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3880369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综合说明1.1项目名称某地土地整理项目1.2项目类型土地整理1.3项目性质重点项目1.4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区总面积为2385.8732公顷,建设规模为1990.9036公顷,不动工面积为394.9696公顷。1.5项目区的位置和范围项目区位于某地西北部的头正、五柳、山黄、和光、津浦、七里村等六个行政村范围内,其四至为京哈铁路和夹黄路以西、西接五柳水库、南抵夹栏沟、北靠头正水库和长三套水库,介于北纬335405至335522、东经1170157至1170408之间。 1.6项目所在地区地貌类型和项目区的地貌类型项目区位于xx省东北平原东北部,为历史上黄泛区的淤积平原。项目区形状为手掌形,东西最长

2、约6.5km,南北最长约6.8km,整个地势较为平坦,由西北部向东南部倾斜,项目区内地面高程在30.545.5m左右(1956年黄海高程系)。1.7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项目区土地为头正、五柳、山黄、和光、津浦、七里村等六个行政村村集体所有,土地权属界线清楚,面积准确。集体所有权已在1997年进行了所有权登记发证,土地承包权已于1997年发包到户。1.8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比例项目区经规划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为69.6458公顷,新增耕地率为3.50%。1.9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有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和林网建设等四个方面。土地平整-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对零星

3、地类,废弃的坑塘,沟渠,断头路及零星未利用地进行整理使其变为耕地,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现有耕地的平整,可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实现节约用水,提高农作物产量。为此需平整土地面积1805.5716公顷,完成土方工程180.06万m3 。农田水利-农田水利工程完善是确保项目区粮食稳产丰收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旱与涝)的能力。为解决灌溉水源,拟对项目区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根据项目区水资源分布情况和供需水量要求计算结果,项目区分为渠灌区和井河混灌区,分别布置硬化渠道和机井。为解决排涝问题,提高除涝能力,需要在项目区建立通畅的排水系统工程,使项目区内各田块

4、的积水通过排水系统排入项目区的呵泉沟,新呵泉沟,段沟,水泉沟、夹镇沟和夹栏沟,最后通过呵泉沟,水泉沟和夹栏沟向东排向项目区外。道路交通与林网工程-项目区现有的田间路网布局不尽合理,质量较差,如路网未联通,断头路较多,路面结构为土质,雨后泥泞,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因此本着尽量利用和改造现有道路,节约占地的原则,按照规范标准修建田间道路,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要配套完善项目区林网工程的建设。1.10项目区整理前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项目区在整理前,耕地质量按照高产田和中低产田所占面积的百分比来讲,高产田占总面积的10%左右,通过项目实施后,高产田面积将增加到总面积的40%以上,原有低产田

5、全部改造为中高产田。项目区将由一个“易旱、易涝、低产”的局面,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基地。1.11项目区建设目标项目区经过土地整理后,将达到以下目标:(1)提高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率。经过土地整理后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69.6458公顷,新增耕地率3.50%,项目区耕地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2)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田块规整、路网相通、林木成行、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水资源合理利用能力大大提高。(3)改善了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新农村各项建设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1.12项目区建设工期项目区建设期为1年。1.13项目估算投资项目总投资3989.68万元,亩均投资1

6、335.97元。2项目背景2.1项目所在区简况2.1.1地理位置某区地处北纬3317-3405、东经11605-11726之间,位于东北平原的东北部,北靠徐州市,西邻东北市,南毗沈阳市,东接营口县。2.1.2自然条件某区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占某区土地总面积的80.27%。该区西北部与东北部有低山残丘分布,残丘占19.73%。土壤种类较多,但以普通砂姜黑土和黄潮土为主。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实际日照时数在2200-2500小时之间,常年气温平均14.4,多年平均降雨量887.1毫米,全年0活动积温为5283.9。因此,光、热、水、气等气候条件可基本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生物资源、矿产

