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3870448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4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可行性研究报告 -I- 目目 录录 1、项目简介、项目简介1 1.1 项目背景1 1.2 项目类型1 1.3 项目名称及项目性质1 1.4 项目范围2 1.5 项目规模2 1.6 项目工期2 1.7 项目预期目标2 2、项目区基本条件、项目区基本条件.3 2.1 自然条件3 2.2 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5 2.3 社会经济条件6 2.4 土地利用现状6 2.5 项目区基础设施现状8 3、项目分析、项目分析 11 3.1 项目合法性分析11 3.2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12 3.3 项目新增耕地潜力分析14 3.4 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16 3.5 水资源平衡分析18 3.6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2

2、3 3.7 公众参与分析24 4、项目规划方案、项目规划方案.27 4.1 规划依据27 4.2 规划的原则29 4.3 工程规划标准30 4.4 规划方案比选说明31 4.5 土地利用布局34 4.6 工程布局34 5、工程设计、工程设计 37 5.1 土地平整工程37 5.2 农田水利工程42 5.3 田间道路工程47 5.4 农田防护工程49 6、土地权属调整、土地权属调整.50 6.1 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50 6.2 土地权属调整的依据50 6.3 土地权属调整拟采用的实施措施51 7、项目建设组织管理、项目建设组织管理 .53 7.1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53 7.2 项目实施进度

3、53 7.4 项目建设后运行管护56 8、投资估算、投资估算 57 可行性研究报告 -II- 8.1 投资估算依据57 8.2 费用计算标准57 8.3 投资估算费用构成61 8.4 投资进度计划61 9、效益评价、效益评价 62 9.1 社会效益62 9.2 生态环境效益63 9.3 经济效益64 10、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67 10.1 可行性研究结论67 10.2 问题与建议68 可行性研究报告 -1- 1、 、项项目目简简介介 1.1 项项目目背背景景 XX 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南麓,江汉平原北部, 北高 南低,土地利用率不高。项目区以丘陵为主,低山及岗

4、地居多,冲田塝田 为辅,内存少量中低产田,耕地后备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具有极大的土地开发整理潜力。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 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于受地貌的影响,气候呈明显的水平与 立体交叉分布,山地气候十分突出,气候条件优越。 项目区位于 XX 县 XX 镇,项目区地形较为复杂,内部水利排灌设 施配套不全,生态林网没有兴建,田间道路不够通畅,农业生产受到较大 的影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难以达到农业的优质优量产出与土地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项目实施后,除新增一部分耕地外,还可防旱、防涝、 促进水土保持,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原有耕地的单位产出率,提高项目区 内农民

5、的生活水平,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 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1.2 项项目目类类型型 项目类型:新建项目。 1.3 项项目目名名称称及及项项目目性性质质 项目名称:XX 县 XX 镇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 项目性质:土地整理。 可行性研究报告 -2- 1.4 项项目目范范围围 项目区位于 XX 县城郊,涉及 XX 县 XX 镇的青山村、公平村、三畈村、 三联村、燎原村、月塘村、陈庙村、潘冲村共 8 个行政村。 四至:东至小悟,南临安全村、五泉村,西挨青年村、石门村,北接中 分村、青石村。 1.5 项项目目规规模模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740.5210 公顷(折合 11107

6、.815 亩),总建设规模 533.3333 公顷(折合 8000.00 亩)。 1.6 项项目目工工期期 项目建设工期为一年,即从 2012 年 11 月开工,至 2013 年 10 月竣 工。 1.7 项项目目预预期期目目标标 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 XX 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出的土地整理目标和具体项目,根据XX 县 XX 镇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区农用地田、 水、路、林进行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用地的 集约利用和规模经营,增强农用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维护农民的切 身利益,通过对项目区田块形态及基础设施的配

7、套建设,建立合理的用 地结构及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 产的稳定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 可行性研究报告 -3- 2、 、项项目区目区基本条件基本条件 2.1 自自然然条条件件 2.1.1 地地理理位位置置 XX 县位于江汉平原北部,大别山南麓,地处东经 1134511415, 北纬 31023146,东临黄陂,西接安陆、云梦,北靠广水、大悟,南临 孝南区,是一个城乡结合、农工商贸旅游全面开发的新县。版图面积 1217 平方公里,辖 12 个乡镇,445 个村(居)委员会,总人口 66.47 万人, 人均土地面积 0.18 公顷,人口密度 54

