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3879709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目录 第 1 页 目录 1 总论 .1 1.1 项目背景 .1 1.1.1 项目名称.1 1.1.2 承办单位概况 .1 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2 1.2 项目概况 .2 1.2.1 拟建地点.2 1.2.2 建设规模与目标 .2 1.2.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 1.3 结论与建议 4 1.3.1 结论 4 1.3.2 建议 4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 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7 3 市场分析 10 4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12 4.1 建设规模 .12 4.2 主要建设内容 13 4.3 产品方案 .13 5 场址条件 14 5.1

2、地点与地理位置 .14 目录 第 2 页 5.2 土地利用现状 14 5.3 地形、地貌条件 .14 5.4 气候条件 .14 5.5 土壤条件 .15 5.6 交通运输条件 15 5.7 场址选择 .15 6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16 6.1 技术方案 .16 6.1.1 技术方案选择 .16 6.1.2 技术工艺流程 .17 6.2 主要设备方案 19 6.3 工程方案 .19 7 饲料及其供应 .21 8 项目总体布置 .22 9 防疫与保障体系 .24 9.1 防疫体系的建设目标24 9.2 防疫体系的构建 .24 9.3 防疫技术保障体系.25 9.4 卫生防疫措施 26

3、9.4.1 防疫工作的基本内容 26 9.4.2 疫情报告和诊断 .27 9.4.3 肉牛场检疫 .27 9.4.4 隔离和封锁 .27 9.4.5 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 28 10 环境影响评价 .29 10.1 项目对环境影响的因素29 目录 第 3 页 10.1.1 粪尿及其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危害 .29 10.1.2 过度放牧对环境的影响 30 10.2 环境保护措施 .30 10.3 环境影响评价 .30 11 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31 11.1 项目组织与管理 .31 11.2 技术培训 31 11.3 经营方式 32 11.4 项目实施进度 .32 12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33

4、12.1 投资估算 33 12.2 资金筹措 34 13 效益分析 35 13.1 社会效益 35 13.2 生态效益 36 13.3 经济效益 36 14 结论与建议 37 14.1 结论 .37 14.2 存在问题 37 14.3 建议 .37 正文 第 1 页 共 38 页 1 总论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良种肉牛引进推广建设项目 1.1.2 承办单位概况 项目承办单位为。 始建于 1958 年 2 月,位于云南省东南边境 XXXX 县,坐落于 老山和八里河东山之间, 南部与越南接壤。战后恢复重建后,以种 植天然橡胶为主,是一个集边疆、山区、原战区、多民族的边境国家级

5、贫困。 共有 13 个生产队 4 个直属单位,其中有 6 个橡胶生产队(里头 寨、林管、曼棍、猫猫跳、三转弯、马店),7 个山区生产队(新寨、干 田、达比河、新城、双合地、那马、偏马)。2004 年全场总人口数 1877 人,其中:女性 889 人,占总人口数的 47.4%,少数民族 781 人,占 41.6%。全年从业人员年末人数 577 人,在职职工 291 人,离退休人员 443 人。 拥有国土总面积 2590.6 公顷,可利用土地面积仅有 800 多公顷, 占全场国土总面积的 31%,其中:橡胶 376 公顷,占可土地面积的 47%,2004 年末全场橡胶开割面积 343 公顷,开割株

6、数 14 万株,全年 生产标胶 447.4 吨,与上年同比增长 32.16 吨,增幅 7.74%;全年实现经 营收入 593.86 万元,其中:一产业(橡胶)实现经营收入 553.09 万元, 占全年经营收入的 93.14%,与上年同比增长 18.91 万元,增幅 3.29%; 正文 第 2 页 共 38 页 三产业(宾馆)实现经营收入 40.71 万元,比 2003 年的 24.71 万元,增 长了 16 万元,增幅 64.75%;全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下同) 442.05 万元,比 2003 年实际完成数 472.26 万元,减少了 30.21 万元, 下降 6.83%,其中:一产

7、业完成 382.18 万元,占 86.46%,三产业完成 59.87 万元,占 13.54%;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 712.66 万元(现行价, 下同) ,比 2003 年实际完成数 664.7 万元增长了 47.96 万元,增幅 7.22%(内:国有经济(橡胶) 558 万元,增长了 10.44%) ,完成全年计 划数 570 万元的 125.03%,超额完成 25.03%;全年实现综合利润-9.63 万元,比 2003 年实际完成数-32.17 万元下降 22.54 万元,降亏 70.07%。 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 关于编报 2006 年贫困扶贫项目计划的通知 ,农业部