7、资源都比较丰富。2.1.3社会经济条件据统计,2006全年某区粮食种植面积为217957公顷,全区总人口176.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7.44万人,人均耕地面积2.1亩。年全区GDP为136.4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25.5%,第二产业占30.8%,第三产业占43.7%,人均生产总值7769元。年粮食总产量为102.38万吨,油料为4.57万吨,棉花为1.41万吨,其中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25.1%,油料比上年下降了11.9%,棉花比上年下降了8.8%。2.1.4 土地利用情况全区土地总面积为290691.6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0.27%(耕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4.5%),

8、居民点、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占全区总面积的14.48%,水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2.83%,未利用地占全区总面积的2.42%。2.2项目提出的缘由该项目区从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基础设施需要建设,生态环境需要改善,新农村建设要起步等方面均要求提出这个项目。(1)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基本农田是耕地的重要部分,是耕地中的精华。因此,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是一项关系到项目区未来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的大事,项目区可以通过对现有道路,沟渠以及未利用地的整治来增加耕地面积,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为69.6458公顷,新增耕地率为3.50%。(2)

9、要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配套工程,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作为国家的粮食主产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就必然要求项目区具有良好的耕作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配套措施,但从目前来看,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仍较为脆弱,与抗御普通的自然灾害,确保农田稳产高产仍有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配套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从配合贯彻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来说,也迫切需要提出这个项目要调整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包括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土地整理项目的落实是配合和贯彻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如上所述,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未来所

10、面临的矛盾与挑战,提出与落实土地整理项目,是落实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3.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8.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3.2相关政策1.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2.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3.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

11、法等。2.3.3相关规划1.某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2.某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9962010年);3.某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4.某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9962010年);2.3.3技术标准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4、xx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5.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6.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水工程(GBT16453.4199

12、6)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9.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731995)。2.3.4相关基础资料1.某区土地资源调查报告(2005年);2.某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2005);3.某区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4.某区统计年鉴(20042006年);5.某区农业发展规划;6.某区水利综合规划(19962001年);7.东营县土壤(1982年);8.项目区1:10000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图(2005年10月);9.项目区1:10000地形图。3项目区概况3.1自然条件3.1.1地形地貌项目区位于某区某地的西北部,为历史上黄泛区的淤积平原,

13、区内地势平坦。高程在30.5-45.5米之间,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倾斜。 3.1.2气候项目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雨量适中;根据19512000年降雨资料分析计算,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857mm;本区光热资源较丰富。实际日照时数为2500h左右,日平均气温0的太阳辐射达123-127千卡/cm2。多年平均温度14.3,无霜期210天左右,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为312d,积温5283。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为217天,积温4690。光热资源适宜多种农作物和林木生长。3.1.3土壤由于项目区历史上受黄(河)泛的影响,土壤种类以砂姜

14、黑土,黄潮土为主,占总土地土壤分布面积的90%以上,土壤种类的质量为某区分布中最好的区域之一。土层深厚,质地为重壤,耕层含有机质14.2g/kg,全氮0.80g/kg、速效磷11.2mg/kg、速效钾175mg/kg,pH78。3.1.4水文地质通过实地调查,项目区地下含水层为全新统潜水层,属古河床边缘中等富水区。含水岩性以粉砂为主,杂以少量细砂或部分亚砂土。含水层24层,总厚度1225m。水质良好,水质为HCO3-Ca型,矿化度0.51.0g/L,适宜农田灌溉。单井出水量为2040m3/h。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降雨入渗(降雨入渗补给系数a=0.250.27)及地表水体(河、沟)、灌溉回归水

15、补给量。地下水储量除消耗于潜水蒸发和农田灌溉外,其余仍储存在地下。3.1.5工程地质经调查得知,该地区的地基承载力为1.8105pa,一般天然地基,可建设各类水工构筑物。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1992年发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使用规定的通知,某区地震基本烈度属度区。3.1.6天然建筑材料项目区工程建设所需要的石料,黄砂可就近购买,能够满足项目区建设需求。3.2自然资源条件3.2.1光热资源项目区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实际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500h左右,日平均气温0期间内的太阳辐射达123127千卡/cm3。可满足小麦光能需要生产潜力,亩产可达到840kg左右。项目区年平均气温14.3,多年平均无霜

