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144页优秀甲级资质可研报告 (2).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871195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148 大小: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144页优秀甲级资质可研报告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某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144页优秀甲级资质可研报告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某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144页优秀甲级资质可研报告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某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144页优秀甲级资质可研报告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8页
某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144页优秀甲级资质可研报告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144页优秀甲级资质可研报告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144页优秀甲级资质可研报告 (2).doc(1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 概述11.1 项目背景11.2 编制依据41.3 编制范围71.4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01.5结论11第二章 区域概况122.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22.2自然条件132.3相关规划指导142.4工程条件16第三章 工程建设必要性分析20第四章 主要工程内容234.1道路建设工程234.2绿化建设工程524.3水利工程604.4水网改造工程624.5电网改造工程694.6污染治理工程734.7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工程75第五章 项目组织与实施计划885.1组织管理885.2建设管理885.3施工管理895.4资金使用管理895.5劳动安全895.6工程实施计划90第六章 工程投资

2、估算及资金筹措956.1工程投资估算956.2资金筹措及用款计划123第七章 经济评价1247.1编制依据1247.2经济评价参数和方法1247.3经济费用效益分析1277.4国民经济评价1327.5项目还本付息计算136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1388.1工程分析1388.2环境预测评价及保护措施1398.3工程正效益分析1408.4结论140第九章 结论及建议1429.1结论1429.2建议142-第一章 概述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某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 项目实施主体 某公司 1.1.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和现实意义 1.农村基础设施

3、项目建设是协调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目前由于某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发展的不协调状态,成为妨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隐患。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医疗保健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公平问题尤其突出;城乡制度创新严重失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面临权益保护和发展机会上的高度平等。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促进城乡发展协调状况的根本改善,这不仅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4、所在。 2.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为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规划先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某地区决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政策措施引导、适用技术支撑和典型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本次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道路建设工程、绿化建设工程、水利工程、水网改造工程、电网改造工程、污染治理工程和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 3.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是

5、改善农村的“脏、乱、差的环境现状,改善村镇人居环境和提高某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通过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实施,能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农民的就业率,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集约利用现有农村资源:增强全区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实力,提高某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通过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实施,还可以有效解决长期困扰农村的“脏、乱、差”的环境问题,农民的生活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其次,可以提高农村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基本设施和农业耕作条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再次,可以全面提高远郊土地的使用价值,开发出更多闲置和荒废的土地,进一

6、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第四,能优化全区农村投资环境,为进一步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能有效提升某地区综合开发和产业化发展水平,增强了某地区的要素凝聚力和项目承载能力,外向型经济、地方财税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面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另外,农村水网电网基础设施的实施能彻底解决某地区水质不达标问题,提高农村供水安全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进入小康社会创造条件,电网改造和路灯设施的建设,能有效改善农村的供电现状,同时也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1.4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是立足当前着眼长

7、远。既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二是要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既要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搞好长远规划,统筹谋划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等各项事业发展,又要从经济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乡村搞起,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三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确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四是依靠群众,惠及农民。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维护好农民的权益,使农民真F得实惠,不搞形式主义,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五是讲究科学,突出

8、特色。坚持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注重体现农民特点,传承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村一面、脱离农村实际。1.1.5项目建设的总体实施原则 某地区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遵循“政府立项、公司运作、银行贷款挚支、财政补贴本息”的总体原则。1.2 编制依据1.2.1项目建议书与委托编制书1、南京市六合区江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委托书1.2.2规划依据l、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1年调整)2、中山科技园发展规划研究3、中山科技园控制性详细规划4、农民集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1.2.3规范标准l、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4年3月建设部)2、城

9、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 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 6、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10、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l1、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原则(DLT599-2005) 12、江苏省0.4千伏220千伏电网建设技术导则2003年3月 13、道路交通

10、管理设施设置技术规程(DBJ 08-39-1994) 1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5、建筑隔声测量规范(GBJ 75-1984) 1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17、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1999) 18、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1998年局部修订条文) 19、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91) 20、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2l、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2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1301-2003)2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