8、办公 厅文件,农办垦200548 号; 2、 关于申报 2006 年扶贫项目的意见 ,扶贫办; 3、 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 4、 集团公司 2004 年度综合统计资料 ; 5、 国营良种肉牛引进项目建议书 ,国营。 1.2 项目概况 1.2.1 拟建地点 云南省文山壮族自治州 XX 县新寨、偏马、干田、那马、 双合地、达比河、新城 7 个生产队。 正文 第 3 页 共 38 页 1.2.2 建设规模与目标 1、建建设设规规模模 (1)良种肉牛引进 600 头。其中: 新寨 100 头,偏马 100 头,干田 100 头,那马 100 头,双合地 100 头,达比河 50 头,新城 50 头。

9、(2)牛舍建设 1800m2。其中: 新寨 300 m2,偏马 300 m2,干田 300 m2,那马 300 m2,双合地 300 m2,达比河 150 m2,新城 150 m2。 (3)人工饲草生产基地 1000 亩。其中: 新寨 160 亩,偏马 160 亩,干田 160 亩,那马 160 亩,双合地 160 亩,达比河 100 亩,新城 100 亩。 2、建建设设目目标标 年出栏优质肉牛 400 头。 1.2.3 投入总资金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 155 万元。其中: (1)拟申请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120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7.4%; (2)自筹资金 35 万元,占总投资的

10、22.6%。 1.2.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 1-1。 表 1.2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指 标 名 称单 位数 量备 注 1项目建设规模头600分建于 7 个生产队 2建设目标(年出栏)头400 正文 第 4 页 共 38 页 3项目建设期年1 4建设内容及规模 4.1牛犊引进头600分建于 7 个生产队 4.2牛舍建设m21800分建于 7 个生产队 4.3人工饲草生产基地亩1000分建于 7 个生产队 正文 第 5 页 共 38 页 续表 1.2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指 标 名 称单 位数 量备 注 5项目投入总资金万元155 5.1其中:牛犊引进万元906

11、00 头,1500 元/头 5.2 牛舍建设万元261800m2,200 元/m2 5.3 人工草地万元251000 亩,250 元/亩,含草种 5.4 防疫系统万元3 5.5 职工培训万元2 5.6 其他费用万元9 6资金筹措万元155 6.1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万元120 6.2 建设单位自筹资金万元35 7经济效益 7.1项目年均纯收入万元40按每头牛纯收入 1000 元计 7.2项目区年人均增收元445 1.3 结论与建议 1.3.1 结论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对扶贫的精神和要求,具有良好的建设条件 和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对 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职工

12、收入和把畜牧业发展成为该场的支柱产业之 一将起到促进作用。 1.3.2 建议 加强对项目建设、项目资金和项目经营的管理,使项目充分发挥扶 贫增收、带动本场畜牧业发展的作用;加强对职工的技术培训,提高饲 养水平,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正文 第 6 页 共 38 页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是战后恢复重新建设的,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基础 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天然橡胶为主要经济来源。 1990 年被农业 部局列入边境一线国家级扶持的贫困 之一。 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主要以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 (橡胶)生产为主,资源配置也以农

13、业为中心,形成了以橡胶种植为主 的单一农业结构,养殖业、经济作物比重低。这种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 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资金不足等主要因素的制约,调整难度相当大。 因此,伴随着结构调整的困难,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状态下这种单一农业 种植结构经受不住市场变化的冲击,极易形成大起大落。 建场早,老职工多、离退休人员多,由于经济困难,大都未进 入社会养老统筹,企业不堪重负。如此沉重的社会负担、债务负担和企 业负担,大大削弱了的盈利能力,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 此外,位于老山和八里河东山之间的河谷地带,是当年的主战 场之一,对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虽然战后进行了恢复重 建。 以上这些都是造成目前贫困的主

