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高中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道.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865236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高中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高中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高中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高中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高中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高中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高中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道.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高中部建设项目 (二)项目承办单位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公立) (三)项目负责人 校长、法定代表人:柳怀灿 (四)项目类型 新建 (五)项目建设地点 临泉县南护城河南岸,交通南路以东,北距交通桥 180 米。 (六)项目建设目标 2002 年经临泉县委、县政府研究并予以立项,要求临泉二中新选校址,按照省级示范高中标准,新建高中部。高中部规划校区面积12 公顷(围墙已拉好),总建筑面积 64710 平方米,具体单项工程如下: 1、76 个标准教室教学楼一栋,建筑面积 10500 平方米; 2、学生及教师公寓四栋,建筑面积 1820

2、0 平方米; 3、400 米环形跑道标准化田径场一座; 4、科教楼一栋,建筑面积 12100 平方米; 5、学生食堂一栋,建筑面积 5610 平方米; 6、行政办公楼一栋,建筑面积 2100 平方米; 7、教师办公楼一栋,建筑面积 3800 平方米; 8、图书楼一栋,建筑面积 5800 平方米; 9、报告厅一座,建筑面积 3800 平方米; 10、体育馆一座,建筑面积 2800 平方米 11、与上述工程配套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 (1-3 号工程已破土动工) (七)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 7372 万元,其中: 固定资产投资 5812 万元; 无形资产投资 1210 万元; 开办

3、费 93.76 万元; 预备费 116.24 元; 建设期利息 140 万元。 项目总投资 7372 万元,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自筹资金 3372 其中:万元,申请银行贷款 4000 万元。 (八)项目财务分析和贷款偿还计划 项目建设期一年,第二年即可进入正常收益期,项目计算期永续。 正常收益年度,每年经营现金流入 2300 万元,经营现金流出 980万元,经营现金净流量为 1320 万元。 贷款偿还期四年: 项目计算期第二年偿还本金 1000 万元,利息 280 万元; 项目计算期第三年偿还本金 1000 万元,利息 210 万元; 项目计算期第四年偿还本金 1000 万元,利息 140 万

4、元; 项目计算期第五年偿还本金 1000 万元,利息 70 万元。 (九)研究工作依据 1、国家计委关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规范 2、项目承办单位的可行性分析、商务计划书及现场勘察、核对等基础资料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4、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及中学评估验收方案及评估细则 5、安徽省教育事业“九五”和 2010 发展规划 6、2003安徽统计年鉴 7、2003阜阳统计年鉴 8、近五年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同行业资本报酬率指标、技 、术经济学建筑工程评估基础等相关资料。 二: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是阜阳市一所规模最大的公立完全中学,坐落在临泉县城北泉河之滨,占地

5、 50 亩。现有 114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 9444 人,其中:高中班 58 个 4564 人,初中班 48 个 4128 人,高中复习班 8 个,725 人。在岗教师 387 人,其中:本科学历 282 人,大专学历 105 人;高级教师 88 人,中级教师 144 人。学校现有教学楼三栋、综合办公楼一栋、学生食宿楼一栋、教师宿舍楼一栋。建有一个多媒体实验室、四个微机室、两个语音室,此外还有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活动室等,各室配套设施齐全。班班有透视幕、投影仪、自动幻灯机,基本上能实现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1998 年被省教委评为省级一类电化教学达标学校,2002 年成为

6、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示范中学。 近年来,学校实行教师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聘任制,同时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激励机制、评估机制。通过科学、严格管理,学校形成了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的良好局面。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多年居阜阳市同类学校之首,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得到了全县人民的认可,是广大学生及家长的首选学校。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需新征土地新建一所花园式的现代化学校,实现初、高中分离,原校址为初中部,新校址为高中部,力争 2007 年将高中部建成省示范高中,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现代化接班人。 第二章:项目背景 一:项目宏观环境分析 在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历史进程之际,教育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

7、、先导性、基础性的关键领域,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加快教育发展,就是要突出体现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为全国人民确定了一个跨世纪的宏伟纲领,实现这些宏伟的任务,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多层次的大批优秀人才。我国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以什么样的面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这不仅是关系到我国整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 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 21 世

8、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已经到来的 21 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为 21 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党中央关于 21 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教育,要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认识全面振兴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认真实施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设生机勃勃的 21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