8、3 人/平方千米,属人口稠密地区。 2000 年末实有耕地 48466.17 公顷,人均耕地 0.08 公顷。 项目区位于 XX 县城郊,涉及 XX 县 XX 镇的青山村、公平村、三畈 村、燎原村、三联村、月塘村、陈庙村、潘冲村共 8 个行政村。 2.1.2 地地形形地地貌貌 项目区地形以丘陵为主,岗地居多,冲田塝田为辅,内存少量中低产 田。地势是中间高,两边较低,呈阶梯结构,为丘陵地,平均海拔高程为 50120 米,中间夹杂冲田;低山及岗地,整体坡度在 0.7525。 2.1.3 水水文文地地质质 项目区农业用水主要水源有天然降水、地表水、过境水,项目区天然 降水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 124

9、2.6mm,但降水年际变化悬殊,年内分配 不均,最大三月降水为 6、7、8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65。地表水方面有 青山河及其支流和大量坑塘,目前项目区的灌溉主要依青山河及其支流 提水及坑塘蓄水。 可行性研究报告 -4- 项目区地质为中生界和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属粘土、亚粘土层, 下部为砂石砾石层,上部为粘土、亚粘土层。 2.1.4 气气候候 项目区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四季分明,严冬酷暑短, 雨热同期,无霜期 240 天,适宜于喜温作物和水稻的栽培,也有利于秋 播作物安全越冬。5以上的活动积温为 5594.7, 最高气温 39.5,最 低气温-13.5,年平均气温 15.5,

10、年平均降水量 1242.6mm,最大降水 量 1587.6mm, 年最小降水量 662.5mm, 年平均蒸发量 1544.1mm, 年 平均相对湿度 76,年均日照数 2400 小时,历史最大风速 18m/s,常年 主导风向为北风、东北风。 2.1.5 植植被被 项目区生物资源种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 棉花、油料作物等,以粮、棉、油、绿肥为大宗。林木主要有小叶杨、湿地 松等,灌木主要有兴胡安子、羊草等。 2.1.6 土土壤壤 项目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水稻土、黄棕壤土、砂壤土,土层厚度大于 1 米,耕作层厚度大于 0.5m,砾石含量小于 5%,少量地段为潮土,土壤肥 力中等,

11、保水、保肥性能好,PH 值在 6.67.5 之间,有机质含量 1.012.00,保水保肥性能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可行性研究报告 -5- 2.1.7 自自然然灾灾害害 项目区由于水利设施不配套、林网不齐,加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常 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发生,降雨量大时,又存在排涝能力差,部分农田严重 受涝,影响其播种面积。项目区内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是干旱、雨淞和洪涝。 项目区灾害性天气有春季的低温阴雨和早春冻害;夏季的高温干旱 和暴雨洪涝;秋季的寒露风和连阴雨;冬季的寒潮、冰雹、雨淞等。龙卷风、 冰雹是偶发性的,仅在局部发生。 2.2 自自然然资资源源和和环环境境条条件件 2.2.1 光光热热资资源

12、源 项目区太阳年辐射总量 111.5 千卡/cm2,最高年 121.14 千卡/cm2,最 低年为 93.7 千卡/cm2。项目所在地区的日照百分率历年平均是 50%以上, 最大是 8 月,为 60%,最低是 3 月,为 30%。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 15.7, 最高(1961 年)为 16.4,最低(1969 年)为 14.5。该地区最长无霜期为 272 天(1961 年)、最短为 179 天(1963 年)。 2.2.2 水水资资源源 项目区内雨量充沛,河溪纵横,库塘密布,径流量大,地表水源丰富, 多天然淡水,水质较净,地下水较丰富。 2.2.3 生生物物资资源源 项目区生物种类具有多样性和