16、期210天,全年0活动积温为5283左右、持续日数312天,全年10活动积温为4690左右,持续日数217天。本区热量资源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二熟3.2.2水资源项目区水资源由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两部分组成。地表水资源除项目区内可利用的水资源外,还有项目区北部的镇东水库和长三套书库以及项目区西部的五柳水库为项目区提供水源。a)地表水资源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857mm。地表径流深为280mm,按项目区内包括村庄占地总面积近20km2计算,地表水可利用总量为560万m3,按某区一般干旱年降雨频率为75%时降雨量为705mm,径流深为308mm,项目区地表水总量为412万m3。项目区内原有五条较大沟渠

17、,分别为夹栏沟、水泉沟、段沟、呵泉沟和新呵泉沟另规划新建的夹镇沟。根据治理后各条沟道的断面尺寸计算,在一般干旱年所能拦蓄的水量为150.46万m3。各沟拦蓄水量详见表3.2-1。项目区整理后沟渠可拦蓄水量统计表表3.2-1 单位:m,万m3名称断面结构平均蓄水深度可拦蓄水量备注平均口宽平均底宽长度夹栏沟26221700324.48 项目区沟渠拦蓄次数为2.0水泉沟20123400332.64 呵泉沟1563460321.80 新呵泉沟1245280325.34 段沟1563600322.68夹镇沟3.53.54800223.52 合计150.46 项目区原有坑塘面积为12.5512公顷,养殖水

18、面2.7955公顷,规划后塘坝面积不变,塘深5m,平均蓄水深度为4m。塘坝蓄水次数为2.0,则塘坝可拦蓄水量为122.77万m3。通过以上分析计算,在灌溉保证率为75%的年份,靠项目区内的坑塘、沟渠拦蓄水量为273.23万m3。项目区地表水总量为412万m3,故项目区可供利用地表水量为273.23万m3。紧靠项目区西部和北部供有3个水库,水库情况见表3.2-2项目区附近水库情况一览表表3.2-2 单位:m,万m3,km2名称集水面积总库容兴利库容死库容兴利水位死水位放水涵尺寸涵底高程头正水库4.215674.867.1443.0 40.0 0.70.640.0 五柳水库5.53212604.5

19、47.440.0 0.80.640.0,41.0长山套水库3.81831202.570.0 66.0 0.80.666.0 按某区一般干旱年降雨频率为75%时径流深为308mm,则可分别计算出头正水库来水量为86.52万m3,五柳水库来水量为113.30万m3,长山套水库来水量为78.28万m3。由于长山套水库渗漏严重,年久失修,已不能保证为项目区提供灌溉水源,故本次规划的灌溉水源暂不将长山套水库的水量作为项目区的灌溉水源。故水库可供利用水量为199.82万m3,经计算,项目区地表水可利用水量为473.05万m3。b)地下水资源根据xx省水文地质勘查报告和xx省水利厅与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同编

20、制的xx省东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以及某区水利局提供的地下水资源情况,对项目区地下水资源状况分述如下:项目区地下含水层为全新统潜水层,属古河床中等富水区,含水层2-4层,总厚度12-25m,水位埋深2.5-3.0m,单井出水量可达2040m3/h。经监测水质化验,项目区内地下水水质良好,属低矿化度的淡水,矿化度小于1g/L,盐度小于10mg/L,碱度小于4mg/L,适宜于农田灌溉用水。根据项目区临近周边世行农业水利项目,在干旱年灌溉保证率为75%时,浅层地下水开采模数为16.0万m3/km2。本项目区总面积约20km2,共可开采320万m3。因地下水补给靠大气降雨,地表水体和灌溉回