9、计划 是在贯彻落实世纪中国教育事业。 ,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 到 2010 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 15。行动计 ,划提出了采取的主要措施。措施包括: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等。 (一)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 面对 21 世纪的挑战,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地位,关键在人才。实现新时期宏伟蓝图的人才就来自今

10、天的中小学生。基础教育是 21 世纪教育发展“重中之重”的认识还没有到位。因此,在举国上下实现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根本性转变,绘制“十五”宏伟蓝图之际,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仍是当务之急。 (二)我市教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阜阳市教育事业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2003 年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 2 所、中等专业学校 15 所、普通中学465 所、小学 3672 所;专任教师拥有量为:普通高等学校 638 人、中等专业学校 786 人、普通中学 26077 人、小学 42467 人;在校生为:普通高等学校

11、12432 人、中等专业学校 13772 人、普通中学 455226人、小学 1265189 人。 (三)临泉县教育发展现状 全县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猛,2000 年,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小学达到 99.2以上,初中达到 83以上。 全县现有中等师范学校 1 所,在校学生 850 人; 2003 年拥有普通中学 72 所(其中高中 10 所)、职业中学 31 所、小学 758 所;在校 、小学 272846 人。学生为:普通中学 134688 人(其中高中 19825 人) 全县教职工总数 12994 人,其中专任教师 12187 人。高中(

12、含职高)专任教师 587 人,初中(含职初)专任教师 3872 人,小学专任教师 7481 人,其他专任教师 247 人。 二:国家相关政策方针 (一)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指导原则 迎接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赋予了教育新的历史发展使命。教育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建设为关键,以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步伐,迈向新的发展目标。教育纳入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发展战略思想 1、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新时期教育发展要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积极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

13、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根本指导方针。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创造能力的首要途径,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可靠保证。必须从新的历史高度来重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三个面向”为根本指导方针,使教育成为经济繁荣、民族振兴的核心因素;在智力提供、知识创新和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促进功能。 3、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作为根本性战略任务。必须围绕着这一战略任务的实现,调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一切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和有利于培养更多更好专门人才的教育、培训方式都应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发展。

14、 4、以最大程度满足国家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发展导向。面对迈入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前首要和突出地表现为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需求。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愿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我们必须站在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重视培养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的同时,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着重解决好教育供给滞后于人民群众需求的矛盾,以最大 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基本发展导向,调动一切社会资源,积极扩大教育供给,尽最大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更好接受教育的机会。 5、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发展和调节机制。加快教育发展步伐,必须转变观念

15、,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理顺教育发展运行机制,在深化改革中获取新的发展动力。 (二)新时期教育发展需把握的指导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坚持国家主导和社会办学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公平、公正性原则。要在提高教育发展效率的同时,大力促进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坚持面向全体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受教育问题,为全体公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要通过调整政府公共政策,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 (三)战略目标 应对世界范围内更加激烈的科技革命和新经济挑战,为国家实现第三步发

16、展战备目标奠定人才保障基础,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层次、高质量教育的旺盛需求,教育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基础教育跃向全社会普及的新台阶。在 2000 年实现基本普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和继续巩固、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努力扩大普九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范围,争取实现中西部贫困地区基本普九义务教育,全国初学率达到 90以上,国民基础教育跃向新的台阶。 城镇初中毕业生基本升入高中阶段就学。高中阶段(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校生在 2000 年的 2700 万人基础上争取达到 4600 万人左右;使高中阶段入学率由 44提高到 60左右,基本实现城镇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就学的目标。

17、 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加速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到 2005 年,全国高校全部建立校园网,并与互联网相连;高中阶段学校基本普及计算机教育,多数学校能与国际互联网连接;远程教育网络基本覆盖全部初中阶段教育和部分小学;全国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中小学能够收唇逃缡咏谀浚占熬拍暌逦窠逃牡厍敬锏矫克行忌枇扑慊淌遥糠盅芊梦驶恢行扑慊涤辛空锏?20:1;师资培训率先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公共教育信息资源初步实现全民共享。 三:安徽省教育发展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九五”期间,我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提前实现,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9.55,初等教育完成率达 98.65,高中阶

18、段毛入学率达到 33,青壮年文盲率由“四普”时期的 19.5下降到 2.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过 8.5。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再就业培训、文化技术业余学习等成人教育蓬勃发展。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步伐,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十五”期间,我省教育将根据经济社会阶段性的发展需求,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确实保证教育结构、教育质量和教育条件都有较大程度的优化与改善。 一个巩固。认真抓好“两基”的巩固提高,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素质。努力提高国民教育普及程度,扎扎实实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仍是“十五 ”期间整个教育发展“重中之重”的任务。要重点推进尚未实现“两基”目标的老、少、边、穷地区的“两基