13、复杂性。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棉 花、油菜、花生、蔬菜、水果、苎麻等,林木为马尾松、枫香、栎杂林、薪炭 可行性研究报告 -6- 林及人工栽培起来的松、杉、茶树等。动物资源有畜禽及水产品等,水产 品以鱼类为主。 2.3 社社会会经经济济条条件件 项目区共涉及 8 个行政村,分别是青山村、公平村、三畈村、三联村、 燎原村、月塘村、陈庙村、潘冲村。 项目区总人口 10000 多人,有效劳力 5 千多人,人均耕约 0.8 亩,人 均收入约 2800 元。 2.4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现现状状 可行性研究报告 -7- 单位:公顷 XXXX 县县 XXXX 镇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土地利用现状表镇新农村试点

14、土地整理项目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公顷 灌溉水田旱地园地林地农村道路废弃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水库水面河流农村居民点荒草地 地类 011013021031104114117113111203311 合计 公平村 67.031 11.172 6.632 2.511 7.891 0.118 7.898 6.244 8.200 117.697 潘冲村 57.749 7.220 1.041 1.232 3.652 0.035 7.382 2.055 3.360 83.726 陈庙村 75.438 1.324 1.948 0.710 14.962 0.057 94.439 月塘村 74.167 3.022

15、 3.043 1.081 7.000 0.730 3.640 2.023 9.263 103.969 燎原村 48.345 0.880 1.001 1.279 3.360 3.473 3.894 5.884 68.116 三畈村 32.437 46.361 0.888 1.653 6.801 7.330 9.308 104.778 三联村 75.591 6.569 1.604 1.772 6.852 0.594 0.998 2.100 96.080 青山村 40.264 12.356 0.083 1.656 3.889 0.878 8.823 3.767 71.716 合计 471.022 8

16、4.558 3.022 14.292 12.508 41.393 3.065 14.495 46.985 38.881 10.300 740.521 备注项目区总面积为 740.521 公顷 可行性研究报告 -8- 2.5 项项目目区区基基础础设设施施现现状状 2.5.1 排排灌灌系系统统现现状状 目区主要从附近青山河及其支流提水、堰塘蓄水,可用来灌溉的地 表径流较为充足。项目区内部分农田靠坑塘蓄水灌溉农田,但坑塘杂草 丛生,淤泥极厚,需水量小,影响灌溉。 项目区内灌排设施不齐全,缺乏统一规划管理,沟渠大部分为农民 自行挖掘,布局不合理,致使地块凌乱,路渠不配套。 项目区受经济状况和地势条件的

17、影响,灌水不能进行有效节制和调 配,同时洪涝灾害年间,对外来水不能进行有效抵御,直接影响农业的正 常生产。因此,项目区内现有的地面灌排水设施无法满足整个项目区农 业生产需求,急需解决和完善。 2.5.2 交交通通状状况况 项目区近几年实现村村通,大多是水泥路,具备项目实施必需的主干 道路,水泥路面宽 2.5m5m,与外界联系方便快捷。 但项目区内道路建设状况较差,还未形成一个干路、支路、田间道路 相互连接贯通、布局均匀、合理的道路体系。除以上所叙述的,其余道路 等级普遍较低,坑凼较多,部分路段全为泥土路面,走向紊乱,雨天通车 困难。项目区生产路较少,比较零乱,并多为土路,路面一般宽在 0.51

18、.2m,只能供田间作业人员徒步或小型简单农机具通行,大型农机 行走不便或无法进入,耕作不便,更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农产品很难运输, 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但各项目片均距离干线公路、道路很近,可通行 大型机械,为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交通保障。 可行性研究报告 -9- 2.5.3 居居民民点点现现状状 项目区内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其形成原因与当地较为落后的生产 现实密切相关,耕地分散,出行不便,限制了群众规模居住的愿望,根据 当地意见,对居民点的安置问题宜采取分步解决的方式,应充分尊重群 众意愿,待项目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再做统一安排。 2.5.4 电电力力设设施施状状况况 经过电网建