21、归水,消耗于灌溉抽水和潜层蒸发,其储量属多年调节。地下水每年调蓄次数按两次计算,则潜层地下水资源为640万m3,按调蓄次数1次则为320万m3。通过以上地表水和地下水分析,项目区在灌溉保证率为75%时,地表水可供利用水资源总量为473.05万m3,地下水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320万m3,(取调蓄次数为1)两项合计为793.05万m3。3.2.3生物资源项目区属于暧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天然原生植被基本消失,现有林木多为人工营造的次生林。主要为桃、梨、苹果、泡桐、杨树等人工栽植的夏绿林,和小麦、玉米、高梁、大豆、山芋、棉花、油菜、花生等栽培作物。3.3社会经济状况据统计,项目区总人口2123人,其

22、中劳动力1098人。目前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经商打工,2005年项目区农业人均纯收入为1900元。3.4自然灾害项目区主要自然灾害为水旱灾害,另外低温连阴雨也是本地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项目区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且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排水沟系紊乱,桥涵不配套且年久失修,灌溉设施毁坏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故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交替出现,常在一年内既有涝灾又有旱灾。在近20年间,涝灾11次,旱灾7次;另外低温连阴雨也是本地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3.5土地利用现状3.5.1土地利用结构项目区总面积2385.8732公顷,总建设规模1990.9036公顷,不动工面积为394.9696

23、公顷。耕地面积1735.9528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72.79%,占建设规模的87.23%。从表3.5-1可以看出两点:农用地中各类用地比例不尽合理;未利用地仍占有相当的面积。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详见表3.5-1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表3.5-1类别现状面积(公顷)占建设规模(%)项目区总面积2385.8732 建设规模项目区建设规模1990.9036 100.00 农用地耕地水田150.9890 7.59 旱地1584.9368 79.64 其他农用地农村道路104.9082 5.27 坑塘水面12.5512 0.63 养殖水面2.7955 0.14 农田水利100.3322 5.04 田坎

24、0.7938 0.04 小计1957.3067 98.35 建设用地水利用地水工建筑18.6095 0.93 小计18.6095 0.93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荒草地0.7562 0.04 河流水面12.9145 0.65 苇地0.5007 0.03 小计14.1714 0.71 不动工区不动工394.9696 -农用地园地果园8.0536 -其他果园0.2595 -林地有林地95.5257 -苗圃31.6074 -其他农用地畜禽养殖0.5680 -小计136.0142 -建设用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226.9357 -工矿仓储用地独立工矿4.5684 -特殊用地军事设施用地27.4513 -小计2

25、58.9554 -3.5.2土地利用程度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程度为: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736.7418/1990.9036100%=87.23%,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976.7322/1990.9036100%=99.06%,耕地复种指数150%。3.5.3耕地质量现状由前面的1.10和3.1.3章节所阐述内容来讲,项目区的高产田约占10%左右,其余均为中低产田;从项目区土壤所含养分来讲,项目区所施用的大都是化肥,有机肥料使用较少,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再从农田基础设施现状来讲,项目区的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抗灾能力低。这些情况都对项目区的耕地质

26、量的提高有极为不利的影响。3.5.4土地利用经济效果根据对项目区农业生产情况的调查,项目区现有农产品平均单产为:水稻420kg/亩、小麦400kg/亩、黄豆100kg/亩,玉米500kg/亩,低于区域内其他基本农田的单产,说明在自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项目区土地利用和生产性投入与技术性投入等方面还存在限制因素。项目区在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配套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推广良种、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后,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项目实施后的土地利用经济效果会得到明显提高。3.6基础设施条件3.6.1交通条件项目区对外交通道路情况良好。项目区附近主干道有:308国道,京哈铁路以及合徐、连霍高速;项目区内的