19、”工作,确保实现全省普九义务教育的巩固与提高。到 2005 年,3-6 岁幼儿入园率进一步提高,青壮年非文盲率控制在 95以上。全省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90以上。 两个扩大。继续扩大高中阶段的招生规模,继续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着重解决好教育供给滞后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需求的矛盾,调动一切社会资源,积极扩大教育供给,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找嬖龀慕逃枨螅不站媒韬蜕缁岱古嘌骷陡骼嗳瞬拧?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有步骤地在大中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城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控制现有学校的办学潜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完全中学的高、初中分离,扩大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保持普

20、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合理比例,促进协调发展。力争到 2005 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48左右。 三个调整。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学校布局结构、教育体系结构。基本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相互贯通和协调发展,将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置于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通过合并、合作等途径,对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合理调整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使全省高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结构合理,资源供给适度平衡。通过推进多种形式的共建,进一步完善与在皖部属院校的共建机制,进一步完善与市政府共建省属、市属高校机制,推动高校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四个突破。在素质教育、办学体系、师资队伍、教育手段四个方

21、面有新的突破。 第三章:项目建设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临泉县教育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临泉第二中学仅占地 50 亩,每生占地不足 5 平方米,按照教育法及双基达标指标要求每位学生占地不应少于 30 平方米,又按有关规定,高中每班基本应控制在 50 人左右。就调查看城区几乎所有学校远远超过这个标准,由于学额爆满,目前出现了五个方面的不堪重负:(1)城关镇不堪重负。经济方面和师资力量压力大,负担重;(2)学校不堪重负。学生爆满,教学用房紧缺,也给学校的内部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3)教师不堪重负。学生爆满、班级超额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超负荷工作,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

22、 (5)家长不堪重负。学生爆满,给学校接纳学生增加了难身心健康。度,出现了上学难,报名难等问题。 教育的发展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目前,城区教育的发展滞后于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城市建设规划未能充分考虑到教育事业发展。临泉县的城建规划过多考虑经济效益,未给教育事业留出发展的合理空间,造成学校布局不合理、发展空间小及诸如出路狭窄及排水困难等问题。 (二)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它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纵观20 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

23、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良好的国民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因素。 中华民族曾经为人类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但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经济落后,我国的国民素质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特别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而重大的课题。我们必须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从面对 21 世纪国际竞争严峻现实出发,深刻认识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教育建设的艰巨任务。 提高国民素质,就要更加积极、更加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把培养和造

24、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作为兴国大计来抓。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科学教育发达才有经济发展;人才众多,国家振兴才有希望。缺乏科学文化武装,人才匮乏,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经验证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越来越成为决定性因素。发达国家之所以占居优势,无不以较高的科技、管理水平为其基础;我们国家之所以还比较落后,原因之一也是科学文化比较落后。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要特别注重培育下一代。要强调技能教育和培训,造就浩浩荡荡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三)

25、发展基础教育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根据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实施高中教育,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履行的职责,包括制订教育发展规划,贯彻执行教育法规,设置足够学校,保证必要经费和办学条件,提供合格师资,以保障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权利。 为推动向素质教育转轨,应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合理调整教育的宏观结构,在适度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使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更加合理,拓宽基础教育后的继续学习的渠道,减缓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应试的压力。另外,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全社会都要支持和关心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26、的社会环境。 二: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面临国家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教育正面临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新环境: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实现教育加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发展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全社会对教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中发挥的重大作用的认识得到空前的提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府的教育投入将继续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是教育实现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将教育同自己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27、教育是投资于未来的理念已被社会和家庭更广泛地接受,孕育着难以估量的巨大社会需求,必将调动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投入,为教育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世界经济新趋势正成为教育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量。国际上以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以及由这一革命性变化所引发的日趋激烈的国际高层次人才争夺战,正在形成强大的驱动力量,要求我国加速发展,扩大培养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尽快缩小人力资源差距,以增强综合国力,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这既是严峻的挑战,更是有利的发展机遇。 实现国家新时期发展战略目标对教育提出了加速发展的紧迫要求。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西部大开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都需要更加紧密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从根本上提出了加快扩大教育规模,扩展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形式多样化的要求,更给教育面向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机制创新和结构优化提供了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 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