19、设和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户户通电工程以及历年的大 修技改项目,所有的行政村均有 10KVA 变压器,线路已通至各村,较好 地解决了农村缺电、用不上电和农民用不起电的问题。项目区电力线路 (包含高压、低压)和电网负荷基本完善,电力能够满足农村各项用电及 项目建设用电的要求。 2.5.5 生生态态环环境境状状况况 项目区境内雨量丰沛,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来自降雨径流、境外来 水、地表水等。地表植被有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两种,有自然植被和人工 植被两类。现存植被均为次生林或人造林。 2.5.6 基基础础设设施施状状况况对对规规划划的的影影响响 经过对项目区的实际踏勘,结合现状,可以看出项目区与外界联系

20、 的交通设施及电力设施状况较为完善,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便利。而 项目区内道路交通设施及农田水利设施明显薄弱,尤其是道路交通问题, 群众反映尤为强烈,因此在项目规划设计时考虑的主要问题是改善交通 条件、塘堰清淤、提水灌溉等问题,即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的基础 可行性研究报告 -10- 上,通过对现有水利设施的维修改造,适当增加必要的配套设施,提高设 施服务质量,因地制宜地对项目区田间沟渠路林进行整体系统的规划布 置,既要升级改造沟渠,又要提高其分布密度与均匀度,使得项目区耕地 旱期灌水方便,涝期排水通畅;同时要改善、优化项目区内的道路设施, 提高田间道和生产路的铺设标准,增加道路的总面积,并

21、完善其布局,方 便农民生活及农业生产,争取达到道路通顺、灌排合理、生态良好的目标。 可行性研究报告 -11- 3、 、项项目分析目分析 3.1 项项目目合合法法性性分分析析 项目区建设按照规定程序经依法审查批准而实施。该项目实施与中 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是一致的,符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 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符合省、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及土地用途管制原则,符合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要求。项目的 实施与土地利用将在 XX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与指导下进行,符 合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要求。通过项目

22、实施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 有力地促进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同时也将极大的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 境,对项目区进行土地综合治理,是项目区人民群众人心所望,人心所盼。 3.1.1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总总体体规规划划对对项项目目的的要要求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对土地需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该地区范围内全部土地 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做的总体的战略性的布局 和统筹安排。项目区采取田、水、林、村及各业建设的综合整治,增加耕 地及其他农用地的有效面积,改进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 保障本县国民经济的可待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

23、高。 本次选中的项目区均属于低丘、中低产田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 本项目按照“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的原则,通过对项目区进行 田、水、林、村及各业建设的综合整治,以达增加耕地及其他农用地的有 可行性研究报告 -12- 效面积,改进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本县国民经济的 可待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该项目是完全符合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要求,是对规划的具体落实。 3.1.2 其其他他法法律律、 、法法规规对对项项目目的的要要求求 项目区土地整理工作以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低丘岗地改造 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为指导,严格按照规定程序依法审查批准而实施, 项目规划在搞

24、好水土保持等前提下,始终围绕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增加有效耕地、农地面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实现 土地利用分区用地管制等具体要求进行。项目本着坚持“技术可行、经济 合理、环境协调”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合理的 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做好涉林审批手续,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 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该整理项 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 华人民共和国林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要求。 3.2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限限制制因因素素分分析析 3.2.1 自自然然限限制

25、制要要求求 (1)项目区属于丘陵地区,整理对象主要是岗田、冲田、塝田以及坡 度小于 25的低效利用林地,项目区土壤侵蚀严重,部分地区无耕作层, 特别是荒山地区,因此在项目规划、实施时,应考虑坡度、坡长、土壤侵 蚀、土层厚度等因素,满足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的要求;通过土地整理, 修筑梯田、增加林地覆盖等,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可行性研究报告 -13- (2)项目区大多农田排灌渠系未配套,除少部分位置较好的冲田外大 部分是望天田,且项目区降雨分布不均匀,降雨量较大季节与作物需水 季节不匹配,往往使得作物遭受旱或涝灾。项目区原有少部分渠道,年久 失修,损坏严重,通过增加排灌设施的布置,解决水资源问题