27、主要骨干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主要有夹镇路(水泥路面,4.5m宽),夹五路(水泥路面,4.5m宽),西五路(水泥路面,4.5m宽),梁五路(砂石路面,6.0m宽),但项目区内部的田间道路布局凌乱,宽窄不一,且大部分路面为土质结构,高低不平,排序混乱。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统一规划,以满足项目区农业发展的要求。 3.6.2防洪排灌设施项目区在排水方面的情况,项目区内部目前主要的排水沟共有5条,分别是夹栏沟、水泉沟、段沟、呵泉沟和新呵泉沟。项目区内大部积水通过段沟、新呵泉沟排向水泉沟,再通过水泉沟向东排往项目区外,另外小部分积水通过呵泉沟和夹栏沟排向项目区外,但沟道由于多年未进行清淤

28、管护,致使沟道淤积严重,阻水现象较为严重,特别在雨量集中季节较易发生内涝。项目区在灌溉方面的情况,项目区的主要灌溉水源有3个:一是通过项目区内部的坑塘和养殖水面等进行拦蓄项目区内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二是通过项目区北部头正水库和西部的五柳水库为项目区提供灌溉水源;三是通过新建机井开采地下水来补充灌溉项目区。目前项目区内塘坝平均蓄水深度为1m,塘坝可蓄水量为30.69万m3;项目区内主要沟渠所蓄水量见表3.6-1项目区现有沟渠拦蓄水量计算表表3.6-1 单位:m,万m3名称口宽底宽深度总长度可拦蓄水量备注夹栏沟2011-122.8170014.99 项目区沟渠拦蓄次数为2.0水泉沟13-2610-

29、222340024.14 呵泉沟4-152-41-2.626305.92 新呵泉沟8-121-60.5-3.335809.18 段沟7-150.5-61-322606.44 合计60.68 项目区现有沟渠可拦蓄水量为60.68万m3。即项目区内部可用水量只有91.37万m3;根据3.2.2章节所计算得地表径流量为412万m3,可拦蓄量不足项目区地表径流量的1/4,因此项目区内的坑塘沟渠有迫切清淤的要求。通过清淤一是可以解决项目区可拦蓄水量,二是在汛期排水时使沟渠的水路顺畅,不致使易发生内涝问题。3.6.3电力设施项目区已完成农网改造工程,电力设施完备。3.6.4农田防护工程项目区树木较多,除村

30、庄附近,其余在沟路两侧均种有树木,多数已成材,但以杨树为主,树木种类单一。4项目分析4.1项目合法性分析4.1.1法律法规项目区土地整理规划的内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xx省实施办法的要求、与现行有关国家法律、法规一致,项目区土地整理规划内容符合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专项规划,与当地农业发展政策、水利、交通、村庄建设规划相一致。4.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某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某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实现新增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实现机械化耕作。本项目实施符合已经批准的区、镇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某地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要求对坑塘废弃地

31、以及部分未利用地进行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对沟渠进行整理,改善灌排设施,提高耕地的产出率;完善农田道路网体系,规整道路布局,利于机械化耕作;配套林网体系,改善田间小气候,防止水土流失。本项目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与某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某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某地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相一致,是落实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要求的具体内容。4.1.3其他规划本项目的规划内容与某区和某地的农田水利规划、井灌规划、农业规划、林业规划、乡村道路规划相一致,也是落实这些规划要求的具体内容。其法律法规和政策原则的共性是一致的和相辅相成的。4.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已在前面3.5章节中阐述。概括

32、来讲,项目区农用地结构比例不尽协调,耕地质量不高,未利用土地还未得到合理的利用,反映出项目区有限的土地资源未被充分利用。而限制这些土地利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因素有土地未进行全面地整理,基础设施较差,如农田水利设施的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交替出现,常在一年内出现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再如田间交通不畅,道路质量差,雨后泥泞,常给生产交通带来不便。为减轻土地利用限制因素,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其改善措施主要有: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提高抗灾能力,得到旱能灌,涝能排,确保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利用和改造现有生产道路,利于机械化耕作通