14、要原因。目前除橡胶外, 尚无其他经济作物,养殖业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由于受环境条件的制约, 可种植橡胶的土地面积不大,因而时至今日都未形成可以依赖的支 柱产业,职工生活处于温饱线,至今还有 181 户 511 人依靠国家救济度 日,这部分人的脱贫增收问题,一直是摆在 党委当前工作的一项中 心内容。 正文 第 7 页 共 38 页 是以山地丘陵为主,尤其是处于海拔较高的 7 个山区生产队, 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山区地貌。这些地区都不适宜发展橡胶 种植。结合的实际情况及当地产业的发展趋势,经 党委认真研 究,决定在这些高山生产队发展以肉牛养殖为主的养殖业,通过商品肉 牛的生产,使企业增效、职

15、工增收。 1、实施商品肉牛科技扶贫项目,符合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 的方针、政策;符合 XX 县各级党委、政府建立畜牧业支柱产业的战略 决策;符合“远抓林果,近抓畜牧,潜力在山,希望在畜 ”的战略构想。 2、实施商品肉牛科技扶贫项目,是以 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是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途径,符合 产 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在以橡胶产业发展为主线,走种养结合的脱贫之路,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 增效、职工增收为目的,依靠科技,大力发展良种、优质、高效的畜牧 业显得尤为必要。 3、实施商品肉牛科技扶贫项目,是 山区队职工群众的迫切需要, 是职

16、工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寄托。 山区生产队因受地理环境条件 的限制,不能发展橡胶产业,以发展热带水果、肉桂等作物维持生计, 但由于气候环境条件、技术以及市场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不显 著,山区队职工群众贫困面大,与 沿河橡胶生产队之间的贫富 差距较大。然而山区队的经济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的畜牧业取 得了较快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中拉动力较强、增长较快的产业,对于 促进种植业,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农业内部合理化和产业化之间的良性 正文 第 8 页 共 38 页 循环发挥重要的作用。结合 实际情况,发展以养牛为主的养殖业, 走种养结合之路,无

17、疑是山区队脱贫的好途径,同时还能弥补 养殖 领域的空白。 本项目的实施,将会加快 的脱贫步伐,既能使企业增效、职工 增收,又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单一的经营方式,弥补 养殖领域的空白,是一个能兴场富民的脱贫工程,对于促进 山 区队职工群众的脱贫进程和 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提供 了新的机遇。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 把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建设成惠及十几亿人口 的更高水平的

18、小康社会,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工农、城乡、地区间协调 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西部地区、弱势群体加大了扶持力度。十六 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五个 “统筹”和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发展观等新的、更明确的要求。在发展思路上这些带有方向性、战略 性的调整,必将带来政策上的调整和变化,为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新的机遇。最近在中央经济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人为本推进 国民经济全面、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发展观。温家宝总理在讲经济 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时,第一项任务就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 地位,他强调,必须在支持农业上取得显著成效,要重视粮食生产,实 行严格的农田保护制度,继续推进农业

19、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对农 业的投入,深化农村改革。 正文 第 9 页 共 38 页 农业部总经济师、局局长在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效益低的现状,只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 过培育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开发名优产品、建设商品基地、加强 市场建设、搞好社会化服务等措施,使农业实现专业化、区域化、标准 化大生产,实现农产品加工的多次增值增效,才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职工收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调整种植业结构,在发展养殖业上下大功夫, 特别要大力发展养殖业,使其成为贫困 经济效益的新的增长点。 ” 扶贫开发是

20、全国扶贫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产业政策及地 方政府的重点支持为本项目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政策环境。目前 畜牧业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商 品肉牛科技扶贫项目,是推动畜牧业大发展的重要举措,符合党和国家 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和 XX 县各级党委、政府建立畜牧业支 柱产业的战略决策;符合 广大职工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 在抓好橡胶产业化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企业发展新路子,谋求企 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本项目前景广阔,市场空间较大,项目的实施,不 但能带动屠宰、肉类加工、皮革加工及运销等二、三产业的发展,还能 丰富城乡人民的“菜篮子” ,改善人民的膳食结构

21、,另外,畜牧业和饲草 业的发展,畜产品的生产,将很好地保护和培育土壤肥力,促进生态农 业的建立,使种植与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除了良好的政策外,具备良好的商品肉牛养殖条件:一是具有 比较丰富多样的草山饲料资源和地缘优势;二是 现有近 8000 亩的 荒山和天然草场可供肉牛的放养和种植牧草;三是 党委领导班子的 正文 第 10 页 共 38 页 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给项目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本项目在良种肉牛引进、饲养技术、疫病防治等方面依托于 XX 畜牧局和 XX 县畜牧局。XX 自 1996 年实施牛冻精改良技术以来, 有效扩大