11、4-89)2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TG D30-2004) 2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26、城市道路设计手册(1985年) 27、交通工程手册 28、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2005年) 29、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DGJ32J11-2005) 3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31、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J96-86) 32、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3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GBJl6-87) 34、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88) 35、二十一世纪国家小康住宅设计标准 36、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2、2004版 37、江苏省住宅建设标准1.2.4相关文件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2.关于发布市政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办法(试行)的通知(建标1996628号)3、某地区关于实施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相关文件1.3 编制范围本次项目研究范围包括道路建设工程、绿化建设工程、水利工程、水网改造工程、电网改造工程、污染治理工程和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内容见表1-1。表1-1 某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内容备注1道路建设工程大顺、新民路2中新路一期3小区内中心路4妯娌河埂路5纬一路6纬二路7长府路改造8

13、纬四路9道路建设工程大顺路东延10纬六路11纬九路12纬十路13马汉河河埂路14长城路15经八路北延16经九路17经十路18经十一路19宁淮西路20宁淮东路21官塘河河埂路22绿化建设工程绿化建设工程23大顺、新明路24中新路一期25小区内中心路26妯娌河埂路27长府路改造28纬九路29马汊河河埂路30长城路31经十路32入口公园33水利建设工程妯娌河34马汊河35官塘河36妯娌河桥(红旗桥)37水网改造工程大顺、新明路38中新路一期39小区内中心路40妯娌河埂路41纬一路42纬二路43长府路改造44纬四路45大顺路东延46纬六路47纬九路48纬十路49马汊河河埂路50长城路51经八路北延52

14、经九路53经十路54经十一路55水网改造工程宁淮西路56宁淮东路57官塘河河埂路58前程雨水泵站59大史雨水泵站60电网改造工程沿大顺、新明路61沿中新路一期62沿小区内中心路63沿妯娌河埂路64沿纬一路65沿纬二路66沿长府路改造67沿纬四路68沿大顺路东延69沿纬六路70沿纬九路71沿纬十路72沿马汊河河埂路73沿长城路74沿经八路北延75沿经九路76沿经十路77沿经十一路78沿宁淮西路79沿宁淮东路80沿官塘河河埂路81污染治理工程中新路一期82小区内中心路83长府路改造84纬四路85大顺路东延86纬六路87纬九路88纬十路89马汊河河埂路90长城路91经九路92经十路932#污水提升泵

15、站94污水处理厂95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工程1.4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南京市某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估算总额为787912万元,建设工程投资估算费详见下表。序号项目名称工程造价(万元)1道路建设工程158022绿化建设工程26703水利工程6194水网改造工程33515电网改造工程43616污染治理工程86457农民集中居住小区265268建设相关费用169389合计78912本工程推荐方案78912万元,建设期3年。根据项目实施方的有关计划,确定该项目资金来源中48912万元为自筹资金(财政拨款),30000万元为银行贷款。1.5结论本次某地区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实施,对于推进某地

16、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集约利用现有农村资源,增强片区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实力,提高某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本项目计划开工时间2008年1月,计划完成时间2010年12月。本研究认为实施某地区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是必要的,经济上是合理的,技术、环境保护上是可行的,施工上是可能的。某地区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按本次可行性研究实施。第二章 区域概况2.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某地区位于南京市六合区新集镇,处于宁淮高速、宁蚌高速互通立交西南象限,南跨马汊河与浦口区相邻。某地区通过葛新路(西部干线)南联葛塘、大厂,北接六合区新集镇。葛新路与江北大道及

17、新集毛头路相通,通过江北大道与毛头路可接入南京公路二环、宁连高速(京沪高速)、宁通高速、宁洛高速,并可通过长江一桥、二桥、三桥、过江隧道连接沪宁高速、宁杭高速等高速公路网络。随着城市交通体系的逐步完善,某地区的区位优势越发凸显。某地区隶属于六合区新集镇,主要由接待、前程两个行政村的部分构成,自然村包括前程村、段郭村、李家甸村、大庄村、许楼村、屠徐村、盖干村、汪庄村、陈东村等村庄。现状人口构成主要为农业人口,常住人口约为2400人。2005年,全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以丌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推动工作,以争先进位的强烈意识,狠抓发展和富民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成绩。全年实现地区