33、行;进一步完善农田防护设施。4.3新增耕地来源分析从项目区现状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一是农村道路占项目区建设面积的5.27%,由于农村道路大多属自然形成,断头路较多,而且未经统一规划,占地较多,且路况普遍较差,将田块分割成大小不均,有的较为零碎,不利于机械化耕作。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的有关规定及项目区的规划要求布置田间道路,项目区道路整理能产生新增农用地30.9032公顷;二是农田水利用地占项目区建设面积的5.04%,通过本次土地整理,可将废弃沟渠、水工建筑用地等整理为耕地,这部分整理后能产生新增农用地39.2117公顷;三是未利用地占项目区建设面积的0.71%,长期闲置浪费了土地资源,

34、所以通过这次土地整理项目也对这部分进行开发整理,这部分共产生新增农用地1.2569公顷。以上这些整理出来的农用地除了一部分要作为田埂外,大部分都整理为新增耕地,经过规划后,项目区新增耕地为69.6458公顷。详细规划数据见第5.5章节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因此,项目区新增耕地来源主要有两个途经,一是通过对现状农用地的整理,合理布置排灌系统和道路系统,使农用地中各类用地比例趋于合理性,从中可以新增一部分耕地;二是通过对项目区内不能起做用的水工建筑用地的整理,增加部分耕地;三是对区内零星未利用地进行整理,增加耕地数量。 4.4水资源平衡分析4.4.1灌溉水源项目区灌溉水源主要有当地地面径流和地下水

35、。 a)项目区地表水资源可供利用量分析计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主要取决于河道、沟、塘等的调蓄能力。根据3.2.2水资源章节的分析知项目区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坑塘蓄水,可为项目区提供灌溉水源122.77万m3;二是通过项目区内部的主要沟渠进行蓄水,可为项目区提供灌溉水源150.46万m3;三是通过项目区外的水库向项目区供水,可为项目区提供灌溉水源199.82万m3;故项目区地表水资源年可供利用的水量为473.05万m3。b)项目区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计算根据项目区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第3.2.2节),地下水水质良好,适宜农田灌溉。通过打井等工程措施,项目区75%年地下水资源可利用

36、量合计为320万m3。根据以上分析计算,项目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年可供利用的总量为793.05万m3。4.4.2灌溉设计标准项目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农作物以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为主,根据规划,项目区分为水稻种植区和旱作物区,其中水稻种植区为主要为水库灌区,旱作物区为沟井混灌区,根据平原排灌工程类型区对灌溉保证率的要求本项目区灌溉设计保证率确定为75%。4.4.3需水量预测项目区需水量包括农业灌溉需水量,当地居民生活需水量,畜牧业需水量等。a)农业需水量1)农业种植结构项目区内农田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其次是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黄豆等作物,一般为一年两熟,根据项目区的地形,

37、水利条件情况,调整作物布局,充分发挥生产优势,确保粮食的稳产、高产。规划后项目区划分为水稻种植区和旱作物种植区。其中水稻种植区的种植结构为一季中稻一季小麦,旱作物种植区为一季黄豆、玉米一季小麦。复种指数为190%。2)灌溉制度和灌溉定额参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范,结合本项目区实际,项目区灌溉保证率取75%时,参考xx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和有关灌溉实验分析资料成果中的有关作物灌溉定额,列表计算出水稻种植区综合净灌溉定额为401.00m3/亩,旱作物种植区综合净灌溉定额为141.00m3/亩。灌溉需水量是项目区面积上种植多种农作物在设计保证率75%的年份需要从水源引水补给的水量,本项目区水稻片和旱作

38、物片耕地面积分别为479.3005公顷和1326.2711公顷,其中灌溉水利用系数为水稻片区为0.9,旱作物片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为1。灌溉定额详见表3.3-1。灌溉定额计算表表3.3-1 水稻区水稻小麦合计旱作区玉米黄豆小麦合计种植比例10090190种植比例604090190灌溉面积(亩)7190 6471 13660 灌溉面积(亩)11936 7958 17905 37799 灌溉定额(m3/亩)32090401.00 灌溉定额(m3/亩)606090141.00 需水量(万m3)230.06 58.24 288.30 需水量(万m3)71.62 47.75 161.14 280.51 3)