22、良种覆盖面、提高牛群质量和数量、促进了本州的畜牧业产业 化发展。先后引入西门塔尔、安格斯、短角、么拉等 8 个国外优良种牛 冻精,采用先进的人工授精技术在全州 8 县 69 个乡镇全面推广牛冻精 改良,到 2004 年,XX 牛冻精改良站点已有 102 个,配种数 45615 头, 产下杂交犊牛 12321 头。2005 年州政府决定投资 1000 万元实施XX 牛冻精改良站点项目建设,计划改扩建州级牛冻改中转站 1 个,新建 8 个县级液氮中转站(中转站建在各县品改站或畜牧站)和 300 个牛冻 改配种点,旨在建立和完善全州牛冻改站点网络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 加快牛冻精改良步伐,扩大良种覆盖

23、面,推进养牛业的提质增效和产业 化发展。除冻精改良外,州、县畜牧局在疫病防治方面也有着较强的技 术力量和多年的经验,对当地常见的牛疫病可以进行及时处理和预防。 因此,项目在种源、疫病防治方面都有技术保障。 从以上分析,本项目的建设在政策、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等各方面 都具备可行性。 正文 第 11 页 共 38 页 3 市场分析 从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看,优质肉牛开发前景看好。首先从国内市 场情况看,随着扩大内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 了明显变化,在肉食方面已不再过度集中在猪肉上,而是需要更多优质 的牛羊肉,尤其是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兴起,诸多旅游景点对牛肉,特别 是高档牛肉的需求与

24、日俱增。因此,尽管我国牛肉产量增长较快,且价 格与产量并行增长,但仍然满足不了国内市场的需要,产品较短缺,特 别是高档牛肉更为短缺。近几年,我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一些优质牛肉 来满足国内高级宾馆、饭店和其他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此外,肉牛出口 潜力大。我国的周边国家及地区是牛羊肉的主要进口国和地区。随着我 国牛羊肉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市场营销网络的不断健全,对东南亚周边国 家及地区的出口潜力巨大。 XX 充分利用与“两广” 、昆明、海南接近的区位优势,大力扶持发 展营销中介组织和运销大户,开拓外地市场,搞活流通,从而推动生产 发展,确保畜牧业增产增收。采取资金、税收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大力鼓励、支持

25、州内外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参与畜产品流通。全州涌现 出近千人的“畜禽产品经纪人”和“运销大户”活跃在城乡市场上,畜 产品成为 XX 的一大优势拳头产品。全州每年外销昆明、“两广”和海 南等市场的活畜禽总数达 300 多万头(只) 。 XX 实施牛冻精改良科技推广工作以来,推进了养牛业的提质增效和 产业化发展。2004 年全州牛存栏达 108.87 万头,出栏肉牛 21.67 万头, 其中销往广东、广西和昆明等市场的肉牛达 7 万头左右。本项目依托 XX 县畜牧局,项目产品主要销往广东市场。 正文 第 12 页 共 38 页 据中国牧业通讯社提供的全国牛肉价格信息: 2001 至 2005 年 2

26、 月份的每公斤牛肉价格分别为: 13.13 元、13.97 元、15.29 元、16.18 元、18.28 元。2005 年 2 月份牛肉价格与 2001 年 2 月份相比上涨了 39.2,其中仅 2005 年 1 月到 2 月之间上涨了 6.9,上升幅度明显加 大,养牛已进入盈利区域。 正文 第 13 页 共 38 页 4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4.1 建设规模 根据目前当地出栏肉牛体重( 500kg) ,项目培育肉牛(成年牛、育 成牛、犊牛)平均体重按 300kg 计算,肉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按体重的 2.5%计算(包含饲料运输、储存与饲喂过程中的部分损失),则每天每 头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为 7.