18、生产总值148.05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9.290;实现财政收入24.39亿元,同比增长3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9亿元,同比增长3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68亿元,同比增长16.32;合同利用外资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2.2自然条件1.地理环境某地区位于北纬3993227,东经1183411903,某地区平坦开阔,地形标高在7.5m12.5m之间,地势总体来看由东向西、有南向北逐渐走低,靠近马汊河及妯娌河处地势较低。2.气候条件某地区地处中纬度,近地面受季风交替影响,季风气候明显,并形成东寒、夏热、春温、秋暖四季变化明显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

19、温15.8,全年同照时数约为1930.8小时,年日照率44在左右,无霜期达7个月。3.水资源状况(1)地表水资源:某地区河网密布,主要用于灌溉,如马汊河、井字河、妯娌河和滁河等;片区内还分布有大量的水塘,主要用于养殖业。虽然地表水资源分布,但是受降雨影响较大,丰枯水量变化较大,枯水年份,片区内干旱严重;(2)地下水资源:某地区地下水属上层滞水,主要以大气降水的补给为主,地下水位埋深在O.71.gm,水位年变化幅度在0.Sm左右。4.自然资源某地区自然资源丰富,非金属矿主要有蓝宝石、雨花玛瑙石、大理石、白云石、花岗岩、石灰石等,金属矿分布广泛,主要有铁矿、铜矿和硼矿等。2.3相关规划指导2.3.

20、1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1年调整)对某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某地区作为非城市建设用地。2.3.2南京市六合区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对某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某地区作为非城市建设用地。该片区应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充分发挥地区特色,同时也应注意环境保护。2.3.3南京六合区近期建设规划(2004-2007年)对某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1.水、电、路基础设施的协调中新路一期、经十路定位为城市主干道,红线宽度为50米;新民路、长府路改造、前程路、长城路定位为城市次干道,红线宽度为40米;纬一支路、纬二支路、纬三支路、纬四支路、纬七支路、纬八支路环形支路、经一支

21、路、经二支路、经三支路、经四支路、经五支路、经六支路定位为城市支路,红线宽度为20米。中新路一期、经十路、新民路、长府路、前程路和长城路是某地区农村的主要出行道路,也是沿线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是沿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联系纽带。道路是某地区的风景线,是其形象的体现,道路绿化应该反映它的特点,体现它的形象。道路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招商引资、提高生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妯娌河、马汊河和官塘河是某地区主要的河流,通过对其疏浚治理,保证其行洪蓄洪的功能,排蓄并举,同时兼顾区域生态及景观环境需要。某地区由远古水业公司供水,只在局部路段敷设DNS00的供水管。本次基础设施建设含有给水管

22、网的建设,彻底解决某地区农村水质不达标的问题,提高农村供水安全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进入小康社会创造条件。雨水收集管网和雨水泵站的建设能有效改善某地区洪涝状况,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利于某地区农业的稳定快速发展。某地区污水管网的建设将有效改善收集范围内农村的村容村貌,改变农村污水横溢的现状,同时也能提高附近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某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电网进行改造,新增电力设施,并进行道路的亮化工程,改善了农村的电力基础设施,为某地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某地区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新建农民居住小区,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2.4工程条件2.4

23、.1地层结构与评价1.地质结构本区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层可分为3层,自上而下逐层描述如下:O层素填土:灰褐-黄褐色,主要由亚粘土组成,局部夹碎砖、碎石,表层0.4m含植物根须,结构松散。1A层亚粘土:黄褐色,含氧化铁及铁锰质、央狄色斑块,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硬塑,中等压缩性。1B层亚粘土:黄褐色,含氧化铁及铁锰质、狄色斑块,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软塑,局部硬塑,中等压缩性。1C层淤泥质亚粘土:灰色,含少量有机质及腐殖质,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流塑,局部软塑,高压缩性。1D层亚粘土:狄色,含少量有机质及腐殖质,粉性强,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