26、是十分必要 的。 (3)项目区存在大量因排水不畅引起的中低产田,并且由于农民农业 投入减少,使得地力逐渐下降,因此必须通过土地整理改造,修建排水系 统,改造冷侵田,以提高土壤肥力,使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4)项目区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田间道宽在 23.5 米之间,生产路 在 1 米左右,绝大大部分是土路,道路铺设标准低,踏勘时发现许多生产 路高低不平,损毁严重,同时由于缺乏管理,部分通村公路也存在一定的 破损状况,农机下田不便。 3.2.2 社社会会限限制制因因素素 (1)农民投入的积极性低:项目区土地利用重用轻养,农业投入减少, 地力逐渐下降;耕作方式单一,土地生产科技含量不高,机械化

27、程度不高, 致使农田产出效率相对低下;因此需要经过开发整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充分发挥耕地的 生产潜力。 (2)资金来源有限:丘林地区土地整理是一项需较大投入的土地、水 利、道路、水土保持等综合改造工程,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地方投入十 分有限,因此目前低丘岗地土地整理项目是有限的,增加耕地数量也是 有限的,必须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扩大项目的覆盖范围。 可行性研究报告 -14- 鉴于以上分析,项目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为改善道路交通条件, 提高项目区内的灌水能力和排涝能力;进行土地平整,依地形修建成梯田, 使田块形状规整、规模适中,以提高农业机

28、械作业效率;配套农田水利、 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便项目区农民进行生产生活。同时大力推 广作物新品种,新的施肥技术和耕作方法,逐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 产量,以保证项目区内耕地旱涝保收。 3.3 项项目目新新增增耕耕地地潜潜力力分分析析 由于地形地貌的自然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社会经济因素 的制约,项目区土地利用程度不高,土地利用结构有待优化。 (1)项目区内有荒草地约 12 公顷,经实地踏勘、综合群众意见、经济、 生态等方面的因素,项目区内零星分布的荒草地均可开发为耕地。 (2)项目区通过土地平整可增加部分耕地 表表 3-1 新增耕地潜力来源分析表新增耕地潜力来源分析表 单位:公

29、顷 耕地来源废弃坑塘荒草地合计 耕地增减情况 (-增、+减) +4+12+16 通过上述分析,预计整理可新增耕地面积 16 公顷,新增耕地率达 3.00%。 由此分析,项目区完全能够达到所要求的新增耕地率水平。通过农 田水利设施、交通设施等的进一步配套和完善,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 高土地利用率,提高项目区各类农业用地的土地产出率。 本项目的实施一可增加耕地面积,二可提高当地群众农业生产积极 性,一举多得。项目实施成功后,可极大的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利于 可行性研究报告 -15- 日后机械化作业,利于进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显著。 可行性研究报告 -1

30、6- 表表 3-2 XX 县县 XX 镇镇新新农农村村试试点土地整理点土地整理项项目整理前后土地利用面目整理前后土地利用面积对积对比表比表 单位:公顷 XX 县县 XX 镇镇新新农农村村试试点土地整理点土地整理项项目整理前后土地利用面目整理前后土地利用面积对积对比表比表 单位:公顷 灌溉水田旱地园地林地农村道路废弃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水库水面河流农村居民点荒草地 地类 011013021031104114117113111203311 合计 整理 前 471.022 84.558 3.022 14.292 12.508 41.393 3.065 14.495 46.985 38.881 10.

31、300 740.521 比例 63.61%11.42%0.41%1.93%1.69%5.59%0.41%1.96%6.34%5.25%1.39%100.00% 整理 后 487.022 84.558 3.022 14.292 12.508 35.693 3.065 14.495 46.985 38.881 0.000 740.521 比例 65.77%11.42%0.41%1.93%1.69%4.82%0.41%1.96%6.34%5.25%0.00%100.00% 增减 16.00 0.00 0.00 0.00 0.00 -5.70 0.00 0.00 0.00 0.00 -10.30 0.