27、5kg。另每头牛每天平均需要精料 1.5kg,按精 料的干物质含量为 89%计算,粗饲料(风干)的干物质含量平均按 65% 计算,则每头肉牛每年的粗饲料采食量约为 5000kg。 项目区有丰富的草山资源,目前可直接利用的草山面积约为 5000 亩左右。根据当地草山情况,按每 25 亩可饲养一头牛计算,可养 200 头肉牛。 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情况,本项目利用荒坡地新建优质牧草种植地 1000 亩,牧草地按平均每亩年产优质牧草 2500kg 左右计算,可产优质 牧草 2500 吨,可养牛 500 头。另外还可利用项目区冬季农闲田种植牧草。 利用农作物秸秆氨化为肉牛提供秸秆氨化饲料,项目区每年可

28、提供秸秆 500 吨进行氨化,可养牛 100 头。 从以上计算,项目区目前肉牛养殖最大容量为 800 头,能充分满足 本项目 600 头的养殖规模。根据畜牧业发展的近期规划,结合以上 计算、目前市场情况及项目建设地的基础条件,确定本项目建设规模及 目标为: 建设 600 头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分布于 7 个山区生产队。其中: 新寨 100 头,偏马 100 头,干田 100 头,那马 100 头,双合地 100 头, 正文 第 14 页 共 38 页 达比河 50 头,新城 50 头。项目建成后年出栏优质肉牛 400 头。 4.2 主要建设内容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引进良种肉牛牛犊(已改良)

29、600 头、新 建牛舍 1800m2、饲草生产基地建设 1000 亩及防疫体系建设。 1、良良种种肉肉牛牛引引进进 项目拟从 XX 县畜牧局引进经冻精改良的西门塔尔、摩拉和短角黄 牛等良种肉牛牛犊 600 头。 2、牛牛舍舍建建设设 项目新建牛舍共 1800m2,分为 7 座,分布于项目涉及的 7 个养殖 点(生产队) ,其中:新寨 300 m2,偏马 300 m2,干田 300 m2,那马 300 m2,双合地 300 m2,达比河 150 m2,新城 150 m2。牛舍为砖木结 构。 3、饲饲草草生生产产基基地地建建设设 项目利用荒坡地建设饲草生产基地 1000 亩,分布于项目涉及的 7

30、个生产队。其中:新寨 160 亩,偏马 160 亩,干田 160 亩,那马 160 亩, 双合地 160 亩,达比河 100 亩,新城 100 亩。 4、防防疫疫体体系系建建设设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最终的效益,项目拟建畜牧防疫体系, 在项目涉及的 7 个生产队设置防疫点(畜牧兽医服务点),在场部 设置防疫站(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项目的防疫体系及服务依托 XX 县畜牧兽医站。 4.3 产品方案 项目的产品为优质肉牛,项目建成后每年出栏优质肉牛 400 头,并 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肉牛养殖及畜牧业的发展,填补 养殖业 正文 第 15 页 共 38 页 的空白,并逐步把畜牧业建成 的一项支

31、柱产业。 正文 第 16 页 共 38 页 5 场址条件 5.1 地点与地理位置 位于云南省 XXXX 县东南边陲,地处北纬 229223 02,东经 1047710487之间,坐落于老山和八里河东山之间, 地处国家级天保口岸,距 XX 县城 40km,距 XX 府文山县 120km,距 省城昆明 480km,南部与越南的河江省接壤。项目 7 个点散分于场 区范围内。 5.2 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内土地主要为胶园、果园、耕地和荒草地。 5.3 地形、地貌条件 场区在盘龙河下游,为中山峡谷地貌,谷底海拔 167m。有两级剥 蚀阶地,一级阶地不很发育,相对高度 20 m 30m,二级阶地沿河呈带

32、状分布,相对高度 50 m 100m。河谷东西两侧地形不对称,河西多为山 前残丘。 5.4 气候条件 项目区气候属北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适中。全年 基本无霜,相对湿度较大,年均温 24.6,最热月均温 27.3,最冷月 均温 15.3,最高温度 42,最低温度 2.2。年降雨量 1392mm,相 对湿度 86%,干燥指数 1.18,年日照时数 1182 小时。平均风速 0.9m/s。强冷冬有一定寒害。 正文 第 17 页 共 38 页 5.5 土壤条件 项目区内土壤以砖红壤为主,成土母质多为石灰岩及其他变质岩。 土层深厚,肥力中等,砖红壤园林土代表剖面有机质含量 2.173.33

33、%, 全氮含量 0.070.13%,PH6.06.4。 5.6 交通运输条件 省道平船公路(平远街至船头)过穿过境内,与越南 2 号国道相接。 沿中越公路及越南泸江路距清水镇 3km。各项目点均有公路相连并与省 道相通,交通运输较为方便。 5.7 场址选择 项目建设选择在的新寨、偏马、干田、那马、双合地、达比河、 新城 7 个山区生产队进行。 这 7 个山区生产队拥有总人口 243 户 899 人,占全场总人口数的 47.90%,其中:在职职工 82 人,占 28.18%,其他从业人员 256 人,占 44.37%。高山生产队有国土总面积 18703.9 亩,占全场国土总面积 的 48.13%