24、干强度及韧性低,软塑,局部流塑,中等压缩性。1E层亚粘土:灰一灰黄色,含少量有机质及腐殖质,粉性强,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低,软塑,中等压缩性。2A层亚粘土:黄褐色,含氧化铁及铁锰质结核、央狄色团块,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硬塑,局部坚硬,中等压缩性。2B层亚粘土:褐黄色,含少量氧化铁及铁锰质、夹少量灰色斑块,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硬塑,局部软塑,中等压缩性。2C层亚粘土:褐黄色,含氧化铁及铁锰质结核、央灰色斑块,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硬塑,局部坚硬,中等压缩性。2.工程地质结构评价O层填土:物质以压粘土为主,央有植物根系,局

25、部地段夹少量碎石、砖块,结构松散,工程性质差。1A层亚粘土:呈硬塑状态,容许承载力 cr0=180kpa,压缩模量建议值ES 1-2=7.0Mpa,工程性质较好。lB层亚粘土:软塑,局部硬塑状态,容许承载力建议值Q0=140kpa,压缩模量建议值ESl-2=6.3 Mpa,工程性质一般。1C层淤泥质亚粘土:流塑,局部软塑状态,容许承载力建议值Q0=80kpa,压缩摸量建议值ESl-2=3.2Mpa,为勘察地段最软弱土层。1D、1E层亚粘土:砂性强,软塑状态,容许承载力建议值Q0=130-150kpa,压缩摸量建议值ESl-2=6.1-7.1Mpa,工程性质一般。2A、2B、2C层亚粘土:呈硬塑

26、坚硬状态,容许承载力建议值Q0=230280kpa,压缩模量建议值ESl-2=6.58.1Mpa,工程性质较好。2.4.2场地地震效应1.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20011-2001)附录A,勘察线路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O.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2.土的类型、建筑场地类别和抗震地段划分片区地表下20米深度范围内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度Vse小于260ms,根据南京地区的地质资料和本次勘察资料,拟建片区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3米,小于50米,故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特征周期值为0.35s,属于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3.地震液化勘察线

27、路20米深度范围内无可液化土层分布,不考虑其地震液化的影响。2.4.3水文地质1.地下水类型、水位勘察场地地下水类型属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浅部地层中,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为主,向低洼处排泄或蒸发排泄。地下水位埋深在0.71.8米,水位年变化幅度在0.5米左右。2.地下水和场地土腐蚀性评价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G表G.0.1和地基土特性,判定拟建区场地环境类型为二类。拟建区场区和附近无明显污染源,根据经验判定场地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2.4.4不良地质场地位于7度地震区,此外无岩溶、滑坡、泥石流等影响场地稳定性的特殊不良地质作用,工程地质条件总

28、体上较好,场地及地基稳定,易于建筑。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场地及其附近均无活动断层及发震断裂通过,厂地区域地质稳定。第三章 工程建设必要性分析3.1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是协调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解决农村“三农问题”的需要。目前由于某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发展的不协调状态,成为妨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隐患。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医疗保健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公平问题尤其突出;城乡制度创新严重失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面临权益保护和发展机会上的高度平等。只有加强

2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促进城乡发展协调状况的根本改善,这不仅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农村“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所在。3.2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为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规划先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某地区决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政策措施引导、适用技术支撑和典型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本次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道路建设工程、绿

30、化建设工程、水利工程、水网改造工程、电网改造工程、污染治理工程和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3.3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是改善农村的的“脏、乱、差”的环境现状,改善村镇人居环境和提高某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需要。通过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实施,能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农民的就业率,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集约利用现有农村资源;增强全区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实力,提高某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需要。通过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实施,还可以有效解决长期困扰农村的“脏、乱、差”的环境问题,农村的生活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其次,可以

31、提高农村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耕作条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再次,可以全面提高远郊土地的利用和使用价值,开发出更多的闲置和荒废的土地,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第四,能优化全区农村投资环境,为进一步丌展农业招商引资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能有效提升某地区综合丌发和产业化发展水平,增强了某地区的要素凝聚力和项目承载能力,外向型经济、地方财税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面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另外,农村水网电网基础设施的实施能彻底解决某地区水质不达标问题,提高农村供水安全性,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