32、00 备注项目区总面积为 740.521 公顷 可行性研究报告 -17- 3.4 项项目目区区土土地地适适宜宜性性评评价价 3.4.1 评评价价范范围围 本次项目,综合考虑各方因素,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所针对的主要 用途是土地的宜农性,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范围为待整理耕地的后备 资源。 3.4.2 评评价价方方法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找出影响土 地适宜性的几个主要的土地特性或土地质量,根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 质量特点,选择重要评价因素,采用一定的方法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 系,获得土地评价单元的适宜性。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参评因子应包括对土地生产力有影响的主要构成 土

33、地要素的因子,鉴于项目区属于丘陵地区,且范围不大,气候要素影响 几乎一致,因此选择的参评因子有地貌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文和排水, 其中地貌条件包括地形坡度和地形高度;土壤条件包括土层厚度、土壤质 地和有机质含量;水文和排水包括地下水位、灌排条件。各地类具体适宜 条件见下表: 可行性研究报告 -18- 表表 3-33-3 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特征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特征表 耕地 地类 评价因子 水 田旱 地 园 地林地 土壤类型中壤重壤轻壤重壤轻壤重壤、 砂壤土 轻壤重壤、 砂、粘土地貌部位岗坡地岗坡地岗坡地、坡地岗坡地、坡地、 岗地地形坡度01002502525以下 土层厚度100cm60

34、cm30 cm20 cm 灌溉条件灌溉条件好, 旱涝保收 有灌溉设施以 雨养农业为主 能灌、排,其 中排水要求较 高 以雨养为主 相邻类型水田旱地园地林地 交通条件好较好一般一般 有机质含量较高一般一般一般 根据上表可知,水田、旱地、园地、林地对土地条件的要求依次减小, 因此在规划时,依照以上顺序先后确定整理后的土地用途。 3.4.3 评评价价结结果果 根据 1:2000 实测地形图以及实地调查分析,整理后土地均可作为林 地、园地,鉴于项目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增加有 效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因此,在确定土地用途时,应优先考虑耕地。 通过调查项目区现有水田分布较分散,灌排条

35、件相对较好,土层深厚,水 田适宜性评价因子条件都符合,因此基本保持现状利用。现有旱地分布 偏离主要排灌设施,灌溉条件较差,而土壤母质层深厚,通过整理、完善 基础设施,是符合旱地耕作条件的,部分可以改为水田。荒草地主要为第 四纪红土赤红壤(赤红土),母质层深厚,质地较粘重,通过配套水利基础 设施,进行土壤改良,通过可以开垦为耕地,具体的地类根据其灌溉条件 及其周边土地用途确定。 可行性研究报告 -19- 3.5 水水资资源源平平衡衡分分析析 通过土地平整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内的灌排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 灌排保证率达到 85%以上,为旱改水方案提供了基本的设施保障。土地 整理后,项目区田块统一规划,

36、可以实现田块的规整统一,方便耕作。通 过分析研究,XX 县 XX 镇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可以最大限 度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5.1 水水资资源源需需求求总总量量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进行土地整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对 于水资源缺少的干旱地区,水资源是决定土地整理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 水资源平衡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摸清项目区的各种来水的可供水量,根据 农业、生活远景的需求,进行水土资源供需分析计算,以求得水资源供需 平衡,达到合理利用的目的。 项目区是农业生产区,无工业厂矿,本次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水 资源平衡分析中,在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计算时,只对项

37、目区内农业灌溉 用水、村民生活用水、牲畜用水进行分析估算。项目区水资源需求包括农 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两部分。 3.5.1.1 农作物品种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水田采取一季稻一季小麦的轮作方式耕种, 本报告中水田以一季稻、旱地及菜地以小麦和花生来确定农业灌溉用水 量。 可行性研究报告 -20- 3.5.1.2 灌溉设计标准 项目区降雨季节分配不均,且灌溉主要依靠天然降雨、水库、塘堰蓄 水、渠系引水自流灌溉以及提水灌溉,根据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丘陵地区地面灌溉的灌溉保证率设计标 准为:水田 8090,旱地 75%85%,征询当地农业和水利专家的意 见,结合项目区内水土

38、资源,水土气象及水量调节情况,项目片区内灌溉 设计保证率为 85%。 3.5.1.3 农业用水需求总量 (1)典型农作物的品种 项目区耕地主要为旱地,间杂有水田,水田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 结合项目区的耕地作物构成情况和当地农民耕作习惯及当地惯用的水 利工程设计标准,本规划中水田全项目区统一以一年两熟水稻作为典型 作物计算需水量。 (2)综合灌溉定额计算: 综合灌溉定额是计算农业需水量的基础,为了简化灌溉定额及用水 量的计算,在灌溉制度设计中,选择统计了水稻、油菜以及种植面积,并 计算种植比。根据各种作物的各年灌溉定额和种植比系数,计算各种作 物保证率下的综合灌溉定额。 M综=SMi M综灌区