34、,其中:热作地(肉桂) 840 亩,占全场可耕地面积的 7%, 杉树 754 亩,占可耕地面积的 6%,橡胶 986.7 亩,占全场橡胶总面 积的 17.49%。 生产队因受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土地资源不能发展橡胶 产业,以发展热带水果、肉桂等热带作物为主,但由于气候环境条件、 技术以及市场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不显著。 高山队职工群 众贫困面大,与沿河橡胶生产队之间的贫富差距较大。结合 实 际情况,将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在这 7 个山区生产队,这也是山区生产队 职工群众的迫切需要。 正文 第 18 页 共 38 页 6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6.1 技术方案 6.1.1 技术

35、方案选择 项目主要涉及肉牛饲养、人工饲草生产技术。 1、肉肉牛牛饲饲养养 目前项目区周边的大部分农民养牛仍然沿袭自然放养习惯,以草换 肉,受草地面积限制及每年冬春枯草季节影响,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 体质消疲,生长速度缓慢,养殖经济效益差。拟建项目采用肉牛持续育 肥和架子牛育肥相结合的方式。持续育肥是指从牛的品种选择开始,繁 育优良肉牛品种,犊牛断奶后即进行育肥计划,育肥肉牛被饲以营养水 平较高的日粮,使肉牛一直保持很高的日增重,直至达到屠宰为止。这 种育肥方式的优点是,便于根据肉牛的营养需要和生长特点调控肉牛的 生长,包括肌肉、脂肪等多项牛肉质量指标,满足市场对牛肉质量的要 求。 2、人人工工

36、饲饲草草生生产产 仅靠天然草山的牧草,不能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因此,项目需人 工种草来补充饲草不足。项目利用荒坡地、橡胶园保护带和幼龄胶园的 行间进行饲草种植,通过综合的农业培育技术如播种、排灌、施肥、除 莠等,建立饲草生产基地,一方面提高胶园的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可 增加饲草的产量,缓和草畜矛盾,提高饲草的质量,保证项目产品的优 质高产。 正文 第 19 页 共 38 页 6.1.2 技术工艺流程 1、肉肉牛牛饲饲养养技技术术 (1)肉牛场的选择和建设 肉牛场选择平坦、背风、向阳、干燥、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空地, 场地水源丰富、水质良好,交通便利,并与主要公路干线保持 500 米以 上的卫生

37、距离,有污水及污物处理设施。 (2)肉牛品种选择及引进 肉牛品种应选择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品种。 根据 XX 县畜牧局近年来在当地的示范推广,本项目拟引进西门塔尔、 摩拉和短角黄牛为饲养品种。采用冻精改良品种,犊牛从 XX 县畜牧局 引进。 (3)肉牛育肥 肉牛育肥采用持续育肥技术和架子牛育肥技术相结合。 持续育肥技术 繁育出的小牛,在犊牛断奶后,立即转入育肥阶段进行育肥,直到 出栏。项目采用放牧舍饲持续育肥技术,犊牛断仍后以喂粗饲料为主, 进行冬季舍饲,自由采食青贮料或干草,日喂精料不超过 2kg,至春夏 季节在优良牧草地放牧,夜间补饲一定量的青贮、氨化秸秆饲料和少量 精

38、料。持续育肥由于在饲料利用率较高的生长阶段保持较高的增重,缩 短了生产周期,较好地提高了出栏率。 架子牛育肥技术 (4)疾病防治 遵照“预防为主”的原则,在牛场的选址、建设和牛的饲养、管理 等方面严防疫病的传入与流行。要建立严格的兽医卫生防疫制度,防止 正文 第 20 页 共 38 页 疫病的传入。加强牛群的科学饲养、合理生产,增强动物的抵抗力。认 真执行计划免疫,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对主要疫病进行疫情监测,遵循 “早、快、严、小”的处理原则,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动物传染病,采 取严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迅速扑灭疫情,防止疫情扩散。对肉牛场除 要做到疫病监控和防治外,还特别要加强肉牛的保健工作。 (