32、进入小康社会创造条件,电网改造和路灯设施的建设,能有效改善农村的供电现状,同时也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3-1泥泞的农村道路3-2糟糕的农村环境第四章 主要工程内容4.1道路建设工程4.1.1工程方案的基本原则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本项目是某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所有工程内容要依据南京市六合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的专项规划,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并按照工程建设时序,合理安排,分期实施,逐步完成。结合实际、优化体系本项目建设是在已有部分设施与人居的条件下,进行综合改造和建设的。因此,项目研究与建设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现实条件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并与城市整体基础设施相连接,做到符合实际、系统优化、体

33、系完整、安全可靠、利于运行。适度超前、有所创新本项目建设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要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匹配,并要有明显的地区特色和技术创新,达到示范与典范的工程目标。提高效益、注重环境本项目既是某地区综合改造项目。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把提高项目的社会效益放到首位,在满足要求与功能的前提下,尽量节约资金。同时,还要注重环境的保护与项目的生态建设,使项目体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体现环境效益。4.1.2道路系统设计1.道路设施现状某地区外部交通环境某地区位于六合区新集镇,处于宁淮高速、宁蚌高速互通立交西南象限,南跨马汊河与浦口区相邻。片区通过葛新路(西部干线)南联葛塘、大厂,北接六合区新集镇。葛新

34、路与江北大道及新集毛头路相通,通过江北大道与毛头路可接入南京公路二环、宁连高速(京沪高速)、宁通铁路、宁洛高速,并可通过长江大桥、二桥、三桥、过江隧道连接沪宁高速、宁杭高速等高速公路网络。片区境内有妯娌河、马叉河、官塘河等河流湖泊。交通优势明显,随着城市交通体系的逐步完善,片区的区位优势越发凸显。某地区内道路现状某地区内现状道路等级较低,以乡镇道路为主,道路成网较差,长府路为东西向主要联系道路,现状路宽12米,为水泥路面,金八路为新建的南北向干道,现状红线宽16米,沥青路面,中新路为东西向干道,现状红线宽16米,沥青路面,现状预留了50米通道。其它村镇之间联系道路宽度均在6米以下,以碎石和水泥

35、路面为主,交通及卫生条件较差,区内地势平坦,适合开发建设。2.某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项目道路系统规划葛新路及中新路是沟通该地区与市区其他区域的重要通道。道路红线控制细则:中新路,红线宽度为50米;葛新路,红线宽度为60米;次干道红线宽度40米;支路红线宽度为9米和20米。区内道路采用“环状+方格网”状布局,既有利于分散交通,也有利于土地的开发利用。在每个街区内,一般支路宽为920米,增大街坊路网密度,解决机动车辆通行问题。街坊支路路面设计是机非混行,同时开辟33.5米人行专用道,联系开放空间、公共绿地和景点,建立多层次的道路系统,为不同的交通行为方式提供舒适和多样化的道路选择,方

36、便市民出行。交通组织根据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互相结合的原则,在办公、商贸、人流集散交通转换处,多辟社会公共停车场,以利人车分流,互不干扰。停车场主要采用地下停车为主,辅以地面停车及沿路边停车。在商业区中心广场处修建大型地下停车场。3.道路设计理念通过对项目特点的理解,根据本项目在某地区及在路网中的地位、作用、功能定位,结合地形、社会调查、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提出以下的总体设计理念:“人、生态、交通、发展”。人:以人为本,和谐与平衡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妥善处理好道路建设与居民同常出行和企业日常运输的关系;重视沿线企业对交通的需求,达到和谐设计与建设。重点研究道路路网、各级道路的功能定位

37、及关系,使建设方案有利于主路交通的集散,有利于均衡路网流量,减少出行的绕行,有利于发挥路网整体运行效率,有利于地区规划的丌发和协调。生态:工程与环境的协调与和谐要重视道路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注重环境保护;特别注重道路生态环境景观设计,并结合周边的坏境使快速干道成为生态景观道路。交通:立足系统、网络,体现可持续本项目内道路的建设与整体路网相协调,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建设标准与功能定位相适应,力求全线标准的一致性;总结已建道路的建设经验,从交通的系统性、网络性和功能性方面,研究工程方案,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标准结构设计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充分体现新颖、轻巧、安全