39、综合灌溉定额; Mi不同作物灌溉定额; 作物种植面积比; S 灌区面积。 可行性研究报告 -21- 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系根据灌溉与排涝中硬化渠道的水利用系数。 水田按一季水稻一季油菜,旱地及菜地按一季油菜一季花生。 (3)灌溉需水量计算: 灌溉需水量按下式计算 W需=M A/ 式中: W需灌溉需水量(m3); M净灌溉定额(m3/亩); A灌区面积 (亩); 灌溉水利用系数(确定为 0.90)。 项目区设计年灌溉需水量见表 3-4。 项目区经改造后耕地面积 740.5210 公顷。据XX 县农业资源调查和 农业区划资料,结合项目区的地理情况,设计灌溉保证率 P=85%的灌溉 定额如下:水田按两熟

40、水稻的净灌溉定额 5044.5 m3/hm2,折合 336.3m3/ 亩计算,旱地按一季小麦一季花生的净灌溉定额 2376.8 m3/hm2,折合 158.45 m3/亩计算,得出灌溉需水量为: 表表 3-4 项项目区灌目区灌溉溉需水量分析需水量分析 灌溉定额面积需水量合计 名称 m3/hm2hm2m3m3 水田5044.5479.3322417990 旱地与菜地2376.889.580236570 2654560 项目区灌溉需水量为 265.4560 万 m3。 3.5.1.4 生活用水需求总量 项目区人畜用水主要为地下水,本次设计不予考虑。 3.5.1.5 水资源需求总量 因此,项目区总需

41、水量为:265.4560 万 m3。见表 3-5 可行性研究报告 -22- 表表 3-5 项项目区目区总总需水量表需水量表 单位:万 m3 项目农业灌溉需水量人、畜用水量小计 用水量265.45600265.4560 3.5.2 水水资资源源供供给给总总量量 3.5.2.1 降水量 依据统计资料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 1103.3 毫米,项目区面积 2669.58 公顷,根据低丘岗地改造的要求修筑梯田,采用科学合理的横坡 垄作耕作制度,对现有坑塘修正清淤,同时在坡面上采取蓄水措施,坡耕 地配合修建蓄水池,最大限度的充分拦截地面径流,按年平均径流利用 系数为 0.2。经计算,项目区地表径流利用量=

42、1103.3mm2669.58 公顷 100.2=598.07 万 m3。 3.5.2.2 客水量及水库 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103.3mm。降水多集中在每年 68 月份, 总量占全年的 69%,冬季降水量最小,占全年的 8%。 可利用地表水,主要是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通过塘堰及水库积蓄, 满足作物灌溉要求。本处采用塘堰径流法计算塘堰与水库可供水量。 计算公式:W=0.001PF 式中:W塘堰供水量(m3); 径流系数(取用 0.39); P降雨量(取用 1103.3mm); F项目区塘堰及水库汇水面积(504100m2); 塘堰蓄水利用系数(取用 0.5)。 则计算结果 W=108.45

43、 万 m3, 可行性研究报告 -23- 3.5.2.3 水资源供给总量 据实地踏勘项目区可利用水源分别为天然降雨、地表水、地下水和 过境水,可利用水源较为丰沛。 1、地表径流 依据XX 县水利志和XX 县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及 2015 年长远 规划,年平均降雨量为 1242.6 毫米,多年平均 58.9%被蒸发和向下渗透, 41.1%形成地表径流,蓄于境内坑塘、水库。项目区面积 740.521 公顷,年 径流利用率 0.3,可得可利用径流总量为 170.18 万立方米。 2、客水量 项目区有青山河穿过项目区中间,可向项目区供水量约为 120 万 m3。 3、整理后蓄水措施 项目区可供水量主要