39、5)饲养技术规范 肉牛饲养定时、定量。每天饲喂两次,早晚各一次,每次饲料量 以配方为准。 每次饲喂饲料要求饲养员提前准备,混合均匀,分配合理。 严禁饲养员对牛粗暴,严禁无关人员进入舍区,减少对牛的刺激。 饲养人员负责监视牛的异常生理反映。 饲养人员负责牛舍的定时卫生消毒工作。 (6)严格档案记录 基地档案和生产记录包括 肉牛饲养生产日志 、 肉牛饲养管理记 录 、 肉牛档案管理 、 成本核算日记帐 、 肉牛生产用药记录表 、 引种记录表等。 (7)出栏产品牛要求: 健康无病,检疫合格。 出栏前评定等级,三级以上的。 体重、膘情、外形特征均已达到顾客要求。 产品出场要求附带档案包括历次防疫、检疫

40、、消毒、称重、评定 等级以及投入品的卫生检疫和变动记录等。 经兽医部门检测,符合无公害食品要求,并开具检疫证明。 正文 第 21 页 共 38 页 2、人人工工饲饲草草生生产产 整地:包括地面杂草杂物清除、犁地、耕地、耙地、播前施肥等 工作,播前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 10001500kg。 种子处理:包括种子清选、禾本科牧草种子去芒处理、硬实种子 的温度处理或化学处理等工作。 播种:根据不同品种的牧草采用撒播、条播、带肥播种等各种方 法,播种时间和播种量根据牧草品种及当地气候决定。 灌溉、施肥:是否需要灌溉、灌溉次数及灌水量可根据当地气候 与土壤条件决定;施肥可用有机

41、肥料、无机肥料(氮、磷、钾)和微量 元素三种,根据牧草的生长状况来决定施肥量和施肥次数。 病虫、杂草防除:加强牧草病虫害的防治,发现病虫害要及时根 治;牧草地杂草可用人工、机械、化学等方法防除。 适时刈割:要根据当年草地产量和营养物质含量及刈割时期对下 年草地产量的影响等因素来确定收获时期。 项目建设的人工饲草生产基地,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拟采用 黑麦草和黄竹草为主要种植品种。此外,项目还利用耕地在冬闲的时期 种植牧草。 6.2 主要设备方案 因项目规模较小且分散,故本项目暂不考虑购置大型设备。 6.3 工程方案 牛舍为开放式畜舍,砖木结构,水泥地面,屋顶为石棉瓦。牛舍建 设面积共计 18

42、00m2,分建于项目涉及的 7 个生产队。项目采用职工分 散养殖方式,牛舍按每头牛配套建设 3m2,分散建于各养殖户,按照养 正文 第 22 页 共 38 页 殖规模,新寨、偏马、干田、那马和双合地 5 个生产队各建 200m2,共 计 1500m2,达比河和新城两个生产队各建 150m2,共计 300m2。 正文 第 23 页 共 38 页 7 饲料及其供应 项目主要采用粗饲料,配以适当的精饲料,精饲料可在 XX 县当地 购买。项目每年共需粗饲料(肉牛饲草) 3000 吨左右。粗饲料来源一是 自然草山草坡生长的天然牧草,二是本项目饲草生产基地种植的牧 草,三是农作物秸秆。 地处亚热带半湿润季

43、风气候带,雨量充沛,长年基本无霜,场 区内未利用的荒山荒坡长年生长有大量的可供家畜食用的天然牧草,形 成天然的牧场和牧草地,整个场区内这类草山面积约有 8000 亩,在本 项目区内可利用的天然草山面积达 5000 亩左右,每年可为项目提供 600 吨左右的肉牛饲草及广阔的放牧场所。 本项目利用荒坡地新建优质牧草种植地 1000 亩,牧草地按平均每亩 产优质牧草 2500kg 左右计算,每年可产优质牧草 2500 吨。 此外,项目区内的农田每年可为项目提供 100 吨左右的作物秸秆饲 料。 以上三项目合计,项目区内的粗饲料年提供量在 3200 吨左右,可 满足项目所需。因此项目所需粗饲料在项目区