38、、美观、经济、便于施工的特点,达到较高的设计水平。加强配套工程和相邻工程的衔接设计,使废弃工程减少到最低程度。发展:重视某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态,实现功能有机结合充分认识本项目在某地区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本项目与地区路网及其规划的关系,保证其具备应有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主干线的功能和作用;以“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为主线,引导某地区形态发展,实现六合区的大发展。4.总体布置原则本次研究在充分落实规划要求的基础上,结项目特点和实施性确定如下总体布置原则:合理布局路网、道路及交叉口以及优化横断面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体现合理性和经济性,既要使近期开发易于启动,又要充分考虑城市

39、发展空间,做到实用性和前瞻性的统一。树立“生态园林式社会主义新农村”意识,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设计理念,注重工程设计技术性的同时,考虑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设计的艺术性,道路设计与景观设计有机结合,既要体现新农村的风格,又要具有时代气息。总结江苏地区以往道路建设,尤其是南京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力求工程设计有所创新。充分考虑项目主管单位的资金筹措能力、偿还贷款能力,以满足某地区内不同时期的交通为目标、完善干道系统为主要目标。在空间安排上满足功能要求,方便各种管线的埋置,便于使用者多方的沟通创造良好的道路空间。充分分析和确定本项目在某地区中的功能定位,处理好总体布置与区域路网的关系,沟

40、通和完善干线交通网络,在疏解方案分析基础上,工程方案需确保设计的道路能起到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作用。满足和符合某地区规划的要求,重视近期沿线的规划调整,结合道路沿线的用地规划,避免对沿线规划用地造成严重的分割。对沿线进行调查和研究,充分摸清沿线复杂情况的变化,分析主要控制点和敏感点确定设计对策,并进行社会公众调查,处理好敏感问题,保障工程方案的项目顺利实施。注意环境保护,尽量避免深挖高填,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强调功能的综合性,强调道路与建筑、地形之间的统一和协调。在道路的设计施工及使用的过程中注重提高环境保护的投资效益,有效地保护环境,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考虑近、

41、远期结合,总体方案和分期实施方案相结合,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从交通安全角度出发,完善人行过街设施,创建无障碍设施示范城,同步建设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和弱视群体的工程设施。5.技术标准道路等级、计算行车速度、设计使用年限表4-1道路等级、计算行车速度、设计使用年限表道路名称道路等级计算行车速度计使用年限中新路一期、经十路城市主干路 (I级)v=50kmh15年新明路、长府路改造前程路、长城路城市次干路(I级)V=40kmh15年纬一支路、纬二支路、纬三支路、纬四支路、纬七支路、纬八支路、环形支路、经一支路、经二支路、经三支路、经四支路、经五支路、经六支路城市支路 (I级)v=30kmh15年路面结

42、构计算荷载标准采用:BZZ-100型;非机动车道采用:BZZ-100型;人群荷载:按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37-98)确定。抗震设防标准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l8306-2001)南京市地震基本烈度为度。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道路工程以设计地震烈度表示的设防起点一般为8度。主要线形标准(1)车道宽度如下表所示。表4-2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表车型及行驶状态计算行车速度(kmh)车道宽度(m)大型汽车或大、小型汽车混行403.75403.50(2)线形技术标准计算行车速度的确定,决定了道路的平、纵线形设计标准。 表4-3平面线形设计参数表设计车速(kmh)50403

43、0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圆曲线半径(m)700500不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m)400300150设超高推荐圆曲线半径(m)20015085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m)lOO704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453525平曲线最小长度(m)857050圆曲线最小长度(m)403525等于或小于7时的平曲线长度600a500a350a注:a为道路中心线转角,a小于2时,按2计。 圆曲线半径250m时,车道需加宽。 表4-4圆曲线每条车道加宽值表 单位:米圆曲线半径200-250150-200100-15060-10050-6040-5030-4020-30小型车0.280.300.320.350.390.400.4150.60普通汽车0.400.450.60O.700.901.001.301.80铰接车0.45O.550.750.951.251.501.902.80表4-5竖曲线设计参数设计车速(kmh)60504030最大纵坡推荐值()55.567最大纵坡限制值()7789最大合成坡度()6.56.577坡段最小长度(m)17014011085凸形一般最小半径(m)18001350600400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