44、来自于天然降雨,部分片区可利用坑塘抽水灌 溉,可通过以下四种方法蓄水:(1)通过修建蓄水池来蓄水;(2)通过田块平 整,将坡式梯田改为水平梯田,可蓄地表径流,增加旱地的保水、持水能 力;(3)通过田块平整,分为若干个小田块,每个田块由农民自行修建毛沟 (截水沟)来蓄一部分水;(4)在坡度较陡,无法布置水平沟的地方修建鱼 鳞坑,采取挖坑的办法分散拦截坡面径流;(5)项目区旱地农行垄作式耕 作。 3.5.3 水水资资源源平平衡衡分分析析 设计灌溉保证率为 85%时,灌溉用水供需量具体见表 2-5: 表表 2-5 灌灌溉溉用水供需平衡表用水供需平衡表 单单位:万位:万 m3 名 称需水量供水量水量净

45、余 可行性研究报告 -24- 数 量265.456290.180+24.724 可见,项目区设计灌溉保证率 85%时,水资源供给量大于需水量,项 目区内水资源供给量完全能满足需求,本设计在水源保证方面完全可行。 项目区水利工程布置的重点在于大力维修和改造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合 理确定沟渠分布密度与均匀度,蓄水灌溉,涵养水源,分配、疏导项目区 现有水资源。 3.6 生生态态环环境境影影响响评评价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 进行分析与预测,并提出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主要 是分析项目实施后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改善措施。 由于土地整理施工方式不当

46、或片面追求新增耕地等原因,容易造成 土壤及肥力流失,保肥保水能力差、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水环境恶化等 问题,因此必须通过确定合理的目标,选择正确的施工方式、模式,以实 现生态环境的改善。 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决定土地开发整理的效益,目前我国实施的土 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目标均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是实 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式,本项目的规划严格以生态经济理论为依据, 结合项目区的实际,采用“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该模式以流域土地整 理为主线,将改善土地生产条件、流域治理与增加耕地面积结合起来。具 体是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的立体复合 配置,改造坡耕地,修建水平

47、梯田等,陡坡地退耕还草还林,实行草、灌木、 乔木结合,恢复和增加植被。一方面控制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率,构 筑了新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改良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了土地利 可行性研究报告 -25- 用的生态环境条件,减少了耕地灾毁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 “坡改梯” 等建设措施,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提高了耕地质量,有助于粮食 安全。有实践表明,这种土地整理模式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土地生态条 件也明显改善。 此外本项目各工程采用生态设计,以求改善生态环境,具体措施如 下: (1)田块的规格、田面高程应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坡度确定。 (2)做到坡地梯田化,缩小坡度缩短破长,减缓水流速度,达到水土

48、 保持的目的。 (3)土地平整施工时,应将表土回填,并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好表 土,避免土壤流失。 (4)在进行坑塘清淤时,要做到对其进行人为改造达到清淤目的的同 时尽可能保留坑塘原有的自然风貌,为野生植物留下一片合适的栖息场 所和生存、繁衍的空间环境,以达到生态的永续发展。 (5)农田防护林的树种提倡选择本地树种,并注重山地造林水土保持 措施。 3.7 公公众众参参与与分分析析 3.7.1 公公众众参参与与土土地地整整理理项项目目的的意意义义 (1)公众参与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决策的重要手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思路已经不能适 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家逐渐认识到,只有

49、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项目规 划中去,充分发挥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项目规划决策 更加科学合理。 可行性研究报告 -26- (2)公众参与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决策观念转变 由被动式决策演进到参与式决策,是一种决策观念的转变。在土地 开发整理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就是项目所在区域各利益群体与项目设 计、决策人员相互交流、互通信息,促进项目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过程。 通过参与,将公众所反馈的信息融入到项目设计决策中去,从而设计出 公众真正需要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3)公众参与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决策的重要环节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涉及的是项目区公众最基本的生存资源,它首先 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以公共利益为本。因此,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决策 时,公众参与与其说是一种手段一种目的,不如说是一种理念一种义务。 公众参与是项目设计的必要条件,也是项目决策中的必要行为。 综上所述,公众参与的背景条件不同,公众参与的程度也有很大差 别,但无论从技术、经济的角度还是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