44、内可自行供给。 正文 第 24 页 共 38 页 8 项目总体布置 本项目选择在位于山区、不宜大面积发展橡胶种植的新寨、偏 马、干田、那马、双合地、达比河、新城 7 个生产队进行。7 个生产队 散分于整个场区内。 1、新新寨寨生生产产队队 位于南部,养殖规模 100 头,牛舍建筑面积 300 m2,牧草生产 基地建设面积 160 亩,牧草生产地建设于生产队的北部的橡胶园行间。 2、偏偏马马生生产产队队 位于东部,养殖规模 100 头,牛舍建筑面积 300 m2,牧草生产 基地建设面积 160 亩,牧草生产地建设于生产队的西北部的橡胶园行间。 3、干干田田生生产产队队 位于中部,养殖规模 100

45、 头,牛舍建筑面积 300 m2,牧草生产 基地建设面积 160 亩,牧草生产地建设于生产队的北部的橡胶园行间。 4、那那马马生生产产队队 位于中部,养殖规模 100 头,牛舍建筑面积 300 m2,牧草生产 基地建设面积 160 亩,牧草生产地建设于生产队的东北部的橡胶园行间。 5、双双合合地地生生产产队队 位于北部,养殖规模 100 头,牛舍建筑面积 300 m2,牧草生产 基地建设面积 160 亩,牧草生产地建设于生产队的四周的橡胶园行间。 6、达达比比河河生生产产队队 位于西北部,养殖规模 50 头,牛舍建筑面积 150 m2,牧草生 正文 第 25 页 共 38 页 产基地建设面积

46、100 亩,牧草生产地建设于生产队的四周的荒山荒坡。 7、新新城城生生产产队队 位于西北角,养殖规模 50 头,牛舍建筑面积 150 m2,牧草生 产基地建设面积 100 亩,牧草生产地建设于生产队的四周的荒山荒坡。 项目总体布置详见附图良种肉牛养殖推广建设项目养殖 点及人工草场分布图 。 此外,在每个项目生产队建一个畜牧兽医防疫点,由一名专业人员 负责。 正文 第 26 页 共 38 页 9 防疫与保障体系 9.1 防疫体系的建设目标 防疫体系的建设目标:防止和消除牛的环境污染和疾病,为牛创造 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促进牛群健康,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生产性 能,为人类提供大量优质牛肉。 9.

47、2 防疫体系的构建 1、牛牛场场的的建建设设与与环环境境质质量量控控制制 牛场的环境质量要达到绿色畜产品的生产要求,选址和建设要本着 有利于卫生防疫和安全生产以及科学、合理、节省的原则,因地制宜根 据现有牛的数量和今后发展规模、资金、机械化程度等情况,要周密考 虑通盘安排。同时,为防止养牛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在设计养牛场的 同时,设计防治污染的工程设施,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保证养牛场建 成后,各项排放物能符合环境排放标准的要求,达到发展生产与环境保 护的双赢目标。 2、建建立立兽兽医医卫卫生生制制度度 建立健全兽医卫生制度是防止外源病源传入、降低内源病原微生物 有效的预防性措施。牛场应建立消毒

48、制度,牛舍及牛舍周围每天要进行 牛粪及其他污物的清理工作。建立兽医室,对牛的病史、疾病及预防措 施进行记录。 3、疫疫病病监监测测 运用各种可利用的手段对牛的疫病进行监测,以掌握动物群体疫病 情况,及时发现疫情,尽快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正文 第 27 页 共 38 页 4、免免疫疫监监测测 进行免疫监测,以便掌握合理的免疫时机,避免重复和失误,在免 疫后,监测是为了了解免疫效果,如不理想可查找原因,进行重免,有 时还可及时发现疫情,尽快采取扑灭措施。 5、免免疫疫 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主要手段,也是使易感动物群转化 为非易感动物群的唯一手段。根据免疫接种时机不同,可分为预防接种 和紧急接种两类。 6、发发生生传传染染病病时时的的扑扑灭灭措措施施 当发生动物传染病时,要立即进行疫情报告,对发病动物群迅速隔 离,对被患病动物污染的垫草、饲料、用具、牛舍及粪尿进行严格消毒。 7、寄寄生生虫虫病病的的预预防防 寄生虫种类多,生物学特性各异,牛寄生虫病的防治应根据地理环 境、自然条件的不同,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检查出病牛要及时隔离饲 养并用药物治疗,以防引起疫病的流行,其他牛可用药物进行预防注射。 8、消消毒毒 消毒的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 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消毒可采用机械消毒、物理消毒、化学消毒 和生物消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