39、农业灌溉用水量从表3.3-1中可看出,项目区水稻区和旱作物区农田净需水量分别为288.30万m3和280.51万m3,毛灌溉需水量分别为288.300.9=320.33万m3和280.511.0=280.51万m3。区内共需水320.33+280.51=600.84万m3。 b)人畜需水量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考虑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卫生条件的改善,用水量将不断增加。拟定农村人均日用水量50L,大小牲畜每头平均日用水量28L。项目区人畜需水量具体见表4.4-2。项目区人畜需水量分析表表4.4-2居民生活用水大小牲畜用水人口(人)定额(L/人)需水量(万m3)牲畜数(头)定额(L

40、/头)需水量(万m3)2123503.871826281.9项目区人畜需水量为5.77万m3。4.4.4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项目区采用渠灌,井灌,河灌相结合的方式灌溉。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见下表:项目区水资源利用平衡表表4.4-3灌溉设计保证率(%)需水量(万m3)可供水量(万m3)备注农业用水人畜用水小计塘坝供水沟渠供水水库供水井灌供水小计以需定供供水,人畜用水采用井水。75600.845.77606.61122.77150.46199.82133.56606.614.5公众参与分析4.5.1可行性研究阶段公众参与情况此项目在论证过程中,得到某区土地管理部门以及某地镇政府、水利、财政、农业、林业

41、、电力、土地管理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确保本项目的共同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可研阶段,我们深入项目区调查并召开座谈会,得到镇、村基层组织的拥护和支持,当地群众认为项目的实施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并表示将积极参与、配合项目顺利实施。4.5.2公众对项目的主要意见要解决项目区既怕旱又怕涝的矛盾,必须提高项目区的抗灾能力,才能确保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地干群主要意见是:要解决抗旱水源问题,只有通过打井保灌溉;要解决排涝问题,必须开沟疏浚建桥,完善排水系统。在可研报告上报评审后,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一致认为为了做好下一步项目初步设计、

42、施工和管护工作,设计单位还要深入实地进行调查,对工程方案、布局、施工、管理广泛征求意见,对可研报告中提出的土地整理目标和工程措施在初设文本中做到一一落实,为今后工程的实施和管护提供依据和指导性意见。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5.1规划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3.有利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估算,措施得当。5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6充分利用现有工程。5.2建设标准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中田块规划的有关要求

43、,结合项目区规划后的田、水、路、林总体布局,该项目区田块布置为南北向长方形,田块长度约为400m,宽度约为200m左右,田面坡度控制在1/500左右;灌溉保证率为75%,排涝标准采用5年一遇;道路三级,田间支道宽度5m,田间道宽度为4m,生产道宽度为2m;在田间道和斗沟两侧各植树1行,在生产道单侧植树1行,株距2.5m。5.3总体布局5.3.1土地利用布局根据未来农村经济发展和项目区自然与水土资源条件,本项目的土地利用方向主要为旱作物基本农田保护区,因此要对项目区动工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组合,对耕地、坑塘、道路、田埂、农田水利用地等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各类用地面积,比例和具体位置,经

44、过多方案比较,选取本项目区土地利用的最佳方案,确定了各类用地布局和所占面积,项目区各类用地占建设规模比例详见规划表5.3-1。土地利用结构规划表表5.3-1类别现状规划面积(公顷)占建设规模(%)面积(公顷)占建设规模(%)面积增减 (+,-)建设规模项目区建设规模1990.0876 100.00 1990.0876 100.00 0.0000 农用地耕地水田150.9890 7.59 479.3005 24.08 328.3115 旱地1584.9368 79.64 1326.2711 66.64 -258.6657 其他农用地农村道路104.9082 5.27 74.0050 3.72 -30.9032 坑塘水面12.5512 0.63 12.5512 0.63 0.0000 养殖水面2.7955 0.14 2.7955 0.14 0.0000 农田水利100.3322 5.04 72.9300 3.66 -27.4022 田坎0.7938 0.04 2.51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农林牧渔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