300 万元,农民人均 纯收入 3005 元。 #x 镇素有鲁南“旅游大镇”之称,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旅游开发条件得于独厚。境内有七十二崮之首的国家级森林公 园抱犊崮,有国家级地质公园熊耳山抱犊崮地质公园。两 个国家级公园呈东西相对之势。国家地质公园集双龙大裂谷、 天然溶洞群、黄龙洞府、龙抓屋、牡丹庵、龙泉河、八戒洞、 巨龙洞等景点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 开发价值。境内还有洪门葡萄生态示范村,已被国家农业部命 名为洪门生态庭院开发富民计划示范村,还有龙床水库风景区、 红山峪民俗村、沧浪渊、龙门观、鲁南农民第一党支部遗址, 贫民私塾旧址等风景区,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 了广阔的前景。 3.3 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3.3.1 优势条件 1、基础设施齐全 本项目位于#x 镇政府驻地北侧,北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